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灸“气至病所”方法探析

    作者:岳樊林

    “气至病所”出于《针经指南》,指下针得气后,医者通过一定手法使得气感达到病变部位,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手段,也是针灸疗法的精髓。
      1针刺气至病所的前提
      舒适安静的就诊环境很重要,好除医生与患者外,没有其他人参与。让患者放松、集中精力,用心体会针刺感应,专心注意于病所,使之“神定则气行”。医生施术时应全神贯注,“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专一其神,令志在针”。针刺过程中是否得气,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是气至病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1]。进针后施以行针手法,使针下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即是得气。在得气基础上,运用一些运针手法或辅助方法,使经气感传至病所。能否气至病所,还受患者身体素质的影响。对于年老或体弱患者,可用药物或针灸补益其气血,使气血相对旺盛,从而有利于得气并使之更快传至病变部位。正如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说:“令脉气?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

  • 针刺增效药在针刺镇痛复合麻醉肺切除中的作用

    作者:童稳圃;周红;刘圣灵;张敏

    自1995年1月至1997年6月,我院临床针麻研究室为了提高针麻肺切除效果,在用手法针刺加针刺增效药氟哌啶醇、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基础上,在麻醉诱导前5 min肌肉注射弱阿片类镇痛药曲马多100 mg和针刺增效药灭吐灵20 mg,以进一步减少术中静脉复合液的用量,增加针麻术中的镇痛作用.设针药麻组40例,并设全麻对照组40例进行观察.术前准备:病人术前都做模拟预测,做皮肤及耐痛阈的测试,在针刺诱导前后作比较,并观察针刺耐受力及针刺感应,并进行心理测试,用美国伊利诺州大学个性及能力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16种个性因素(简称16PF),根据测得结果给予病员2次以上的心理疏导.取穴原则为循经取穴,上下肢同名经相配.

  • 针感与针刺效应机理探讨

    作者:刘红菊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探讨得气与针刺效应的关系.针刺一定穴位后,产生的针感途径是以躯体传入冲动为主,而通过躯体神经与植物神经在穴位下血管丛形成的汇合区,又引起内脏传入纤维发出的冲动对脏腑的调整功能.穴位传入信号与内脏器官发出的冲动在大脑皮层区又相互汇合,这也是针刺调整脏腑功能与强调得气感一致性的基础.

  • 交感神经敏感线与经络实质

    作者:刘里远;彭安;潘娟;张慧;邢秀宇

    <内经>的经络包括运行营血的血管性经络和运行卫气的非血管性经络两类,后者即针刺信号沿皮肤经线的传导过程.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皮肤中确实存在传递针刺信号的通道以及通道的实质是交感神经敏感线:针刺信号传递或循经感传发生在皮肤中,针刺后皮肤经线交感递质释放与阻断与经络传导相关,微量的α受体兴奋剂穴位注射模拟出针刺效应,经脉线为交感神经递质富集线,皮肤中存在特异的儿茶酚胺细胞.后指出,血管本身是体内典型的交感神经及递质敏感通道,因此,交感神经敏感通路是两类经络的共同核心.

  • 经脉感应论

    作者:卓廉士;李学智

    目的:探讨感应这一自然现象在人体经脉上的体现.方法:查阅古代文、史、哲文献,摘录出有关感应的论述,将其与中医典籍中的经脉现象对照分析.结果:感应现象同样存在于人体经脉中,经脉与自然界之间、上下经脉之间、左右经脉之间、表里两经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刺传导、特定穴的治疗作用都是感应的表现.感应是由"气"和"数"所产生一种趋同性或互补性运动.结论:经脉现象可以用感应学说来解释.

    关键词: 经脉现象 针刺感应
  • 电针连线方式初探

    作者:朱江;张军;张露芬;王美卿

    为了在电针临床中更科学地选择连线方式,采用文献查阅和临床观察的方法,对电针连线方式选择的现状,以及电针连线方式与疗效和针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有关文献和论文对电针连线方式的论述有所不同;还发现在电针临床上采用不同连线方式,可导致疗效程度及针感产生的部位各不相。认为在电针治疗肢体疾患时可选用同侧连线方式;在电针治疗全身疾病时应选用非同侧连线方式。

  • 针刺临床中的医患效应

    作者:黄安

    目的:探讨医患效应在针刺临床中的作用.方法:从针刺过程中的治神与守神、针刺腧穴经络效应、针刺得气诸方面揭示医者与患者间的作用.结果:医患效应在针刺过程诸方面均有体现,且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结论:医患效应发挥的程度是针刺临床取得疗效的重要标志.

  • 再论"针下气"--候气针刺补泻的"度"

    作者:黄建业

    通过笔者多年针灸实践,从失误的病例中,反证了候气针刺补泻,除了正确分辨针下气,准确进行补(导)正、泻邪外,还要注意针灸的刺激量--补(导)泻的度,过与不及都不适宜.这是候气针刺补泻的第二难点.

  • 得气、得气的应用与操作

    作者:王培清

    得气是针刺疗法取效的关键.本文就得气的意义及如何辨气、如何得气做了初步探讨.得气是术者与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对针刺的具体感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辨气要分辨正气(谷气)、邪气,辨虚实、寒热.操作手法是以杨继洲的十四法为纲,简要述之,如循法之催气、按法之行气、盘法之和气.同时对迎随补泻亦做了阐释,从进针之法、行针之法、出针之法,都对如何"得气"做了初步阐述.

  • 针感的临床体会

    作者:甘健行

    目的:探讨针感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从医者的感受和患者的感受两方面列出针感的表现形式,并分析各种针感的相互关系.结果:不同针感均代表一定的临床意义.结论:不论出现何种针感,均表示已得气;只要有针感,便可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 针刺感应 得气
  • 也谈针刺补泻定量化

    作者:叶德宝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内经》、《难经》以及其它古籍的宗旨,对目前临床上争论较多的有关针刺补泻定量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针刺的补泻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针感既能体现机体内的邪正虚实,也是影响针刺补泻的基本的因素.针感的调节(通过一定的针刺术式)是实现针刺补泻的手段,而针感的变化则是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

  • “出针贵缓”浅析

    作者:朱安宁;孟宪军;冯丹丹

    古人强调“出针贵缓”,本文主要从把握出针时机、安全治疗、治神与守神、处理针灸意外状况、补泻手法,加强遗留针感等不同方面论述“出针贵缓”的优点,“出针贵缓”值得在临床中借鉴.

  • 试论"飞经走气"针法技术操作

    作者:周丹;高颖;王富春

    本文以徐凤<金针赋>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为基础,并对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杨继洲<针灸大成>、李梴<医学入门>等多部著作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出"飞经走气"各针法的技术特点.青龙摆尾法特点在于"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白虎摇头法重在"退方进圆"和"摇振";苍龟探穴法要点在"钻剔四方";赤凤迎源法重在"四围飞旋".

  • 针刺操作本义心识

    作者:马元

    针刺治病的过程就是医生用针体在经穴内调气的过程,调气必须在明辨经络和经穴状态的前提下实施,而只有通过针下气的细微变化方能感知经络经穴的虚实寒热等机能状态.这一系列操作的核心体现在催气、得气、守气、辨气和调气几方面.本文将这一核心操作过程系统化,并根据临床实际重新阐明了得气的意义和辨气的方法,为正确理解针刺操作的真正含义和切实掌握针刺操作的核心内容提供了思路.

  • 安慰对照针灸方法的可信性测试

    作者:黄梅芳;俞昌德

    目的:寻找理想的安慰对照针灸方法.方法:11位健康志愿者,随机接受6种安慰对照针灸方法(简称安慰针法)及2种标准针法(即常规针法),每次针后,测量针感值(VAS Scale)及做真假针法判断.结果:6种安慰针法与2种标准针法针感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真假针法判别在初次接受针刺者及曾有针灸经历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慰针法针感(感觉)不同于标准针法,安慰针法可能失败于曾有针灸经历人士.

  • 从手法歧义看补泻手法的实质

    作者:吴强;靳瑞

    从补泻手法的歧义、矛盾及临床实际应用看出,补泻手法虽然是调节刺激量值的手段之一,但与补泻效应无对应关系.古人对手法的误解并已将手法神化,使后人的研究不能摆脱强调具体招式,这是补泻手法研究多年来无重大进展的根本原因.补泻效应的产生是医者的刺激量值与惠者的感应量值相匹配的结果.医者的刺激量值段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应将注意力集中到探寻患者的感应量值上,并建立患者个人的、客观的感应量值体系可能才是研究针灸补泻的理性途径

  • 感应、治神与针刺守神

    作者:卓廉士

    目的:探讨感应、治神与针刺守神之间的联系.方法:检索古代文、史、哲和当代人文社科文献,从中摘录出与感应、治神相关的内容,并与中医典籍中有关治神、针刺守神的论述进行对照、分析、考释,研究其中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感应是治神和守神的理论基础,治神是针前的一种特殊训练,而针刺守神是凭借医患之间的感应联系并由医生主动实施控制的治疗方法.结论:针刺守神体现了中医崇尚生命的体验,注重生命的交融与互动.

  • 针刺太冲穴得气及疼痛激发相对抗的脑功能网络效应fMRI研究

    作者:方继良;Hui KS Kathleen;Liu Jing;Nixon Erika;周科华;王小玲;朱兵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太冲穴得气及针刺疼痛时所激发的脑功能网络效应异同.方法:47例初次接受针刺的志愿者参加手针右侧太冲穴fMRI实验.针刺时脑fMRI扫描10 min,共2次捻针,各2 min,间隔3 min.其中17例接受体表触觉刺激作为针刺对照,分为3组:①针刺得气组;②针刺得气合并尖锐性疼痛组(简称针刺疼痛组);③触觉对照组.采用Fisher's 精确检验和t检验分析感觉频率及强度;用AFNI处理fMRI数据,得到激活、负激活脑区;用种子相关分析法,以前扣带回膝部为种子点,分析其与全脑的功能网络联系图谱,并比较得气与疼痛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针刺2组的酸痛、酸感、压感、麻感、钝痛等得气感觉的频率和强度均明显强于触觉刺激组;针刺2组间除尖锐性疼痛及酸痛外,各种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得气及疼痛2组均激活了体感及丘脑岛叶皮层,重要的是,针刺得气时在大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LPNN)产生了较强而广泛的负激活区,加强了负激活区之间的脑功能网络联系.此网络包括杏仁核、海马、旁海马、颞极、前额叶腹内侧回、前扣带回膝及下部、前楔叶内侧回和后扣带回(BA31,23_腹侧核,29,30),另外,小脑蚓部、导水管周围灰质及脑干网状结构也见负激活现象.然而,在针刺疼痛时,这些脑区负激活程度减低且区域缩小,大部分脑区fMRI信号逆转为激活信号,被疼痛激活的脑区之间功能网络明显增强.这些脑区参与了疼痛、镇痛(如感觉、情感、认知、自主性、内源性镇痛)功能调制环路.结合既往研究表明,负激活与脑血氧消耗及血流量下降呈正相关.本结果支持针刺通过调制LPNN和疼痛中枢网络的活动,产生其镇痛、抗焦虑和其他调节效应的假说.结论:针刺得气及针刺得气伴随疼痛产生了相对抗的脑功能网络效应.针刺得气对LPNN及疼痛脑中枢网络(Pain matrix)的负激活效应,可能与针刺镇痛脑中枢机制相关.LPNN和静息态默认网络(Default mode)之间的相似性,提示针刺需通过这一内在脑功能网络系统发挥其广泛的调制作用.

  • 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86例

    作者:赵亚萍;丁敏

    治疗方法:2mL注射器1支配7号针头,安定10mg(2mL)注射穴位.取内关、足三里.皮肤常规消毒后,将针头刺入穴位,然后进行上下提插刺激,当病人出现酸、麻、胀、痛的针刺感应后,回抽无血时,将安定注入.每穴1mL,每天治疗1次,10天为1疗程.一般1疗程即可.特别是术后呃逆不止,只需穴注1~2次即可痊愈.

  • 针刺得气与手法的客观评价参数和方法初步研究

    作者:刘志朋;殷涛;关晓光;李新;李颖;叶淑琴;刘焕来

    目的:选取针刺下穴位局部肌电变化、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变化作为评价得气与手法的客观参数,进一步研究其与得气程度、补泻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实用的针刺手法客观评价方法.方法:研制了提取穴位局部肌电信号和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的实验装置,选择2002-06/07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自愿参加本实验的12名工作人员为观察对象.在针刺受试穴位状态下,提取出得气前后和不同手法时得气穴位局部肌电信号和容积脉搏波.结果:12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初步得到了这两个参数与得气程度、补泻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刺穴位得气时,有穴位肌电信号发放,而且穴位肌电发放的强度、次数与得气程度呈正向关系;用补法针刺穴位,容积脉搏波表现为幅值变小,脉率减慢;用泻法则相反.结论:穴位局部肌电与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能客观反映针刺手法的变化与得气状态的差异.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