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以痛为腧"治验举隅

    作者:王志强

    以痛为腧,是针灸临床的一个常用法则.而由其本义引伸开来,把患者病理状态下肌肉组织的一些疼痛、麻木、寒凉,甚至紧张、僵硬、挛缩等,统统理解为"痛",并以之为"腧",作为临床按摩的一个法则,亦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笔者在传统循经取穴的同时,对一些"痛"症表现较为明显的患者,运用"以痛为腧"法则于临床按摩,收效显著.现举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按摩 以痛为腧 医案
  • "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

    作者:刘辉

    笔者在临床上按照传统"以痛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虽有一定效果,但痛点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灶,受中华经筋疗法中"以灶为腧"的启发,便尝试直接针对病灶"以灶为腧"取穴,发现能明显提高疗效.

  • “以痛为腧”治疗经筋病的认识

    作者:王文霞;张春艳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病一般表现为经筋循行处筋肉、关节的疾患,以疼痛、运动障碍为主.经筋病的治疗“以痛为腧”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强调局部取穴的重要性.同时,配合以灶为腧、整体观念取穴,通过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近治与远治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经筋病的治疗效果.

  • 治疗经筋病"以痛为腧"浅析

    作者:赵吉平;王燕平

    "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筋病基本的取穴原则,但因经筋病病因病机多样,涉及脏腑经脉不同,症状表现有异,若拘泥于此,未免过于局限.试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探讨.

  • 针刺结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疗效观察

    作者:高真真;徐道明;李彦彩;郭海英

    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于其患病率的报道差异较大(16%-84%)[1],有超过70%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经历过严重的肩痛[2].由于引起肩痛的原因较多,且其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全面康复和生存质量,因此寻求治疗肩痛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众多康复工作者努力的目标.本研究小组将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以“调神止痛”和“以痛为腧”的理论为依据进行取穴针刺,同时配合肩部控制训练,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以痛为腧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45例观察

    作者:刘飞飞;李建宇;刘士敬

    目的 阐述以痛为腧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方法 针对踝关节扭伤产生疼痛的原因,结合中医理论阐述治疗原理.结果与结论 针刺取穴根据损伤部位近取法的原则,以痛为腧,达到行气活血、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的目的;而使用毫米波局部治疗加强活血化瘀止痛作用.

  • 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40例

    作者:王凡星;刘晓;朱宏锦;蔡钢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确诊为癌性疼痛的患者,采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的方法进行治疗,1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40例中,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0%.结论:采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能取得较好疗效.

  •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时间之临床研究

    作者:傅俊钦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时间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例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远离痛点方向平刺(15°),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之按压力量,每一次试验前后,试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试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订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对肌筋膜疼痛之治疗前后疼痛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完全缓解率增加.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剌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之总有效率均相同,可达100%.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平均减分率仅略为增加.3种针剌时间比较,疼痛缓解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得宜,针刺5min即有很好的疼痛缓解效果;针刺时间延长,疼痛再缓解有限.

  • 王颖三寸毫针深刺“曲垣”辨治颈肩综合征

    作者:张晓露;王颖

    王颖教授认为颈肩综合征系脉络空虚或痹阻,深层肌肉受损,表现多介于颈椎病颈型与神经根型之间,并伴不同程度肩周肌肉张力增高,临床多误诊为肩关节周围炎.使用三寸毫针深刺局部穴位,使针体直达病所,加快得气速度,疏通经络,助气行血.王颖强调显效关键是得气,正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肌痹无论病变部位大小,都需用深刺.特别指出适度深刺,可加速得气,提高针刺治疗效果;须熟知人体解剖结构,方可既提高针刺疗效又保证医疗安全,所谓“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按“以痛为腧”原则,选肩颈部颈夹脊、风池、天柱、肩中俞、肩外俞、曲垣、肩井、秉风、肩胛缝周边阿是穴、胸椎周围阿是穴等;曲垣向内下斜刺,可刺及浅层斜方肌与菱形肌以及深层竖棘肌,提高针刺疗效.应尽量使针尖朝向压痛点或条索处适度深刺;压痛点常随疾病好转而改变,每次针刺前应重新找寻痛点,及时调整针刺部位;须专心体会针下感觉,缓缓刺入;留针禁止变换体位,以免发生气胸,即使患者体态较丰腴,亦不可加大肩部穴位针刺角度.

  •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角度临床研究

    作者:傅俊钦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角度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位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剌(15°)组、斜刺(45°)组与直剌(90°)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位患者.针刺时间均为5 min,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按压力量,每一次实验前后,实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实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定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平刺(15°)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斜刺(45°)之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刺(90°)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平均减分率(73.9%)、完全缓解率(43.3%)、显愈率(60.0%)均明显优于斜刺组(54.2%,13.4%,36.7%)与直刺组(37.8%,3.3%,16.7%).总有效率平刺组(96.7%)与斜剌组(86.7%)均明显优于直刺组(60%).3种针刺角度互相比较,疼痛缓解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刺组较斜刺组与直剌组更能有效缓解肌筋膜疼痛.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足三阴经的关系

    作者:郑兆俭;林樯;周倩;陈志瑞;徐伟伟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属祖国医学的"腰痛"、"痹证"范畴.其病变部位与临床表现,主要责之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及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病变.临床许多医师受"以痛为腧"的影响,只取阳经显性痛点治疗,易忽略阴经隐性痛点,使得阴阳失调变重,治疗困难.笔者根据中医阴阳平衡原理及现代医学主动肌与拮抗肌关系,通过对300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足三阴经隐性压痛点的观察及150例治愈患者足拇趾等长收缩时背伸力与屈曲力的变化,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足三阴经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 师氏理筋法治疗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经验总结

    作者:周顺利

    师瑞华认为,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主要是由髌骨周围软组织张力失衡引起,治疗重点在于恢复软组织平衡。依据中医阴阳平衡为理论基础、以痛为腧为指导思想,师老创立了“师氏理筋法”,有效刺激了痛点,恢复组织弹性,降低髌股关节间压力,使髌骨在膝关节屈伸活动时沿正常轨迹运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 综合疗法治疗臀中肌筋膜炎疗效观察

    作者:黄义泉;方明霞

    目的:寻找治疗臀中肌筋膜炎的佳方法。方法:将160例臀中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采用“以痛为腧”针刺疗法为主,辅以TDP局部照射及中频电进行治疗,对照组80例采用药物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81.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在改善压痛、疼痛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其评分明显降低( P<0.01)。结论:“以痛为腧”为主,辅以TDP局部照射及中频电治疗臀中肌筋膜炎效果显著,是治疗本病的较佳疗法。

  • 结筋病灶点与阿是穴刍议

    作者:苏鑫童;李春颖;刘琪;马晓晶;薛立功

    针对中医学术界对结筋病灶点与阿是穴的概念界定不清甚至混淆的现状,本研究通过对二者进行考证分析,认为结筋病灶点与阿是穴在概念上虽存在部分交集,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不同,需严格区分,方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 奇穴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的体会

    作者:王家骜

    在针灸学腧穴的分类中,奇穴既不同于以痛为腧的"阿是穴",亦不同于"经穴",是指有明确位置有命名而没有归入十四经的腧穴.因其具有特效,且未归经,故称"奇穴".在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中,奇穴应用相当广.其作用机制,有的可用中、西医理论解释,有的则无法解释,是几千年临床经验的体现.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疗效肯定.作者仅择在颈肩腰腿痛治疗上经常应用的几个奇穴,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 火针为主治疗腰椎骨质增生95例

    作者:吉顺忠

    以X线或CT报告为依据,以痛为腧,取腰椎阿是穴.针时取中等火针,将针体用95%酒精点燃烧红,痛点局部严格消毒后迅速刺入.针体烧红烧透、速进速出是火针针刺要点.隔天1次.此外又选穴治疗,不伴有坐骨神经受压症状者,取夹脊、委中,腰两侧痛加肾俞;伴坐骨神经受压症状者,取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束骨;均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 经筋病"以痛为腧"辨析

    作者:王茵萍

    经筋病,现泛指运动神经系统类疾病,为针灸科常见病.长期以来,其选穴多崇古训,即"以痛为腧"."以痛为腧"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篇.该篇在叙述十二经筋的病候后,提出其"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后杨上善进一步阐述道:"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腧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之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腧,遂以病居痛处为腧".现代临床则将"输"引申理解为天应穴、阿是穴乃至压痛点."以痛为腧"理论突出了经筋病的选穴特点.即与内脏病多整体取穴不同,它的取穴大多偏于局部.因而,千百年来,以其实用性和一定程度的有效性指导着临床,解决了许多具体问题.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机体的每个实证层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治疗方法也趋于多样化.相应地,对于针灸疗法也就要求把握疾病的本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这样,经筋病所强调的"以痛为腧"就表现了明显的局限性.

  • 毫针散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85例

    作者:陈天芳

    目的:观察毫针散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5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均给予毫针散刺法治疗.结果:85例患者中,痊愈43例,显效3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64%.结论:毫针散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显著.

  • 腧穴者-其态各异,动、敏为本

    作者:焦琳;陈日新

    目的 探讨腧穴的概念.方法 从腧穴的起源谈起,详述了针灸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腧穴分别表现为以痛为腧、以络为腧、以应为腧等不同的形态及功能态.结果 腧穴是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反应于体表的不同形态及功能态的反应部位.结论 腧穴是与疾病相关的分布于体表、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的部位.痛点、痛面、痛线、病络及有特殊感应的部位皆属于腧穴范畴.

  • 推拿局部镇痛机制的概述

    作者:郭朝卿;程英武

    既往对推拿镇痛的研究多集中在脊髓或中枢水平对疼痛的调制方面,而中医经筋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以痛为腧”,在患者的局部给予推拿治疗后,其疼痛往往能够得到减轻或消除,而其局部的某些物质究竟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值得研究者进行观察,本研究就是探讨推拿手法与局部镇痛物质和致痛物质之间的关系,为中医“以痛为腧”的理论提供客观的依据.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