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者:陈传席

    1965年《文物》第6期发表了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台湾的徐复观反对郭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其实郭的治学方法还是对的,只是他认为《兰亭序》是伪托的根据还不足,但郭沫若严肃地说:"《兰亭序帖》即使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它的书法价值是谁也不能抹杀的."即是说否定《兰亭序》为真迹的人,也承认其艺术水平高,《光明日报》1965年7月23日发表了高二适的《兰亭的真伪驳议》(《文物》同年第七期也发表同一文),高驳议的力度也不够.当然,高对《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更是推崇的.我于30多年前读过郭、高二文,其他参加辩论的文章都未读.但已向专家请教过,结论是:至今还没有人否认《兰亭序》书法的艺术水平.简言之,不论说《兰亭序》是真还是伪的学者,都承认《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水平是高的.是"谁也不能抹杀的".

  • 曹颖甫治学方法与学术思想探讨

    作者:李楠;高飞

    曹颖甫为民国时期著名医家,以善用经方著称.其治学方法包括文本研究与临床实证两方面,通过经文互参、比较证候之间差异,通过文本细读、医理推敲,探究仲景深意,通过临床实践验证经方疗效.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实事求是、客观谨慎的学术精神.

  •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治学方法举隅

    作者:杨向真;刘佳玉;万芳

    现代中医文献学科的奠基人马继兴教授在其长期的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这些方法精当实用,足兹借鉴.故总结归纳其中的广集甄用、溯本求源、梳理脉络、比较分析、图表示意、旁征博引6种具有代表性者,并举例简要说明.

  • 解读钱超尘先生

    作者:王育林

    光阴荏苒,转瞬之间,我师事钱超尘先生已届20年了.因为一直留在同一所大学教书和工作,与先生接触的机会便多.因与先生接触机会多,才令我问学之心未泯.于是我时时为旁鹜太多自惭不已.先生之学精淳深造,学识丰赡,非弟子所能窥其涯涘.先生的学术成果光辉显豁,嘉惠后学非止一端,先生的治学思想与治学方法启迪学子多多,所以彰显与评价先生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思想,已经成为有益士林、培养后进的一种社会责任.余回思20年来在先生身边所见所闻、涵濡餍沃的感受,以成此文.

  • 论杨继洲的医德医风及治学方法

    作者:陈幼楠;郭长青;芮娜;马惠芳

    在<针灸大成>中有多处论及杨继洲的医德医风和治学方法.治疗上他以病人为本并重视患者的病前预防和病后调摄,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他注重自身技能的练习和医术的全面掌握.在学术方面杨氏尊崇经典,而不拘泥于古,博采众家之长而学有定见,不随意引用名篇巨著更不为标新立异而设奇穴.

  • 论中医文献中蕴含的中医治学方法

    作者:吕凌

    作为世界上保存为完整、影响大、使用人口多的传统医学体系[1],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先贤的探索与实践、思考与记录,目前传世的万余种中医文献可为明证。中医文献虽静默千年,然而活法机要尽在其中,不唯有益于治病,尚有功于治学。鄙意以为,当代中医治学之难甚于治病,故不揣固陋,就中医文献发展中蕴含的治学方法浅论一二,冀望有助于同道,余香于后学。

  • 从《医学南针》看陆士谔治《伤寒论》方法

    作者:郭华

    陆士谔(公元1878~1944年),名守先,字翔云.幼年家道中落,曾为典当学徒,因爱读稗官野史,被辞退归里.1894年,拜本镇名医唐纯斋为师,开始学习中医,遍读古今医学专著.1905年27岁来沪行医谋生,第2年以"沁梅子"出版了<精禽填海记>,1908年又以同一署名出版<鬼国史>.此后他一边行医(曾获得上海十大名医的称号),一边以惊人的速度写作小说.其百余部小说中,以<新上海>与<新中国>著名;其医学著作有<国医新话>、<士谔医话>、<加评温病条辨>、<医学南针>等,以<医学南针>著名.兹就<医学南针>中陆士谔治伤寒方法及其独到的学术见解介绍如下.

  • 漫谈辨证论治与遣药组方(上)

    作者:王绵之

    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学说不怕讨论,甚至争论,越争越明,越讨论越深入.到现在为止我还感觉到中医的底我还没有完全摸清.文革前有同学问我,他说老师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学了多少吗?我说充其量来说,中医的知识我学到了40%吧.不过我要告诉你一点,另外也有点自己的东西.中医的东西非常深、非常广,我称之为道,是形而上,但不是形而上学,它是用古代的哲学思想作为指导,直接地从大动物到人,并在人身上经过相当长时期和难以数记的医疗实践积累出来的,其内涵比较深.

  • 漫谈辨证论治与遣药组方(下)

    作者:王绵之

    我刚才讲的这些东西,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搞方剂有个什么好处呢,就是只要善于比较,就有收获.就拿仲景的麻黄汤来说,他的麻黄用量之大小,相差了三四倍,用不用桂枝就更明显了,麻杏薏甘、麻杏石甘,从这些可以看出来为什么这么配,为什么要用这个量.

  •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士大夫编撰医书的影响

    作者:李玉清

    宋儒治学方法对宋士大夫编撰医书的影响甚大,在荆公学派所树立的废先儒传注不用,根据变法需要,另立新说、阐发新义的治学新精神的影响下,宋士大夫研究医学经典著作时,注重阐发其内在的辨治规律,在"明体达用"治学法之影响下,陈无择明确提出将"名、体、性、用"引入到医学中,且医药学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山现了士大夫搜集、整理、出版验方之风兴盛的现象.

  • 情钟伤寒老愈浓

    作者:郝印卿

    从开始读第一本中医书起,已经三十五六年了.因为我是从自学起步而跻身于中医殿堂的,所以回顾往日走过的路,别有一番滋味.

  • 学习继承发展创新

    作者:薛秦

    1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家提倡中西医结合的政策感召下,作为一名内科医生,我积极参加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专业之路,并由是决定了一生事业的发展方向.临床早期,我曾多方尝试进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但在实际医疗过程中,面对具体的病人和疾病,不由自主地时而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时而采用西医的诊病论治,要么力求其保险,索性中西药并用,常常无序于择方用药、打针输液的医疗活动之中,在如何进行中医、西医有机结合的课题面前每每内心茫然而不知所措,甚而曾有过悔习中医之感伤.

  •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作者:杨占林

    1958年冬,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山西医学院党委决定筹办山西省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党委赵苏书记任该班主任兼支部书记,高贵生同志任秘书.党委会书记找我谈话,决定调我参加该班学习兼支部副书记并协助班里工作.从此,我走上了学习、研究中医的道路.

  • 乐在杏林勤探索继往开来勇登攀

    作者:孙文奇

    1997年11月30日下午,我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于香港回归祖国后,在著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会议厅的讲台上宣读医学论文,交流中医学术.当会场上掌声响起时,我禁不住流出了激动的眼泪,一个出身太岳山区穷苦农家的孩子,如今面对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思绪万千,无限感慨.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白兆芝

    1发奋读书,严谨治学我自幼体弱,家境清贫.曾祖父、祖父虽是农民,但一生边耕边读,乐善好施,粗通医道,家中藏有不少中医书籍.我从小在祖父母身边长大,由于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的影响,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代就自学过一些中医入门书籍,如《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内经

  • 医苑勤耕耘技业必求真

    作者:乔模

    回忆我的从医生涯,大致可以分为求知、执医、探索三个阶段。1 漫漫求知路,不偷半分闲1.1 五载寒窗苦,学苑翰墨香我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从小受父母的熏陶,既对病人患病时的痛苦情景深有感受,同时也经常和家人一起分享为患者解除病痛后的喜悦。耳濡目染,润物无声,不知不觉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渐渐萌发了一个心愿——立志学医,造福乡梓。因此,在太原五中毕业后,毅然报考了北京中医学院,走上了学医之路。

  • 曲生教授治学方法及临证经验浅识

    作者:何艳华;周高峰;凡英博;张春玲;张黎歌

    曲老认为,祖国医学十分精辟其来源于医疗实践,而又通过实践去深化和丰富理论,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在熟读经典的同时,曲老又博采众长,反复阅读<脾胃论>、<景岳全书>、<丹溪心法>、<临证指南医案>等医林名著,从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 医学综述性文献的特点及写作规范

    作者:于双成;李玉玲;张子骐

    面对海量的医学文献信息,人们习惯于从综述性文献入手梳理知识的脉络,寻找知识的空白点或争论的焦点;同时,在研究问题时,常将众多的相关知识信息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系统化、条理化,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使认识得以深化.综述性文献已成为一种为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撰写综述性文献亦成为积累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种基本治学方法与路径.医学综述性文献的本质特点,进而决定其写作的基本规范.

  • 浅谈名老中医治学方法

    作者:刘庆帮;姚惠萍

    名老中医在治学方法上倡导:经典医经,熟读背诵;博览诸家,触类旁通;古文功底,读书必备;恒以苦学,勤能补拙.堪为后世治学之典范.

  • 秦伯未先生《医事导游》治学方法及学术特色研究

    作者:任宏丽;段逸山;刘庆宇;张煜乾

    对现代中医名家秦伯未先生所著《医事导游》中的治学方法及学术特色进行整理研究,归纳为:治病必求其本;遣方当明君臣;经典重《内》《难》诸经;临床须胆识并重等四个方面,对现代中医教育者和临床工作者有很大启发作用.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