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麻醉手术临床应用及原理研究进展

    作者:丁艺;粟胜勇;李永录;林雅丽;银世杰;章丽;武伟

    针刺麻醉是我国中医工作者于上个世纪50年代首创,现在很多中医医院已经将其作为一种术中的麻醉手段或辅助手段,应用在多个外科领域中,是现代中医学的重要成就。多年来的临床应用研究显示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性高及不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但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单纯针麻原理尚未完全阐述清楚,针刺麻醉临床应用领域相对狭小而且实际应用时又存在镇痛不足问题。怎么样更好的完善针刺麻醉理论,利用针刺麻醉现有的技术将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是目前医学关心的热点及难点。本文对针刺麻醉原理、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 韩氏镇痛仪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陈传昺;焦志强;赵永梅;强苏斌;尚枝连;冀来喜

    从针刺麻醉到针刺辅助麻醉的定位,是在针刺疗法用于临床麻醉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后得出的一项科学认识.韩氏镇痛仪(HANS)是在对针灸疗法、穴位刺激等止痛机理及低频电脉刺激参数的研究上获得的科学成果与现代先进电子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针刺辅助麻醉的科学结晶之一,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麻醉中.

  • 针刺麻醉与气体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NSE、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的影响

    作者:刘智;滕永杰;何慧鑫

    目的:探究针刺麻醉与气体麻醉联合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对NSE、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与标准相符的手术老年患者99例.随机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9).观察组术前对百会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进行预先行电针,并实施全麻和吸入七氯烷维持麻醉,过程一直保持电针不变.对照组在全麻基础上仅吸入七氯烷维持麻醉.比较2组手术前24 h及术后1 h、24 h的简易智能量表(MMSE)所评定的认知功能改变;检测2组患者手术开始前24 h、手术结束时、手术24 h的血清NSE、S-100β蛋白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 h MMSE评分显著升高(P<0.05),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躁动症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手术1 h和手术24 h后,观察组的颈内静脉血清NSE、S-100β蛋白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麻醉联合气体麻醉优于单纯气体麻醉,由于老年人神经系统的脆弱性,联合麻醉能够减轻麻醉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进一步加快认知功能的修复,降低术后认知功能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甲状腺手术针刺麻醉应用指南

    作者:高寅秋;时金华;刘俊岭;薛继秀;王均炉;汤义;寇立华;孙新潮

    针刺麻醉甲状腺手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成绩,有镇痛效果且可以减少并发症.本文参考近40年文献,根据国内多家医院甲状腺手术经验,经过多中心共800余例历时10年的临床研究,以及相应实验研究结果确定了穴位组合.扶突穴组符合“气至病所”的中医理论,也与同神经节段近端取穴有关,故而镇痛效果明确,有一定优势.而合谷内关穴组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镇痛效果好,操作方便.推荐使用扶突穴电针刺激和合谷内关穴经皮电刺激用于针刺辅助麻醉下的甲状腺手术.

  • 甲状腺手术针药复合麻醉应用指南

    作者:高寅秋;时金华;刘俊岭;薛继秀;王均炉;汤义;寇立华;孙新潮;高永辉;贾擎;谢珅;雷剑;魏滨;薛冰;李逸飞

    针刺麻醉甲状腺手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成绩,有镇痛效果且可以减少并发症.本文参考近40年文献,根据国内多家医院甲状腺手术经验,经过多中心共800余例历时10年的临床研究,以及相应实验研究结果确定了穴位组合.扶突穴组符合“气至病所”的中医理论,也与同神经节段近端取穴有关,故而镇痛效果明确,有一定优势.而合谷内关穴组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镇痛效果好,操作方便.推荐使用扶突穴电针刺激和合谷内关穴经皮电刺激用于针刺辅助麻醉下的甲状腺手术.

  • 针刺麻醉复合丹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林函;王祥瑞;王震虹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复合丹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维持心肌线粒体的功能.方法:18只中国大耳白兔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针刺麻醉组、针刺麻醉复合丹参组,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前即刻、灌注前即刻、灌注2hr三个时间点MAP、HR、ECG,测定血浆IL-8、乳酸浓度,测定心肌缺血再灌注区、非缺血再灌注区线粒体的99mTc-MIBI摄取率.结果:血IL-8、乳酸浓度对照组、针刺组、针刺麻醉复合丹参组逐步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区线粒体99mTc-MIBI摄取率逐步增高,血乳酸值和线粒体99mTc-MIBI摄取率有强负相关关系.结论:IL8参与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心肌再灌注损伤,针刺麻醉、针刺麻醉复合丹参能减少IL-8的产生及减弱其作用效应.针刺麻醉能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维持心肌线粒体的功能,丹参对针刺麻醉的心肌保护效应有增强作用.

  •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的体会

    作者:秦必光;张兰英;刘颖涛;艾中立;李长根;彭晓云;任业川;白占勇

    本研究共观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75例,分为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三组。研究结果: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1.5%利多卡因)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38.17%和29.27%,麻醉效果A、B两组I级分别为68.00%和56.00%,C组I级12.00%,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05。说明,针刺(包括穴位电极刺激)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提高麻醉效果,满足了腹部手术对麻醉的基本要求,弥补了单纯针麻效果的不足,术中镇痛完全,肌肉松弛,牵拉反应轻,保留了针麻对生理功能扰乱小的优点,使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监测提示术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呼吸、循环功能变化不大,但静注唛啶应对RR、SPO2和胆囊手术中HR、BP的变化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顺利完成手术。

  • 应用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唐育民;秦必光;胡北喜;魏湘华;尹志礼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下实施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观察,70名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n=24)即针刺复合安氟醚麻醉组,B组(n=23)即电极板穴位刺激复合安氟醚麻醉组,C组(n=23)即单纯安氟醚复合麻醉组(对照组).三组静脉诱导和气管插管方法相同,麻醉维持静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用量相同,对安氟醚吸入浓度则根据病人血压、心率调节,术中A、B两组同时开放电刺激仪.结果: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A、B两组麻醉Ⅰ级率分别为62.50%和65.22%,C组仅为43.48%,显著低于A、B两组.麻醉全程安氟醚用量A、B两组分别比C组平均少用29.73%和37.84%.上述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显示针刺与全麻两者有协同作用.结论:针麻复合安氟醚全身麻醉下施行食管癌手术,麻醉效果肯定,方法安全、新颖,并能减少安氟醚用量,降低麻醉费用,由于针麻可调节机体功能,能使并发症减少,故可作为食管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加以推广.

  •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用于胆囊切除术对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作者:李长根;彭小云;徐明玉;王忠成

    33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1例,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1例,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1例.每例于术前1天、术中(麻醉后30 min)及术后第三天,分别抽静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含量.结果:A、B两组血浆NE值术中比术前降低,其中A组术中比术前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C组(对照组)NE值术中比术前略升;血浆E值A、B两组术中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血浆DA值三组术中与术前比较均上升.术后3天血浆NE、E、DA值开始恢复或接近术前一日水平.提示针刺(A组)或穴位电极(B组)在硬膜外复合麻醉中仍具有调整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针麻效果的差异与血浆NE的变化关系较为密切,与血浆E、DA变化相关较少,血浆NE含量释放减少者(A、B两组)针麻效果优良,释放多者麻醉效果较差.上述检测结果同样显示针刺(或穴位电极)复合硬膜外麻醉可能具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

  • 针麻开胸手术超前镇痛作用临床观察

    作者:唐育民;魏湘华;尹志礼;郝冰

    目的:观察开胸手术切皮前针刺麻醉是否具有手术后超前镇痛作用.方法:54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病情分级标准)Ⅰ~Ⅱ级食管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8例,A组选择左右下翳风和三阳络透郄门穴位,经皮进针捻转至患者感觉酸胀为止,同侧针经同组导联连接韩氏刺激仪(LH202H型).先进行针麻诱导15~20 min,采用疏密波,2/15 Hz频率,刺激强度2~4 mA(以病人耐受为宜),其后静注维库溴铵0.12 mg/kg、芬太尼2ug/kg、异丙酚2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吸入安氟醚,为了维持麻醉,间断静注芬太尼2ug/kg/hr、维库溴铵0.03 mg/kg/0.5 hr,术中连续使用韩氏刺激仪,参数同诱导时.B组除术中不用电针刺余同A组.C组(对照组)仅用药物麻醉.术后观察比较三组术后0 hr、4 hr、8 hr、12 hr、20 hr、24 hr各时点肌注杜冷丁人数和杜冷丁人均用量.结果:三组年龄、体重、手术和麻醉时间无显著差异.术后0~4 hr、4~8 hr、8~12 hr、12~16 hr各时段A、B、C三组肌注杜冷丁人数分别为2∶2∶9,1∶2∶7,1∶2∶6和1∶3∶6,C组显著多于A、B两组(P<0.01),但16~20 hr、20~24 hr两个时段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4 hr、8 hr、12 hr、16 hr各时点杜冷丁人均用量A、B两组均显著少于C组(P<0.01),但16 hr后差异逐渐变小,至20 hr和24 hr三组已无显著差异.结论:针麻可能具有超前镇痛作用.

  •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临床研究

    作者:李长根;彭小云;徐明玉;王忠诚

    本文共观察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46例,分为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6例、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4例、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6例三组.结果A、B两组麻醉优良率(Ⅰ+Ⅱ级)分别为100%和92.90%,C组优良率(Ⅰ+Ⅱ级)为12.50%,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1).三组硬膜外腔每小时平均用药量(1.5%利多卡因,mL)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33.50%和34.00%(P<0.01);第一小时容量及总容量A、B两组比C组减少均接近30%(P<0.01).说明针刺(包括穴位电极刺激)应用于胆囊切除术,既明显减少了硬膜外麻醉用药量,提高了麻醉效果,又弥补了针麻镇痛和肌松不全的不足,可作为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方法之一.

  • 针麻用于颈部手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道心;刘波;吴成雁;谢阿奇;蒋清

    我院于1995年5月~2001年3月在针麻小切口切除甲状腺囊肿的基础上扩大手术范围,对所有颈部不太大的包块均采用针刺麻醉进行临床应用研究,共130例,取得了预期效果.

  •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胆心反射发生率探讨

    作者:张兰英;彭莉;秦必光

    目的:探讨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胆心反射发生率.方法:共观察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45例,按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即针硬组)、B组(即电极组)、C组(即对照组)均要求硬膜外麻醉阻滞平面达到T4~¨以上,麻醉效果镇痛完全,肌肉松弛,牵拉反应轻,术中安静,根据术中探查、提胆囊、分离胆囊、切胆囊、缝胆囊床等主要手术步骤中HR、MAP、ECG的变化判断胆心反射是否发生.结果:三组(各15例)发生胆心反射共15例(31.11%),以提胆囊、分离胆囊及探查刺激胆囊发生胆心反射多(85.71%),按统一判断胆心反射标准评定三组胆心反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心电异常病例在术中胆心反射发生率较高(57.14%,P<0.05).结论:本项研究三种麻醉方法还不足以抑制或阻断胆心反射发生,降低胆囊手术胆心反射发生率的有效方法尚需进一步探讨.

  •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作者:秦必光;任业川;张兰英;白占勇;胡北喜;银敦富;杨家钊;汪道安

    目的:针刺(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方法:胆囊切除术共106例,其中针硬组(A组)35例,电硬组(B组)35例,单纯硬膜外麻醉组(C组)36例.A组为针麻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B组为穴位电极刺激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C组为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麻醉).结果:麻醉效果Ⅰ级率A组80.00%、B组68.57%、C组25.00%;硬膜外腔1.5%利多卡因用量,首次用量C组比A组、B组多用35.43%、30.62%(P<0.005);硬膜外腔首次用药量9 mL时A、B两组比C组多阻滞2~3个神经节段(A:C、B:C,P<0.001);监测指标提示术中HR、BP、MBP、RR、TV、MV、SPO2、ECG基本平稳,顺利、安全渡过手术.结论:针刺(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

  • 针刺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食管癌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作者:尹志礼;秦必光;王焱林;胡北喜;唐育民;万德宁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下实施食管癌根治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将120名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n=40):针刺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组;B组(n=41):电极板穴位刺激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组;C组(n=39):单纯安氟醚吸入全麻组(对照组).麻醉诱导三组均静注维库溴铵、芬太尼、异丙酚,剂量相同.三组术中均静注芬太尼(2 μg@kg-1@hr-1)、维库溴铵(0.03 mg@kg-1@0.5 hr-1),并根据麻醉需要吸入安氟醚适宜浓度维持麻醉和肌松.A、B两组同时开放电刺激仪.结果:A、B两组麻醉Ⅰ级率各为67.50%、68.29%,C组Ⅰ级率仅28.21%,两者比较P<0.001;麻醉全过程安氟醚平均浓度(ETEnf)A、B两组分别为0.55%、0.50%,C组为0.83%,A、B两组比C组吸入安氟醚浓度分别低(少)33.73%、39.76%,P<0.005.结论:针刺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不但增强镇痛效果,而且减少安氟醚吸入用量,并突出了针麻优越性,可供临床选用.

  • 穴位局部皮下镇痛对全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孟新亮;屈强

    目的:观察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几种镇痛模式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T8夹脊穴组、足三里组、皮下镇痛组、静脉镇痛组,各20例.各组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方式,T8夹脊穴组及足三里组采用T8夹脊穴下及足三里穴下留置硬膜外导管,皮下镇痛组留置针位于右前臂前侧近肘处皮下,静脉镇痛组留置针位于右前臂内侧静脉.气管导管拔出后连接自控镇痛泵(PCA).记录患者麻醉前(T 0)、拔管后(T1)以及术后镇痛6 h(T 2)、24 h(T 3)和48 h(T4)的生命体征、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记录患者在镇痛过程中按压PCA次数以及舒芬太尼的总用量,并分别于T0、T1以及T3、T4采集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β和TNF-α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 D8+的计数,并计算CD4 +/CD8+比值.结果:各时间点VAS与T1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与皮下镇痛组和静脉镇痛组相比,T8夹脊穴组及足三里组PCA按压次数以及舒芬太尼的用量显著减少(P<0.05).各组T1时间点血清IL-1β和TNF-oα含量与T0相比均显著上升(P<0.05);与皮下镇痛组和静脉镇痛组比较,T3和T4时T8夹脊穴组及足三里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与T0比较,T3和T4时各组CD4+/CD8+比值均有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4种镇痛模式均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与传统静脉镇痛相比,穴位局部皮下镇痛能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物的用量,同时可能对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针药结合麻醉下手术治疗混合痔40例临床观察

    作者:徐天舒;钱海华

    目的:评价针药结合麻醉在手术治疗混合痔中的效果.方法:4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麻醉组20例和药物麻醉组20例.针药结合麻醉组以1%利多卡因5 mL注入长强穴,同时电针针刺腰俞穴、长强穴20 min.药物麻醉组以1%利多卡因20 mL 注入腰俞穴,10 mL注入长强穴.比较两组麻醉有效率及术后发生尿潴留、疼痛,术中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均为100%(P>0.05),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针药结合麻醉组与药物麻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麻醉组明显少于药物麻醉组.结论:针药结合麻醉在肛肠科手术中麻醉作用肯定,术后并发症发生少,适合临床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作者:秦必光;刘颖涛;李长根;任业川;张兰英;艾中立;彭小云;白占勇

    目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麻醉方法、效果临床研究.方法:择期胆囊切除术194例,分A(针硬组)、B(电硬组)、C(对照组)三组单盲法观察.硬膜外操作方法、局麻药种类、浓度(1.5%利多卡因)及给药程序三组相同,麻醉阻滞平面均达到T4~11以上,使镇痛完全,肌肉松弛满意,牵拉反应轻,术中安静.结果:针刺(穴位电极)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A、B两组Ⅰ级率分别为75.76%、60.32%,C组仅13.85%,A、B组与C组比较P<0 001.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每小时用药量、每例用药量C组均比A、B两组多,其中每小时用药量比A、B两组分别多36.23%、33.57%,P<0.001,说明针刺与硬膜外麻醉两者复合可增强麻醉效果,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监测提示(HR、MAP、RR、TV、MV、SPO2、ECG)术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全组病例安全渡过手术;儿茶酚胺检测A、B两组麻醉后血浆NE含量减少,麻醉效果优良,并提示A、B两组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作用;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针刺除有加强镇痛作用、减少麻醉用药量外,还可能加强细胞免疫功能.说明针刺(穴位电极)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弥补了针麻镇痛不足、肌肉松弛欠佳、牵拉反应明显等不足,既保留了针麻优越性及生理状态的平衡,又可满足胆囊切除术的麻醉要求.结论:针刺(穴位电极)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列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

  • 电针参数对针麻镇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肖亮;彭海东;蔡清萍

    电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省人力、使用安全和提高针麻效果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日益普遍.电针镇痛作用是针刺麻醉的基础,不同的电针参数例如波形、频率、强度和时间能影响镇痛效果.本文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认为要想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应选择疏密波或连续波,刺激初选用高频,刺激一段时间后转为低频,强度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情需要而定,时间一般为20~40 min.

  • 中国近10年针刺复合麻醉临床研究概况

    作者:秦必光;胡北喜;张兰英

    本文手检近10年来刊登在国内23种期刊的论文共174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40余篇,施行各种手术13400余例,针刺复合麻醉方法有针刺复合局麻、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针刺复合全身麻醉(静脉、吸入)等.文献提示麻醉效果基本满足临床需求,麻醉方法日趋规范,结论更为严谨,并正在采用现代科研手段肯定针刺复合麻醉的优越性,有部分单位继续坚持临床选用.

    关键词: 针刺麻醉 研究进展
192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