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络与微循环关系探讨

    作者:孟迎春;史东燕;杨丽;廖娜;贾学秀

    中国医药学源远流长,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优异的医疗效果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治疗,是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经络到底是什么?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网络周布全身的一个复杂体系。它内属于脏腑,外络支节,行气血,营阴阳,应天道,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是人体机能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经络学说就是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的方式来阐述人体的机能调节和生命过程,在理论上有许多精辟的见解,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实现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相互融会贯通的一道重要桥梁,多年来始终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深切关注。很多学者为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而不懈的努力。本文通过总结经络实质的研究历史得出经络实质就是微循环的结论。

  •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热源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

    作者:胡翔龙;汪培清;许金森;许小洋;吴宝华;高凌云

    目的:应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显示人体体表循经分布的红外辐射轨迹(IRRTM),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观察对象为30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以红外辐射示踪仪显示人体体表的IRRTM,并对与其相关组织的温度、氧分压和微循环状态进行了检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①IRRTM是在人群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可见之于十四经的每一条经脉;②IRRTM的皮肤微循环的灌注量高于其两侧对照区,它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状态密切相关;③冷负荷实验的结果提示,IRRTM的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温度高于其两侧对照区;⑤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明显高于其两侧对照区;⑥针刺时经脉线上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这种效应还可被压迫经脉线所阻断.结论:①IRRTM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密切相关,但其主要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该处能量代谢活跃,组织温度较高;②经脉线下的相关组织可能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和传递的通道,这一通道的实体包括了多种已知的组织,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它的热学特性与其周围的组织有明显的不同;③上述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弄清与经脉循行路线相关的物质基础、阐明经络的实质提供了一方面的依据.

  • 经络气道论

    作者:谢浩然

    十四经脉的"经",是纵向间隙的组织结构;十五络脉的"络",是横向间隙的组织结构;经脉与络脉的"脉",是纵横间隙的组织液气;经络气道的"道",是纵横间隙的组织结构;组织液气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经络气道的理论,是有原始、科学和实质依据的基础理论.经络实质是组织液气等调控系统多种物质的综合功能.

  • 试论经络实质

    作者:谢浩然;李芳春;马小顺

    中医的人体经络,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筋膜间隙中,其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能量物质、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现代医学已知的几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未知的综合功能的调控系统.用这种经络气道筋膜间隙的多种物质,能统一对经络实质认为是神经、体液、能量等一种物质的不同认识.

  • 对经络实质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讨论

    作者:王毅;蒋大宗

    本文分析了当前在经络实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经络实质至今未能有统一认识的主要原因,认为把经络实质问题可以简化为经穴-脏腑相关问题,根据人体神经系统的特点,把经穴-脏腑相关问题进一步分解成和脊神经有关的以及和脑神经有关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使经络实质研究问题简化,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工作较容易进行,并阐明了对待古典经络理论的态度.

  • 建国以来"经络的实质”研究概况

    作者:赵平平

    建国以来在党的政策扶持下,中医特别是经络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1956年"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列入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1964年中医研究院成立了针灸经络研究所.特别是当针刺麻醉成功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之后,1986年"十四经的循经感传、循行路线的检测及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国家科委列入"七五”科技攻关的重点课题.1990年"经络的研究”被国家科委列入"八五国家攀登计划”(即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计划),随后又被列入"九五国家攀登计划”.为此,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一直在尝试用各种方法研究、解释中医的经络,提出了涉及人体五大系统的24种假说和五大经络现象,概况如下.

  • 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

    作者:谢浩然

    目的:阐明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方法: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学说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经络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对照验证研究.结果:在人体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间隙结构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神经、血管和淋巴等多种物质的复合功能.结论:经络穴位是由间隙物质构成的,组织液气是在间隙中运行着的,液气运行循经感传是有规律的,经络实质运行规律是可认识的.

  • 经络腧穴电磁特性研究概况

    作者:邓晓辉;张守康

    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经络电磁特性研究方面的文献20余篇,分别从经络电磁特性的研究、经络的电磁成像、经络的电磁模型三方面对经络腧穴的电磁特性研究概况做了介绍.结果表明,经络穴位有明显的电特性,这些特性可能会随人体状态、时间、环境等变化而变化.根据电磁特性,可对经络成像和许多经络现象进行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经络本质.经络的这一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穴位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分类

    作者:楼新法;蒋松鹤

    目的:探讨穴位的实质,并进行解剖学分类.方法:在前期大量穴位解剖研究的基础上,选用经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成人标本男女各1例,对全身穴位定位后进行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观察,重点观测穴位的已知结构配布的特异性并据此进行分类.结果:①穴位的配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富集部,具有气血输注之功能,为穴之内核;二是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隙或隧道,为穴之外壳.人体不同功能状况会影响“穴壳”开合,对“穴核”起节制、调节作用,以调节气血运行.②穴位依据解剖学特征可分为孔隙型、隧道型和终末型穴三类.孔隙型、隧道型穴多见于十二经穴,由“穴核”和“穴壳”构成;终末型穴包括任脉、督脉诸穴和耳穴,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交汇于浅筋膜,是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部位.结论:穴位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穿经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道和脑脊神经终未及其伴行血管终末在身体中轴的浅出交汇部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路径中的节点和终末点.

  • 足太阳膀胱经阻滞机理的临床研究

    作者:阮传亮;张永树;黄聪阳;苏稼夫;庄垂加;武志鹏

    目的:验证"外周阻断"的观点,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对59例患者在针刺昆仑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承扶、肾俞、膈俞,以压迫3穴旁开1cm处作为对照组,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针刺同时压迫穴位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对照组则不能阻断针效,均P<0.01.结论: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穴位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可能确实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 从感觉神经特异蛋白29KD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探讨经络实质及作用机理

    作者:孟凡迅;邵政一;徐济良

    根据感觉神经特异蛋白29KD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提出经络的实质是"29KD蛋白桥接”感觉神经末梢,形成跨皮节传递信息的假说.并认为经脉一中枢协同作用,组成机体重要的整体联动性的调节系统.

  • 经脉似附着于一定组织上的功能带

    作者:郑利岩

    综合<灵枢>有关经脉的论述,结合笔者针灸临床体会,设想人体经脉似附着于一定组织上的功能带,并对这个假说进行了推理分析,终得出结论:经脉不是独立的系统及组织,不是单一组织的功能体现,而是借助于“筋膜”类组织,产生特殊物质,具有多种功能的调节体系.并对今后经络实质的研究提出了想法.

    关键词: 经脉 筋膜 经络实质
  • 经络实质揭析

    作者:陈军德;李武

    目的:探讨经络实质.方法:从分子解剖学、细胞生理学、细胞药理学等方面已取得成果,多层面分析、探讨.结论:传统中医的经络现象之秘将会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边缘学科研究进展中得以揭示.

  • 论经络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

    作者:陈军德

    传统中医对经络结构的认识可能与人类早期的整体医学研究策略有关,具有"内在"、亚微、整体等方面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则可能涉及细胞连接直接通讯通道(个体发生过程中相关细胞直接通讯关系的特定保持)、胞外基质应力网络支架体系及其生物物理信息传递-力-化学信号转换-细胞内信息整合以及针刺血清现象中经络结构与活动的"泛化"等多个方面,由此提出经络结构-作用机制的多因素假说.

  • 研究经络本质的新途径

    作者:郑翠红;张明敏;黄光英

    目的:探索经络的物质本质的新途径.方法:回顾分析了国内外近20年经络实质研究概况,并详细介绍了缝隙连接(GJ)、半通道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经络的某些相似之处.结果: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结缔组织等密切相关;同一组织内和不同组织间相同和不同细胞间的GJ、半通道可能是机械性刺激信号(针刺)在体内转变为生物电信号或化学信号的结构基础.结论:针刺效应是在腧穴接受刺激的条件下,以高密度的GJ、半通道作为物质基础,以细胞间液、组织间液为缓冲系统的神经、血管、内分泌、免疫等多个系统的综合反应.

  • 读解经脉

    作者:林其盛

    目的:研究经脉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探明底蕴,使之能够更客观地反映经脉的内涵.方法:通过对大量有关经脉的古文献的研究、分析,表明经脉是活体的各器官机能的综合反映.结论:经脉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衍生理论,其形成过程是由经脉现象归纳升华为经脉理论.经脉是有形和无形的完美结合,是中医学整体观的大体现.经脉及其理论的确立,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 经络运行气血作用的机制与医学模型创建

    作者:陈军德

    探讨经络运行气血作用的机制及其在中医模型中所起到的作用,利用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阐明经络结构形成的细胞模型及其在气血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和中医模型创建中的意义.经络结构借助其特有的形成机制,通过其组织结构对肥大细胞生物学活性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特定传输等的影响实现对组织器官气血运行状态的调控,并以此在中医医学模型的创建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用筋膜学说解读经络实质和物质基础

    作者:王军;王春雷;沈宝林;杨林林;原林

    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构建出与人体经络记载接近的影像结构,追溯结缔组织发育生物学和生物进化过程,提出人体内结缔组织筋膜支架可能构成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新学说,同时提出了新的研究领域--筋膜学.其意义在于:提出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开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解读中医疗法的生物学基础和治疗机制,为实现中医经络现代研究提供了医学生物学基础;对中医药研究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 交感神经敏感线与经络实质

    作者:刘里远;彭安;潘娟;张慧;邢秀宇

    <内经>的经络包括运行营血的血管性经络和运行卫气的非血管性经络两类,后者即针刺信号沿皮肤经线的传导过程.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皮肤中确实存在传递针刺信号的通道以及通道的实质是交感神经敏感线:针刺信号传递或循经感传发生在皮肤中,针刺后皮肤经线交感递质释放与阻断与经络传导相关,微量的α受体兴奋剂穴位注射模拟出针刺效应,经脉线为交感神经递质富集线,皮肤中存在特异的儿茶酚胺细胞.后指出,血管本身是体内典型的交感神经及递质敏感通道,因此,交感神经敏感通路是两类经络的共同核心.

  • 关于肥大细胞与经穴现象的"宋氏理论"及研究方向

    作者:李永明

    回顾了有关肥大细胞与针灸的研究历史起源,介绍了1977年宋继美提出的皮肤肥大细胞与经穴现象相关的假说,该学说首次提出肥大细胞是经穴"感传"和"得气"现象的细胞学基础.后经多个研究机构的独立实验验证,目前已有足够证据表明"宋氏理论"(Song's Theory)的科学性,及其对针灸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潜在重要价值.近的研究发现皮肤肥大细胞可能接受中枢信号和穴区刺激双向控制,具有交互调节作用,可产生"敏化"现象.本文简述了近40年的研究证据,指出了肥大细胞系统同"经穴现象"相关的15个生物特征,同时提出了明确肥大细胞在人体皮肤的分布及其与经络和穴位的整体关系等10个未来研究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和探索方向.

8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