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平衡针灸火罐配合太汲神系列药物辨证治疗颈椎病

    作者:张丽

    采用太汲神风湿骨病辨证用药技术中的中医技术治疗方法如下.平衡针灸:颈痛穴配合肩痛穴治疗,效果显著.颈痛穴定位:半握拳,手背部第4、5掌骨结合之前凹陷处.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针刺手法:一步到位,平行进针1.5~2寸,呈触电式针感,向足面、足趾或踝关节传导.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颈椎病、颈肩肌筋膜炎、颈型头痛、头晕肩痛.

  • 针刺增效药在针刺镇痛复合麻醉肺切除中的作用

    作者:童稳圃;周红;刘圣灵;张敏

    自1995年1月至1997年6月,我院临床针麻研究室为了提高针麻肺切除效果,在用手法针刺加针刺增效药氟哌啶醇、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基础上,在麻醉诱导前5 min肌肉注射弱阿片类镇痛药曲马多100 mg和针刺增效药灭吐灵20 mg,以进一步减少术中静脉复合液的用量,增加针麻术中的镇痛作用.设针药麻组40例,并设全麻对照组40例进行观察.术前准备:病人术前都做模拟预测,做皮肤及耐痛阈的测试,在针刺诱导前后作比较,并观察针刺耐受力及针刺感应,并进行心理测试,用美国伊利诺州大学个性及能力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16种个性因素(简称16PF),根据测得结果给予病员2次以上的心理疏导.取穴原则为循经取穴,上下肢同名经相配.

  • 试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机及针灸取穴原则

    作者:訾明杰;刘志顺;刘保延

    本文从阴阳失衡、经筋失养、阳气被损、本虚标实等角度分析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机,认为针灸治疗该病的取穴应遵从平衡阴阳、经筋刺法、温补阳气、扶正祛邪等原则,以提高临床疗效.

  • 治疗经筋病"以痛为腧"浅析

    作者:赵吉平;王燕平

    "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筋病基本的取穴原则,但因经筋病病因病机多样,涉及脏腑经脉不同,症状表现有异,若拘泥于此,未免过于局限.试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探讨.

  • 火针治疗经筋病的理论及应用

    作者:徐春阳

    火针治疗经筋病的早文献记载,见于内经《灵枢·经筋》篇文中多次指出,治疗经筋病,"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简单的文字说明,经筋病多以疼痛为临床表现,其取穴原则以痛点为腧穴,可用火针速刺而不留针.

  • 玻璃酸酶及地塞米松穴位注射治疗急慢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侯湘

    玻璃酸酶及地塞米松穴位注射是选用这两种药理作用清楚的现代药物,遵照中国传统医学针灸疗法的取穴部位和取穴原则进行注射治疗.无损伤性,无副作用,疗效较好.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二十六)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技术(下)

    作者:田维柱

    五、操作方法 2 取穴原则 针灸治疗需要配穴,每种针刺方法都有一定的配穴原则,眼针的取穴原则有4种. 2.1 循经取穴 眼针的循经取穴,是根据经络所过,疾病所主的原则,病属于哪一经,或病在哪一条经络线上,就取哪一经区穴.如病人以肩背痛为主诉,痛在上臂及肩胛部,是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的部位,就可取小肠区穴.病人以头痛为主诉,如以后头痛为重,并连及颈项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就可取膀胱区穴;如以两侧头痛为重属少阳头痛,是足少阳胆经循行的部位,就可取胆区穴;如以巅顶部疼痛为主,属厥阴头痛,是足厥阴肝经循行的部位,就可取肝区等.

  • 针刺镇痛的机理及取穴原则探讨

    作者:米晓峰;王维峰

    疼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表现为刺痛、灼痛、胀痛、撕裂痛、绞痛等,并伴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焦虑、害怕、恐怖、痛苦等.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证实,针灸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如对常见的疼痛证: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胃痛、胆绞痛、痛经、产后宫缩痛、四肢关节痛、手术后疼痛等,都有明显的止痛作用,是针灸治疗的主要适应症之一.现将针刺镇痛的机理和笔者近年来在临床镇痛方面的取穴思路归纳如下.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

    作者:亓卫东;徐鸣署;齐瑞;李明

    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据流行病学统计,其患病率高达182/10万人[1].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是目前中西医界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近年来,西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无论药物治疗抑或手术治疗,因其存在较大副作用及手术并发症而有一定的局限性.针灸治疗因其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价格低等优势备受广大患者青睐.笔者结合近几年的临床所得,就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谈谈自己的体会.

  • 谈小儿推拿临床取穴施术的次序

    作者:袁洪仁

    小儿推拿临床取穴施术讲究一定的次序,一般应先头面,再上肢、三胸腹、四下肢,依次进行.这样做有利于手法的操作,且不会遗漏应该推拿的穴(部)位.关于这一点,不少推拿专著都有提及,且认为是"不可不知"的道理.[1]但为提高疗效而讲究一定的取穴施术次序,尚少人系统论述,故笔者在复习文献[2]的基础上,结合临证体会对此综述如下.

    关键词: 小儿推拿 取穴原则
  • 推拿专业《经络腧穴学》直观课教学体会

    作者:张国强

    <经络腧穴学>是推拿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包括<经络学>和<腧穴学>两方面的内容,在直观教学中又以<腧穴学>为其重点.针对推拿专业而言,对腧穴的具体操作常以手指点、按、揉、拨为主,即常说的以指代针.所以在本专业<经络腧穴学>直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重点要求同学们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 论壮医针刺的穴位特点及取穴原则

    作者:林辰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使用针法早的民族之一,从文献记载和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出土的实物例证来看,壮族医家(壮医)使用针刺治病已有数千年历史[1].壮医在初起使用针刺治病时,大多是在疼痛处或患病部位来进行针刺的,或以针刺入肌肤或以针挑破表皮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无“穴位”一说.随着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复的临床验证,壮医们发现了大多数的疾病都可以使用疼痛部位或患病部位进行局部针刺治疗,且能收获疗效,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以疼痛的部位为针刺点,古壮医亦称之为穴道、穴点.在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认识、总结、积累和再实践、再认识、再修正、再运用的漫长过程,逐渐提炼了“以环为穴”“以应为穴”“以痛为穴”“以灶为穴”“以边为穴”“以间为穴”和“以验为穴”的取穴原则和取穴方法[2],发展成为了壮医针刺疗法的取穴大法,得以流传至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 试论管氏针灸处方原则及取穴精要

    作者:易荣;管遵惠

    着重介绍了管氏独特的针灸处方原则及取穴精要,以及导师在针灸临床处方中针灸取穴的基本规律.

  •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近五年研究进展

    作者:龚丽;唐巍;昝兴淳

    目的 总结近五年来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治疗方法,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搜集近五年有关针灸治疗面瘫的文献,从针刺介入时间、取穴原则、针刺方法、综合疗法和针药联合疗法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通过列举针灸对面瘫的治疗方法,得出针灸疗法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结论针灸治疗面瘫前景广阔,大家需进一步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 “多针法”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韩继忠;余梅芳;许瑾

    “多针法”是在患病局部压痛点、阳性反应或穴位上同时刺入2~5支同样长短粗细的毫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近年来笔者用“多针法”治疗906患者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906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25例,女481 例,年龄小23岁,大61岁,以40~50岁居多,病情短2天,长2个月。1.2 取穴原则:(1)主穴取患处局部压痛点,无压痛者以所痛之处的俞穴为主穴。(2)配穴取患处远端相应的经络腧穴。如肩周炎除取局部穴位外,可配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1.3 治疗方法:一般所取主穴均采用一穴多针法以加强驱风通痹的作用。因在病变的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等部位可找到疼痛区域,痛区一般常有圆形、片状、条索样等阳性反应点,结合反应点的形态,进行多针刺法。病变在关节者,可根据疼痛部位刺至关节间隙、滑囊、关节附近肌腱附着点等部位;病变在肌腱、韧带、肌肉者应刺中肌肉韧带,病变经穴或厅穴用傍针刺治疗;所取阿是穴凡压痛极显著者用杨刺法治疗;一般压痛点用齐刺法针治;如压痛点较多,取较明显的2~3处即可。针与针之间应有0.1~0.2寸的间隔,每日1次,7天一疗程,休息3天,再行下一疗程,若疼痛明显减轻,则改为隔日1次。一般针刺多用大幅度捻转泻法,体弱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1.4 疗效标准:(1)症状消失:症状全部消失病变部位活动自如。(2) 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病变部位活动明显减轻。(3)好转:在治疗过程中症状好转,如疼痛减轻或病变部位活动度增大。(4)无效:经过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略有好转但疗效不持久。2 结果 本组906例,痊愈280例,占30.90%;显效340例,占37.50% ;进步275例,占30.30%。总有效率98.7%;无效11例,占1.3%。3 典型病例3.1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男60岁,右肩疼痛,活动受限2 月余。查患肩周围肩骨禺、肩前、肩后、天宗穴等多处压痛明显,右肩不能上举,内外旋转、内收外展、梳头等均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诊为右肩关节周围炎,即用多针法在上述穴位上每穴各刺入2.5寸毫针2支,用泻法,配曲池、合谷等穴,并配合摸墙锻炼,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共治疗6次后,患肩活动如常,疼痛消失而愈。3.2 急性腰扭伤:患者,男,43岁,前一天搬物不慎致使左侧腰部扭伤,不能直立行走。在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按摩、服药效果不佳,后来我科治疗。查患者左侧腰眼部位压痛(+),肌张力高,即在疼痛部位上下平等刺入4针[2],刺入0.5~1寸,留针20分,治疗一次后疼痛减轻,隔日治疗1次,共2次而愈。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一般疼痛患者大多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而致疼痛难忍,用传统的一穴一针法,通瘀之力不足,而采用多针法,刺激量大,故能使凝滞之气血行散,经络畅通,疼痛才能减轻或迅速消除。“多针法”多用在病变的局部,常刺在关节间隙、滑囊、韧带、肌肉和肌腱的附着部位,能加速局部气血运行,有明显消肿止痛作用,故适用于痹证和伤筋的治疗。“多针法”突出了局部取穴原则,但常常还要配合远端辩证取穴加强治疗效果。

  • 银质针疗法及其操作技术

    作者:程少丹

    银质针是上海伤科八大家之一--陆氏伤科的治伤工具,以"循经取穴"、"以痛为腧"和"功能运动中的痛点"为取穴原则,在软组织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介绍银质针疗法的发展应用概况、银质针的规格和特点、银质针疗法的取穴原则和银质针的操作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