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癌症患者镇痛用药的分析

    作者:张慧;徐立斌

    目前临床上用于癌痛治疗的镇痛药主要有两类,即阿片类镇痛药与非甾体类镇痛药.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机制涉及脊髓和脊髓以上多个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当鞘内给药或局部脊髓背角滴注时,镇痛效果显著,因而主要用于中、重度的疼痛.非甾体镇痛药是一种镇痛、解热、抗炎药物,能抑制周围组织中的环氧化酶,或抑制转录因子,通过降低痛觉感受器的兴奋达到直接抑制神经兴奋形成,另还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止痛作用.非甾体镇痛药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为轻度疼痛的首选药.由于该类药物与阿片类药的作用机制及毒性反应不同,因此在临床上二者常联合应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

  • CaMKⅡ在8-Br-cAMP诱发的脊髓背角LTP中的作用

    作者:杨红卫;信文君;张红梅;周利君;刘先国

    目的:探讨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8-Br-cAMP诱发的脊髓背角长时程增强(LTP)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常规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脊髓背角腰膨大部位浅层C-纤维诱发电位.结果:①8-Br-cAMP(1 mmol/L)诱发的脊髓背角LTP咬合(occlude)强直刺激诱导的LTP;②CaMKⅡ选择性抑制剂KN-93(100μmol/L)或AIP(200μmol/L)阻断8-Br-cAMP诱导的脊髓背角LTP;③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茴香霉素(200μmol/L)抑制8-Br-cAMP诱发的脊髓LTP.结论:CaMKⅡ参与8-Br-cAMP诱导的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的LTP;8-Br-cAMP诱导的LTP与强直电刺激诱导的LTP在机制上至少存在部分相同的步骤或途径.

  • PAG内微量注射OFQ并同时电针对脊髓背角单胺类和氨基酸类递质释放的影响

    作者:杨芝兰;张玉秋;吴根诚

    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孤啡肽(OFQ)对抗针刺镇痛;并使脊髓背角谷氨酸(Glu)释放增加,ν-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减少;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的C-纤维反应和后放电增多.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核团内注射、微透析加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的方法,观察PAG内微量注射OFQ并同时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单胺类和氨基酸类递质释放的影响.

  • 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武彩花;毛红蓉;李洪萍;苑小翠;向宏春;朱贺;李熳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大鼠脊髓背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模型组、2 Hz电针组、15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假电针组,每组16只.采用单次腹腔注射超强辣椒素受体激动剂树脂毒素(RTX)诱导PHN模型.各电针组采用不同频率电针大鼠"环跳""阳陵泉"穴,隔日1次,持续治疗35 d,假电针组将毫针浅刺穴位皮下,不进行电流刺激.采用von Frey丝隔日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频率电针对脊髓背角VEGF 188 mRNA和VEGF-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溶媒对照组比较,RTX诱导的PHN模型大鼠出现机械痛觉超敏(P<0.01).与假电针组比较,2 Hz、15 Hz电针可以显著改善PHN大鼠机械痛觉超敏(P<0.05),而100 Hz电针无显著作用(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模型组VEGF 188 mRNA和VEGF-A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2 Hz电针可以显著抑制VEGF 188 mRNA和VEGF-A蛋白的表达(P<0.05),而15 Hz、100 Hz电针无显著作用(P>0.05).RTX诱导的PHN大鼠脊髓背角VEGF表达和机械痛阈值呈负相关.结论:2 Hz电针通过抑制VEGF在PHN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从而缓解机械痛觉超敏,提示2 Hz电针是治疗PHN的佳频率.

  • 电针对大鼠类痛经痛反应、脊髓κ-受体表达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啡肽和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作者:任晓暄;郭孟玮;赵雅芳;丁喜艳;李春华;嵇波;朱江;张露芬

    目的:观察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经穴与非穴对实验性类痛经模型大鼠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雌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缩宫素制备类痛经模型.电针治疗20 min,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大鼠相应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的表达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脑啡肽(ENK)、β-内啡肽(β-EP)的含量.结果: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扭体次数和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电针组扭体评分和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三阴交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三阴交组各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悬钟和非穴组仅分别在S1节段(P<0.05)和L6节段(P<0.01)表达明显增加;三阴交和悬钟组PAG内ENK(P<0.01,P<0.05)和β-EP(P<0.01)含量明显升高.各电针组之间相比,三阴交组L1、L2、L6节段κ-受体表达与悬钟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三阴交组各节段κ-受体表达与非穴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三阴交组的β-EP含量与悬钟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三阴交组的ENK和β-EP含量与非穴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悬钟组的β-EP含量与非穴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与非穴位均可缓解大鼠的类痛经反应,并可通过调节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的阿片肽类物质而达到镇痛作用.但穴位不同,其调节程度不同,说明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不仅与神经节段有关,而且与其所属经络有关.

  • “长强”穴药线植入对肛门切口痛大鼠机械痛阈及脊髓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影响

    作者:舒涛;张诗缇;阎峰;柯于培;王军

    目的:探讨“长强”穴药线植入对肛门部切口痛模型大鼠止痛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长强穴药线植入组、非经非穴药线植入组,每组10只.建立肛门部切口痛模型,长强穴药线植入组用药线植入“长强”穴,非经非穴药线植入组用药线植入胁下非经非穴点.各组于术前及术后4、8、12、24 h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术区及肛门左侧距术区15 mm处伤害性机械刺激的回缩阈值(MWT).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脊髓磷酸化p 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 38 MAPK)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术区及距术区15 mm处MWT在术后4、8、12、24 h均明显降低(P<0.05),脊髓p-p 38MAPK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长强穴药线植入组术区MWT在术后8、12、24 h明显升高(P<0.05),距术区15 mm处MWT在术后12、24 h明显升高(P<0.05),术后24 h脊髓p-p 38 MAPK水平明显降低(P<0.05).非经非穴药线植入组术区及距术区15 mm处MWT、术后24 h脊髓p-p 38MAPK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强”穴药线植入能显著提高肛门部切口痛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其机制可能与“长强”药线植入降低切口痛大鼠脊髓p-p 38 MAPK水平有关,非经非穴药线植入不具有相同作用.

  • 针刀疗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中枢CCK-8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乃刚;郭长青;孙红梅;李晓泓;曹榕娟;吴海霞;许红;张义

    目的:通过观察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中枢不同部位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mRNA阳性细胞表达的变化,探讨针刀疗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中枢镇痛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后3组采用埋置明胶海绵的方法建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动物模型,电针组和针刀组分别给予电针左侧"肾俞"、"腰阳关"和针刀松解局部治疗.实验第28d进行取材,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组动物下丘脑CCK-8 mR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造模后,大鼠脊髓背角、下丘脑和缰核CCK-8 mRNA的阳性细胞表达较正常增多,阳性强度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组和针刀组中枢各部位CCK-8 mRNA阳性细胞表达较模型组减少,阳性强度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针刀疗法和电针可通过降低中枢CCK-8 mRNA的表达,达到中枢镇痛的目的.

  • 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OMCmRNA、PPEmRNA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乃刚;刘福水;郭长青;孙红梅;胡波;郭妍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L3)横突综合征大鼠脊髓背角前阿黑皮素(POMC)、前脑啡肽原(PPE)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中枢镇痛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后3组文献方法建立左侧L3横突综合征的动物模型,针刀组和电针组分别给予针刀松解和电针干预.造模28d后取材,应用mRNA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POMC mRNA、PPE mR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POMC、PPE mRNA的阳性细胞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多,阳性强度显著增高(P<0.05,P<0.01),针刀组和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POMC mRNA、PPE mRNA阳性细胞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减少,阳性强度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针刀松解法或电针可能通过调解脊髓背角POMC mRNA、PPE mRNA的表达,参与镇痛过程.

  • 不同病理痛早期电针镇痛频率优选及其脊髓背角TRPV1活化机制研究

    作者:项璇儿;杜俊英;房军帆;刘盈君;徐子童;王思思;孙海榉;方剑乔

    目的:筛选炎性痛和神经病理痛早期电针镇痛的优势频率并探讨其脊髓背角TRPV1活化的干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炎性痛模型组、2Hz电针Ⅰ组、100Hz电针Ⅰ组、2/100Hz电针Ⅰ组;假模型组、神经病理痛模型组、2Hz电针Ⅱ组、100Hz电针Ⅱ组和2/100Hz电针Ⅱ组,每组6只.炎性痛模型选用弗氏完全佐剂(CFA)模型,神经病理痛模型选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模型.取双侧足三里、昆仑进行电针干预.采用Von Frey丝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后1d及电针治疗1、3d时患侧50%足底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WTs);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大鼠患侧SCDH TRPV1、p-TRPV1的表达.结果:100Hz电针升高CFA大鼠早期患侧PWTs的作用显著(P<0.05);2Hz电针升高SNI大鼠早期患侧PWTs的效果显著(P<0.01).CFA和SNI模型组大鼠早期SCDH TRPV1、p-TRPV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100Hz和2Hz电针分别降低了CFA和SNI大鼠早期SCDH TRPV1、 p-TRPV1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100Hz、2Hz电针分别为干预炎性痛和神经病理痛早期的优势频率电针;优势频率电针的镇痛效应可能通过调控炎性痛和神经病理痛大鼠早期SCDH TRPV1受体活化实现.

  • 针刺镇痛与脊髓胶质细胞参与慢性痛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端木程琳;乔丽娜;闫娅霞;王俊英;高永辉;陈淑萍;张建梁;刘俊岭

    慢性疼痛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慢性痛的调控研究一直集中在神经元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疼痛的发生尤其是慢性疼痛不仅与神经元有关,与胶质细胞也关系密切.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的初级传入和整合以及痛觉调制尤其是慢性痛中枢敏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是一种有效而副作用极少的治疗慢性痛的手段,可以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抑制或调节胶质细胞膜受体、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活动,抑制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对话产生镇痛效应.敌对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和针刺治疗慢性痛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刘盈君;方芳;方剑乔;张静若;池细绿;陈华德

    目的 观察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镇痛作用及患侧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C(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C,MrgprC)的调节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每组1 0只.右后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0.1 mL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分别测量大鼠造模前及干预第1、3、5、7日及干预后患侧足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干预后患侧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MrgprC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侧脊髓背角牛肾上腺髓质22肽(bovine adrenal medulla 22,BAM22)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同期比较,模型组各时点PWTs降低(P<0.01).与模型组同期比较,电针组干预第5日及干预后PWTs升高(P <0.05,P<0.01).与针刺组同期比较,电针组干预后PWTs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患侧背根神经节MrgprC表达及患侧脊髓背角浅层BAM22阳性细胞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患侧背根神经节MrgprC表达及患侧脊髓背角浅层BAM22阳性细胞率升高(P<0.05).结论 电针对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有良好的镇痛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患侧背根神经节MrgprC表达和患侧脊髓背角BAM22含量相关.

  • 不同频率电针对正常大鼠脊髓背角的转录组学研究

    作者:王珂;张嵘;赵国屏;张庆华;崔彩莲

    目的 探索生理状态下低频和高频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区域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为理解不同频率的电针效应差异提供研究资料.方法 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检测比较2 Hz和100 Hz电针刺激大鼠双侧足三里穴(ST36)和三阴交穴(SP6)后脊髓背角区域基因表达的变化,识别差异表达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差异表达基因所涉及的基因功能和通路进行富集识别与分析.结果 (1)2 Hz电针引起脊髓背角1 150个基因/表达序列标签发生差异表达,100 Hz电针引起1 270个基因/表达序列标签发生差异表达.(2)2 Hz和100 Hz电针均能引起516个相同的基因/表达序列标签发生调变,并且调节方向一致,与神经系统信号传导相关.(3)2 Hz特异调节差异表达的基因与神经可塑性相关.(4)100 Hz特异调节差异表达的基因与应激和免疫调节相关.结论 无论低频还是高频电针均能对脊髓背角神经信号传递产生较广泛的调节.低频电针更多参与神经可塑性调节,高频电针对应激和免疫功能调节更明显.

  • 瑞芬太尼诱导大鼠脊髓背角痛觉过敏及利多卡因的抑制作用

    作者:崔伟华;谭红;韩如泉;李树人;李俊发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背角细胞蛋白激酶Cγ(PKCγ)膜转位/激活在瑞芬太尼诱导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及利多卡因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1)丙泊酚组(P组),(2)瑞芬太尼组(R组),(3)瑞芬太尼-利多卡因组(RL组)及(4)利多卡因组(L组).比较4组麻醉后累积疼痛评分和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用免疫印迹(每组n=8)和免疫荧光法测量脊髓背角PKCγ膜转位/激活.结果 (1)累积疼痛评分P、RL和L组相似;R组18(15-20.75)高于P组11.5(8-13.5)、RL组11(9-14)和L组8.5(11-16.25)(P<0.05).(2)手术侧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R组39.2(39.2-68.6)mN低于P组117.6(58.8-137.2)mN、RL组588(588-588)mN和L组588(588-588)mN组(P<0.05).(3)蛋白免疫印迹显示脊髓背角PKCγ膜转位/激活R组(假手术组153%±35%,手术对侧为160%±41%,手术侧为157%±36%)高于其他3组,R组PKCγ免疫阳性显色在细胞边缘增强.术后短时间内,未发现组织损伤对脊髓背角PKCγ膜转位/激活的影响.结论 脊髓背角PKCγ膜转位/激活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后者可被利多卡因抑制.

  • 2.103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5-羟色胺能神经通路的研究

    作者:孙刚;杨云生;彭丽华;王巍峰

    目的应用冰水灌胃方法建立了大鼠新概念便秘型IBS模型,研究该模型结肠、脊髓背角与边缘系统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c-fos的表达,进一步阐明IBS大鼠模型可能的5-HT能神经传导通路异常.方法出生后4周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冰水灌胃组(A组)、温水灌胃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

  • 地塞米松对哮喘豚鼠肺内、脊神经节及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曹德寿;钟琳琳;刘晓湘;方秀斌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哮喘豚鼠肺内、C7~T5脊神经节及对应节段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ing方法,研究哮喘豚鼠肺内、C7~T5脊神经节及对应节段脊髓背角内PKC的免疫反应变化.结果哮喘组豚鼠肺内、C~T5脊神经节及对应节段脊髓背角内PKC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地塞米松组则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结论PKC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地塞米松抑制哮喘豚鼠PKC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

  • 大鼠脊髓背角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作者:吴利平;陈涛;张华;黄晨;李辉;李云庆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法包埋前内吗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前μ阿片受体免疫金颗粒标记的免疫电镜双标技术.结果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以及μ阿片受体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在电镜下可见二氨基联苯胺(DAB)反应产物标记的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免疫金颗粒标记的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之间形成以非对称性为主的突触联系,其中的轴-树突触明显多于轴-体突触. 结论脊髓背角浅层内内吗啡肽与μ阿片受体阳性结构在分布方式上互相匹配,这种分布方式为其在外周痛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发挥镇痛效应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投射

    作者:吴利平;李辉;李云庆;张远强

    目的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样阳性神经元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投射. 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 结果 PKCγ样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将FG注入PAG后,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样阳性,FG/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 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伤害性刺激信息向 PAG的传递.

  • 哮喘豚鼠下呼吸道及内脏传入部位NGF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东培;才丽平;方秀斌

    目的探讨哮喘豚鼠下呼吸道和内脏传入系统神经生长因子(NGF)的作用. 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结合显微图像分析,研究哮喘豚鼠下呼吸道和内脏传入系统NGF免疫反应及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哮喘豚鼠NGF免疫反应在气道上皮、C7~T5段脊神经节及脊髓背角明显上调(P<0.01),NGF mRNA表达在气道上皮明显增多(P<0.01),而在C7~T5段脊神经节及脊髓背角却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气道上皮、C7~T5段脊神经节及对应节段脊髓背角的NGF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C7~T5段脊神经节细胞及对应节段脊髓背角神经细胞本身能合成NGF.

  • 糖尿病机械性痛模型大鼠 P2 X3受体的时空表达

    作者:崔媛媛;吴黄辉;王兰;史娟;李云庆

    目的:探讨糖尿病机械性痛(DMA)模型大鼠中P2X3受体(P2X3R)的时空表达变化。方法腹腔注射链脲菌素( STZ)建立大鼠DMA模型。采用von Frey细丝法测定DMA大鼠机械性痛阈,在不同时间点取腰髓4~5( L4~5)节段的脊髓背角( SDH)和背根神经节( DRG)以及足底皮肤,通过免疫荧光观察P2X3R阳性产物的表达变化。进一步Western blotting检测SDH和DRG中P2X3R蛋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 CON组)相比,注射STZ 7d后大鼠机械性痛阈显著降低,在14d时达到低并持续至28d( P<0.05)。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显示L4~5节段DRG中P2X3R表达在14d和21d时显著增多,与CO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d时恢复至CON组水平;而在SDH及皮肤中,P2X3R表达上调出现在21d和28d(P<0.05)。结论在STZ诱导的DMA大鼠机械性痛的不同时程中,DRG、SDH和皮肤中P2X3R的表达均呈现与痛敏变化几乎平行的变化趋势,但后两者比前者的变化在时间上略晚。这些结果说明P2X3R可能在DMA机械性痛敏的维持阶段起重要作用。

  • 生长抑素在初级伤害性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作者:田雨灵;赵晏

    生长抑素是广泛存在于体内的一种抑制性调节肽.生长抑素及其受体存在于初级伤害性信息传递通路的各部分.在外周主要发挥抑制伤害性信息传递的作用,在脊髓水平主要影响热痛敏的形成.在初级伤害性信息传递通路中,生长抑素与其他递质、调质和神经生长因子存在相互作用.

277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