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RAS 的影响

    作者:田艳鹏;王朝阳;孙静文;金娜美;郭妍;刘清国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血浆及肾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的影响,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 SHR 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针刺留针组(B)、捻转补法组(C)、捻转泻法组(D)和平补平泻组(E),每组12只。12只 WKY 大鼠作为空白组(F)。各针刺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法针刺“太冲穴”,模型对照组和空白组只做与针刺组相同抓捉刺激,不做针刺处理。治疗结束后,取全血和大鼠肾脏,采用 ELISA 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及肾组织中肾素、AngⅡ含量,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血浆及肾组织肾素、AngⅡ含量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和针刺留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捻转泻法组血浆及肾组织肾素、AngⅡ含量明显降低,与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针刺留针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捻转泻法能有效降低 SHR 大鼠血浆及肾组织肾素、血浆 AngⅡ含量。捻转泻法对 SHR 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循环及组织中肾素、AngⅡ含量的变化有关。

  • 左右利手捻转补泻手法对血虚证模型大鼠 RBC、Hb、IRF 的影响

    作者:肖敏佳;褚亚宇;柳杨;刘清国;王朝阳

    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与具体捻转方向的关系。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 A组)、模型组( B组)、留针组(C组)、右手前捻组(D组)、右手后捻组(E组)、左手前捻组(F组)、左手后捻组(G组)。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备血虚证模型。隔日针刺1次,共10次。检测大鼠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幼稚网织红细胞比率(IRF)。结果:治疗前1 d,与A组相比,其余各组RBC、Hb显著降低(P<0.01),IRF显著升高(P<0.01);治疗第7 d,各组RBC、Hb比较,B组含量低(P<0.05),C、D、F 3组差异不明显(P>0.05),A、E、G 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3组含量高于后3组(P<0.05),IRF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第14、21 d,各治疗组RBC、Hb、IRF组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捻转补泻手法与左、右捻转方向无关,无论何手持针,均拇指前捻用力为“补”,拇指后捻用力为“泻”。

  •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下丘脑RAS的影响及其中枢机制

    作者:郭秋蕾;刘清国;贾文睿;纪智;战河;杨芳媛;王赫;洪性勋;王紫娟;张跃;袁静云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下丘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调控轴各组分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调控血压的中枢机制.方法:56只雄性SHR随机等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和捻转泻法组.14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各针刺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手法干预太冲穴,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针刺处理.实验第14天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和RT-qPCR技术检测下丘脑RAS调控轴各组分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捻转补法组和捻转泻法组均能明显降低SHR血压(P<0.01),各针刺组RAS升压轴各组分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RAS降压轴各组分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且捻转泻法组降低血压和良性调控RAS效果较捻转补法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可通过良性调节SHR下丘脑RAS各组分表达,发挥其降压作用以及对下丘脑神经元的保护效应,这可能是捻转补泻手法降压的中枢机制之一.

  • 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即刻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杜小正;王金海;鲍春龄;焦志华;东贵荣

    目的:观察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即刻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每组42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捻转补法组施以捻转补法,捻转泻法组施以捻转泻法,平补平泻组施以平补平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 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即刻评定偏瘫肢体肌力.结果:①上肢肌力:针刺后3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远端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针刺后3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均显著优于上肢远端肌力的改善(均P<0.05),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捻转补法组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均P<0.05),上肢远端肌力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下肢肌力:针刺后3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远端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捻转补法组和平补平泻组下肢近端肌力改善优于下肢远端肌力(均P<0.05).结论:头穴捻转补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改善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且肢体近端肌力改善优于远端肌力改善.

  • 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即刻效应的影响

    作者:杜小正;王金海;鲍春龄;焦志华;东贵荣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分别施以捻转补法、平补平泻法、捻转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 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和1、2、3 h以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和肢体部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量表评价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结果针刺后即刻、1 h和2 h,捻转补法组FMA明显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而针刺后3 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即刻和1、2、3 h,捻转补法组NDS均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平补平泻组与捻转泻法组各时点FMA和N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捻转补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

  •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主要内涵及应用

    作者:郑健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是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从医50年来,他始终如一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的指导思想.他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扩展中医对脑府和脑神的认识,在中风病治疗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丰富了中医整体治疗中调神法的理论基础;重视古典医籍研究,解释"是动病"、"所生病"内涵;率先从日本引进快速老化鼠(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SAM)系列小白鼠,开展针灸抗衰老研究;创立了治疗多种疑难顽症的刺络疗法;将针刺机制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石院士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确定捻转补泻手法新定义和量化操作规范,使传统针刺手法向标准化、剂量化发展,填补了针灸学史的空白.1999年该手法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 不同刺激量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颈交感神经放电的影响

    作者:

    目的 探讨捻转手法中不同参数与应激性高血压大鼠颈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关系.方法 11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D、E、F、G、H、I、J、K等11组,每组10只.A组不造模,其他各组均采用电击足底结合噪声刺激法制成应激性高血压模型,除A、B组外其余各组分别采用不同捻转参数(捻转角度、频率和时间)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应激性高血压大鼠的"曲池"穴,通过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应激性高血压大鼠颈交感神经放电情况,记录治疗前后颈交感神经放电积分幅度与放电频率直方图.结果 针刺处理后,F组、J组神经放电积分、直方图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或P<0.05);K组神经放电积分、直方图较治疗前减少(P<0.01).结论 右转3圈/mim和右转2圈/mim对颈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而左转2圈/min对颈交感神经有兴奋作用,证实针刺左转为补、右转为泻的补泻手法客观存在.

  • 穴位贴敷和艾灸治疗面神经麻痹66例

    作者:刘秋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炎性病变,一般多采用针灸方法治疗,配合捻转补泻手法,但部分患者畏惧针刺,难以接受。笔者吸收传统医学经验,选用了穴位贴敷和艾灸疗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与针刺组进行对照,其……

  •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作者:李平;关卫;王芳;陈冰;诸凯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其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作者:李平;关卫;王芳;陈冰;诸凯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 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

    作者:孟彦

    目的:探讨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将开封市中医院集英社区卫生服务站针灸科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0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4例给予捻转泻法治疗,观察组55例给予捻转补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针刺后肢体肌力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肢体活动能力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2.73%高于对照组79.6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ULSES评分(6.28±0.91)分优于对照组的(8.04±1.02)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捻转补法能够通过疏通经络,使瘀阻的经络通畅,改善患者的肢体肌力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 管氏补泻手法"内核"之探讨

    作者:易荣;管遵惠

    本文重点介绍了管氏针刺手法体系中起到核心主导作用的"捻转"手法.在管氏针灸流派中,无论是初级补泻手法,高级补泻手法,抑或是特殊针刺手法,都始终贯穿着"捻转"手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