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冬季防寒"始于足下"

    作者:正旗

    有人把脚掌看成人的"第二心脏",这足以说明脚与全身健康的关系是何等重要.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人体十二经络的起始与终了的部位,含有许多重要穴位,如膀胱经的至阴穴、胃经的内庭穴、肝经的太冲穴、肾经的涌泉穴等.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每个器官都能在脚底找到一个固定的反射区,许多疾病的前兆往往先在这些反射区出现;同样,因不善待双脚而引起的足部损害,往往也会引起相应的内脏疾患.

  • 龙胆的药理作用

    作者:王一娜

    龙胆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三花龙胆、条叶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之功[1].

  • 超声追综及评估孕期前置胎盘状态30例分析

    作者:鲍金娥;王萌红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30例前置胎盘状态孕妇中,第1次超声检查孕14~23周,平均18.5周,年龄21~36岁,平均28.5岁.初产妇26例,经产妇4例.阴道出血检查25例,常规孕检5例.超声检查先经腹,充盈膀胱观察胎儿情况,观察胎盘边缘与宫颈内口关系,然后排空膀胱经外阴观察胎盘与宫颈内口关系,个别显示不清者经阴道超声,每隔3~4周复查1次,累计77例.将胎盘状态分为中央型(胎盘中心位于宫颈内口处,前后壁或左右壁对称分布)与部分型(胎盘以某侧壁为主,边缘延伸至宫颈内口).

  • 夏日吃瓜有讲究

    作者:王庆

    《诗经·七月》说“七月流火……七月食瓜”。这里的七月,指阴历,也就是我们阳历的八月。从古至今,夏日炎炎,何以解暑,唯有西瓜。西瓜,葫芦科植物,自五代时期开始由西域流人中国,大快国人朵颐,《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中记载“(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因为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所以叫作西瓜。其味甘性寒,归心、胃、膀胱经。有清热利尿、解热生津的功效。除了清解暑热之外,食之得法,对于一些疾病,也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 劳宫寻天柱,解乏又明目

    作者:尹燕武

    从膀胱经的循经路线上,我们可以知道脑痛是膀胱经循行部位的病症.那后脑痛了怎么办呢?膀胱经上的天柱穴是治后脑痛的要穴.天柱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注:这里的寸可是同身寸,您别拿着直尺去量),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 膀胱经背部注射玻璃酸钠配合解毒活血汤治疗白塞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永强;张立亭

    目的 为探讨治疗白塞病新方法,本研究创新性地将膀胱经背部注射玻璃酸钠和清热、解毒、活血中药--解毒活血汤相结合治疗白塞病,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机制.方法 将42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膀胱经背部注射玻璃酸钠配合解毒活血汤组(24例)和单独解毒活血汤组(18例),对照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变化.结果 膀胱经背部注射玻璃酸钠配合解毒活血汤组总有效率为95.83%,优于单独使用解毒活血汤组(72.22%);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方面也优于此组(P<0.05).结论 膀胱经背部注射玻璃酸钠配合解毒活血汤治疗白塞病临床疗效良好,结合现代医学、中药药理学及经络的现代研究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抗炎、调节免疫功能、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等方面,从多途径对白塞病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

  • 膀胱经为主穴位贴敷加引导式功能锻炼治疗风寒型膝痹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春红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加引导式功能锻炼治疗风寒型膝痹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风寒型膝痹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加引导式功能锻炼;对照组给予特定电磁波TDP治疗仪对患膝进行照射,并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两周,观察指标为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范围18分、肌力10分、固定畸形10分、稳定性10分共6个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膝关节功能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中无药物不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功能得到了良好恢复。结论穴位贴敷加引导式功能锻炼治疗风寒型膝痹病,内病外治,疗效显著,方法简单,中药取材方便,加工简易,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利水化瘀法治疗湿热瘀阻型泌尿系结石的用药

    作者:林谋清;徐嘉辉;赵冬;翟胜;蔡泽锋;傅永盛

    目的:研究利水化瘀法治疗湿热瘀阻型泌尿系结石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提供临床思路.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100例324份电子病历及处方,并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药物频数、频率统计及系统分层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用药规律.结果:9味药出现频率超过50.00%,8味药出现频率介于25.00%~50.00%,13味药出现频率低于25.00%.28味中药可以凝聚为4类.结论:利水化瘀法从下焦膀胱湿热瘀阻论治,着重使用膀胱经药物,重视其药物的归经,并且采用地道药材,因地制宜,具有岭南中医药特色.

  • 初探膀胱经的脑属性及其与心经之关系

    作者:蔡向红;申霖来

    本文从经络角度探析足太阳膀胱经与脑的关系,通过经络基础、心经与脑的关系、膀胱经与脑的关系、膀胱经的脑属性、心经与膀胱经的经络联系,层层剖析,提出"足太阳膀胱经为脑经"的概念.借此为基础,进一步从经络角度阐明心脑间的关系特征,为"心脑同治""从心治脑""从脑治心"提供理论依托,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诊疗思路.

  • 络合Ca2+对山羊膀胱经经穴氧分压的影响

    作者:王琪;蒋红芝;陈胜利;张明敏;丁明星;孔鄂生;黄光英

    目的:探讨Ca2+和组织氧分压与经络现象之间的联系.方法:波尔杂交母山羊10只,用盐酸氯丙嗪(0.85 mg/kg)镇静后,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 200μL,0.05 kg/mol)络合穴区局部组织Ca2+,用新型组织氧分压传感针检测山羊膀胱经经穴"肝俞""大肠俞""关元俞"及旁开非经穴处氧分压的变化趋势.结果:1)膀胱经经穴的Ca2+电位明显高于旁开对照点(P<0.05,0.01);2)膀胱经经穴的组织氧分压高于旁开对照点(P<0.01);3)注射EDTA-Na2后,经穴的氧分压较注射前及注射生理盐水均明显升高(P<0.01),且经穴的氧分压高于旁开对照点(P<0.01).结论:膀胱经穴Ca2+电位明显高于各自旁开对照点;注射EDTA-Na2络合Ca2+后氧分压明显升高.

    关键词: 氧分压 Ca2+ 膀胱经
  • 华佗夹脊穴定位之我见

    作者:汪德瑾;刘存志

    华佗夹脊穴,作为一个重要的经外奇穴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其定位一般认为是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上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临床观察,认为华佗夹脊穴可以看作是膀胱经与督脉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条具有独立性完整性的穴区带,针刺华佗夹脊穴可以在这条穴位带上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取穴.

  • 电针五脏俞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观察

    作者:王洪峰;王富春;王健;张二力;东贵荣

    目的:探讨电针五脏俞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9例GB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药物组,观察两组运动功能缺损评分的动态变化,病程1年时的后遗症、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在病程6个月内的临床过程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高峰期持续时间前者比后者缩短(P<0.05).在1月两组运动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中药物组较针刺组减低(P<0.05).结论:电针五脏俞治疗GBS疗效肯定,与对照组相比高峰期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 平刺走罐法为主治疗咳嗽症60例

    作者:张水生

    咳嗽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外感内伤均可导致,病程迁延日久难愈.<内经>首立专篇论述咳症,把咳嗽按其兼症进行脏腑分类,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在治疗上言针而不言药,主张治咳宜用针灸.笔者从1995~2002年间,在国内外临床患者中,选择以咳嗽日久不愈为主症,用膀胱经背部平刺走罐法治疗6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 先天愚型案

    作者:谈珉佳;张连城

    患儿,男,4周岁.初诊时间:2008年9月9日.主诉:发育迟缓4年.病史:自出生后发育迟缓,反应迟钝,经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愚型".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为易位型,属于临床分型中症状较轻的一种.多方医治,效果不显,前来就诊.症见:先天愚型貌,颈项软,发育迟缓,言语不清,反应迟钝,动作迟缓,肌张力低,不能走路,注意力无法集中;舌淡、苔薄白,脉弱.中医辨证属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髓海失养.采取针药并用的疗法,治以健脑生髓,开窍醒神.针刺取穴:督脉背部经穴,以命门、腰阳关、脊中、筋缩、至阳、身柱为主,其他督脉背部穴位可作替换穴.膀胱经背部腧穴与华佗夹脊穴交替针刺,膀胱经背部腧穴以肝俞、脾俞、肾俞等背俞穴为主.另取廉泉、夹廉泉、内关、水沟、足三里、丰隆、悬钟、三阴交、太冲、四神聪、头维、上星、印堂、太阳.操作:督脉经穴及膀胱经背部腧穴行快针,针下得气即出针.水沟穴刺入后捻转360°,行提插行针,以眼球湿润为度.其余穴位按常规针刺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中药处方:山茱萸12 g、怀山药20 g、紫河车粉4 g(分冲)、龟板胶10 g(烊化)、猪脊髓10 g、五味子6 g、益智仁20 g、骨碎补10 g、川断6 g、石菖蒲6 g、广郁金6 g、川芎6 g、怀牛膝10 g、构杞子10 g、菟丝子10 g、远志6 g、丹皮6 g、茯苓10 g、泽泻6 g.针刺14次为一疗程,前2个疗程每天针刺1次,以后每个疗程隔日针刺1次.中药汤剂每日1剂,早晚服用.2个疗程后注意力可以集中,动作迟缓有所改善;6个疗程之后可以自行站立;8个疗程后在帮助下可以小幅度迈步行走,语言逐渐清晰;10个疗程后语言清晰流利,肌张力正常,可自行行走,行动和反应明显改善;10个疗程后又服中药汤剂半年,随访家属诉患儿症状基本消失,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

  • 督脉、膀胱经头部三线排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晓军;陈利芳;陈勤;方针

    目的:验证督脉、膀胱经头部三线排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头针排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头针排刺组从前发际至枕骨粗隆之间的督脉、膀胱经三线行排刺法,常规针刺组穴取印堂、风池、四神聪透百会、神庭透上星,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治疗8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于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头针排剌组总有效率为76.7%(23/3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43.3%(13/30,P<0.05);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且对MMSE评分的改善程度头针排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督脉、膀胱经头部三线排刺法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陈晓军;方剑乔;商越;马睿杰;方针;宣丽华;吴翔;包烨华;陈顺喜

    目的:验证督脉、膀胱经头部腧穴透刺法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用督脉、膀胱经头部腧穴透刺,即五处透承光、通天透络却(均双侧),神庭透囟会、前顶透百会、后顶透强间,同时配合体针及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仅使用体针及常规西药治疗.针刺治疗1次/日,1周5次,共治疗8周,并于治疗前、治疗中(第4周)、治疗后(第8周)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比较两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8周后及随访时,两组MoCA量表、MMSE量表、SDS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MoCA量表评分及SDS量表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01,P<0.05);观察组在各个时间点MMSE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P<0.05);两组间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督脉、膀胱经头部腧穴透刺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对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 火龙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2例

    作者:闫仲凯;黄炜;李素丽;张卫静;王剑虹

    腰背肌筋膜炎多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等引起人体腰背部的筋膜、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神经及脂肪等不同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性病变[1].笔者采用火龙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32例.

  • 足太阳膀胱经阻滞机理的临床研究

    作者:阮传亮;张永树;黄聪阳;苏稼夫;庄垂加;武志鹏

    目的:验证"外周阻断"的观点,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对59例患者在针刺昆仑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承扶、肾俞、膈俞,以压迫3穴旁开1cm处作为对照组,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针刺同时压迫穴位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对照组则不能阻断针效,均P<0.01.结论: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穴位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可能确实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 脏腑背俞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之关系

    作者:贾杰;赵京生

    目的:探讨脏腑背俞穴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背俞穴及其主治的由来,背俞与标本、气街理论的关系以及背俞所反映的腧穴主治的部位特点,探讨脏腑背俞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结果:背俞作为足太阳经循行线上的一组腧穴,其主治病症未见该经的经脉病候,从十二经脉理论很难解释.而标本、气街理论,腧穴主治部位特点与主治的关系,以及因腧穴归经而出现的经脉分支等,有助于解释背俞主治五脏六腑病症的原因.结论:腧穴主治与经脉病候、经脉循行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以<灵枢·经脉>而论.

  • 艾灸过敏1例

    作者:李晓清;刘明

    巩××,女,28岁,1998年12月19日初诊.右侧口眼( )斜1天.诊断:面瘫.(西医诊断:右侧周围性面瘫,颅外段).治则:疏风散寒,化痰通络.治法:1.背部膀胱经走罐.2.面部常用穴浅刺,留针30分钟,每天1次.

194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