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腰痛非手术治疗新理论分层评价靶向治疗

    作者:高谦;王飞;王刚;杨志丽;张文玉

    颈腰痛是一种常见病症,多数是因为慢性肌肉损伤、小关节紊乱和椎间盘突出症等,诊疗首先是进行鉴别诊断,排除肿瘤、血管畸形、脊髓病变以及其他内脏疾病,再明确有无手术指征.目前,颈腰痛多数先采用非手术治疗,经过3~6个月后效果不佳或有急性压迫症状,需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众多(表1),临床效果不一,缺乏针对性,对病变程度和疼痛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进行详细评估.治疗方法的选择一般认为是一种"试错"原则,治疗效果好,不知道为什么,疗效差也无法解释或随意解释,这种治疗原则的主要缺陷是靶组织不明确,容易造成盲目治疗、过度治疗.我们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参考了国内外资料,尝试建立颈腰椎肌肉、神经、关节、血管等不同组织损伤后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提出分层评价、靶向治疗颈腰痛的理论[1].

  • 替扎尼定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分析

    作者:黄诚

    目的 探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采用替扎尼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肌筋膜综合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观察组采用替扎尼定治疗,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疼痛评分基础值比较上,2组无明显差异,在治疗后第4w、第8w,与基础值比较,观察组评分降低为(33±11.7)分和(14±3.3)分,疼痛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评分降低仅为(43±12.4)分和(45±11.8)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为1例,轻微为1例,一般为10例,好为8例,很好为10例,改善率为96.7%.对照组无为8例,轻微为15例,一般为5例,好为2例,很好为0例,改善率为73.3%.2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对筋膜疼痛综合征采用替扎尼定进行治疗时,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有镇静和辅助睡眠作有,其中嗜睡为其轻微副作用,经处理后缓解,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 温和灸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列;马帅;赵悦;曹锐;王颖;马铁明

    目的::比较温和灸与针刺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差异,为肩背部MPS 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肩背部 MPS 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进行治疗。温和灸组采用温和灸疗法,每次艾灸因人而异,20~100 min 不等,以患者出现透热感为度;针刺组采用毫针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每次留针30 min。两组每日均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作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温和灸组愈显率80.0%(24/30),优于针刺组愈显率40.0%(12/30,P <0.001)。治疗后两组 PRI、VAS、PPI 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 P <0.001);两组治疗后 PRI、VAS、PP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温和灸激痛点与针刺激痛点对肩背部 MPS 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温和灸治愈显效更为明显,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 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观察

    作者:赵鸿

    目的:观察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针刺组给予激痛点针刺加TDP常规治疗;观察组根据肌肉紧张带位置,在肌筋膜线上密集拔罐,同时针刺.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5次.以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进行疼痛评定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定,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以及1个月后的评分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29/30),高于针刺组的83.3%(25/30),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针刺组的疗效减退,总有效率为40.0%(12/30),而观察组总有效率90.0%(27/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PRI、VAS及PP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两组评分有所上升,但观察组的评分较针刺组低(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较好疗效,联合肌筋膜线拔罐可有更好的远期镇痛效果.

  • 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郭玲;张晨;张丁丁;高景华;刘广会;王尚全

    目的:探讨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临床诊断为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30例(病例组)及对照组30例(健康人群).病例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4±3)岁;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7±5)岁.病例组患者行手法治疗,隔日1次,共7次,分别以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测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后斜方肌紧张处,以及对照组斜方肌降部肌腹,记录并比较组织弹性图和杨氏模量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治疗前斜方肌组织弹性图以绿蓝色为主,弹性评分3.70±1.53,杨氏模量值(43.4±15.6)kPa;治疗后组织弹性图以蓝色为主,弹性评分2.40±0.87,杨氏模量值(29.0±5.9) kPa;对照组组织弹性图以蓝色为主,弹性评分1.60±0.72,杨氏模量值(24.0±7.6) kPa;三者两两比较,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作为检测中医手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的客观检测方法,且较敏感.

  • 针刀闭合松解配合整脊微调治疗颈肩综合征

    作者:周勇忠;张友忠;杨贵尊;袁志强;史良

    目的:探讨以针刀闭合松解配合整脊微调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治疗120例颈肩综合症患者,男45例,女75例;年龄40~68岁;病程3 d~10年。均采用针刀闭合松解,并配合整脊微调手法治疗,予以活血化瘀中药口服,治疗后第3、7、10天行整脊手法扶正治疗,针眼愈合后行中药外熏,并指导颈椎操功能锻炼。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进行随访,患者颈肩部疼痛减轻,功能活动受限情况好转,颈椎NDI评分由治疗前的(49.30±1.35)分降至治疗3周后的(10.15±1.18)分(t=2.116,P<0.05)。结论:针刀闭合松解配合整脊微调治疗颈肩综合征可使颈肩疼痛症状迅速缓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情况好转。针刀松解治疗前精确定位,治疗中充分松解,治疗后整脊微调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与药物按摩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50例MP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以痛为腧",用"滞针法"针刺后配合"一指禅"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以扶他林乳剂局部涂抹按摩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3个月后随访,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和压痛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痉挛和关节活动受限程度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7.8%、94.4%,对照组分别为31.7%、7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痛为腧",应用"滞针法"针刺后配合"一指禅"手法治疗MPS可有效缓解疼痛和压痛等临床症状,在愈显率、总有效率以及对肌肉痉挛、关节活动的改善方面优于扶他林乳剂局部涂抹按摩治疗.

  • 针刺与利多卡因阻滞治疗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比较研究

    作者:姜桂美;林谋德;王路英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腰背部MPS诊断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利多卡因组各33例.针刺组采用针刺腰背部夹脊穴为主,配合肌筋膜触发点局部针刺;利多卡因组采用利多卡因触发点局部阻滞治疗.两组均每3天治疗1次,治疗3次和5次后应用简化McGill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和压痛阈测定来观察两组对腰背部MPS疼痛的影响.结果:针刺组与利多卡因组治疗3次和5次后均较治疗前在简化的McGill量表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方面显著下降,压痛阈测定显著升高(均P<0.01).并且在治疗3次和5次后两组之间3项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是治疗MPS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疗效与利多卡因局部阻滞法相当.

  • 雀啄灸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马尧;布赫;贾纪荣;刘政

    目的:比较雀啄灸与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差异,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将9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雀啄灸组和针刺组,每组45例.两组均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雀啄灸组采用雀啄灸疗法,每次艾灸30 min;针刺组采用毫针以45°角斜刺激痛点治疗,每次留针4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PPI)、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雀啄灸组和针刺组治疗后PRI、PPI、VAS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P<0.001);两组治疗后PRI、PPI、VAS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雀啄灸组愈显率为80.0%(36/45),优于针刺组的40.0%(18/45,P<0.001).结论:雀啄灸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优于针刺激痛点,且操作更为简便.

  • 艾灸治疗战士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关玲;邹怡;杨一玲

    目的:为解决部队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症状提供一套艾灸自治互治方法.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30例)和膏药贴敷组(28例).艾灸组悬灸阳陵泉15 min,再用艾灸按摩器艾灸按摩疼痛区域,在医生指导下自行治疗或互相治疗;膏药贴敷组使用狗皮膏贴敷疼痛局部,均每天1次,治疗5天.采用临床症状评分、临床体征评分、功能障碍表现评分、功能障碍指数、综合经济效益等指标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艾灸及膏药贴敷两种治疗方法对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均有一定疗效,均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障碍(P<0.01,P<0.05),且艾灸组优于膏药贴敷组(P<0.01,P<0.05);在综合经济效益指标方面,艾灸组优于膏药贴敷组;艾灸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膏药贴敷组为35.70%(10/28),艾灸组疗效优于膏药贴敷组(P<0.01).结论:艾灸自治互治方法治疗部队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好,并且可以降低常规医疗的成本,减少军队的医疗开支,适合在部队开展.

  • 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马尧;布赫;贾纪荣;张雪

    从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主要选穴(激痛点)、针刺激痛点治疗本痛的中医和现代研究机制及治疗该病时针刺激痛点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对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表明针刺激痛点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且针刺激痛点时选择的针具、针刺的手法、角度、深度等各项参数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此研究非常薄弱,缺乏多因素分析的系统性研究,且在临床诊断及基础性研究等方面有待改进.

  •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针药治疗

    作者:邢越;邢锐;尚艳杰;王淑杰;任树军

    中医药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方法种类众多,日前尚无特效疗法.中药内服不易出现副作用,和外敷中药皆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易复发、治疗时间较长等问题.针刺是传统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有的患者难以接受,而且要求医者很好地掌握进针的深度.推拿和运动疗法是易于为患者接受,推拿单一治疗效果不稳定,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用.运动疗法发挥病人的主动性,对巩固疗效非常有帮助.采取综合疗法能更好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作者:曾成;王宁华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干预和康复手段在过去十余年中有着重大的发展和变化。本文综述新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及相关研究证据。

  • 砷化镓低能量激光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73例

    作者:王燕;耿同超;周宝玉;成丽茹;康和玉

    目的观察低能量激光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73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自身对照,采用波长830nm,输出功率500mW砷化镓半导体激光仪辐射治疗扳机点20分钟,每日1次,共5次,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疼痛自测、扳机点触压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疼痛强度自测评分从(7.24±2.4)降至(2.21±1.22)( P<0.001),扳机点压痛显著改善.结论半导体激光治疗能降低疼痛强度,减轻压痛.

  • 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范斌;刘琳;朱欢

    目的 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程度的治疗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BSCO、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肌内效贴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触发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0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中RCT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潜在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RCT,584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组在干预后和随访时的疼痛治疗效果均具有显著性优势(干预后:MD=-1.14,95%CI-1.88~-0.40,P=0.002.随访时:MD=-0.69,95%CI-1.16~-0.22, P=0.004).干预时间(P=0.024)和随访时间(P=0.020)是随访结果主要异质性来源.结论 肌内效贴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方面有优势.治疗时间或随访时间越长,肌内效贴的疗效越好.

  • 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安全性

    作者:叶刚;袁萍;林冬阳;谢卫东

    目的:评价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方法观察378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及心电网的变化;针刺前1h、局部麻醉即刻、局部麻醉后10min、针刺即刻和针刺治疗后1h动态检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银质针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银质针导热疗法前、中、后动态检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显示,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经安全性系列研究证明: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安全的,使用于老年人和稳定期心脏病患者.

  • 替扎尼定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晓宏;赵伟成;杨承祥

    目的: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评价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在完成了1周的单盲服用安慰剂的基础治疗后,被随机分入替扎尼定组(n=34)和安慰剂组(n=33).所有患者都完成了8周的治疗.在基础值、治疗后第4周、第8周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替扎尼定组比安慰剂组有明显的优势:疼痛改善率51.9%:11.8%(P<0.05),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率91.2%明显好于18.2%(P<0.05),副作用包括嗜睡、眩晕、口干和无力等的发生率为10%,但是没有患者因副作用而退出试验.结论:替扎尼定是一种能有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药物.

  • 缺血压迫减轻肌筋膜激痛点痛觉增敏与自发性肌电活动的机制研究

    作者:王永慧;张杨;丁欣利;陈静;宁丽萍;刘西花;刘庆梅;岳寿伟

    目的:研究大直径有髓鞘肌肉传入纤维是否参与了肌筋膜激痛点(MTrP)的痛觉增敏和自发性肌电活动.方法:20名青年志愿者均可在肱桡肌上找到潜在的MTrP,参与本项目两部分的实验.用7cm宽的袖带对一侧肱桡肌进行施加压力20min以引起缺血压迫阻滞(ICB)大直径有髓鞘的肌肉传入纤维.第一部分研究受试者肱二头肌受压至缺血前,压迫阻滞20min后及解除压迫10min后,肱桡肌MTrP局部疼痛、牵涉痛及自发性电活动的改变;第二部分在1周后,研究受试者肱二头肌受压至缺血前,压迫阻滞20min后及解除压迫10min后,肱桡肌MTrP与对侧肱桡肌相应部位non-MTrP(非激痛点)的压力疼痛阈值(PPT)与牵涉痛阈值(PTRP)的改变.结果:ICB后MTrP的局部疼痛、牵涉痛及自发性电位活动的波幅及频率均明显降低,解除压迫后恢复至未压迫前水平;MTrP的PPT和PTRP均在ICB后明显升高,解除压迫后又降低;ICB后,MTrP的PPT仍然低于非MTrP区.结论:大直径的有髓鞘的肌肉传入纤维参与了MTrP的机械性痛觉增敏和自发性电活动.

  • 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meta分析

    作者:金冉;刘西花;方诚冰;岳寿伟

    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中外文数据库中关于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370例MPS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组与激痛点注射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35,95%CI(-1.02,0.32),P=0.30].体外冲击波组较其他治疗组(电针、推拿按摩、牵伸训练)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疼痛[MD=-0.78,95%CI(-0.99,-0.58),P<0.00001].体外冲击波组与安慰剂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1.15,95%CI (-3.18,0.88),P=0.27],但结合森林图中黑色菱形的重心偏移程度可知治疗效果更倾向于体外冲击波组.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优于激痛点注射、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

    作者:韩琤琤;张金声;周维金;李和兴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cial Pain Syndrome)包含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概念.一般性概念包括与肌肉压痛有关的、任何软组织起源的区域性肌肉疼痛症候群,牙科医师们常常使用.特殊性概念是指由激痛点所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指肌肉里局部性的过度激活,强烈地调整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某个局部肌肉疼痛.

123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