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灸防治胃溃疡中枢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燕;高洋;杨波;严兴科

    本文回顾了近年关于针灸防治胃溃疡中枢调控机制的研究.针灸对胃溃疡的防治效果已经被广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所证实,近年来现代医学试图从中枢调控机制方面对其作用机理作出明确解释.然而文献表明目前的研究尚有局限,有待于对整体水平下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 电针"足三里"穴对内脏痛大鼠延髓内脏带内c-fos和GFAP表达的影响

    作者:秦明;黄裕新;王景杰;段丽;曹荣;饶志仁

    目的:探讨电针时内脏痛大鼠模型疼痛行为学方面的影响以及延髓内脏带中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针刺镇痛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内脏痛组、电针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每组8只.将0.6%乙酸(V/V,10 mL/kg)注射入大鼠腹腔内造成内脏痛模型.电针取双侧"足三里"穴,断续波,频率50 Hz,强度2~5 V,持续30 min.观察并计算各组动物的疼痛指数(visceral pain index,VPI)后处死动物,延髓切片进行抗Fos蛋白或抗GFAP单一或双重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记数c-fos和GFAP在中枢延髓内脏带内的表达.结果:内脏痛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出现典型的扭体反应,其中内脏痛组更明显,而空白对照组和电针组大鼠行为学无变化.各组c-fos阳性神经元、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主要位于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除了空白对照组,内脏痛组、电针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中c-fos和GFAP表达明显增高;3组之间比较c-fos和GFAP表达内脏痛组高,电针后内脏痛组其次,电针组低(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内脏痛模型大鼠的疼痛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延髓内脏带内免疫阳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活动有关.

  • 全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延髓内脏带NADPH-d阳性神经元分布与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晋光荣;杨劲松;杨宁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延髓内脏带(MVZ)内NADPH-d阳性神经元与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方法采用4血管闭塞(4VO)改良法以及运用NADPH-d组织化学反应和Fos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及双重染色技术对全脑缺血30 min,再灌注2 h、4 h、8 h、12 h、 24 h、48 h对MVZ进行研究. 结果脑缺血组MVZ内NADPH-d阳性神经元染色反应增强和Fos蛋白表达随脑缺血后再灌注时程而变化,并见有15%~20%阳性双染细胞. 结论在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MVZ内NADPH-d阳性神经元与Fos蛋白表达的分布变化具有相关性,提示在脑缺血状态下MVZ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

  • Fos蛋白在LPS免疫激发大鼠脑内的分布

    作者:杨志军;葛煦;饶志仁;段丽;鞠躬

    目的研究与神经免疫调节有关的功能神经元在大鼠脑内的分布. 方法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为免疫激发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观察Fos蛋白在脑内的分布情况. 结果 Fos阳性产物多集中分布在大脑额顶皮质、边缘前脑(扣带皮质、梨状皮质、外侧隔核和中央杏仁核等)、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外侧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部、外侧臂旁核和延髓内脏带.小脑内无明显Fos分布密集区. 结论 LPS诱发的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有相对广泛的分布.

  • 大鼠延髓内脏带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对选择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反应

    作者:马岚;王新红;曹荣;赵钢;饶志仁

    目的 研究大鼠延髓内脏带(MVZ)内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对选择性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反应.方法 25只成年 SD 大鼠,其中15只为接受左侧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组,5只作为假手术组,5只为对照组.在术前、术后10d、20d、30d(每时段5只)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并检测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的变化;应用抗Fos蛋白与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或抗Fos蛋白与抗酪氨酸羟化酶(TH)的单一或双重免疫荧光法染色,Confocal显微镜下观察延髓MVZ内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荧光强度,Fos/ GFAP双标记星形胶质细胞以及Fos/TH双标记神经元的平均数. 结果 SNI组大鼠与对照组或假手术组相比,术后10d其痛敏增高(PWMT值降低),20d痛敏达到高峰(PWMT值低).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NI术后MVZ内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激活型,GFAP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孤束核及腹外侧区的Fos/GFAP双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及Fos/TH双标记神经元的平均值显著增高,SNI术后20d达到高峰. 结论 SNI术后MVZ内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均被激活.

  •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抑制腹腔给予LPS诱导的延髓内脏带内Fos表达

    作者:杨志军;饶志仁;邱建勇;鞠躬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在免疫系统至延髓内脏带(MVZ)通路中的可能性.方法对雄性SD大鼠行膈下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或假切断手术,存活4周后再经腹膜腔注入免疫刺激剂脂多糖(LPS)或无菌生理盐水(NS),3h后处死,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MVZ进行Fos染色.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腹腔给予LPS后,MVZ可发现大量Fos表达;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组大鼠腹腔给予LPS后,MVZ内的Fos表达量则明显减少.结论迷走神经参与外周免疫信息向中枢的传递,外周免疫信息可经迷走神经传至MVZ,MVZ是"免疫-脑通讯"的中继站,机体内存在"迷走神经→MVZ"神经免疫调节通路.

  • 延髓内脏带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对LPS免疫刺激的Fos表达

    作者:杨志军;饶志仁;陈良为;邱建勇;段丽;鞠躬

    目的探讨"延髓内脏带(MVZ)至下丘脑室旁核(PVN)"的儿茶酚胺能通路在"免疫-脑通讯"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WGA-HRP逆行追踪与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双重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方法,即先将WGA-HRP注入大鼠一侧PVN内,存活48h后经腹腔注射免疫刺激剂脂多糖(LPS)诱发免疫反应后,观察MVZ中WGA-HRP逆标细胞、Fos蛋白和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以TH为标记物)的分布及表达状况. 结果在MVZ内发现7种阳性神经元,即HRP、Fos、TH单标细胞、Fos/HRP、Fos/TH、HRP/TH双标细胞和Fos/HRP/TH三标细胞.Fos/HRP双标记和Fos/HRP/TH三标记细胞分别占总HRP逆行标记细胞的12.5%和39.6%. 结论 MVZ对LPS免疫刺激起反应,并可能将免疫信息经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上传至PVN;MVZ可能作为"免疫-脑通讯"的一个中继站,通过"MVZ→PVN"通路起免疫调节作用.

  • 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延髓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

    作者:饶志仁;吴声伶;邱建勇;徐欣;段晓勤;鞠躬

    目的观察γ-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3个月,远离靶区的延髓中尾段内Fos的表达和变化及与剂量的关系. 方法分别用10Gy至100Gy 10个级别剂量照射大鼠一侧尾壳核,3个月后,用ABC法对延髓中尾段切片进行抗Fos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 结果在延髓内脏带、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三叉神经间质核、延髓背侧网状核和下橄榄核等处出现多少不等的Fos阳性胞核,随着剂量的增加Fos阳性胞核的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在高剂量组的延髓腹外侧区出现3种Fos阳性细胞:胞核阳性、胞浆阴性;胞浆阳性、胞核阴性;胞核胞浆均为阳性. 结论γ-刀照射前脑一个局部,在远离靶区的延髓中尾段出现Fos阳性反应,并与剂量成正相关.

  • 不同张力扩张子宫颈诱导大鼠延髓内脏带c-Fos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变化

    作者:沈良华;吴仲敏;郑春华;孙婷婷;李卫云;焦翠翠;陈新忠;凌树才

    目的 观察不同张力扩张子宫颈(UCD)诱导大鼠延髓内脏带神经元c-Fos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变化,探讨UCD疼痛在延髓水平的传导机制.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D 0g)、宫颈扩张50g张力组(UCD 50g)和宫颈扩张100g张力组(UCD 100g).UCD组大鼠实施50g及100g张力扩张刺激,UCD刺激后2h,取延髓组织采用还原型辅酶Ⅱ(NADPH)组织化学和c-Fos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观察c-Fos、nNOS和c-Fos/n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c-Fos及nNOS蛋白和mRNA水平.结果 c-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核为棕黄色,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不着色.nNOS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呈蓝色,胞核不着色,呈空泡状.c-Fos/nNOS双标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染成蓝色,细胞核呈棕黄色,这些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孤束核(NTS)和外侧网状核(LRN)内.与UCD 0g组相比,UCD 50g组和UCD 100g组大鼠NTS和LRN内c-Fos、nNOS以及c-Fos/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染色明显加深,c-Fos、nNOS蛋白及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 大鼠急性UCD可导致NTS和LRN神经元c-Fos及nNOS张力依赖性表达增加,NTS和LRN内的nNOS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UCD疼痛在延髓水平的传导.

  • 延髓内脏带与内脏器官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洪志;王蕾

    下丘脑作为一个重要的应激反应调控中枢,普遍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大鼠延髓中尾段的横切面上,存在一条从背内侧至腹外侧的带状区,称之为延髓内脏带(medullary visceral zone,MVZ)[1].MVZ作为一重要的功能结构区,参与躯体性、内脏性感觉和内脏活动的调节,如呼吸、心跳、血压、胃肠蠕动、内分泌以及免疫反应等,是另一重要的应激反应调控中枢.长期以来,延髓作为重要的生命中枢,国内外学者多局限于研究其中某一核团的病理、生理功能,而忽略了延髓对机体生命的整体调节.目前MVZ在国内神经解剖学领域已逐步被认识,而神经内科领域对其了解的甚少.本文就MVZ的形态学特点,在各种应激情况下MVZ的病理、生理改变特点,阐述与内脏器官功能障碍的关系.

  •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FOS蛋白的表达研究

    作者:贺燕;屈传强;王蕾;郭洪志

    目的 通过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延髓内脏带(MVZ)FOS蛋白的表达,探讨MVZ在MODS中的作用.方法 Willis环注血法建立大鼠SAH致MODS模型,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AH后6个亚组(4,12,24,36,48,72h组),依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和MODS的发生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VZ内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1)SAH后SIRS发生率为100%,MODS发生率为69.4%;(2)大鼠SAH后12h MVZ内FOS蛋白表达升高,24~36h达到高峰,密集分布于MVZ背内侧部的孤束核、后区、迷走神经背核和外侧网状核,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8h后表达减少;(3)大鼠SAH后各时相点各脏器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以24~36h病理变化显著,与FOS蛋白的表达峰值一致.结论 (1)Willis环注血法可成功建立大鼠SAH致MODS的动物模型;(2)MVZ参与了SAH后周围脏器功能的调控,是SAH致MODS的直接调控中枢之一.

  • 应激性溃疡对延髓内脏带的影响及雷贝拉唑预处理的作用

    作者:孙燕玲;吕建国;孟运莲;王秋桂

    目的:探讨应激性溃疡与延髓内脏带(MVZ)的关联性,并观测雷贝拉唑预处理的影响.方法: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和预处理组.延髓冷冻切片后用 SABC 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 S-100 蛋白的表达,胃窦部石蜡切片后行 H-E 染色.ELISA 法检测血清 NSE 和 S-100 蛋白水平.结果:应激组胃黏膜有局灶性出血和脱落,延髓内脏带的 NSE 和 S-100 蛋白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多,且 NSE 和 S-100 蛋白水平明显升高;预处理组胃黏膜病理改变较应激组明显改善,MVZ 的 NSE 和 S-100 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减少,血清 NSE 和 S-100 水平较应激组显著降低.对照组胃黏膜无病理性改变,MVZ 的 NSE 和 S-100 蛋白阳性表达很少,血清 NSE 和 S-100 蛋白水平极低.结论:(1)力竭性运动加水浸-束缚应激可导致应激性胃溃疡;(2)应激性溃疡对 MVZ 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有伤害性影响;(3)雷贝拉唑预处理对 MVZ起到了保护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预防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有关.

  • 红藻氨酸诱发大鼠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后延髓内脏带内FOS蛋白、GFAP与TH的共同表达

    作者:田国红;段丽;饶志仁;黄远桂;徐燕

    目的: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后延髓内脏带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变化的时空效应及与儿茶酚胺类递质的关系.方法:以红藻氨酸诱导大鼠复杂部分性发作为癫痫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三重染色技术,显示癫痫发作后30 min至6 h不同时点延髓内脏带区域同一部位FOS蛋白与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变化与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结果:癫痫发作后延髓内脏带内c-fos表达与GFAP阳性细胞分布基本一致,且癫痫诱发后30 min GFAP开始增多,1 h达高峰;FOS阳性产物1 h开始增多,3 h达高峰;部分FOS阳性神经元为TH阳性,周围有GFAP免疫反应产物包绕.结论,在癫痫病理状态下,延髓区域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略早于神经元,二者不但分布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复杂的信息通讯,形成神经元-胶质细胞复合体,共同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

  • 大鼠结肠慢性炎性刺激诱导腰骶髓和延髓Fos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孙怡宁;罗金燕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结肠慢性炎性刺激诱导腰骶髓和延髓中Fos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实验组(n=16)予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导结肠炎,实验对照组(n=8)予生理盐水灌肠,空白对照组(n=2)不予任何刺激;分别在灌肠后3、7、14和28 d,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实验组大鼠腰骶髓和延髓中F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分布,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TNBS灌肠诱导Fos表达多数分布在脊髓背角深层(Ⅲ~Ⅳ和Ⅴ~Ⅵ层)和由孤束核、腹外侧区及网状结构形成的延髓内脏带中.TNBS灌肠后3 d,脊髓和延髓中Fos表达无明显增多.灌肠后7和14 d,脊髓和延髓中Fos表达明显多于实验对照组(P<0.05).灌肠后28 d,延髓中Fos表达下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部分大鼠脊髓中Fos阳性神经元数(54.1±16.3)仍明显多于对照组(12.2±2.6,P<0.05).结论脊髓Fos阳性神经元可能在结肠慢性炎性刺激引起的内脏高敏感性中起作用,而延髓可能不是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主要部位.

  • LPS激发大鼠延髓内脏带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神经元FOS表达水平的变化

    作者:葛煦;饶志仁;杨志军

    观察腹腔注射细菌内毒素(LPS)后,大鼠延髓内脏带(MVZ)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元FOS表达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大鼠经LPS腹腔注射后1,3,6,12 h分别行固定取材制片.每个时间点的切片分为3组,分别进行抗FOS、抗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抗FOS/GFAP/酪氨酸羟化酶(TH)三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①FOS反应在LPS注射后3 h达到高峰,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MVZ内.②GFAP反应在注射后1 h即达到高峰,表现为胶质细胞肥大、数量增多.其分布与FOS基本相同.③三重染色观察到GFAP与FOS的多种聚集方式(FOS/GFAP/TH,FOS/GFAP,GFAP/TH),FOS阳性神经元周围GFAP免疫反应产物更密集.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对LPS起反应,其反应高峰的出现先于神经元.

  • 模拟失重大鼠延髓内脏带向下丘脑室旁核投射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表达FOS

    作者:宿长军;饶志仁;张立藩

    确定延髓内脏带向下丘脑室旁核(PVN)投射通路是否参与对模拟失重的反应.用HRP逆行追踪结合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TH)的免疫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技术,观察4周模拟失重大鼠延髓内脏带向PVN投射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Fos表达情况.发现有7种不同的标记细胞:HRP,Fos,TH单标细胞;Fos/HRP,Fos/TH,HRP/TH双标细胞;Fos/HRP/TH三标细胞.主要分布于延髓内脏带即延髓中尾段的孤束核和腹外侧区以及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向PVN投射的神经元中有15.3%为Fos阳性细胞,即对失重起反应,而这些神经元中有62.6%为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结果显示,延髓内脏带投射至PVN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有些参与对失重的心血管反应.

  • 大鼠脑出血急性期延髓内脏带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

    作者:张守信;宿长军;林宏;饶志仁

    观察脑出血急性期大鼠延髓内脏带(MVZ)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以尾壳核局部注射胶原酶制作脑出血模型,用抗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识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脑出血后MVZ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发现脑出血后4 h GFA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胞体增大、突起伸长,在MVZ形成明显弧形带状分布,尤以MVZ背内侧区、中间带及腹外侧区明显.提示MVZ内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 大鼠脑内参与血压调节的部位--FOS机能形态学方法研究

    作者:宿长军;饶志仁

    为观察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与心血管反射性调节相关的部位,用硝普钠静脉注射制作大鼠低血压模型,以抗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全脑FOS阳性神经元分布.FOS阳性细胞在下列区域集中分布:延髓内脏带、脑桥臂旁外侧核、蓝斑、A5区、中脑中央灰质腹外侧区,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数量更多.此外亦见于丘脑室旁核、缰内侧核、杏仁核、终纹床核、隔外侧核和皮质的额皮质1和2区、扣带皮质及梨状前皮质.免疫组化染色对照:从每一组切片中取一定数量的切片,0.1 mol/L PBS代替兔抗FOS抗血清进行反应,各步骤同前.其结果未见FOS阳性结构.本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内从皮质至延髓存在不同的血压调控区,它们互相联系形成一复杂的中枢调控网络.

  •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延髓内脏带NOS阳性神经元与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晋光荣;刘培党;张忠红;刘钟;花菊兰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4 h再灌注不同时间对延髓内脏带(MVZ)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分布及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NOS阳性神经元与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阐明在缺血状态下MVZ的功能作用机制.方法:以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NADPH d组织化学(组化)反应、FOS蛋白免疫组化反应及双重染色技术显示MVZ在不同时相的3种阳性神经元变化,并以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脑缺血组MVZ内NOS阳性神经元染色反应增强和FOS蛋白表达随脑缺血后再灌注时程而变化 ,并见有15%~20%阳性双染细胞.结论: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MVZ内NOS阳性神经元与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具有相关性,提示MVZ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保护性机制.

  • 颅脑损伤大鼠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带突触膨体素和突触蛋白Ⅰ的表达变化

    作者:高玉松;扈俊华;罗新名;张亚东;郭宏伟;张松坡;胡承啸;姚刚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大鼠伤后不同时间下丘脑前部和延髓内脏带脑组织突触膨体素(SYN)和突触蛋白Ⅰ(SYN-Ⅰ)表达的变化,以及致应激性胃溃疡的变化.方法 将40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n=10)、颅脑损伤后1h组(T1组,n=10)、颅脑损伤后6h组(T1组,n=10)、颅脑损伤后12h组(T1组,n=10).利用液压装置以1.8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打击致大鼠颅脑损伤.应用胃溃疡指数评估应激性胃溃疡,利用免疫印迹法观察各组下丘脑前部和延髓内脏带脑组织SYN和SYN-Ⅰ的表达变化.结果 C组、T1组、T6组、T12组胃溃疡指数分别为0、7.2±0.6、13.8±1.4、29.1±3.0,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下丘脑前部脑组织SYN和SYN-Ⅰa伤后6h内无明显变化(P>0.05),伤后12 h SYN和SYN-Ⅰa明显升高(P<0.05);SYN-Ⅰb伤后1h即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延髓内脏带脑组织SYN伤后1h即明显升高(P<0.05),而SYN-Ⅰ b明显降低(P<0.05);SYN-Ⅰ a伤后1h显著增高(P<0.05),伤后6h达高峰,伤后12h逐渐降低,但仍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 颅脑损伤导致的应激性胃溃疡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还可导致下丘脑前部和延髓内脏中枢发生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其引起的突触传递效率的改变可能与应激性胃溃疡有关.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