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加TDP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下肢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蒋青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下肢疼痛症状较普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较棘手,本文主要探讨针刺加TDP治疗下肢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致下肢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治疗组为针刺加TDP治疗,对照组为TDP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 针刺镇痛在降低口腔正畸治疗疼痛的效果评价

    作者:赵芳

    目的 评估中医针刺镇痛在降低口腔正畸治疗初期疼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90例固定矫治患者,按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针刺镇痛组)、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疼痛的措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正畸初始疼痛发生情况以及2 h、6 h、12 h、24 h、2 d、3 d、4 d、5 d、6 d时的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初始正畸疼痛发生率(88.89%)与对照组(94.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 h、6 h、12 h、24 h、2 d、3 d时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 d、5 d、6 d时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镇痛在矫治早期能有效改善患者正畸初期治疗疼痛,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腺苷及其受体与针刺镇痛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烨

    腺苷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通过与不同受体亚型结合,在体内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A1受体与腺苷在体内亲和力高,A2a受体、A3受体虽与腺苷亲和力不如A1受体,但在痛觉信息的传递和调节过程中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腺苷及腺苷A1、A2、A3三类受体的分布、作用及相关神经肽的关系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探讨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 针刺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镇痛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梦;雷华娟;郑松;王佳怡

    目的 观察针刺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镇痛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例.针药复合组采用药物靶控输注麻醉结合针灸止痛,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靶控输注麻醉止痛.分别于术后2、6、12、24、48 h采用VAS量表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分别于麻醉前30 min,手术开始后2 h,术后1、2、5 d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CD16+CD56+)百分比、CD4+/CD8+比值.结果 针药复合组术后2 h[(2.3±1.1)分比(3.8±1.1)分,t=2.378]、6 h[(2.6±1.2)分比(5.6±1.4)分,t=3.289]、12 h[(3.5±1.5)分比(5.0±1.3)分,t=2.040]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针药复合组CD3+[(52.35±4.20)%比(48.01±4.42)%,t=2.127]、CD4+[(27.81±2.72)%比(24.96±2.60)%,t=2.250]、CD4+/CD8+[(1.12±0.15)比(1.01±0.13),t=2.136]均高于对照组(P<0.05);针药复合组术后2 h CD16+CD56+[(14.79±2.04)%比(13.58±1.50)%,t=2.852]、1 d[(14.43±2.27)%比(13.11±1.82)%,t=2.93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对全麻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确切,对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有保护作用,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 针刺超前干预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影响

    作者:李蔚;赵华;吴君怡;陈蓓;徐世芬

    目的:探讨针刺超前干预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行“外剥内扎术”混合痔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在术前30 min针刺八髎、承山、合谷穴,间隔5 min行针1次,对照组术前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u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 SCL-9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疼痛开始时间[(14.3±4.9)h 比(4.2±2.3)h,Z=-5.666]、疼痛高峰时间[(17.3±4.5)h比(6.0±2.9)h,Z=-5.581]明显延迟(P<0.01),疼痛开始VAS评分[(3.3±1.7)分比(4.6±1.7)分, Z=-2.820]、疼痛高峰VAS评分[(4.5±2.0)分比(6.5±1.2)分,Z=-4.025]降低(P<0.01或P<0.05);治疗组术后1 d[(1.8±1.3)分比(3.0±1.3)分,Z=-3.472]、2 d[(1.2±0.9)分比(1.9±1.2)分,Z=-2.464] SCL-90量表评分明显降低(P<0.01或P<0.05);服用去痛片[(0.5±0.9)片比(1.5±1.7)片]少于对照组(t=3.167,P=0.002)。结论混合痔患者术前30 min针刺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 针灸联合金天格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作者:马海舰;李敏;黎金凤;王培

    目的 评价针灸联合金天格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5例L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金天格胶囊.2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采用VAS量表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价腰椎功能;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和血栓素B2(thromboxane,TXB2)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症状控制时间、直腿抬高角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8%(45/48)、对照组为76.6%(36/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2,P=0.018).研究组症状控制时间[(9.2±2.3)d比(14.0±2.3)d,t=-10.406]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直腿抬高角度[(78.6±17.6)°比(59.9±13.2)°,t=5.869]及JOA评分[(18.7±2.1)分比(12.1±1.9)分,t=16.152]高于对照组(P<0.01),VAS评分[(1.1±0.3)分比(2.6±0.6)分,t=-15.997]、TNF-α[(1.18±0.22)ng/L比(1.51±0.21)ng/L,t=-7.476]、IL-1β[(25.14±6.17)ng/ml比(40.26±6.07)ng/ml,t=-12.038]、IL-6[(93.85±23.02)μg/L比(110.63±24.07)μg/L,t=-3.473]及TXB2[(299.36±52.16)pg/ml比(429.17±53.62)pg/ml,t=-11.961]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灸联合金天格胶囊可有效改善LDH患者疼痛程度,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 针刺镇痛机制的多样性及问题分析

    作者:范刚启;钱俐俐;赵杨;符仲华

    从针刺镇痛神经机制(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解剖学)及非神经机制(结缔组织、局部生化改变)等方面,对复杂、多样的针刺镇痛机制进行总结,对多样性机制个体的不足之处、多样性机制间的矛盾之处及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针刺联合西药对肿瘤患者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

    作者:谭广生;林智通;王琴;廖韩波;卢集森;王天;宋丰琪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的肿瘤患者采用针刺联合西药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7例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6例,采用中医针刺联合西药阶梯治疗,对照组101例,单纯使用西药阶梯治疗,1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于轻度疼痛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于中度疼痛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效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重度疼痛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但有效率及显效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西药镇痛效果对于轻、中度癌痛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阶梯治疗.

  • 脑内GABA参与针刺镇痛吗?

    作者:朱丽霞;莫孝荣;叶燕燕;吉长福

    我们曾观察到微电泳导入γ-氨基丁酸(GABA)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导入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Bic)明显阻断导入GABA和电针穴位抑制脊髓背角的伤害性反应,说明GABA参与针刺镇痛中的脊髓节段性抑制,后又证明GABA参与针刺镇痛中的突触前、突触后抑制.但也有不少报道说明脑内GABA含量增加拮抗针刺镇痛效应.本文进一步在大鼠比较观察了脑室注射(icv)和蛛网膜下腔注射(ith)Bic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

  • 不同强度、不同频度电针对慢性痛大鼠镇痛作用的比较

    作者:刘俊岭;陈淑萍;高永辉;孟凡颖

    目的:对比不同强度、不同频度电针的镇痛效应.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10)、1 mA 电针组(n=30)和 5 mA 电针组(n=30),后两组又各分为每天1次(1 t/d)、隔2日1次(1 t/3 d)和每周1次(1 t/w)组,每组各10例.于鼠右侧臀部分离坐骨神经后,在该神经分叉的近心端松松做4个结扎,造成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疼痛模型.手术后 5 d 开始用辐射热测痛仪的光源分别照射大鼠两侧足底部,测定大鼠双侧缩腿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 PWL),用患-健侧PWL的差值作为疼痛反应的变化值.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通电刺激 30 min,频率为 2/15 Hz,不同组的强度分别为 1 mA 和 5 mA;3个电针组每天、每 3 d 和每周各电针1次.结果:①当用 1 mA 的刺激强度时,与模型对照组比,3个电针组从电针后第 1天(第1次电针)起各组PWL的差值均明显减低(P<0.05);3个电针组之间比,1 t/3 d 组和 1 t/w 组PWL的差值明显高于 1 t/d 组(P<0.05),说明3种频度的电针都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而 1 t/d 的镇痛效果佳.②采用 5 mA 电针时,与模型组比,1 t/d 组和1 t/w 组第1次电针至第 21天,PWL的差值也明显减低(P<0.05),说明较高强度的电针治疗,每天和每周各1次的治疗频度亦表现出有良好的镇痛效应;而 1 t/3 d 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③给予1 t/d 和 1 t/3 d 电针治疗频度,1 mA 和 5 mA 刺激强度的镇痛效应比较,前者PWL的差值降低明显较快(P<0.05),而每周1次两种强度电针的PWL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大鼠CCI模型上给予 1 t/d 和 1 t/3 d 的治疗频度时,低强度电针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高强度电针;每周1次治疗时,1 mA 和 5 mA 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在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大鼠上,1)1 mA 和 5 mA 两种强度的电针都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低强度电针的镇痛作用明显优于高强度电针;2)低强度电针时,每天1次、隔2日1次和每周1次等3种治疗频度比较,每天1次治疗的镇痛效果好,而较高强度电针时,每天1次、每周1次治疗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电针"足三里"穴对内脏痛大鼠延髓内脏带内c-fos和GFAP表达的影响

    作者:秦明;黄裕新;王景杰;段丽;曹荣;饶志仁

    目的:探讨电针时内脏痛大鼠模型疼痛行为学方面的影响以及延髓内脏带中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针刺镇痛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内脏痛组、电针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每组8只.将0.6%乙酸(V/V,10 mL/kg)注射入大鼠腹腔内造成内脏痛模型.电针取双侧"足三里"穴,断续波,频率50 Hz,强度2~5 V,持续30 min.观察并计算各组动物的疼痛指数(visceral pain index,VPI)后处死动物,延髓切片进行抗Fos蛋白或抗GFAP单一或双重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记数c-fos和GFAP在中枢延髓内脏带内的表达.结果:内脏痛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出现典型的扭体反应,其中内脏痛组更明显,而空白对照组和电针组大鼠行为学无变化.各组c-fos阳性神经元、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主要位于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除了空白对照组,内脏痛组、电针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中c-fos和GFAP表达明显增高;3组之间比较c-fos和GFAP表达内脏痛组高,电针后内脏痛组其次,电针组低(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内脏痛模型大鼠的疼痛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延髓内脏带内免疫阳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活动有关.

  • 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差异性分析

    作者:余晓佳;詹睿;黄红;丁光宏

    目的:观察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位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的差异性,分析这两种临床常用针刺方法的穴位始动信号的启动机制.方法:SD成年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胶原酶手针组、胶原酶电针组、色甘酸钠手针组和色甘酸钠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在AA大鼠模型上,胶原酶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 30 min 在患侧"足三里"注射Ⅰ型胶原酶 20 μl (5 mg/ml)破坏局部组织胶原纤维,色甘酸钠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 30 min 在患侧"足三里"注射色甘酸钠 20 μl (0.02 g/ml)对局部肥大细胞进行功能屏蔽,并予以手针或电针.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痛阈变化率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镇痛效果和穴位激活的观察指标,比较穴区组织中胶原纤维对手针或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Ⅰ型胶原酶或色甘酸钠"足三里"预处理后手针镇痛效果明显被削弱(P<0.05),而电针镇痛效果未受影响(P>0.05);两种预处理方法下,手针或电针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手针的针刺穴位始动信号可能是由胶原纤维参与介导的,并通过激活肥大细胞的功能,将有效信息经外周传入到中枢;而电针的针刺信号可能是直接激活外周神经感受器,由神经介导的.

  • 电针镇痛的累积效应与大鼠下丘脑、海马蛋白激酶A表达变化的观察

    作者:王俊英;陈淑萍;李燕华;孟凡颖;高永辉;刘俊岭

    目的:观察电针(EA)"足三里"一"阳陵泉"镇痛的累积效应,及大鼠下丘脑和海马细胞蛋白激酶A(PKA)活性的变化.方法:Wistar雌鼠6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压迫损伤(CCI)组、CCI+EA 2天(d)组、CCI+EA 2周(w)组、去卵巢(OVX)+CCI组、OVX+CCI+EA 2d组、OVX+CCI+EA 2w组.Morris水迷宫法检查OVX+D-半乳糖皮下注射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慢性痛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15 Hz,1~2 mA,1次/d).用辐射热照射大鼠双侧足底引起的缩腿反应潜伏期(PWL)的差值作为痛敏分数(HS)判断动物的痛反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和海马组织PKA的活性.结果:CCI术后,与正常组比较,各组HS都明显升高.在单纯CCI动物上,与CCI组比,CCI术后第18天CCI+EA 2 d、CCI+EA 2 W的HS显著减小(P<0.05);CCI+EA 2 W组的HS显著低于CCI+EA 2d组(P<0.05).在记忆损害的动物上,0VX+CCI+EA 2w和0VX+CCI+EA 2d组HS明显低于OVX+CCI组(P<0.05);而两EA组间HS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CCI+EA 2W组下丘脑室旁核(PVN)、弓状核(ARC)和视上核(SON)区PKA的灰度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孤啡肽是影响针刺镇痛的新因素

    作者:吴根诚;王彦青;朱崇斌;王金兰;杨芝兰;周敏明;曹小定;张秀琳

    自从1994年发现阿片受体家族的新成员ORL1受体、1995年底寻找到该受体的内源性配基孤啡肽(nociceptin或orphanin FQ,OFQ)以来,有关OFQ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一直引人注目,孤啡肽对针刺镇痛的影响也令人关注.现就我室近年来有关孤啡肽在痛觉调制及针刺镇痛中的作用作一小结.

  • 传统"热补"针法对实验性关节炎家兔的镇痛效应及脑脊液中β-EP、CCK-8含量的影响

    作者:杜小正;秦晓光;赵彬元;尹少兰;刘世琼

    目的:观察传统"热补"针法对实验性关节炎家兔的镇痛效应和探求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以卵蛋白诱导的关节炎家兔为疼痛模型,连续治疗6 d后比较药物组、捻针组、电针组和热补组关节炎家兔关节局部痛阈和脑脊液中β-EP和CCK-8的含量.结果:治疗后各治疗组痛阈和β-EP含量均升高,热补组β-EP含量明显高于药物组和捻针组(P<0.01),但不及电针明显(P<0.05);各治疗组CCK-8含量均向正常水平恢复,热补组CCK-8含量比药物组和捻针组恢复明显(P<0.01),但不及电针组恢复显著(P<0.01).结论:"热补"针法的镇痛效应和捻转针法、药物(()痹冲剂)相同,但不及电针的镇痛效应;升高脑脊液中β-EP含量和促使CCK-8含量向正常水平恢复,可能是其镇痛的中枢机制之一.

  • PAG内微量注射OFQ并同时电针对脊髓背角单胺类和氨基酸类递质释放的影响

    作者:杨芝兰;张玉秋;吴根诚

    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孤啡肽(OFQ)对抗针刺镇痛;并使脊髓背角谷氨酸(Glu)释放增加,ν-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减少;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的C-纤维反应和后放电增多.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核团内注射、微透析加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的方法,观察PAG内微量注射OFQ并同时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单胺类和氨基酸类递质释放的影响.

  • 电针“扶突”等穴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脊髓5-羟色胺1A、5-羟色胺2A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乔丽娜;杨永升;王俊美;高永辉;韩焱晶;陈淑萍;吉长福;刘俊岭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扶突”等穴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段脊髓中5-羟色胺(HT)受体(R)亚型5-HT 1 AR和5-HT 2 AR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颈段组、足三里-阳陵泉腰段组,每组8只.沿大鼠颈中线做长约1.5 cm的纵行切口,制作切口痛模型.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各30 min.用辐射热测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用荧光定量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颈段(C1-C4)、腰段(L1-L3)脊髓5-HT 1A和5-HT 2A受体亚型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颈部切口术前比较,各组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电针“扶突”穴或“合谷”-“内关”穴后,与本组术后比较其躲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电针“足三里”-“阳陵泉”与本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颈段脊髓中5-HT 1 AR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5-HT 2 A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脊髓中5-HT 1 AR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5-HT 2 A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5-HT 1 AR和5-HT 2 AR的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可缓解大鼠颈部急性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颈段脊髓中5-HT 1 AR mRNA表达、上调5-HT 2 A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关.

  • 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及其对关节局部组织β-内啡肽和前列腺素E_2的影响

    作者:杜小正;秦晓光;方晓丽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的镇痛后效应,探讨其镇痛的外周机制.方法:6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捻转组和热补组,后2组又随机分为针后即时、针后0.5 h、针后1 h和针后2 h亚组,每组各6只.用卵蛋白诱导造成关节炎疼痛模型.针刺双侧"合谷"和"足三里"1次,留针30 min,捻转组用捻转针法,热补组用热补针法.以K~+导入法引起家兔腿收缩的小电流强度作为痛阈;取关节局部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内啡肽(EP)及前列腺素(PG)E_2含量.结果:模型组痛阈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捻转组和热补组针后各时刻痛阈均显著升高(P<0.01,P<0.05);热补组即时痛阈与捻转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刻痛阈热补组均高于捻转组(P<0.05,P<0.01).模型组关节局部组织中β-EP、PGE_2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捻转组和热补组各时刻β-E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而PGE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与捻转组相比,热补组针后2 h β-EP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热补组针后即时PGE_2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优于捻转针法;关节局部β-EP和PGE_2 含量变化与两种针法镇痛后效应不同无明显相关趋势.

  • 重复电针镇痛效应的观察及其对血浆β-EP、ACTH及COR变化的影响

    作者:刘俊岭;陈淑萍;高永辉;孟凡颖;王俊英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电针(EA)镇痛的累积效应,及其与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β-内啡肽(EP)及皮质醇(COR)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Wistar 雌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CCI组(n=10)、CCI+ EA组(n=30)、去卵巢(OVX)+CCI组(n=30)、OVX+CCI+EA组(n=30),后3组又各分为EA 2次(2 t)、2周(2 w)和3周(3 w)亚组(时程),各10例.上述后3组动物去除双侧卵巢 45 d 后进行水迷宫测试,检查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结扎坐骨神经造成慢性疼痛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15 Hz,1 mA,30 min), 1次/d,不同组分别电针 2 t、2 w、3 w.用辐射热刺激测定大鼠缩腿潜伏期(PWL)作为痛阈,用健侧和患侧PWL的差值做组间比较.深度麻醉断头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CTH、β- EP及COR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CCI各组PWL差值均明显较大(P<0.05);与CCI组比较,CCI+EA组 3 w 时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接近正常对照组.与OVX+CCI组比较,OVX+CCI+EA组 2 w、3 w 的PWL差值均明显减小(P<0.05),疼痛减轻.CCI+EA和OVX+CCI+EA两组比较,前者多数时程的PWL差值显著低于后者(P<0.05),说明没有去卵巢大鼠电针的镇痛效果明显较优.在单纯CCI模型上,CCI后,血浆β-EP、ACTH及COR含量均没有明显改变;给予电针后,β-EP、ACTH的水平没有明显改变,COR含量明显增加(P<0.05).在OVX+CCI复合动物模型上,血浆β-EP的浓度 2 w 和 3 w 时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CTH含量没有明显变化,COR含量减低或明显增加(P<0.05);与OVX+CCI组比,OVX+CCI+EA组电针 2 t、2 w 组其β-EP浓度明显下降(P<0.05),3 w 也有所减少,ACTH的水平电针 2 t 和 3 w 明显增加(P<0.05),2 w 组明显下降 (P<0.05),COR的浓度 2 w 明显降低 (P<0.05).说明在单纯CCI模型上,当出现明显针刺镇痛效应时,仅血浆COR的浓度增加;在OVX+CCI复合动物模型上,当出现明显针刺镇痛累积效应时,血浆β-EP的水平下降或明显下降,COR的浓度降低,血浆ACTH含量的增、减变化不规律.结论:血浆β-EP和COR参与针刺镇痛的累加效应;神经记忆力的减退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针刺镇痛的累积效应;血浆β-EP和COR水平变化与大鼠痛行为学改善没有明确的相关关系趋势.

  • 套筒制动及扎针对小鼠电针实验中镇痛的贡献

    作者:万有;Sonya G.Wilson;Jeffrey S.Mogi;张静川;姚磊;韩济生

    目的:动物电针镇痛研究大都需要将动物制动和扎针,人们难以确定所观察到的镇痛作用中有无制动和扎针带来的应激性镇痛.本实验在观察到2 Hz电针对套筒制动的Swiss-Webster小鼠具有镇痛作用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小鼠电针镇痛实验中套筒制动和扎针对镇痛的贡献.方法:纸板/布兜制动的动物作为对照组(n=8),此法对动物的制动作用短暂而轻微.塑料套筒制动的实验组动物根据扎入针灸针有否又分为不扎针(n=8)和扎针(n=8)两组.以48℃热水甩尾潜伏期(TWL)作为测痛指标.结果:塑料套筒制动的实验组小鼠,无论是不扎针还是扎针,其TWL均较纸板/布兜制动组延长.结论:电针实验中观察到的镇痛,除了来源于电流刺激外,制动及扎针引起的痛阈升高也可能是重要因素.

320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