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作者:任麦存;张源

    目的 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引入针刺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程度和NHISS评分以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31/4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00%(24/4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HISS评分为(7.27±2.25)分,对照组患者的NHISS评分为(10.21±2.76)分.观察组的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针刺治疗能够发挥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势,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同时,联合治疗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也有显著促进意义.

  • 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经中医养阴活血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红莲;刘小英

    目的 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实施中医养阴活血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择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维脑路通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中医养阴活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风症候积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实施中医养阴活血法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7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

    作者:薛萍

    目的 分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6)和参照组(n=30).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和中医针灸醒脑开窍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参照组的8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I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的MBI及NIHSS评分及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应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化瘀清散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曹亚丽

    目的:观察化瘀清散汤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90例,脱落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化瘀清散汤加味组)和对照组(华佗再造丸组),各43例,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及疗效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清散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及中医证候,减少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

  • 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作者:于凤华;马淑华;张捷

    急性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治疗的关键在于挽救缺血半暗带濒临死亡的神经元和促进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我们对2000-2001年我院针灸科病房收治的9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含量测定,观察缺血性脑细胞功能改善情况,以探讨"益气活血" 针刺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作用.

  • 化痰活血复原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60例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寅平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复原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医常规治疗,并对有关的观察项目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化痰活血复原汤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药.

  •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818例临床研究

    作者:周东海;杜长海;齐锡友;邵桂军;王海燕;彭玉山;王慧兰;李红英;刘会红;王海峰

    目的评价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9例,采用药物、针刺、按摩、康复、外用药等综合治疗;对照组279例,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疗前、疗后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8%,对照组总有效率75.63%,经x2检验,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及早应用多种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对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减少了病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好的疗效.

  • 化痰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作者:祝玉清

    针对中风急性期痰湿瘀阻、脑窍闭塞之病机特点,拟定化痰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该实验选取符合标准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化痰通脑饮.结果表明:化痰通脑饮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高黏、高脂血症状态.

  • 祛风通络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作者:王培香

    目的 探讨祛风通络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未见异常.药物未见对人体心、肝、肾、血液系统的明显损害,未见不良反应,说明临床应用安全可靠.结论 祛风通络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 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40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新志;代景娜

    急性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多发病,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我国脑卒中后约75%的存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

  • 急性缺血性中风末梢微循环特点及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闫如玉;陈沛;江澜;王雅惠;耿花蕾;吴爽;王珊;邹忆怀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微循环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96例,对所有患者行NIHSS评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评分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查,统计并分析数据的分布及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与年龄、NIHSS积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均呈直线负相关(P<0.05);证候要素上与气虚证存在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气虚组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低于非气虚组(P<0.05).余证候积分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0.05);证候表现及分布上,以痰湿证候为多,其次为内火证和气虚证.结论 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年龄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或气虚证候越明显,则其末梢微循环越差,且在此阶段内表现明显的证候为痰湿证.

  • 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凝血酶及其受体、脑组织MCP-1、NF-κB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作者:邓奕辉;覃弘宇;文果;刘文华;李定祥

    目的:观察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凝血酶及其受体、大鼠脑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探讨凝血酶与炎性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及化瘀解毒法的干预作用.方法:MCAO大鼠分手术组、模型组、活血化瘀法组、清热解毒法组、化瘀解毒法组、阿加曲班组、PDTC组等7组,分组给药,检测各组大鼠给药后脑组织凝血酶及其受体、MCP-1和NF-κB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缺血区脑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模型组脑组织凝血酶及其受体、MCP-1、NF-κB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增强(P<0.05),各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下降(P<0.05),化瘀解毒法组较明显;各组大鼠脑组织内PAR-1、MCP-1、NF-κB的蛋白含量与凝血酶蛋白含量均呈正向直线相关(P<0.05);模型大鼠缺血脑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各治疗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凝血酶毒性和相关炎症反应之间存在关联性,化瘀解毒法可以抑制MCAO大鼠凝血酶毒性和炎症反应,活血化瘀法和清热解毒法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 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演变规律与ASPECTS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赖新星;康利高阁;刘强;张华;曹克刚;高颖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并分析头颅影像学特征与证候演变的相关性.方法:从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库中,选取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发病24 h以内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例,通过ASPECTS评分方法对头颅磁共振图像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基于ASPECTS影像学特征与证候要素演变的相关性.结果:脑缺血损伤主要累及ASPECTS区域中的额顶叶皮层M5 (55.0%),内囊(40.9%)和豆状核(30.8%);与发病7d内证候演变有显著相关性的部位包括尾状核、内囊,以及岛叶、M1、M5、M6等皮层结构(P<0.05).结论:基于AS-PECTS的影像特征是影响中风病证候演变的重要因素.

  • 大、小动脉病变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姚婷;高芳;金香兰;郭蓉娟;陈志刚;孟繁兴;张昕洋;张允岭

    目的:探讨大、小动脉病变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根据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分型诊断标准结合影像学的方法,分为大动脉病变组17例,小动脉病变组43例,于发病后90d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大动脉病变组病灶在皮层的分布多于小动脉病变组(P<0.05),在桥脑的分布少于小动脉病变组(P<0.05);在额叶的分布多于小动脉病变组(P<0.05).大动脉病变组的MoCA总分和命名、注意、语言、抽象4个分项的得分均低于小动脉病变组(P< 0.05,P<0.01).结论:大动脉病变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的损伤程度较小动脉病变重.

  • 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即刻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杜小正;王金海;鲍春龄;焦志华;东贵荣

    目的:观察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即刻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每组42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捻转补法组施以捻转补法,捻转泻法组施以捻转泻法,平补平泻组施以平补平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 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即刻评定偏瘫肢体肌力.结果:①上肢肌力:针刺后3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远端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针刺后3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均显著优于上肢远端肌力的改善(均P<0.05),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捻转补法组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均P<0.05),上肢远端肌力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下肢肌力:针刺后3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远端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捻转补法组和平补平泻组下肢近端肌力改善优于下肢远端肌力(均P<0.05).结论:头穴捻转补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改善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且肢体近端肌力改善优于远端肌力改善.

  • 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即刻效应的影响

    作者:杜小正;王金海;鲍春龄;焦志华;东贵荣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分别施以捻转补法、平补平泻法、捻转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 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和1、2、3 h以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和肢体部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量表评价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结果针刺后即刻、1 h和2 h,捻转补法组FMA明显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而针刺后3 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即刻和1、2、3 h,捻转补法组NDS均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平补平泻组与捻转泻法组各时点FMA和N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捻转补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

  • 养阴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

    作者:谢静红

    目的:观察养阴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作用.方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阴虚血瘀证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自拟养阴活血汤,疗程均为3w,在3w时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情况.结果:NIHSS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中医症候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阴活血汤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塞的预后.

  •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上市后再评价

    作者:叶晓勤;魏戌;谢雁鸣;邹忆怀;赵性泉;韩舰华;王新志;马云枝;毕齐;解庆凡;赵建军;曹晓岚;陈红霞;王诗忠;闫咏梅;韩祖成;易丹辉;王永炎

    目的:评价苦碟子注射液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影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通过中央随机系统,将7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46例、对照组354例.试验组给予苦碟子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和中医康复技术,对照组给予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加用现代康复技术,疗程为10~ 21 d,在第7,14,21天3个时间点上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FMI评分).同时观察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应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NIHSS评分及FMI评分均呈改善趋势,且治疗第14天和第21天NIHSS和FMI评分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未发生与苦碟子注射液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苦碟子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方面是安全有效的.

  • 熄风通络化痰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常金凤

    目的:观察熄风通络化痰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4),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熄风通络化痰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低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熄风通络化痰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

    作者:甄耀辉

    目的:研究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其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属痰热腑实证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加服星蒌承气汤.结论: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有明显治疗作用,可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降低TNF-α,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脑细胞.

152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