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耳针效应的形态学基础-来自HRP神经示踪法的证据

    作者:梅志刚;朱兵;何伟;高昕妍

    目的:观察支配耳甲区迷走神经在延髓水平中枢的投射情况,探讨耳针作用机理.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0只,外耳道口方向分离耳甲皮肤与皮下组织,微量注射器缝内注射40μl浓度为30%的HRP神经示踪剂,神经示踪技术观察标记细胞在延脑水平核团分布情况.结果:除了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外,在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以及其他核团也发现了标记神经元或神经纤维结论:耳甲区迷走神经分支与迷走初级中枢有神经联系,耳甲穴位针刺效应很可能是通过耳-迷走反射途径实现的.

  • 针刺大鼠"四白"传入信息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作者:常小荣;严洁;何军锋;李江山;刘建华;王超

    目的:比较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及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和非经非穴点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NTS)的差异.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方法,以足阳明胃经"四白"穴为刺激点,并以同名经的"地仓"和"内庭"、手太阳小肠经的"颧髎"、非经非穴"四白"旁开点为对照,在刺激点上用手针施以捻转手法刺激30 s,在NTS寻找对来自体表刺激点有反应的神经元.结果:52只大鼠记录到资料完整的86个NTS神经元中,针刺"四白"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含兴奋和抑制性神经元)为65.12%,而针刺"地仓""内庭""颧髎""四白"旁开点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分别为50.00%、46.51%、34.88%、31.40%.统计表明,针刺"四白"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均极显著地高于针刺"地仓""内庭""颧髎""四白"旁开点后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P<0.01);针刺"地仓"和"内庭"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均显著高于刺激"颧髎"和"四白"旁开点的有反应神经元出现机率(P<0.05).针刺上述穴和非穴区,NTS神经元主要是以兴奋为主.针刺"四白""地仓""内庭""颧髎""四白"旁开点,其兴奋性神经元频率变化率分别为(35.08±4.80)%、(28.25±5.46)%、(27.57±4.87)%、(20.02±4.23)%、(18.55±2.49)%,"四白"与各组之间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地仓""内庭"与"髎""四白"旁开点亦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与手太阳小肠经穴以及非经非穴点比较,足阳明经穴与NTS的关系更密切;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的信息传入在NTS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提示腧穴均有一定的特异性.

  • 电针"合谷"和"四白"穴对大鼠孤束核胃相关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张建梁;蔡红;逯波;蒋瑾;张璐;刘爱红

    目的: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四白"穴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内的汇聚.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首先寻找到孤束核内对胃扩张敏感的神经元,然后分别电针刺激"合谷"穴和"四白"穴,观察其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278个有自发放电的孤束核神经元,以10 s为时间段,统计处理胃扩张前后各2 min的神经元放电数目,频率改变超出25%确定为胃扩张反应神经元,132个神经元被确定为胃扩张反应(敏感)神经元,146个没有明显反应.对132个胃扩张反应神经元做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70个神经元的电活动被胃扩张刺激兴奋(70/132);62个神经元被胃扩张刺激抑制(62/132),其中36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被完全抑制.与胃扩张前(14.05±8.52 spikes/min)相比,兴奋性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34.84±22.68 spikes/min)极为显著;抑制性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也非常明显(由18.21±9.29 spikes/min变为7.30±6.20 spikes/min).在132个胃扩张敏感神经元中,对电针"四白"穴和"合谷"穴均起反应的神经元有41个(41/132,占30.2%).结论:电针"合谷"穴和"四白"穴和胃扩张可兴奋或抑制同一孤束核神经元的电活动,表明"合谷"穴和"四白"穴区的传入信息可汇聚到同一孤束核神经元上,提示孤束核很可能是合谷穴与口面部联系的中枢机制之一,从而为经络理论中的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的特定联系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 电针大鼠"四白"穴和胃扩张传入信息在孤束核的汇聚--c-fos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江山;常小荣;严洁;刘健华;刘玉群

    目的:探讨电针足阳明经"四白"穴和胃扩张刺激诱导大鼠孤束核(NTS)的原癌基因c-fos表达及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电针"四白"穴组、电针"四白"穴旁开0.5 cm组、胃扩张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fos在孤束核的表达.结果:电针"四白"穴组和胃扩张模型组孤束核内Fos样免疫反应(FLI)阳性神经元均主要分布于内侧亚核,以延髓的中尾段分布较多;电针"四白"穴组在内侧亚核内FLI神经元数目与胃扩张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四白"穴旁开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四白"穴和胃扩张刺激的感觉传入可能在孤束核发生汇聚、整合,是针刺"四白"穴调节胃功能的中枢途径之一.

  • 大鼠臂旁核向脊髓、孤束核的分支投射 --体表内脏相关理论的研究

    作者:景向红;李瑞午;晋志高;孟卓;蔡虹;李翠红

    将荧光素PI和Bb分别注入一侧孤束核尾段(一般内脏部)和同侧脊髓背角,在臂旁核观察到PI单标、Bb单标及PI/Bb双标神经元.其中PI单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K-F核中上2/3段,Bb单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K-F核的中下2/3段,PI/Bb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K-F核的中1/3段,占标记神经元总数的16.28%.双标神经元以多角形为主,直径10~18μm.

  • 电针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孤束核c-fos表达及心电图ST_Ⅱ的影响

    作者: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足三里"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孤束核(nucleus of the solitary tract,NTS)c-fos表达及心电图ST_Ⅱ的影响,阐明延髓初级中枢在"内关""足三里"穴共同调节心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足三里组、内关组、偏历组及合阳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造成心肌缺血模型.电针治疗20 min,采用抗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NTS内c-fos表达和电生理技术观察大鼠心电图ST_Ⅱ的变化.结果:心肌缺血模型大鼠NTS内c-foS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足三里组、内关组与模型组比较,NTS内c-foS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1);足三里组、内关组NTS内c-foS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偏历组、合阳组(P<0.01).足三里组、内关组大鼠缺血性心电图ST_Ⅱ电位值显著降低(P<0.01),其电位降低值大于偏历组、合阳组(P<0.01).结论:NTS是针刺内关、足三里共同调节心功能的整合中枢之一.

  • 针刺"足三里"对大鼠孤束核P物质的影响

    作者:刘健华;李江山;严洁;易受乡;林亚平;常小容

    目的:观察延髓孤束核P物质免疫阳性反应产物的分布以及针刺"足三里"穴对其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电针"足三里"穴组(n=10)、电针"足三里"穴旁开0.5 cm组(n=10)、空白对照组(n=10).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延脑组织SP免疫活性切片.结果:孤束核内P物质的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以膨体型纤维为主,呈点状和串珠状,其敞开部有少量阳性胞体.主要分布于孤束核的内侧亚核、连合亚核,其余亚核内较为稀疏;电针"足三里"穴内侧亚核、连合亚核阳性纤维的光密度明显升高,其余亚核无明显变化;电针"足三里"穴外侧旁开0.5 cm组与空白组相似,各亚核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足三里"可能通过抑制NTS内侧亚核和连合亚核SP的释放,对胃的功能活动产生兴奋作用.

  • 孤束核损毁对艾灸预处理调节大鼠胃黏膜EGF、SS含量及HSP-70表达作用的影响

    作者:彭亮;刘密;常小荣;杨舟;易受乡;严洁;彭艳

    目的:探讨孤束核在艾灸预处理保护胃黏膜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正常对照组;B模型组;C艾灸+模型组;D艾灸+模型+孤束核损毁组,每组10只.运用脑立体定位及直流电损毁技术预先损毁大鼠双侧孤束核后进行足三里穴艾灸预处理,在无水乙醇灌胃法造模损伤大鼠胃黏膜后,进行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UI)及病理切片观察,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生长抑素(SS)含量,并采用W-B方法检验HSP70在大鼠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B组胃黏膜出现明显损伤,表明采用无水乙醇灌胃胃黏膜损伤造模法造模成功.C、D组UI指数较B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P<0.05);D组UI指数较C组高(P<0.01).②光镜观察结果显示A组胃黏膜组织内丰富的毛细血管,上皮结构完整,细胞排列有序;B组胃黏膜结构破坏,胃黏膜腺体细胞大量坏死,胃黏膜损伤明显;C组胃黏膜表面有部分脱落,细胞内充血情况明显改善;D组胃黏膜细胞内充血情况改善,但仍可见充血.③C、D组胃黏膜组织中EGF含量较B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SS含量均有下调(P<0.05,P<0.01);D组胃黏膜组织中EGF含量C组低,而SS含量较C组高(P<0.01).④C、D组胃黏膜组织中HSP70表达较B组均有明显上升(P<0.01);D组较C组胃黏膜组织中HSP70表达低(P<0.05).结论:艾灸预处理足三里穴对胃黏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而孤束核损毁对其保护效应有明显影响,证明孤束核是艾灸对胃黏膜损伤与保护因子表达与促进HSP70表达的重要调节部位,起到了重要的信号汇聚与整合的作用.

  • 大鼠头面部腧穴和胃扩张传入信息在孤束核的汇聚-c-fos表达的研究

    作者:何军锋;刘建华;严洁;常小荣;李江山;王超

    目的探讨电针大鼠头面部腧穴和胃扩张刺激诱导大鼠孤束核(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NTS)的原癌基因c-fos表达及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电针"四白"穴组、电针"四白"穴旁开组、电针"颊车"穴组、电针"颧髎"穴组、胃扩张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fos在NTS的表达.结果电针"四白"穴组和胃扩张模型组NTS内均有较多的FOS样免疫反应(FLI)阳性神经元表达,且主要分布于内侧亚核(mNTS),并以延髓中尾段分布较多,其余亚核内较为稀疏,两组的FLI阳性神经元数目在mNTS比较,P>0.05;电针"颧髎"穴组和电针"颊车"穴组亦有一定数量的FLI阳性神经元表达;电针"四白"旁开组有少量FLI阳性神经元表达;空白组只有正常状态下的低FLI阳性神经元表达.结论电针"四白"穴和胃扩张模型在mNTS内大量的FLI阳性神经元表达,两者的高表达提示来自电针"四白"穴和胃扩张刺激的感觉传入可能会在NTS发生汇聚、整合,从而影响胃的机能状态;此外,亦在形态学上为经脉脏腑相关跨神经节的初级中枢联系机制提供部分合理的解释.

  • 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王述菊;孙国杰;杜艳军;胡和平;吴绪平;孔立红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中枢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障碍大鼠胃内压影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经血管注射抑制胃运动的药物阿托品或促进胃运动的药物胃复安后,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及胃内压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针刺"足三里"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并明显促进胃运动.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减少,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不大, 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仍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且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能明显促进胃运动.在静脉注射胃复安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增加,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也不大, 静脉注射胃复安后针刺"足三里"仍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而且静脉注射胃复安后针刺"足三里"更明显促进胃运动.结论 针刺"足三里"对胃功能的调节作用以促进胃运动为主,其调节作用与孤束核神经元的激活密切相关,且针刺"足三里"引起孤束核相关神经元放电增加幅度不受周围胆碱能受体阻滞剂阿托品及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胃复安的影响.

  • 心肌缺血对大鼠孤束核利钠肽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牛丽静;白云;管振龙;宋俊贞;苗智慧;夏晓红;王燕凌;王惠娟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后大鼠孤束核内利钠肽受体NPR-A和NPR-C表达的时程变化,并检测其与胆碱能和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之间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复制心肌缺血模型,并于术后的3、7、14、18和28 d取材;用Western blot检测孤束核区域NPR-A和NPR-C的表达量;免疫荧光化学法观察NPR-A、NPR-C与ChAT、TH在孤束核内的共表达.结果 在缺血后14 d孤束核区NPR-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后逐渐升高,至缺血后28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PR-C的表达从缺血第3~18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孤束核内仅见少量的NPR-A/TH双标记神经元,而NPR-C/TH则较多;未见ChAT与NPR-A或NPR-C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结论 心肌缺血后,在孤束核内利钠肽的调节作用增强,这种调节可能不是直接影响胆碱能和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活动来实现的.

  • 高渗刺激诱导大鼠视上核与孤束核内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反应

    作者:段丽;徐燕;卞干兰;曹荣;熊鹰飞;屠令锋;饶志仁

    目的 探讨大鼠接受高渗刺激后,视上核和孤束核内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N-ASC)反应.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光镜组(n=40)和电镜组(n=10).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标记法,在光镜下观察高渗刺激(9%氯化钠,5.5ml/kg尾静脉注射)后15、45、90和180 min,视上核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催产素(OXT,标记视上核神经元)、Fos(标记神经元胞核)和孤束核内GFAP、酪胺酸羟化酶(TH,标记神经元)、Fos表达的时程变化.采用双重免疫电镜法,观察高渗刺激后视上核N-ASC内星形胶质细胞(用Cx43标记)与神经元(用Cx32标记)之间接触处的超微结构.结果光镜下在视上核和孤束核可分别观察到3种N-ASC,即:由 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与 OXT(或TH)阳性神经元形成的N-ASC;由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与Fos阳性神经元形成的N-ASC;由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与Fos和OXT(或TH)双阳性神经元形成的N-ASC.高渗刺激后 N-ASC的数量明显增加.抗Cx43和抗Cx32的双重免疫电镜显示,高渗刺激后Cx43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即Cx43半通道)以及Cx32和Cx43形成的异型缝隙连接(HGJ)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视上核和孤束核内的N-ASC参与渗透压调节反应.

  •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内接受内脏伤害性信息的含CB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

    作者:马文领;张文斌;张宇飞

    目的探讨大鼠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INV)内接受内脏伤害性信息的含calbindin D-28K(CB)神经元与孤束核(MTS)的投射联系.方法用福尔马林刺激上消化道,应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结合Fos和CB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法.结果INV的背侧边缘旁核(PaMd)和三叉旁核(PaV)内可见到大量FG逆标细胞,以注射FG的同侧为主.大部分FG逆标细胞(约71.2%)为CB免疫反应阳性.部分FG和CB双标记神经元(约31.5%)同时呈Fos免疫反应阳性的三重标记.结论INV内部分接受内脏伤害性刺激的CB神经元可直接投射至NTS,含CB的神经元在内脏伤害性信息经INV向NTS的传导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大鼠延髓内脏带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对选择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反应

    作者:马岚;王新红;曹荣;赵钢;饶志仁

    目的 研究大鼠延髓内脏带(MVZ)内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对选择性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反应.方法 25只成年 SD 大鼠,其中15只为接受左侧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组,5只作为假手术组,5只为对照组.在术前、术后10d、20d、30d(每时段5只)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并检测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的变化;应用抗Fos蛋白与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或抗Fos蛋白与抗酪氨酸羟化酶(TH)的单一或双重免疫荧光法染色,Confocal显微镜下观察延髓MVZ内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荧光强度,Fos/ GFAP双标记星形胶质细胞以及Fos/TH双标记神经元的平均数. 结果 SNI组大鼠与对照组或假手术组相比,术后10d其痛敏增高(PWMT值降低),20d痛敏达到高峰(PWMT值低).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NI术后MVZ内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激活型,GFAP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孤束核及腹外侧区的Fos/GFAP双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及Fos/TH双标记神经元的平均值显著增高,SNI术后20d达到高峰. 结论 SNI术后MVZ内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均被激活.

  • 大鼠延髓孤束核吻侧段内脑啡肽阳性终末与γ-氨基丁酸阳性神经元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刘玲;闫蕴力;赵金平

    目的 观察大鼠孤束核吻侧段(rNTS)内脑啡肽阳性(ENK-ir)终末与γ-氨基丁酸(GABA-ir)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法 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包埋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结合免疫金颗粒标记的电镜双标技术.结果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rNTS内有大量的ENK-ir纤维和终末及散在的GABA-ir神经元.ENK-ir终末与GABA-ir神经元之间形成密切接触.在电镜下可见ENK-ir阳性产物主要定位于圆形清亮突触小泡及大颗粒囊泡表面.ENK-ir轴突终末与GABA-ir及阴性神经元胞体及树突之间形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突触联系,以对称性突触为主.结论 rNTS内的ENK-ir终末可能通过抑制或增强GABA能神经元活性,或直接抑制味觉感受神经元活性的方式,参与NTS内味觉信息的感受和调节.

  • 一氧化氮的传递及其对缺氧时呼吸变化的调控

    作者:张崇高;曹茄柽

    一氧化氮(NO)在体内的传递并非以往认为的随机弥散,而是与血红蛋白(Hb)β亚单位中半胱氨酸的硫醇基(巯基)或其他含巯基化合物相结合,形成亚硝基硫醇(SNOs).SNOs既具备NO的生物活性又保持其稳定性.SNOs从细胞外进入到胞质的途径是通过酶促反应,而从红细胞输出则经阴离子交换蛋白转运.在缺氧情况下,SNOs对呼吸的调控包括Hb在肺部的氧合作用,将氧输送到组织和在脑干孤束核调控中枢性呼吸.

  • 海马参与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朝巍;汤晓军;张涛;杨卓

    海马在解剖结构上属于边缘前脑皮质结构,它与下丘脑、杏仁核、脑干有着极其复杂的相互联系.研究发现,刺激海马对自主神经活动产生影响,可引起心率、呼吸、血压等变化;而刺激外周自主神经也影响海马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海马可能是通过下丘脑和脑干的核团(如下丘脑室旁核、孤束核等)、内分泌系统和神经递质等参与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

  • 孤束核调节动脉血压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钟冬胜;王茂明;综述;杨福兵;审校

    心血管中枢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动脉血压稳定,使其能满足组织血流灌注和代谢的需要.长期稳定的血压需要神经系统维持,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通过神经反射的开放式和关闭式通路,发挥血压调定点的作用,在维持血压自我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参与多种类型高血压的病理进程.

  • 表面电刺激治疗低位脑干梗死致严重吞咽困难及其机制

    作者:汪洁;吴东宇;宋为群;张洪涛;王卓

    目的 应用表面电刺激治疗桥脑下部及延髓背外侧梗死导致的严重吞咽困难,探讨吞咽困难恢复的潜在机制.方法 分析3例应用表面电刺激下颌部和/或三叉神经治疗的重度吞咽困难低位脑干梗死患者.结果 3例重度吞咽困难患者经3~16周电刺激治疗,吞咽功能评分由0分恢复到6分.结论 采用电刺激治疗重度吞咽困难可以缩短病程,加快吞咽功能的恢复;病程的长短与病变范围的大小有关.其机制可能与孤束核对感觉输入的整合有关.

  • 损毁孤束核对电针足三里穴抗大鼠应激性胃溃疡作用的影响

    作者:黄碧兰;黄华;余良主;秦灵芝

    目的:探讨孤束核(NTS)在电针(EA)足三里穴抗大鼠应激性胃溃疡中的作用.方法:健康♂ SD大白鼠56只随机分为应激组、EA+应激组、NTS电损毁组、NTS假损毁组.通过脑立体定向仪电损毁大鼠孤束核,采用束缚-浸水制备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分别测定各组胃黏膜损伤指数(U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应激组比较,EA+应激组UI明显减少(t=9.5071,P<0.01),SOD活性升高(t=3.8729,P<0.01),MDA降低(t=2.3578,P<0.05).NTS电损毁组分别与假损毁组和EA+应激组比较UI提高(t=4.4223,7.2579,均P<0.01),SOD活性降低(t=3.5625,3.7242,均P<0.01),MDA含量升高(t=2.9045,2.4960,均P<0.05).结论:电损毁孤束核后,电针足三里穴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减弱.

152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