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内GABA参与针刺镇痛吗?

    作者:朱丽霞;莫孝荣;叶燕燕;吉长福

    我们曾观察到微电泳导入γ-氨基丁酸(GABA)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导入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Bic)明显阻断导入GABA和电针穴位抑制脊髓背角的伤害性反应,说明GABA参与针刺镇痛中的脊髓节段性抑制,后又证明GABA参与针刺镇痛中的突触前、突触后抑制.但也有不少报道说明脑内GABA含量增加拮抗针刺镇痛效应.本文进一步在大鼠比较观察了脑室注射(icv)和蛛网膜下腔注射(ith)Bic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

  • 脊髓背角神经元对胃扩张及电针"足三里"穴的反应

    作者:张建梁;晋志高;逯波;陈淑萍;蔡虹;景向红

    目的:本实验以猫胸段具有自发活动的背角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了胃扩张和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神经元电活动变化以及电针左侧"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的影响.方法:采用玻璃微电极脑外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工作参数如下,电针穴位:3 V,30 Hz,方波,连续10 sec;内脏大神经:1 mA,双脉冲,间隔4 ms,波宽200μs,连续10 sec;胃充盈:8 mmHg(1.064 kPa).结果:①在所观察的24个神经元中,13个对胃扩张刺激呈增频反应,11个为减频反应;电针"足三里"穴能够翻转或拮抗这种改变,即抑制增频神经元(62.50±6.52,与23.30±6.86相比,P<0.05,脉冲个数,M±SE,下同),兴奋减频神经元(19.10±4.72,与71.60±17.50相比,P<0.05).电针"三阴交"穴具有类似功能,但作用较弱,无统计学意义;②在21个(21/24)神经元中,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可兴奋13个神经元,抑制7个神经元,其中3个为完全抑制;③刺激内脏大神经同时电针"足三里"穴可见到后者对前者显著的抑制效应.结论:①躯体与内脏的信息在脊髓水平汇聚并整合,进而通过改变内脏传出神经的活动达到调整治疗的目的;②针灸具有双向的调节功能.

  • 孤啡肽及其前体mRNA在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的变化

    作者:马飞;王彦青;姬广臣;吴根诚

    孤啡肽是新近发现的一种17肽,为阿片受体家族中一个新成员"孤儿受体"的内源性配基.孤啡肽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与内阿片肽明显不同,其在脊髓水平痛觉调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神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痛.本实验目的是探讨慢性限制性损伤大鼠模型上(CCI)孤啡肽及其前体mRNA在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大鼠左侧后肢坐骨神经结扎,右侧假手术,通过光热刺激大鼠后肢脚掌测量抬脚潜伏期(PWL),CCI模型3天后手术侧PWL明显低于对侧,提示痛敏的出现,痛敏持续不超过30天.

  •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的抑制作用

    作者:马骋;冯克辉;闫丽萍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机械痛阈的影响和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的抑制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制备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型神经病理痛(SNI)模型后,电针"环跳""委中"穴30 min,每日1次,共7 d.观察电针对SNI模型大鼠机械痛阈和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传递LTP的干预作用.结果:造模1 d后,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机械痛阈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至造模第7天,仍维持较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机械痛阈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假手术组不能诱导出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传递LTP,其诱导前、诱导后、诱导2 h后的C-纤维诱发场电位变化率与基础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诱导前、诱导后、诱导2 h后的C-纤维诱发场电位变化率较基础平均值均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治疗7 d后的诱导前、诱导后、诱导2 h后的C-纤维诱发场电位变化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电针对造模后第15天的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传递LTP仍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电针可显著改善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疼痛,抑制因脊髓背角神经元中枢敏化现象引起的突触传递异常而致的脊髓背角神经元LTP,并能阻断已发生且持续维持的脊髓背角LTP.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机制——WNT信号通路

    作者:徐铌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机制不清楚,治疗措施有限且效果差,仍是目前临床的巨大挑战之一.宋学军实验室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这样一个新概念,即引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损伤可以诱导在神经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信号重新激活.本研究利用两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模型,慢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CCI)以及骨癌痛模型(TCI),发现: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神经轴突再生等起重要调节作用的WNT蛋白家族,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神经损伤和骨癌导致WNT在伤害性神经元通路迅速、长时程地表达,并激活初级感觉神经元、脊髓背角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中的WNT-Frizzled-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脊髓阻断WNT信号通路能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持续,但并不影响正常痛觉感知以及运动功能.WNT信号通路的激活刺激产生促炎因子IL-18和TNF-α,同时此通路可调节NR2B谷氨酸受体和钙离子依赖的信号.以上发现表明WNT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癌性痛的潜在靶点.

  • 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俞晓燕;赵玉武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约有3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慢性疼痛[1]。DNP以自发痛、痛觉过敏、诱发痛、感觉异常等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目前,临床上还无法准确诊断该类疼痛,以神经元为靶点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DNP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多种生化因素和解剖结构的改变。持续的高血糖作为始动因素,通过改变神经元轴突细胞膜电压门控Na+、Ca2+等通道的表达和功能[3]、影响神经生长因子和P物质的生成[4]等,终可引起外周感受神经纤维和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异常增高的兴奋导致神经元自发性放电和对周围刺激敏感化,这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基础。此外炎性微环境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也是DNP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在DNP发生时起到了非常重要[6]。

  •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相邻节段脊髓背角神经元NT-3的表达

    作者:郝建军;杨桂姣;郭培刚;胡建军;高雨仁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全横断后,NT-3在损伤部位相邻节段脊髓背角神经元随时间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重为250 g左右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六组。分正常组、假手术组及胸10脊髓节段全横断术后1天、3天、7天及14天组。动物到达存活时间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 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NT-3在脊髓损伤相邻节段背角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正常组的N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背角的神经元。损伤区上段的N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在脊髓背角的表达,均于术后1天组开始明显增高并达到高峰,术后3天、7天组逐渐回落,术后14天组接近正常水平。而损伤区下段的N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在脊髓背角的表达均于术后1天组开始明显增高,术后3天组达到高峰,于7天组开始下降,到14天组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在脊髓全横断术后,脊髓神经元对NT-3的需求增加,提示NT-3在脊髓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 循经感传的外周神经机制

    作者:赵晏;史文春;孙启新;张世红;李秀华;贾军;王会生

    循经感传主要是一种感觉过程,它必然与感觉神经及其信息传递物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穴位受到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冲动的双向传导,通过轴突反射产生本节段内感觉信息的传布.神经元外周轴突末梢之间,由肥大细胞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介导,激活相邻节段的神经末梢,而产生跨节段信息传递.在外周的循经信息传递和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同步进行.外周和中枢的双向性信息传递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延伸,就形成了循经感传.

  • 体外冲击波干预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军(综述);邢更彦(审校)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公认的、常见的慢性骨肌疾病之一,累及关节内滑膜、软骨等多种组织,终使患者关节失去活动功能。据统计,>60岁的人群中9.6%的男性和18%的女性受到OA的影响[1]。在OA中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中,不仅包括关节软骨的变性,而且包括软骨下骨增厚、骨赘形成和滑膜炎症,病理过程中还伴有关节囊的病变和肌力下降。OA病理的改变是关节代谢平衡破坏以及生物力学和细胞内分泌、自分泌、旁分泌等失常的结果[2]。疼痛是引起关节活动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关节软骨没有神经支配,骨关节的疼痛主要由滑膜炎、关节囊的炎症引起,后期关节炎关节面塌陷和富含神经的软骨下骨破坏增加,加剧了患者的疼痛。OA疼痛机制可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周围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初级神经纤维放电,局部组织损伤导致轴突释放P物质。第2阶段:伤害性感受器传入末梢与脊髓背角浅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介导伤害性刺激向背根神经节(DRG)传递。第3阶段:这种刺激导致活化细胞神经冲动继续向上传递,到达中脑和皮层。传递过程中,在脊髓背角神经元,轴突穿过的对侧方为第3阶神经元。第4阶段:第3阶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有意识的大脑皮质,产生疼痛感觉[3]。OA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物理疗法、药物疗法、中医疗法以及手术治疗[4,5]。治疗药物种类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软骨保护剂、糖皮质激素以及黏弹性补充溶液等,中医疗法包括针灸推拿等,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OA可以采用手术治疗,以膝关节OA为例,现多采用关节镜微创治疗,后期的OA行关节置换术。体外冲击波(extrocorporeal shock wave,ESW)属于上述疗法中的物理疗法之一。

  • 电刺激红核对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作者:唐斌;樊小力;吴苏娣

    (RN)作为锥体外系的一个重要核团,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和屈肌反射,但有文献报道红核与感觉调制有关,电刺激红核可以抑制猫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活动.电刺激红核可以抑制猫下橄榄核神经元的感觉反应.

  •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及Bax和Bcl-2的表达

    作者:孔明健;胡兴国;曾因明

    早期的组织学研究表明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可发生跨突触变性死亡[1],近年的研究采用末端生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证实凋亡是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方式[2].

  •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大鼠右美托咪啶鞘内注射的镇痛作用

    作者:邓海洪;马松梅;肖晓山

    背景:右美托咪啶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等作用,对呼吸影响小。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啶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
      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右美托咪啶组,后2组结断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建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大鼠模型,右美托咪啶组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后14 d内每天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啶3μg/kg,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右美托咪啶组大鼠给药后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与热缩足潜伏期显著性升高(P<0.05),脊髓背角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脊髓背角神经元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且在给药14 d时脊髓背角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及脊髓背角神经元损伤情况与正常对照组接近。提示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啶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减轻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

  • 罗比卡因对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特性的影响

    作者:刘宝刚;庄心良;徐国辉

    目的探讨酰胺类新局麻药罗比卡因对脊髓神经阻滞作用的机制.方法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罗比卡因对急性分离新生SD鼠(0~7 d)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的影响.结果在电压钳的状态下(钳制电压Vh-80 mV,刺激电压Vt 0 mV), 罗比卡因(10~400 μmol)对钠电流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其IC50为117.32 μmol,明显高于相同电压钳条件下布比卡因的IC50(53.701 μmol);罗比卡因对钠电流的抑制具有电压依赖性.当Vh -60 mV,Vt 0 mV时,其IC50为74.28 μmol,明显低于罗比卡因在电压钳Vh -80 mV,Vt 0 mV条件下的IC50(117.32 μmol);罗比卡因对钠电流的抑制具有频率依赖性,重复刺激(5 Hz,20 ms)可增加罗比卡因的抑制作用;罗比卡因不影响钠电流的激活曲线,但可使钠电流的稳态失活曲线产生超极化移动(11 mV).结论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罗比卡因对背角神经元钠电流有抑制作用 ,且呈电压和浓度依赖性,其抑制效力弱于布比卡因;罗比卡因优先作用于钠通道电流的失活状态.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与病理性疼痛

    作者:闫哲;杨承祥

    病理性疼痛包括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炎性痛是由创伤、细菌或病毒感染及外科手术等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的炎症而引起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有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触诱发痛等.许多脊髓或高级中枢神经病理生理的改变都可引起或参与病理性神经痛的形成.目前的研究认为,脊髓背角神经元及脊髓胶质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活化与病理性疼痛有关[1,2].现就MAPKs在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 一氧化氮对脊髓背角疼痛的调制作用

    作者:孙怡;田玉科

    NO对脊髓背角疼痛调节的机制一氧化氮(NO)作为信息传递物质,在周围及中枢伤害性感受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研究表明,伤害性刺激引起脊髓背角神经元释放NO;NO在脊髓水平主要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和发展,在一些伤害性刺激条件下,NO可作为第二信使诱导c-fos表达.NO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信息传递分子,是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其作用的具体过程是:神经元突触前膜去极化使谷氨酸(Glu)等释放到突触间隙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等受体结合,受体通道开放,Ca2+内流与钙调蛋白(CaM)偶联,在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协助下激活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LArg),生成NO,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促进环鸟苷酸(cGMP)合成,作用于cGMP门控离子通道,cGMP调节的磷酸二酯酶(PDE),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G)等效应靶分子,参与中枢神经系统(CNS)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神经元兴奋性维持等生理过程.

  • 淫羊藿总黄酮抑制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甘氨酸激活的全细胞电流

    作者:程新萍;朱峰;周可青

    目的 研究淫羊藿总黄酮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甘氨酸激活的全细胞电流(IGly)的调控.方法 在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上,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研究淫羊藿总黄酮对甘氨酸激活的全细胞电流的调控.结果 淫羊藿总黄酮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Gly;淫羊藿总黄酮使甘氨酸的浓度-效应曲线平行右移;淫羊藿总黄酮没有改变甘氨酸受体的离子选择性.结论 淫羊藿总黄酮对甘氨酸介导的反应产生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降低了甘氨酸与其受体的亲和力.

  • 钙稳态调节蛋白1在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变化

    作者:刘文捷;郭曲练;何万友;彭良玉

    目的 研究钙稳态调节蛋白1(CALHM1)在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PDN)大鼠脊髓中的表达.方法 构建PDN大鼠模型,检测其行为学改变;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反应(qRT-PCR)检测CALHM1在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上的分布、表达及mRNA转录;用统计学分析CALHM1 mRNA表达与缩足反应阈值(PWT)的相关性.结果 PDN大鼠的CALHM1及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ALHM1 mRNA表达与50%PWT呈负相关.结论 CALHM1在PDN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增高.

  • 非阿片类中药强镇痛剂对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王冰梅;许新;唐燕;谢益宽

    目的:探讨中药痛必定注射液对正常大鼠及慢性痛模型(CCI)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晚成分放电的影响,旨在研究中药痛必定注射液的镇痛作用机理.方法: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1)假手术组:大鼠仅暴露坐骨神经未结扎;(2)CCI模型组:实行坐骨神经结扎,制成CCI模型.于术后7-10天,用光热测痛仪测试模型组动物的痛阈,痛阈降低者为模型成功.采用单管玻璃微电极细胞外方法记录正常大鼠及CCI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诱发放电,根据诱发的背角神经元的反应形式,既有A反应又大鼠有B反应的为WDR神经元,观察并记录给予中药痛必定后2 min、4 min、8 min、15 min、30 min、60min、120 min、180 min、240 min对正常大鼠及CCI慢性痛大鼠的WDR晚成分放电数、潜伏期及自发放电的影响.

  • 骨形成蛋白和激活素的跨膜抑制剂调节自噬抑制谷氨酸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组织细胞凋亡

    作者:张志鑫;崔应麟;李彦杰;任锟;邢若星

    目的 探讨过表达骨形成蛋白和激活素的跨膜抑制剂(BMP and activin membrane-boundinhibitor,BAMBI)对谷氨酸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将细胞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谷氨酸组,空载组,BAMBI过表达组,siRNA对照组和BAMBI沉默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BAMBI的表达,流式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分子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ghtchain 3,LC3),Beclin1和p62的表达,荧光显微镜检测GFP-LC3的含量,后Western blot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 β),裂解后的半胱天冬酶(cleaved-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凋亡增加,LC3-Ⅰ的表达降低,LC3-Ⅱ,Beclin1和p62的表达增加,GFP-LC3的含量增加,TNF-α、IL-1 β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增加(P<0.05);与谷氨酸组相比,转染pcDNA-BAMBI的细胞凋亡减少,LC3和Beclin1的表达显著增加,LC3-Ⅰ和p62的表达降低,细胞内可见大量的GFP-LC3堆积,TNF-α、IL-1β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BAMBI沉默组的结果与过表达组相反.结论 过表达BAMBI可增强自噬,抑制谷氨酸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

  • 5-HT受体亚型在原代培养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表达

    作者:王亚云;武胜昔;刘翔宇;王文;李云庆

    为探讨脊髓背角内5-HT发挥作用的受体类型及其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本研究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胎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产率进行了观察,再利用反转录PCR方法观察了5-HT受体14种亚型mRNAs在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的表达.原代培养的背角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存活时间达到14~21 d.对培养的背角细胞用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细胞核蛋白(NeuN)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的结果表明,神经元的产率超过90%;用PCR方法在培养的背角神经元中检测到了5-HTiA、5-HT1B、5-HT1D、5-HTiF、5-HT2A、5-HT2c、5-HT3、5-HT4、5-HT5A、5-HT5B、5-HT6和5-HT7等受体亚型mRNAs的表达.但上述各受体亚型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未检测到5-HT1E和5-HT 2u受体亚型mRNAs的表达.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实验方法可满意地获得原代培养脊髓背角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不但表达多种受体亚型,而且表达类型与以往在成年大鼠脊髓背角观察到的表达状况基本一致.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开展5-HT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奠定了基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