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血管疾病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

    作者:马立民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上升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首要疾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一直是现代临床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证候在心血管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探求心血管疾病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掌握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情况,对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淄博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类型变迁的研究

    作者:巩翠华;苑胜永;孙茂卓;郑加玉

    淄博市自1983年发现首例并经血清学证实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例以来,疫区不断扩大,发病率经过波浪式的循环演变,流行特点发生了变化,疫区类型也由家鼠型疫区演变为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为探讨淄博市HFRS的动态演变规律,特对流行特点及疫源地中宿主动物、主要传染源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 《伤寒论》阳明病病机传变规律探讨(上)

    作者:李凯平

    本文运用综合、类比与演绎法,从病机演变的时间性,对《伤寒论》阳明病篇里与时间性有关的条文作整理,结果发现条文之间存在着病机发展的顺序关系,且此发展是阳明病传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张仲景运用两种方式去表达这种病机发展途径,一是直接叙述病机的发展流程;另一则是运用得病或治疗(汗、吐、下、服药)后的天数,把多条条文按病机演变顺序串联起来,以表达阳明病病机的发展流程.疾病进入阳明病阶段后,可往2个主要途径发展.其一是热结胃腑,另一是肺胃热盛,随着病情的发展,其病机可演变至热扰心神,或兼有热与燥屎互结于胃,出现不大便的证候,其甚则可发展至热与血结,而出现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等证候.从这种演变来看,阳明病的病机发展存在着气分、营分、血分的顺序,此与后世温病学家叶天士所言温病的发展规律相合,在治法上也有共通之处.另一方面,在《伤寒论》有关时间性的条文,很可能是张仲景有意安排,目的是揭示外感病病机的演变规律.

  • 中医临床研究课题结题评估量化指标及解释

    作者:耿涛;翁维良;高蕊;陆芳;李睿

    研究背景:针对以往中医临床研究中出现的重申报轻过程、质量控制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科技部首次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的42个课题中,专门设立了"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案优化和质量控制研究"的课题,针对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研究方案设计、评价方法、质量控制措施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指导各临床研究课题组优化研究方案,并建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开展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保障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控制评估的关键是评估指标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在中期评估量化指标、过程质控评估量化指标基础之上建立了结题评估量化指标,是对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有益总结.临床研究是探索医学领域疾病发生机制、演变规律和结局预后的活动过程,是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1].

  • 特发性肺纤维化不同分期中医证素演变规律初步研究

    作者:郭思佳;封继宏;宋雅琳;王强;魏媛;孙增涛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不同临床分期的证素分布情况及演变规律.方法 以来自6 家医院的IPF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IPF中医临床调查表,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现场问卷,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中医症状情况,建立数据库并从中提取证素.以多维度GAP指标和临床分期体系为依据将IPF患者分为3期(Ⅰ期、Ⅱ期和Ⅲ期),分别统计和比较不同阶段病性及病位证素分布情况.结果 发放调查表108 份,回收108份,有效89份.29例IPF 临床Ⅰ期患者涉及病性证素11 个,总频次99,出现频率前3 位依次为气虚(93.10%),痰(浊)(58.62%)、血瘀(48.28%);病位证素5 个,总频次58,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肺(100.00%)、脾(44.83%)、肾(34.48%).32例IPF临床Ⅱ期患者涉及病性证素1 1 个,总频次1 74,出现频率前3 位依次为气虚(100.00%)、血瘀(90.63%)、痰(浊)(78.13%);病位证素 5 个,总频次 87,出现频率前 3 位依次为肺(100.00%)、脾(71.88%)、肾(65.63%).28例IPF临床Ⅲ期患者涉及病性证素11 个,总频次1 90,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气虚(1 00.00%)、血瘀(100.00%)、阴虚(92.86%);病位证素5 个,总频次1 00,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肺(100.00%)、肾(100.00%)、脾(89.29%).IPF临床各期患者病性证素比较,与IPF临床Ⅰ期比较,临床Ⅱ期中血瘀、阳虚和寒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临床Ⅲ期中血瘀、阴虚、阳虚、寒和气滞(郁)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与IPF临床Ⅱ期比较,临床Ⅲ期中阴虚、阳虚和气滞(郁)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IPF临床各期患者病位证素比较,与IPF临床Ⅰ期比较,临床Ⅱ期中肾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临床Ⅲ期脾、肾和心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与IPF临床Ⅱ期比较,临床Ⅲ期中肾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结论 IPF临床Ⅰ期病性证素以气虚、痰(浊)、血瘀为主,临床Ⅱ期病性证素以气虚、血瘀、痰(浊)为主,临床Ⅲ期病性证素以气虚、血瘀、阴虚为主,随病程进展痰(浊)变化不著,而血瘀、阴虚、阳虚渐甚,且可兼见寒和气滞(郁);病位以肺、脾、肾为主,晚期累及于心.气虚血瘀作为核心证素贯穿疾病始终.

  • 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的演变规律

    作者:张冠壮;黄宏敏;许玉皎;陈琪;赵光峰;王家艳;刘卫花;刘德浪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调查的方法,选取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证候演变模式的分析研究,参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按照住院后1d、14 d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风证78例、火热证26例、痰证56例、血瘀证70例、气虚证47例、阴虚阳亢证23例.其中急性期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多,组合则以两证、三证组合为多见.结论: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证候存在单证为主的趋势,两证、三证组合多见,证候表现为“火热”少,“痰湿”“气虚”多的特点,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 中风病机演变规律的初步探讨

    作者:朱哲

    中风为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文章总结了中风病的历代论述、现代认识,并从风、火、痰、瘀等具体方面分析其病因,阐述了中风病机演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中风 病机 演变规律
  • 36例H7N9禽流感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

    作者:马月霞;刘清泉;王玉光;郭玉红

    目的:通过H7N9禽流感病例回顾性研究,初步探讨甲型H7N9流感的证候特点及核心病机。方法:回顾性整理2013年2月26日至2013年5月1日期间北京、上海等8个省市收治的36例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甲型H7N9流感患者的流行病学、症候学及中医治疗情况,分析其中医病证和病机特点。结果:36例H7N9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患者平均发病后第6天入院,入院后第2天入住ICU,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发病后15 d;症候学特点,患者100%发热,高体温(39.14±0.62)℃,伴咳嗽,咳痰,恶寒轻或不恶寒,但头痛、周身酸痛、咽痛、鼻塞流涕等风热束表上犯症状少见;3~6d后高热寒战,渐次出现痰中带血、短气、胸闷、呼吸困难,舌红苔腻,病情转重;6~14 d患者痰中带血,胸闷喘憋、呼吸困难加重,并出现皮肤红疹、花斑,舌质深红或紫,少津;10~14 d后患者身热渐退,痰血减少甚则消失,进入恢复期,以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少津为特点。结论:中医证候演变符合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该病病情加重的拐点可能在4~5 d左右,8~10 d病情重,始动因素及根本为温热疫毒,热毒、瘀毒为关键,病理因素为热、毒、瘀、虚兼夹且始终贯穿整个病程,核心病机为毒热犯肺,壅肺、损肺,甚则伤及其他脏腑。

  • 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演变规律与ASPECTS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赖新星;康利高阁;刘强;张华;曹克刚;高颖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并分析头颅影像学特征与证候演变的相关性.方法:从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库中,选取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发病24 h以内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例,通过ASPECTS评分方法对头颅磁共振图像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基于ASPECTS影像学特征与证候要素演变的相关性.结果:脑缺血损伤主要累及ASPECTS区域中的额顶叶皮层M5 (55.0%),内囊(40.9%)和豆状核(30.8%);与发病7d内证候演变有显著相关性的部位包括尾状核、内囊,以及岛叶、M1、M5、M6等皮层结构(P<0.05).结论:基于AS-PECTS的影像特征是影响中风病证候演变的重要因素.

  • 3种中医治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自由基和神经元凋亡的动态比较研究

    作者:王键;郜峦;胡建鹏

    目的:动态比较益气活血法、化痰通腑法、潜阳熄风法三种中医治法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的疗效,探讨脑缺血急性期的证候属性及其演变规律.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动态观察缺血2h再灌注24h、48h和72h,3种中医治法组方灌胃给药对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神经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1)脑缺血2h再灌注24h、48h、72h,模型组指标较假手术组均有显著病理性改变:(2)缺血2h再灌注24h,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增强SOD活性潜阳熄风组优.(3)缺血2h再灌注48h,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组间比较,降低脑匀浆NOS益气活血组优.(4)缺血2h再灌注72h,各治疗组均能显著改善SOD/MDA和神经细胞凋亡的病理改变.组间比较,降低脑匀浆MDA化痰通腑组优;降低脑匀浆NO含量和NOS活性,益气活血组优.结论:潜阳熄风法,在缺血2h再灌注24h,提高SOD活性;益气活血法,在缺血2h再灌注48h及72h,降低NO含量和NOS活性;化痰通腑法,在缺血2h再灌注72h,清除过量MDA.

  • 《伤寒论》伤寒结证演变规律

    作者:金钟斗;陈萌;王庆国

    张仲景对气机不畅所形成的病证,大多强调其"结"."结"字用于医学多指病邪结聚,代表一种病理结果,与临床证候更加吻合.但"结证"一词更为准确.仲景的结证理论不仅清晰,而且更为完备.仲景在《黄帝内经·素问》论"结"基础上,扩大了"结"的使用范围.《伤寒论》中的"结"遍及六经,全文共有50处论及"结".《金匮要略》中,仲景提出了为著名的论断:"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把气机通畅与否作为判断人体生理与病理状态的高标准.针对伤寒结证阳郁的病理特点,仲景将《黄帝内经》"结者散之"理论加以拓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散结法体系.

  •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观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中的方法学探讨

    作者:牟新;周迪夷;周旦阳;柴可夫

    文章通过对中医证候学演变的规律进行方法学探讨,分析横断面调查、回顾性分析、不同时点的横断面调查组成的前瞻性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存在的优缺点,并以糖尿病肾病的证候学研究为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科研设计,提出引入前瞻性队列研究这一思路进行证候学演变规律的研究,它可以动态观察同一患病人群在发病后不同时点的证候特征,对了解证候的形成、演变与转归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队列研究实施难度较大,耗时长,尤其应注意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失访过多造成结果的偏倚.

  • SARS恢复期中医证候影响因素的探讨

    作者:宋庆桥;齐文升;边永军;付亚龙;李攻戌;王映辉;唐旭东;姜在旸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syndrome,SARS)是一种新出现的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对于其病原学、临床病理、病理生理学以及长期预后等知之甚少.SARS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探讨其证候影响因素,了解其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可为中医学运用温病理论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 证候自然过程中自身内在的演变规律

    作者:赵岩;张晓林;刘琳;孙喜灵;刘孟安;张本贞;王云慧;柳专红

    证候中有症状,症状是证候之症状.没有症状,就不会出现证候;有了症状,又会表现出证候.症状的出现是从无到有,不仅有轻重之分,还有多少之别;而证候的产生,也是由无到有,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

  • 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探讨

    作者:马继伟;丁元;刘浩飞;秦中豪;白继琼;冯睿;董磊鹏;杨洪涛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我院450肾移植术后受者症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探索规律.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证型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4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外感或兼有血瘀,第2类在肝肾阴虚基础上或湿热或兼有湿浊,第3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湿热或血瘀、湿浊,第4类在气阴两虚的主证上兼湿热、血瘀、湿浊.肾移植术后1年证型可聚为3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兼外感或兼血瘀,第2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有湿浊、血瘀,第3类在气阴两虚基础上或湿浊或兼有血瘀.结论:肾移植术后1周至1年内,肾移植术后患者证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 冠心病中医证演变规律临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许伟明;胡镜清

    证演变规律是证“动态时空”特性的具体体现.通过系统文献梳理,共纳入40项关于冠心病中医证演变规律的临床研究.归纳目前冠心病中医证演变规律临床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冠心病及其介入术前后、合并其他疾病的证演变规律展开,研究疾病凡乎涵盖冠心病发展过程中所有亚型;研究方法以前瞻性纵向研究为主,将一线专家调查的方法也引入到该项研究中,进而对未来冠心病证演变规律的临床研究进行展望:建立共识的辨证标准,保证临床表征辩识、采集和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是证演变规律研究的基础;研究内容应注意同时考虑环境、个体遗传等因素对证演变的影响;研究方法借鉴利用复杂网络方法阐释病证结合模式中证动态演变生物网络.

  • SARS中医证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专家问卷调查设计与研究

    作者:张明雪;曹洪欣;翁维良;谢雁鸣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SARS的发病特点,从现代心理测量理论出发并引入结构化的决策方式,编制了SARS中医证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一线专家调查问卷.同时运用德尔菲法重新修订问卷结构和内容,旨在分析、总结SARS中医证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 痹证诊治体会

    作者:张武德

    笔者诊治痹证案例颇多,其中有2例印象深刻,颇耐寻味.其一堪称<素问@痹论>所论痹证演变规律之范模;其二之证候病机又与寻常之痹有所不同.兹不揣浅陋,总结如下,以求证于同道.

  • 陈可冀院士病证结合治疗动脉血栓性疾病

    作者:徐凤芹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纯强调辨证论治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如无证可辨,或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或疾病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证候存在特殊性,也存在着不同医生经验和认识上的差异等,从而影响证候判断的准确性及诊疗效果,而辨病强调疾病固有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病证结合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一种在临床疾病诊疗过程中既重视疾病又注重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二者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但传统的病证结合模式即中医辨病辨证结合模式由于中医病名缺乏特异性、针对性,并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疾病发展、演变规律与结构功能变化特征,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临床的需要.

  • 针刺手法的发展演变规律及理论价值

    作者:唐乐微;陈亮;任玉兰;梁繁荣

    针刺手法作为针刺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发展,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手法体系.简要回顾了针刺手法的发展源流,探讨了针刺手法的发展演变规律,重点阐释了针刺手法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强调在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应重视针刺手法的运用.

139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