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是穴的古往今来

    作者:张雪琳;王孟雨;高希言

    阿是穴是无固定部位、无具体名称、依据疾病的不同性质选取多种治疗方法的腧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针灸的记载是阿是穴及“阿是之法”产生的根源;《黄帝内经》是阿是穴提出的重要理论依据;唐代医家孙思邈首创“阿是”之名,立“阿是之法”,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进行了记载;后世医家对阿是穴的命名不一.现代腧穴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阿是穴的内涵.理清阿是穴、压痛点、肌筋膜触发点和“反阿是穴”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对针灸的靶向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 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其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琳;黄强民;刘庆广;薄成志

    本文介绍了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运动员损伤疼痛的治疗、运动功能受限的康复、运动疲劳的消除等常见问题。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采取的临床治疗措施简单、有效、无创,康复治疗周期短,复发率低。为当前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 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范斌;刘琳;朱欢

    目的 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程度的治疗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BSCO、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肌内效贴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触发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0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中RCT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潜在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RCT,584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组在干预后和随访时的疼痛治疗效果均具有显著性优势(干预后:MD=-1.14,95%CI-1.88~-0.40,P=0.002.随访时:MD=-0.69,95%CI-1.16~-0.22, P=0.004).干预时间(P=0.024)和随访时间(P=0.020)是随访结果主要异质性来源.结论 肌内效贴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方面有优势.治疗时间或随访时间越长,肌内效贴的疗效越好.

  • 作者:

    关键词:
  •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作者:姚明华;黄强民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4周.后一次造模结束1周后,在局部解剖直视下观察局部紧张带,肌电自发电位和局部抽搐反应.结果:(1)可触及紧张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的紧张带阳性率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和离心运动组阳性率分别为66.6%和33.3%,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高(P<0.01).(2)肌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肌电图阳性率高,为9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8.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低,为16.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高(P<0.05).(3)抽搐反应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肌肉内无局部抽搐反应,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抽搐反应阳性率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低,为2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高(P<0.05).结论:打击与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均可建立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但从临床特点上看,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更稳定可靠.重复同样强度的离心运动并不能有效激活触发点.

  •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效果

    作者:龙佳佳;庄小强;谭树生;言丽燕

    目的 探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75例,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组(治疗组)38例及传统针刺组(对照组)37例.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疗程后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总体痉挛状态综合疗效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判定.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均能明显改善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及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均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优于对照组(75.68%)(P<0.05).结论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肌筋膜触发点与脊柱相关病症关系临床研究

    作者:敖萍;李如茂

    目的 探讨肌筋膜触发点与脊柱相关病症的关系.方法 给予针对触发点治疗1周,1周后加用脊柱病治疗,并评价56例患者治疗后3次不同时间的疗效.结果 触发点首次治疗后即时疗效评价全部有效,1周评价疗效保持欠佳,有效率为83.93%,两周评价(加整脊等治疗后)疗效显著,有效率为91.07%.结论 肌筋膜触发点痛与脊柱相关病症互为因果,触发点与脊柱病在治疗时有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

  • 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后的护理

    作者:朱丽莲

    目的 探讨肌筋膜触发点的针刺治疗和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0年9月到我科室进行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和护理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对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和护理之后,有88例患者治愈,有12例患者治疗显效.结论 采用针刺治疗之后,需要分析患者的个体差异,对其采用不同的护理办法,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整个治疗的成功和安全.

  • 平刺和直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比较

    作者:王翀敏;王延武;楚佳梅;朱敏

    目的:比较平刺和直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并筛选出改善颈型颈椎病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更高效的针刺方向。方法将10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平刺组采用平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直刺组采用直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和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平刺组优于直刺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优于直刺组。平刺组总有效率为94.0%,优于直刺组的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刺和直刺均可以消除肌筋膜触发点和治疗颈型颈椎病,但平刺肌筋膜触发点优于直刺肌筋膜触发点。

  •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作者:王翀敏;陈红薇;王延武;岳红;朱敏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及头项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及头项部疼痛症状。

  • 浮针环枕线上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眩晕疗效观察

    作者:刘鹏;王强;陈志

    目的 比较浮针疗法和常规毫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从而找到更有效、更快捷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 将7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毫针组,每组38例.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对环枕线上相应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6h;毫针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针刺风府、风池、列缺、百会等穴及相应的夹脊穴,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治疗5d休息2d,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 浮针组治愈率为60.5%,总有效率为97.4%;毫针组治愈率为39.5%,总有效率为89.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减轻眩晕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个疗程后浮针组3项评分均低于毫针组(P<0.01).结论 浮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疗效.

  • 冯氏筋膜点缓解脑卒中后手痉挛的临床疗效初步观察

    作者:张增乔;厉坤鹏;朱燕;周平;胡成东;胡笑燊;冯伟

    目的 观察针刺冯氏筋膜点缓解脑卒中后手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脑卒中后手痉挛患者行冯氏筋膜点针刺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时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在首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时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疗程结束时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 针刺冯氏筋膜点能有效即时缓解脑卒中后手痉挛,且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加明显.

  • 手法推拿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56例

    作者:洪伟

    上世纪80年代始,欧美逐渐将肌筋膜组织源性疼痛的病症归结于肌筋膜触发点(trigger point)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这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骨骼肌内张力带形成触发点,继而造成肌肉长期的肌力不平衡,而导致一系列的肌筋膜痛性综合征[1].笔者近两年将此概念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治疗56例此类病人,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邵萍主任电针条口穴单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

    作者:张国梁;周承扬;邵萍

    电针条口穴单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是上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邵萍主任在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特色治疗经验,疗效确切,深受患者认可.在此对该经验进行介绍,推测:单穴电针条口穴通过“以痛为腧”与肌筋膜触发点等机制,起到“松则不痛”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缓解肩痛的目的.并列举了作者学习后治疗的典型病例.以期同道临床广泛运用.

  • 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作者:植剑龙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5%,高于对照组的73.53%(P<0.01)。结论:常规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 符仲华运用浮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经验介绍

    作者:姚斯韵;向娇娇;崔志忠;林少琴;刘玲玲;招远祺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头痛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活动, 降低生活质量, 并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其中, 紧张型头痛 (Tension-type headache, TTH) 是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 以往被称为肌肉收缩性头痛、心因性肌源性头痛、应激性头痛、特发性头痛, 其临床特征以枕颈部、颞部或额部为主或弥散于全头部的轻度至中度钝痛.16%的频发性TTH通过常规治疗不能缓解, 并会发展为慢性TTH[1].TTH的患病率在中国约为10.8%, 因头痛所致的每年成本消耗约6 727亿元 (CNY), 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2.24%[2].一些头痛患者在急性TTH发作时需要依赖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来缓解疼痛, 但如果长期过度服用NSAID's类药物, 则有可能导致药物滥用性头痛 (Medication-overuse headache, MOH) 的发生.由于多数TTH患者头痛程度为轻度到中度, 因此, 寻找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尤其重要.

  •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中风后痉挛50例

    作者:龙佳佳;庄小强;言丽燕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中风后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通过针刺四肢和(或)背部肌筋膜触发点的方法,进行治疗,每天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治疗5~9个疗程,平均7.6个疗程.[结果]痊愈10例,显效13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有效率88%.[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中风后痉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与经络穴位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观察

    作者:龙佳佳;庄小强;谭树生;言丽燕

    [目的]比较针刺肌筋膜触发点与经络穴位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为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探寻一种新的综合治疗模式.[方法]将3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经络穴位组及综合治疗组,每组100例,每组均临床常规用药,肌筋膜触发点组采用每周1次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经络穴位组采用每天1次经络取穴针灸治疗,综合治疗组每天1次经络取穴针灸治疗,并配合每周1次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治疗8周后,进行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和组间疗效的比较.[结果]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各组疼痛指数、功能状态指数和硬结条索状物指数均降低(P<0.05);有效率方面,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肌筋膜触发点组总有效率85%,经络穴位组总有效率82%,肌筋膜触发点组与经络穴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与经络穴位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相当,二者合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应用触发点疼痛原理诊治足跟痛31例

    作者:谭树生;庄小强

    目的 探讨利用触发点疼痛原理对足跟痛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31例患者有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部位反复针刺,每隔7~10天治疗1次,治疗2~3次.辅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1个月,并做腓肠肌、比目鱼肌、庶方肌的牵张锻炼.结果 优24例(30足),占77.42%;良4例(5足),占12.90%;好转3例(4足),占9.68%;无效0例.优良率为90.32%,有效率为100%.结论 跟痛症的跟部疼痛是腓肠肌、比目鱼肌、庶方肌肌筋膜触发点的牵涉痛,对受累肌肉进行触发点疼痛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疼痛,是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与局封治疗网球肘疗效的对比研究

    作者:谭树生;庄小强;龙佳佳;谢青;XIE Qing

    目的 比较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与局部痛点封闭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网球肘病人分为触发点针刺组32例和局部封闭组30例.局部封闭组患者在疼痛部位的封闭(1%的利多卡因+确炎舒松)治疗后,回家进行前臂伸肌群牵张训练;触发点针刺组在局部封闭组基础上增加有关触发点针刺治疗,1次/周,1~2次为1疗程.对每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观察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2年后随访,观察其复发率.结果 触发点针刺组疗效优21例,良9例,差2例;痛点封闭组优13例,良8例,差9例,触发点针刺组疗效优于痛点封闭组.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1 8).2年后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触发点针刺治疗网球肘患者疗效更持久,能有效解决其疼痛.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