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对创伤大鼠脑内孤啡肽及白介素-1β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作者:肇晖;吴根诚;曹小定

    电针对机体具有特殊的整合功能,是治疗免疫抑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大量的研究认为电针能充分调动交感神经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动,从而参与机体的免疫调控.而且实验已经证明,电针"足三里"(ST 36)穴对创伤大鼠的免疫抑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本实验则是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的方法,探讨电针免疫调节作用的中枢机制.

  • 针刺耐受中枢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璐莹;丁明星

    电针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然而,反复多次电针会引起电针镇痛效应下降,导致电针耐受,严重影响电针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关于电针耐受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电针耐受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急性与慢性耐受;(2)电针与吗啡的交叉耐受;(3)抗阿片类物质,如胆囊收缩素、孤啡肽和血管紧张素Ⅱ等,参与电针耐受;(4)其他参与电针耐受的物质,包括谷氨酸受体及转运体、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5)参与电针耐受的细胞内第二信使,包括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和Ca2+.目前,电针耐受的研究仍缺乏深入性,对其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的研究十分必要.

  • PET-CT技术在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研究中的运用前景

    作者:曾芳;刘旭光;唐勇;梁繁荣

    PET技术与CT技术的融合,实现了结构和功能的融合,代表着核医学影像发展的未来.利用PET-CT技术进行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研究有利于阐明针灸作用物质基础(神经递质及其它物质)与效应(针灸作用及其机制)的对应关系,为针灸效应中枢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本文从PET-CT技术的特点、运用PET-CT进行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研究的优势、需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取得的进展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 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孙锦平;尹岭;朱克

    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对针刺的镇痛作用及对功能性疾病的调节作用研究颇多,除应用传统电生理学方法外,还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脑功能成像等先进的技术来探讨针刺对脑的经典神经递质、神经激素、神经元代谢等的影响,为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就针刺的中枢作用及方法学等方面加以讨论.

    关键词: 针刺 中枢机制 综述
  • 借助脑功能成像技术从心脑相关入手探讨针刺治疗心绞痛的中枢机制

    作者:李政杰;曾芳;兰蕾;杨洁;张迪;梁繁荣

    心脑相关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研究表明脑心轴、中枢自主神经网络系统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并且针刺对脑心轴,如脑功能网络的连接度、自主神经功能、心率变异性、心脏功能等均具有广泛调整作用.因此,以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研究桥梁,联合临床客观数据和主观指标,以心脑相关为切入点,可望从神经学角度客观、系统、整体地阐释针刺治疗心绞痛的中枢机制.但是其具体的神经生物化学机制仍需借助其它技术手段进行探讨.

  •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下丘脑RAS的影响及其中枢机制

    作者:郭秋蕾;刘清国;贾文睿;纪智;战河;杨芳媛;王赫;洪性勋;王紫娟;张跃;袁静云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下丘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调控轴各组分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调控血压的中枢机制.方法:56只雄性SHR随机等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和捻转泻法组.14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各针刺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手法干预太冲穴,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针刺处理.实验第14天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和RT-qPCR技术检测下丘脑RAS调控轴各组分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捻转补法组和捻转泻法组均能明显降低SHR血压(P<0.01),各针刺组RAS升压轴各组分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RAS降压轴各组分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且捻转泻法组降低血压和良性调控RAS效果较捻转补法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可通过良性调节SHR下丘脑RAS各组分表达,发挥其降压作用以及对下丘脑神经元的保护效应,这可能是捻转补泻手法降压的中枢机制之一.

  • 应用1H NMR代谢组技术研究电针治疗胃溃疡的中枢响应机制

    作者:杨宗保;沈佳成;王亚东;刘彩春;董继扬;许晶晶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技术(1H NMR)研究电针胃经穴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大鼠大脑皮质、下丘脑、延髓代谢物谱的表达.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经组和胆经组.利用束缚冷应激法制备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用电针分别刺激胃经组和胆经组相关穴位.收集大鼠大脑皮质、下丘脑、延髓,获取一维1H NMR谱,并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分析各组间的代谢轮廓差异.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胃经组、胆经组大鼠大脑皮质、下丘脑和延髓代谢物谱均有明显区分,其中正常组与模型组分离明显,胃经组接近正常组,说明其代谢物谱趋向正常.与模型组比较,胃经组大鼠大脑皮质乳酸、萘乙酸、甘露醇等表达上升(P<0.05),而肌酸、腺苷、肌苷等表达下降(P<0.05),下丘脑乳酸、肌醇、谷氨酸酯等表达上升(P<0.05),γ-氨基丁酸等表达下降(P<0.05),延髓乳酸、谷氨酸脂、肌醇、丙氨酸等表达上升(P<0.05),而萘乙酸、肌酸等表达下降(P<0.05).结论:电针胃经穴可调节胃溃疡大鼠大脑皮质、下丘脑、延髓的代谢产物表达,大脑皮质、下丘脑和延髓是电针胃经穴治疗胃溃疡的中枢响应位点.

  • fMRI技术在针刺内关穴治疗心绞痛中枢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迪;曾芳;梁繁荣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的一种非侵入性的能实时、直接反映大脑神经活动改变以及精确定位大脑相关核团高级功能变化的研究手段.大量研究证实,运用fMRI可以阐释针刺对脑功能活动的作用效应.文章基于已知的针刺内关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实验研究成果,从fMRI特点及优势、运用fMRI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进一步取得的进展三方面探讨运用fMRI技术进行针刺治疗心绞痛中枢机制研究的应用前景,以实现针刺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 PET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郭秋蕾;刘清国;杨芳媛;王赫;战河;纪智;袁静云;王紫娟;梁靖蓉;孙娇

    为进一步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在针刺研究领域的应用概况,本文以“PET”“针刺”作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WANFANG)数据库中自1997年至2018年20余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研究发现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不论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下,PET技术从脑功能活动层面均验证了腧定的特异性、经穴双向调节性、针刺得气的疗效作用,深入揭示了针刺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整体效应的中枢机制,以期为针刺研究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 经前期综合征中枢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作者:高冬梅

    到目前为止,经前期综合征(PMS)中枢发病机制尚未能确切地阐明,已有研究成果为揭示PMS及其重症经前烦躁不安中枢发病机制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 胱硫醚-β-合成酶在SHR脑组织表达下调

    作者:郭雅琼;伏晓琳;鲁彦;李宏宝;郑天珍;刘颖璐;杨圣杰

    内源性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由L-半胱氨酸在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γ-1yase,CSE)及半胱氨酸转移酶催化作用下产生,它通过中枢机制参与调节心血管活动[1-2].高血压时脑内局部H2S浓度的改变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病,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内CBS表达未见报道.本实验检测CBS在SHR脑组织的分布及表达,探讨其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

  • 5-羟色胺系统与运动性中枢疲劳

    作者:梁宜;方剑乔

    运动性疲劳(exercises-induced fatigue)是运动医学中的常见表现,1982年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将疲劳统一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功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而肌肉或器官完全不能维持运动视为力竭.运动性疲劳作为一种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就其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存在于肌肉本身的外周机制和存在于大脑的中枢机制.

  • 针刺足少阳胆经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脑葡萄代谢的影响

    作者:曾芳;兰蕾;刘迈兰;卢圣峰;唐勇;刘旭光;梁繁荣

    目的:观察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FD的中枢机制.方法:以肝郁型F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为研究手段,以疏肝解郁常用的足少阳胆经穴为电针刺激点,观察针刺治疗F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针刺前后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采用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NDI)评价针刺治疗效应,采用统计参数图软件分析针刺治疗前后患者脑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针刺治疗后患者NDI 症状积分显著减低(32.30±13.17 vs 52.10±14.69),NDI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增高(88.57±11.59 vs 75.45±17.52,P<0.05);患者双侧小脑、前扣带回、海马、海马旁回以及左侧脑岛等边缘系统脑区的葡萄糖代谢显著降低(P<0.005).结论:针刺足少阳胆经穴可以有效改善肝郁型FD患者临床症状,其治疗效应的发挥可能与改善FD患者边缘系统为主脑功能活动异常,调节与病情相关的脑岛、前扣带回和小脑功能有关.

  • 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主观性耳鸣的初步观察

    作者:蔡跃新;孙映凤;杨海弟;陈玲;黄夏茵;赵非;熊浩;陈穗俊;李湘辉;邱泽恒;郑亿庆

    目的 探讨个性化切迹音乐对主观性耳鸣的治疗效果,以及耳鸣频率、相关听力学频率特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纯音听阈在70dB HL以内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0名,接受1个月的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以耳鸣致残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结果 经过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后,患者总THI得分明显降低,呈显著差异.治疗有效组中听力损伤患者平均耳鸣频率接近平均边缘频率,两者呈显著相关性;同时,大听力损伤频率明显高于平均耳鸣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然而,无效组平均耳鸣频率则接近平均大听力损伤频率,且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另外,无效组平均耳鸣频率明显高于边缘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能有效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改善主观症状与生活质量.耳鸣频率与相关听力学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可能作为反映耳鸣患者中枢机制与预测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效果的指标.

  • 脑卒中患者下肢不同运动时大腿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及其中枢机制探讨

    作者:谭炎全;戴慧寒;蔡奇芳;林奕

    号能反映中枢作用机制.

  • 运动性肌肉疲劳诱发拮抗肌活动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研究现状与思考

    作者:王乐军;陆爱云;牛文鑫;龚铭新;李旭鸿

    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的活动控制是实现肢体协同运动的基本生理学过程.对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拮抗肌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的研究是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主动肌与拮抗肌协同收缩的交互抑制与共收缩方式、“共驱动”与“异驱动”理论及交互激活与共激活的中枢控制关系模型,阐述了主动肌、拮抗肌协同收缩的神经联系和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中枢与外周的变化特点及相关联系,并对国内外有关运动性肌肉疲劳诱发拮抗肌活动变化特征及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结合有关运动性肌肉疲劳的中枢与外周变化特点及主动肌、拮抗肌协同收缩的神经生理学研究结果,对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拮抗肌活动变化的潜在机制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 脑神经电分析化学技术在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作者:乔德才;李志梅;刘晓莉

    运动性疲劳自1880年Mosso[1]提出已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根据其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由于传统观念和研究方法的限制,过去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外周机制方面,很少涉及中枢机制.

  • 近十年国内外药物依赖的脑功能成像研究概况

    作者:姜迎萍;徐平

    药物滥用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严重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其特征为反复大量地使用与医疗目的无关的、具有依赖性潜力的物质,以追求药物所致的欣快效应.滥用者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危害,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的结果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冲动性觅药行为[1].近年来,通过不断的研究分析,药物依赖被绝大多数学者归类为精神与行为异常,被认为是一种顽固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脑病,大脑被锁定为成瘾的主要"战区".多年来对脑的研究采用了形态学、生理学、电生理学、生化、脑的结构和功能成像等方法,各自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药物依赖的脑中枢机制.在诸多以大脑为对象的成瘾研究方法中,脑功能成像因其具有能够活体、无创伤及动态地进行脑研究的独到优势而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药物依赖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针药结合提高针刺镇痛作用的临床应用与机理制研究

    作者:吴根诚

    由上海医科大学针刺原理研究所许绍芬、曹小定教授主持的有关针药结合提高针刺镇痛的研究,199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本项目属于中西医结合针灸学领域,包括国家"七五"和"八五"攻关的主要内容,"七五"攻关的重点在于如何恰当选用辅助药物以提高针刺麻醉手术的镇痛效果,采用动物模型对多种临床常用药物进行筛选,根据药物对针刺镇痛的作用,提出了"针麻增效药","针麻减效药"和"无影响药"的分类,提出非镇痛药的正确选用可以增强针刺镇痛,同时进行了临床验证,并对针麻增效药的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阿片受体积极参与了针刺镇痛,DA受体不利于针刺镇痛,"八五"攻关在"七五"攻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多个水平上深入探讨了针药结合的中枢机制,采用神经科学中多种现代技术,从整体水平进一步优选可加强针刺镇痛的药物并在难度较高的新喉再造手术中成功地进行了应用,显示了其优越性;从受体水平深入分析针药结合时中枢阿片受体及其不同类型的变化以及多巴胺各受体亚型与针刺镇痛的关系;从分子水平观察针刺镇痛及药物加强针刺镇痛时中枢内阿片肽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多巴胺系统的变化.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针麻增效药灭吐灵、氟哌啶、氟哌啶醇、芬氟明、颅痛定等的作用,并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同时显示,阿片肽系统的活动增强是药物加强针刺镇痛的主要机制,阿片肽系统与多巴胺系统在针刺镇痛中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 缺氧性呼吸抑制的中枢机制

    作者:李丽;王超;张静

    呼吸对缺氧的反应都是双相的,即先兴奋后抑制.缺氧性呼吸兴奋的主要机制是氧分压降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性效应,但呼吸抑制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主要介绍高级中枢、缺氧后脑血流量变化、缺氧对呼吸中枢神经元的实质性损害、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在缺氧性呼吸抑制过程中的作用.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