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灸“气至病所”方法探析

    作者:岳樊林

    “气至病所”出于《针经指南》,指下针得气后,医者通过一定手法使得气感达到病变部位,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手段,也是针灸疗法的精髓。
      1针刺气至病所的前提
      舒适安静的就诊环境很重要,好除医生与患者外,没有其他人参与。让患者放松、集中精力,用心体会针刺感应,专心注意于病所,使之“神定则气行”。医生施术时应全神贯注,“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专一其神,令志在针”。针刺过程中是否得气,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是气至病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1]。进针后施以行针手法,使针下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即是得气。在得气基础上,运用一些运针手法或辅助方法,使经气感传至病所。能否气至病所,还受患者身体素质的影响。对于年老或体弱患者,可用药物或针灸补益其气血,使气血相对旺盛,从而有利于得气并使之更快传至病变部位。正如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说:“令脉气?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

  • 杨继洲针灸学术思想述要

    作者:戴铭;林怡;李成文

    杨继洲溯源穷流,集针灸诸家之大成,师古而不泥;临证重视经络理论,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总结和创新针刺手法,建立了比较规范和实用的针刺手法体系;倡导针灸药物并重,强调针灸药物综合运用,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针灸医家杨继洲与许浚成才规律比较研究

    作者:韩阿伦;侯中伟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传承相连,特别是针灸学术的发展更是源流相应,群星璀璨,交相辉映.中韩两国针灸学术发展过程中同一历史时期出现了两位极具影响力的针灸家,一位是中国明代的杨继洲,另一位是韩国同一时代的许浚.笔者通过对杨继洲与许浚生活背景、学习经历、医疗实践、著述情况等的分析研究来比较二者的成才规律,从而深化对其针灸学术思想以及两国针灸文化源流及学术发展的认识.

  • 官窍经络联络规律研究

    作者:王鸿谟

    头面是人体至关重要的部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指出:"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杨继洲说:"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说明经络与头面、官窍有着极为密切而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以正经为主,由经别、奇经、别络、经筋予以加强.因此,头面官窍成为全身经气汇聚的主要部位和与脏腑联系极为密切的外华器官.此即中医诊断学重视望面色、视精明以及头面腧穴可以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论依据.本文拟对官窍经络联络规律做初步探讨.

  • 针灸药并用临床刍议

    作者:王凌曦

    扁鹊日:"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针、灸、中药三者历来被视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三大法宝,虽方法各异,然治病之理却同.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中说:"人之一身,犹之天地……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

  • 龙虎交战针法探源

    作者:王家涛;卢泳

    "龙虎交战"作为针刺手法之一,首见于<金针赋>(明@徐凤):"龙虎交战,左撚九而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针"其止痛特色一目了然.<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明@杨继洲):"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龙虎交争战,虎龙左右施,阴阳互相隐,九六住疼时……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

  • “龙虎交战”与“子午补泻”针法的操作和综合应用

    作者:薛宏升

    秉持溯源穷流精神,深入掌握“龙虎交战”针法,以发挥其住痛移疼即时效果.结合《针灸大成》提到的《内经》《难经》内容以及《针灸大成》所提各家论述,深入研究杨继洲对“龙虎交战”提出的“阴阳交贯之道”“消息阴阳九六中”“返复玄机随法取”等想法,以探究“龙虎交战”针法.“龙虎交战”针法结合“子午补泻”“提气法”与“九六补泻”法的观念来操作,则能让经气内外相通,进而使经气上下相接.将《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的“龙虎交战”“子午补泻”与“提气法”三者的深层次精神综合运用,并参考张缙教授对“九六补泻”法的临床应用提示,则较能在临床实作中充分发挥出“龙虎交战”针法之住痛移疼即时效果.

  • 浅谈杨继洲"通关交经"针法的操作和临证应用

    作者:薛宏升;方晓丽

    通过对《针灸大成》中"通关交经"针法在理论上的反复研习,又经临床中不断实际操作验证,认为仅依从《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通关交经法"中描述的方法操作不容易出现通关过节、飞经走气的效果,若能将"通关交经法"与"运气法""提气法"三者综合运用,则可明显提高在四肢远端穴位做向心性传导时通关过节、气至病所的几率.临床据此"通关交经"针法操作,气至病所,一穴即可取得较佳之临床疗效.

  • 从杨继洲医案看临床思维的培养

    作者:夏晓红;胡玲

    探讨对现代针灸专业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从杨继洲<针灸大成>医案入手,对杨继洲针灸临床思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杨继洲在针灸临床方面的许多观点仍能启迪后学思路.说明杨继洲临床思维对针灸专业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针灸大成》中针灸医案特点分析

    作者:卓春萍;邓伟;李瑞

    <针灸大成>的29则针灸医案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通过分析这些医案的特点以吸取前人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医案具有针灸药并用、取穴精少和重手法补泻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杨氏在临证时的针灸诊治思路.

  • 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

    作者:高希言;马巧琳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不仅是针刺手法的大家,也是灸治的名家,对灸法认识独到而深刻,其贡献主要有3个方面:①大量收录各家灸法和治验,博采众家之长,广集明以前灸法之大成.②结合临床经验,对揣穴与体位、施术先后、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发灸疮等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操作规范.③创新形成杨氏临床灸疗特色,即取穴贵精,以疏通经气;用灸在活,能常中达变;灸必有验,当把握时机;针灸、药物宜结合使用;灸后调摄以巩固疗效.

  • 《针灸大成》医案用穴特点浅析

    作者:王振国;陈泽林;郭义

    《针灸大成》卷末针灸医案29则,是珍贵的临床范例.用穴有选穴少巧,配伍精当;辨证选穴,详审病机;循经取穴,认清病位;守正出奇,善用特定穴;重视后天,顾护脾胃之特点.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针灸大成》杨氏临证选穴规律探讨

    作者:王锦平

    <针灸大成>又名<针灸大全>由明代杨继洲编撰,靳贤校正,是明以前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杨继洲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祖父曾任太医院的太医,杨氏本人也于嘉靖年任皇帝侍医,隆庆二年(1568 年)任职于圣济殿太医院,至万历年间仍为太医院医官.杨氏博览群书,通各家之说,精于医理,尤其擅长针灸;行医40 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论杨继洲的医德医风及治学方法

    作者:陈幼楠;郭长青;芮娜;马惠芳

    在<针灸大成>中有多处论及杨继洲的医德医风和治学方法.治疗上他以病人为本并重视患者的病前预防和病后调摄,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他注重自身技能的练习和医术的全面掌握.在学术方面杨氏尊崇经典,而不拘泥于古,博采众家之长而学有定见,不随意引用名篇巨著更不为标新立异而设奇穴.

  • 论杨继洲对针灸学的贡献

    作者:高希言

    杨继洲(约1522~1620),字济时,明代针灸学家.据《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王国光叙称,他"幼业举子,博学绩文","祖父官太医,授有真秘",明世宗朝,"侍内廷,功绩懋著……,声名籍甚",又据《针灸大成》"请益"谓:"太医院医官继洲杨氏……",可见杨氏家学渊源,曾在太医院任职医官,声望甚高.

  • 针刺四关穴治疗偏头痛浅析

    作者:杨旭光;陈媛;王琼芬

    1四关及四关穴的历史源流"四关"一词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云:"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明·徐凤在《针灸大全》中对《标幽赋》注云:"四关者,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一太冲、合谷是也."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日:"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脏有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可见,徐、杨均认为四关即太冲、合谷.杨氏《针灸大成》的《经外奇穴》进一步明确:"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此后,开四关成为固定配伍,四关穴即双侧合谷与太冲.目前大多学者认同此说,虽然有人对四关定义仍有疑义[1],但太冲、合谷配伍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内源性医学在明代的发展——明代导引医学杰出人物及著作(一)

    作者:魏慧强

    若论宋、金、元时期已经出现了导引医学临床化之趋势,那么明、清两朝之导引医学临床与研究,则更是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喜爱与推崇导引医学的名家层出不穷,如杰出医学家龚廷贤,针灸大师杨继洲,养生专家冷谦、高濂、王文禄等,都成为导引医学临床与研究的热心推动者、实践者和开拓者.

  • 杨继洲针灸禁忌学术思想浅述

    作者:裴国清;刘耀岽;杨逸淦;侯俊林;周雯

    本文对杨继洲的针灸禁忌学术思想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 杨继洲诊疗思维探析

    作者:阳伟红;张磊;周桂桐

    对杨继洲及《针灸大成》中所体现的部分学术思想进行了阐述,认为杨继洲诊疗思维的精髓是辨证审因,参脉论证,重视脾胃.杨继洲重视井穴、效穴、奇穴和对穴;善用手法,针有补泻;重视针、灸、药、摩合用.杨继洲的诊疗思维在辨证审因思想的指导下,付诸临床实践,施穴、用药独具特色,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 三针而愈杨继洲

    作者:王翰昶

    明代万历年间,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痿痹之疾,多方延医诊治,"日试丸剂,莫能奏效,乃于都门延名针杨继洲者,至则三针而愈."之后杨继洲出其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赵文炳观后,拟付梓人.杨继洲又以诸家未备,复广求群书,参考明以前三十余种医著,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融贯自己的经验和医案,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十卷.

5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