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以坎卦((三))探讨阳明病之机理

    作者:安海琳

    清代名医郑钦安曾于《医理真传》(1)卷一中记述:“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亦可作一坎卦以解之.”文中郑氏以一坎卦描述了人身气血的互依互用,互动互发之理,而笔者就以“本分”来理解这关系.人身气血在本位尽着“本分”,做本职工作,如推动、濡养、温煦等,这时的气血就是正;而气血不在其位尽其“本分”,则病症丛生,如瘀血、气滞、痰饮等,而此时的气血就是邪.

  • 《伤寒论》阳明病病机传变规律探讨(下)

    作者:李凯平

    《伤寒论》213条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所针对的病机是热与燥屎互结于胃腑,而此条文说明了此病机形成的另一条途径(见图一).阳明病在病机上具有里、实、热的特点,《伤寒论》182条云:"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恶寒,代表病已不在太阳;身热,反恶热,是因为里热所致.《伤寒论》168条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19条又云:"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可见汗自出,是由于里热炽盛,迫津液外出所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指的是邪在里,出现表里俱热的证候.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病
  • 《伤寒论》阳明病病机传变规律探讨(上)

    作者:李凯平

    本文运用综合、类比与演绎法,从病机演变的时间性,对《伤寒论》阳明病篇里与时间性有关的条文作整理,结果发现条文之间存在着病机发展的顺序关系,且此发展是阳明病传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张仲景运用两种方式去表达这种病机发展途径,一是直接叙述病机的发展流程;另一则是运用得病或治疗(汗、吐、下、服药)后的天数,把多条条文按病机演变顺序串联起来,以表达阳明病病机的发展流程.疾病进入阳明病阶段后,可往2个主要途径发展.其一是热结胃腑,另一是肺胃热盛,随着病情的发展,其病机可演变至热扰心神,或兼有热与燥屎互结于胃,出现不大便的证候,其甚则可发展至热与血结,而出现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等证候.从这种演变来看,阳明病的病机发展存在着气分、营分、血分的顺序,此与后世温病学家叶天士所言温病的发展规律相合,在治法上也有共通之处.另一方面,在《伤寒论》有关时间性的条文,很可能是张仲景有意安排,目的是揭示外感病病机的演变规律.

  • 试析《伤寒论》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之异同

    作者:赵海荣

    笔者1995年于山东中医学院毕业从事中医院临床近二十年来,对《伤寒论》之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渐有所识。今简述之,请同仁斧正。

  • 关于“黄疸”病位的思考

    作者:贵襄平

    西医检查诊断,中医辨证治疗,是目前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黄疸"大都出现在"病毒性肝炎"的身上,中医界对"黄疸"病位的认识,亦往往与肝胆相牵连.这种认识不尽符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欠妥当的.笔者认为,就一般情况而言,"黄疸"之病位系中焦脾胃,与肝胆无明显关联,理由如下.

  • 论《伤寒论》"胃家实"之意

    作者:李宇铭;姜良铎;李致重

    阳明病的提纲是"胃家实",一般认"胃家"包括了胃与肠,"实"则指邪气实,可是透过<伤寒论>的原文考证,可知其原意并不完全如此.以下先从胃、家、实三字的概念说起.

  • 《伤寒论》非症状征象在六经病证辨证中的意义

    作者:徐国龙;昂文平

    <伤寒论>六经辨证,通常是以外邪侵袭人体后产生的病理变化所反应出的各种临床表现为依据,加以分析、归纳,从而确定为某一经病和某证.例如,根据"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这一组脉证,辨为太阳病中风证;"潮热谵语、不大便、腹满痛、脉沉迟"这一组脉证,辨为阳明病腑实证.然而,综观<伤寒论>全篇,还较多地记述了诸如"不渴"、"不呕"、"饮食如故"、"无表证"、"清便欲自可"、"脉平"等,现权且名为"非症状征象".这些记述虽不能视其为症状,而在辨证中又不能不加以考虑和搜集,或作为佐证,或作为鉴别,或作为排除,甚至作为外感病证传变及预后判断的必要条件和依据.

  • 《伤寒论》"胃家实"的探讨

    作者:柴瑞震

    对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胃家实"三字,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胃家实"是单指邪热从阳明经进入阳明胃腑,与肠中燥屎相互壅结而形成的有形燥热之腑证而言[1,2];也有人认为"胃家实"三字不仅指阳明腑的实证、热证,而且也包括阳明经证的无形邪热等热性病在内1[3].以上两种说法的不同点,是在于对"胃家"二字所代表部位的争议,而对"实"字的认识,则基本上是相同的,即都认为"实"字所指的就是热证、实证.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胃家"赅指阳明经、腑自不待言,而"胃家实"的"实"字则应另眼看待,我认为这个"实"字,若非"病"字之误,那也应将之作"病"字来解,绝不可将阳明病概指为"实证、热证".

  • 从阳明表证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运用

    作者:钟鑫;刘英锋;张莹莹

    针对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临床各科广泛运用,但研究多停留在临床经验报道及实验药理探讨,缺少从理论高度加以总结提高的现状.文章从六经各具表里的眼光,将其主治定位于阳明之表,卫分风寒与营分湿热相兼之证,进而挖掘该方的组方规律、辨证要点,指导临床运用,并以小儿发热、慢性鼻炎、但头汗出等若干亲身验案加以实际展示及具体印证.

  • 经方的里阳证

    作者:冯世纶

    里阳证概念人体患病如症状反应在里,也会有阴阳证之分.<伤寒论>谓为阳明病者,当即指里阳证;谓为太阴病者,当即指里阴证.病在里,不论阴证阳证,病情多重、多急,故仲景论述颇详.

  • 经方的表阴证

    作者:冯世纶

    经方中的少阴病是与太阳病相对的表阴证,前已有所论述,今再论其详.少阴病与六经理论概念经方发展到<伤寒论>出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阳病、少阴病、厥阴病称谓,后世称之为六经或三阴三阳.

  • “胃家实”的内涵及其相关证候

    作者:朱辉

    《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虽经后世注家的释义,仍有令人费解之处.故时至今日,对原文反复推敲、前后互参,仍是领悟其中奥旨的有效途径.故就阳明病提纲证“胃家实”的含义及其所涵盖的证候进行探讨,通过文字与医理双重层面的分析,结合张仲景在阳明病篇的行文特点而得出结论,即“胃家实”是阳明腑实证病机特点的反映,是张仲景对阳明病关键证候的概括之言,其作为阳明病提纲起到了执简驭繁的纲领性作用.

  • 从《伤寒论》阳明病看脑肠肽

    作者:张雪

    《伤寒论》阳明病篇中脑部神经症状的论述很多,说明脑部神经症状是阳明病中非常重要的临床症状.而西医脑肠肽的发现,揭示了脑和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提出脑肠轴学说.由此《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也揭示了脑肠相通的关系.

  • 中药早期干预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麻痹23例

    作者:丁云东;郭秀伟;于秀梅;谷右天;刘红书;金维良;谷越涛

    目的 观察大柴胡汤早期干预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23例,对照组1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治疗方案,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大柴胡汤早期干预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麻痹,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小柴胡汤证新议

    作者:吴贵娥

    张仲景创立了和解法,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方剂,此方一直被各代医家所推崇.小柴胡汤原为少阳病之主方,但从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实际上已大大突破了原方应用范围,不仅少阳病可用,太阳病、阳明病也可用;伤寒病可用,温病也可用;外感病可用,内伤杂病也可用.其适应证非常广泛.仅就内科系统疾病而言,小柴胡汤除治胆经的少阳病证还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肿瘤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现代临床应用表明,小柴胡汤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肿瘤科等都有良好的疗效.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作者:

    大法:秋宜下。
      凡可下者,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阳明病发热的特点及验案举隅

    作者:部爱贤;谢宜静;贺丹;张光荣;王立国

    阳明病发热是临床常见的发热类型,本文以《伤寒论》阳明病发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主要阐述了阳明病发热的机理、类型及特点,同时阐明阳明病发热很容易兼夹其他情况.后以临床诊治的阳明病发热相关的验案为论证,以期为临床治疗发热尤其是阳明病发热提供参考.

  • 阳明病“胃家实”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万亭君

    通过对阳明病“胃家实”理论的本义探究,结合黄府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将“胃家实”理论在儿科领域进一步发挥运用,传承经典,发展创新,为今后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参考.

  • 阳明病肠热腑实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机制

    作者:樊新荣;王荣田;朱文锋;伍参荣;黄贵华;王雨青;张波涛

    目的:探求大鼠阳明病肠热腑实证客观性辨证指标.方法:大鼠先灌服热性中药连续12 d,于13,14d自身粪便灌胃,15 d ip细菌内毒素,造阳明病肠热腑实证.观察模型大鼠的活动和体温,取大鼠血用间苯三酚法测大鼠小肠对D-木糖的吸收功能,能量代谢相关酶Na+-K+-ATP酶活性并观察胃、小肠、肝、胰腺、结肠、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好动,体温升高,大便干结,小肠吸收功能增强,Na+-K+-ATP酶的活性升高(2.8777±0.4489 vs 2.4683±0.4780,P<0.01),可见胃黏膜结构基本正常、主细胞数目减少、壁细胞淡染、轻度水肿及空泡样变和小肠吸收细胞数目较多,可见局灶性炎性浸润,肝细胞空泡样改变和肝细胞浊肿,胰腺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结肠上皮深染、杯状细胞数目增多,细胞排列紊乱,脾小体体积正常、数目增多.结论:体温,D-木糖的吸收率,Na+-K+-ATP酶的活性以及胃、小肠、肝、脾、结肠的部分组织形态学改变可作为此证的客观诊断指标.

  • 中风病腑证与《伤寒论》阳明病腑证的差异

    作者:冯学功

    自《金匮要略》开始,中风病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但其内涵主要是对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描述,无更多临床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金匮要略》中风病“邪入于腑”的影响及《伤寒论》阳明病腑证的启发,腑证成为中风病研究中描述中风主症伴有腹胀、便秘等临床表现的常用证候学术语[1-2]。阳明病腑证系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阳明病时所用术语。虽然仲景书中并无一处提及该证,但“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及其后“大便硬”“腹满痛”等具体描述,揭示了该证属里、属阳、属热、属实的病理属性。大凡系统学习中医者,均能或多或少研习仲景之说,对阳明病腑证有一定了解与掌握。中风病腑证虽与阳明病腑证均有腑证之称,但两者之间却不尽相同。如临证时按惯性思维,完全以治疗伤寒阳明病腑证的方法治疗中风病腑证,则难以达到药证相符、方证相应的境界。有鉴于此,为提高中风病腑证治疗效果,兹不揣浅陋将中风病腑证与伤寒阳明病腑证之间的差异辨析如下。

    关键词: 腑证 中风病 阳明病
96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