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肥大细胞、TRPV与针灸效应相关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姝婧;潘亚辉;张晓宁;高树中;马玉侠

    针刺可刺激或损伤肥大细胞,使其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 .肥大细胞(MC)上广泛存在着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TRPV),TRPV通道参与调节MC功能.近年来对MC、TRPV与针刺效应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现将MC、TRPV与针灸效应机制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简述.

  •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王德军;严洁;常小荣;王婷;刘珏

    针灸的疗效是以非特异性方法刺激功能主治特异的穴位来实现的,而经穴效应是通过调动机体内部固有的调节、控制作用而产生的,常受到机体本身内在因素变化和治疗环节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以经穴与非经穴为研究切入点开展了大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现综述如下.

  • 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沛;黄攸玉;徐文倩;陈贵珍;李香芬

    目的:观察针刺对外周血中FSH、LH、E2、T、P的影响.方法:选健康育龄女性28名,以耳穴与体穴、手法和电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自身对照,检测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结果:针刺前后FSH、LH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而E2、T、P的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无明显影响,对卵巢性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性效应.

  • 第二信使系统和其介导的基因表达对针灸效应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少锦;贾春生;赵志国;张秋燕

    从微观水平研究针灸效应对揭示其机理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第二信使系统和其介导的基因表达对针灸效应影响的研究方面综述了针灸效应的终结反映于细胞内生物效应的变化(即对机体不同器官组织细胞内的物质代谢调节),从一个侧面提示,针灸对机体各系统的调节作用终是在细胞通过胞内信息传导系统实现的.

  • 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作者:杨永清;陈汉平;王宇;崔建美;王燕;刘艳艳

    本文回顾针灸学研究的历史,重点结合多年针灸作用原理研究和近年针灸血清蛋白质组研究工作基础,展望未来针灸学研究发展方向;阐明了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的背景、定义、理论依据、目标、技术路线及其生命科学价值.认为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应以生命现象的本质为战略出发点,以针灸效应的响应基因和应答蛋白为主要技术策略,阐释针灸效应的生物学机制.这对保持我国在针灸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率先在针灸研究领域拥有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本文还就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成果在药物筛选中应用的方法提出了几点设想,该项研究对展现未来针灸学研究发展方向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针刺提高药物流产完全流产率的病理观察

    作者:梁珊;郭清;毕秀霞;张彦;李彤娟;林芝彩

    目的:探讨有效提高药物流产完全流产的方法并观察其病理变化.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合谷、三阴交、内关、昆仑;对照组不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流产率、出血情况、副反应及病理变化.结果:观察组的完全流产率96.0%优于对照组的88.0%(P<0.05);两组出血时间、病理观察结果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提高药物流产完全流产率,且出血时间短,绒毛残留少于对照组.

  • 针刺在药物流产中的作用

    作者:丁敏;薛维华;张燕;闫俊英;王艳君

    目的:观察针刺对药物流产的影响.方法:将要求药物流产的早孕妇女226例分为治疗组、对照A组、对照B组,治疗组在后一天服药后给予针刺治疗,对照A组予生化汤口服,对照B组不做其他治疗.结果:针刺组在完全流产率、出血时间、出血量方面优于两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照A组在完全流产者总出血量方面优于对照B组(P<0.05).结论:针刺可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

  • 针灸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

    作者:赵昌林;彭磷基;张子丽;张涛;李恒谋

    目的:研究针灸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经病理和影像学诊断明确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针刺取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上巨虚、合谷、太溪、太冲、阴陵泉、阳陵泉等穴位;艾灸取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穴.在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治疗后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的数量变化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可以提高结肠癌肝转移病人的免疫功能.

  • 穴位埋线治疗运动性疲劳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作者:陈永珍;许易;杨威斌;吕熠豪;方海波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关元、肾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对41名训练期间运动员进行穴位埋线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训练相关情况及血睾酮、血红蛋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运动员睡眠质量、晨起精神、饮食情况、训练欲望、训练体能、训练质量、训练注意力的集中等训练相关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血睾酮和血红蛋白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穴位埋线能明显改善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睾酮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关.

  • 针刺内关穴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

    作者:岳进;徐珊珊;马玲;杨绍美

    目的:为临床运用内关穴治疗心脏病提供依据.方法:将5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非阻断组35例,分别于针刺内关穴前后采用食道左房调搏技术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窦房传导时间(SACT)、窦房结有效不应期(SNERP)和心率(HR);阻断组15例,用静脉注射心得安和阿托品进行植物神经阻断,分别于阻断前和针刺后测定SNRT、SACT、SNERP和固有心率(IHR).结果:非阻断组针刺前后比较,SACT、SNERP和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N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断组针刺前后比较,SNRT、SACT和SNE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IHR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对窦房结功能有显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针刺内关对窦房结的自主神经具有双相调节作用有关.

  • 辨证取穴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付慕勇;张智龙

    目的:比较针刺与西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每组6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穴取内膝眼、犊鼻、阴陵泉、阳陵泉为主,并配合辨证取穴;西药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运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自评量表(WOMAC)及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9周随访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7%(52/60)、西药组为88.3%(53/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周随访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50/60),优于西药组的61.7%(37/60,P<0.05).两组治疗后WOMAC和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9周随访针刺组WOMAC和SF-36评分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P<0.01).结论:辨证取穴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近期疗效相当,而远期疗效针刺组优于西药组.

  • 电针神经刺激疗法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疗效观察

    作者:卢静

    目的:评价电针神经刺激疗法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探寻急迫性尿失禁的有效针灸疗法.方法:48例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予电针神经刺激疗法进行治疗,穴取“腹四穴”和“骶四穴”,采用特殊针刺方法(针尖向特定方向)并加以电刺激兴奋阴部神经及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治疗结束后1年)的症状积分,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治疗前与随访时症状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98±5.18vs 3.04±3.76,11.98±5.18 vs 4.40±4.27,均P<0.01).治疗结束时有效率为81.3%(39/48),随访时为66.7%(32/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与随访时症状积分、改善率均呈较明显的回归趋势,分别建立回归方程,(Y)=0.978X+1.400(P<0.01,R2 =0.753),(Y)=0.975X-0.106(P<0.01,R2=0.695).结论:电针神经刺激疗法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近、远期临床疗效皆良好,且远期疗效与近期疗效呈明显相关性.

  • 耳穴贴压对产妇泌乳的影响

    作者:俞桔;周峻

    目的:探寻促使产妇泌乳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07例住院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耳压组(52例)和空白组(55例).耳压组按常规住院治疗,并于产后1h给予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内分泌及乳腺穴等,每天按压3次,每次1~2 min;空白组按常规住院治疗,不予耳穴贴压.5天后观察两组产妇的泌乳量、泌乳始动时间及血清泌乳素(PRL)变化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耳压组的泌乳量优于空白组(P<0.01);耳压组泌乳量Ⅰ级率为51.9%(27/52),明显高于空白组的27.3%(15/55,P<0.01);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空白组(P<0.05);血清PRL含量于产后第1、2天明显增高(均P<0.05),第5天显著增高(P<0.01).结论:耳穴贴压法是一种比较好的促进乳汁分泌的方法,对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有益.

  • 辨证取穴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邢孝民;王瑞臣;孙其伟;李虎

    目的:验证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痛的机制.方法:将13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予常规针刺风池、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中医辩证配穴,对照组不取配穴,每日1次.针刺15天后观察患者疗效和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9.6%(32/108)和84.2%(91/108),优于对照组的18.5%(5/27)和70.4%(19/27)(均P<0.05).两组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均有改善,其中血液流态积分、襻周状态积分、总积分改善明显(均P

  • 太冲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

    作者:王国明;李丽霞;温峰云;宋永强;佟润国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 B1)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紊乱的干预作用,为穴位特异性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00例VBI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分出低流速型血管(43条)、高流速型血管(79条);对照组为正常人群50例,计椎动脉100条,观察针刺太冲穴前后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的变化.结果:针刺太冲后低流速型椎动脉Vs明显增高,针刺5~10min、出针后半小时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流速型推动脉Vs明显降低,针刺5~10min、出针后半小时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太冲穴以双相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 电针腰夹脊穴与膀胱经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作者:单衍丽

    目的:对比电针与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45例)、药物组(40例).电针组穴取腰夹脊穴以及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大肠俞、阳陵泉等,行电针疗法,每日1次;药物组口服附桂骨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和布洛芬(每次0.3g,每日3次).治疗2周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电针组有效率为84.4%(38/45),药物组有效率为65.0%(26/40),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电针组的积分下降幅度大于药物组(P<0.05,P<0.01).结论:电针腰夹脊穴和膀胱经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口服附桂骨痛胶囊和布洛芬.

  • 艾灸治疗战士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关玲;邹怡;杨一玲

    目的:为解决部队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症状提供一套艾灸自治互治方法.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30例)和膏药贴敷组(28例).艾灸组悬灸阳陵泉15 min,再用艾灸按摩器艾灸按摩疼痛区域,在医生指导下自行治疗或互相治疗;膏药贴敷组使用狗皮膏贴敷疼痛局部,均每天1次,治疗5天.采用临床症状评分、临床体征评分、功能障碍表现评分、功能障碍指数、综合经济效益等指标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艾灸及膏药贴敷两种治疗方法对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均有一定疗效,均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障碍(P<0.01,P<0.05),且艾灸组优于膏药贴敷组(P<0.01,P<0.05);在综合经济效益指标方面,艾灸组优于膏药贴敷组;艾灸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膏药贴敷组为35.70%(10/28),艾灸组疗效优于膏药贴敷组(P<0.01).结论:艾灸自治互治方法治疗部队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好,并且可以降低常规医疗的成本,减少军队的医疗开支,适合在部队开展.

  • 刺络放血与西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对照观察

    作者:朱明芳;何清湖;张伊敏;廖贵琳;吴静;毛娟娟

    目的:比较刺络放血与西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差异,为皮肤瘙痒症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60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刺络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刺络组采用梅花针叩刺皮损处,叩至局部皮肤潮红,并见隐隐出血为度;西药组口服抗组胺药氯苯那敏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积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刺络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西药组的73.3%(22/30,P<0.05);两组治疗后瘙痒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刺络组7.33±0.96 vs1.75±0.68,西药组7.38±0.97 vs3.25±2.07,均P<0.05),治疗后刺络组瘙痒积分低于西药组(P<0.05);刺络组无明显不良反应,西药组分别出现嗜睡24例、头痛4例、口干5例.结论:刺络放血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确切,优于西药氯苯那敏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刺血疗法治疗慢性干咳40例

    作者:丛艳;蔡亮亮

    慢性干咳的临床表现通常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检查、血常规、痰细菌培养、颈部及肺部体格检查,以及CT、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见异常,同时排除呼吸道炎性反应、肿瘤、结核等器质性疾病,又称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笔者采用刺血疗法治疗本病4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0例慢性咳嗽患者均来自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的门诊及住院病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小10岁,大72岁;病程短8周,长12周,绝大部分为9周左右.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中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

  • 针感与针刺效应机理探讨

    作者:刘红菊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探讨得气与针刺效应的关系.针刺一定穴位后,产生的针感途径是以躯体传入冲动为主,而通过躯体神经与植物神经在穴位下血管丛形成的汇合区,又引起内脏传入纤维发出的冲动对脏腑的调整功能.穴位传入信号与内脏器官发出的冲动在大脑皮层区又相互汇合,这也是针刺调整脏腑功能与强调得气感一致性的基础.

133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