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窦内皮细胞的冷保存损伤对肝移植的影响

    作者:陈亚巍;谢晓华

    肝移植的发展推动了肝外科的发展,扩大了肝外科的领域,并在许多肝病的治疗作用上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肯定,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的方法.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累计实施超过11万例次肝移植,我国统计自1993年1月1日~2011年2月16日,中同肝移植登记例数19 643例,挽救了众多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命[1].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脑死亡法",伦理道德观与两方国家有巨大差异,缺乏正常渠道的供肝成为制约我国肝移植发展的突出问题.

  • 器官保存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朱有华;张雷

    器官移植是20世纪人类医学科学的重大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临床应用以来,移植医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世界在肾脏、肝脏、心脏、胰腺和骨髓移植的领域的移植总数已超过70万例(次),存活长的器官移植受者已近半个世纪.器官移植已经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唯一有效的根治手段.任何临床器官移植首先要有高质量的供体,这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作为器官移植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器官保存曾经为此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是器官移植学的基石.器官保存的根本目的是大限度减少缺血对离体器官造成的各种损伤,使离体器官保存有效的活力,以便完成运送、配型和手术,使移植器官在手术后迅速恢复功能.离体器官大都采用单纯冷却灌洗保存,而机器持续灌注和深低温保存主要应用于研究,本文将重点对于单纯冷却灌洗保存方面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HCV感染和肾移植

    作者:王志鹏;唐志忠

    近十年,随着免疫抑制治疗、器官保存、供受者的选择等技术的逐渐成熟,肾移植手术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后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得以明显地延长和提高.但是,肝脏疾病仍是肾移植术后受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 供肝灌洗液中内皮素-1与供肝质量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雄友;叶启发;明英姿;叶少军;黄湘华

    目的 探讨供肝冷保存后灌洗液中内皮素唱1(ET-1)水平与供肝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供肝植入前评价供肝质量寻求一种可能的方法.方法 建立大鼠肝移植的供肝切取的动物模型,切取供肝后0 ~4 ℃冷保存,测定冷保存0 、4 、8 、12 、16 和20 h 后,肝脏灌洗液中ET-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取少许肝左中叶组织做病理学检查,观察供肝肝窦内皮细胞(SEC)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1)在热缺血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大鼠供肝灌洗液中ET-1 含量随冷保存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但是冷保存早期变化不明显(冷保存4 h 与冷保存0 h 组相比,P >0.05),冷保存8 h 后有显著差异(与冷保存0 h 组相比,P <0.01).(2)ALT 及AST 水平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但是冷保存早期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冷保存8 h 、4 h 与冷保存0 h 组相比,P >0.05),冷保存中晚期12 h 后有显著差异(与冷保存0 h 组相比,P <0.01).(3)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肝窦内皮细胞发生明显的形态学的改变.结论 大鼠供肝灌洗液中ET-1 含量变化与肝窦内皮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明显相关,肝脏冷保存末期灌洗液中ET-1 的含量可反映移植前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及肝脏质量,对早期评价大鼠供肝质量有重要的价值.

  • 肝移植用保存液

    作者:赵子粼;张云生;俞金龙;高毅

    1963年肝脏移植的先驱Starzl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人体肝移植起,经过30+a的努力,肝脏移植作为一种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可选择的方法已得到公认.在欧美各国临床原位肝移植发展较快.据统计,全世界正以每年8000例的速度开展该手术,1998年底已达72 311例[1,27,28].目前,肝移植在器官保存方法、抗排斥的应用、手术技术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的拼展

  • 肝移植体保存-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作者:赵子粼;张云生;俞金龙;高毅

    植体的保存是肝脏移植的三大支柱之一,获取高质量的供肝是保证肝移植成功的先决条件.近10 a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肝脏的保存损伤机制及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肝保存的安全时限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就肝移植体保存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UW液对冠状动脉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世康;龙村;程邦昌;史世勇

    目的:探讨University of Wisconsin液(UW液)对猪冠状动脉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新鲜猪心外膜下冠状动脉前降支切成3段,长3 mm,共28条血管环,随机分4组,每组7条.常温下,对照Ⅰ组:在37℃有氧的器官槽中用重碳酸盐缓冲液(KH液)保存4 h;AⅠ组:同等条件下用UW液保存4 h.低温下,对照Ⅱ组:在4℃无氧的冰箱中用KH液保存4 h;AⅡ组:同等条件下用UW液保存4 h.采用器官槽法,持续监测在37℃保存过程中血管环张力的变化,及在环加氧酶阻断剂消炎痛(7 μmol/L)和一氧化氮合成酶阻断剂N-硝基-L-精氨酸(300 μmol/L)作用下,前列腺素F\-2α(30 nmol/L)及非受体介导钙离子载体引发的收缩舒张反应.结果:与对照Ⅰ组相比,AⅠ组血管末张力明显降低,AⅠ组预收缩反应程度明显降低.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相比,非受体介导钙离子载体引发的舒张反应,AⅠ组、AⅡ组明显下降.结论:在37℃条件下UW液对冠状动脉张力的影响主要以舒张为主;低温有利于UW液对冠状动脉的收缩功能的保护;冠状动脉经UW液保存4 h后,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介导血管舒张功能降低.

  • UW液用于大鼠离断肢体灌注保存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楠;韩岩;陈淼

    目的:探讨用 UW液灌注离体断肢以延长其活性的效果。方法:选择雄性健康成年 Wistar大鼠20只,体重300~400 g,手术离断双下肢。实验分两部分。实验一:随机选择1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灌注组(4℃下采用 UW液自股动脉灌注离断肢体直至灌出液清亮为止)和对照组(不予灌注直接冰箱保存),每组5只。两组均置于4℃冰箱内低温保存24 h,肢体离断后每间隔6 h取离断肢体肌肉组织行病理学观察。实验二:另10只大鼠随机分为连续灌注组(4℃下以12 ml/h的速度持续灌注 UW液24 h)和间断灌注组(4℃下于肢体离断后4、8、12、16、20和24 h以12 ml/h的速度分别灌注 UW液20 min),每组5只。离断肢体在4℃冰箱内保存灌注24 h,收集离断后4、8、12、16、20和24 h 的灌注流出液,检测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葡萄糖(GLU)含量,同时在离体12 h、24 h取肌肉组织标本,行 HE 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一:在各相同时间点,灌注组较对照组肌纤维水肿程度轻,断裂少,细胞较少发生横纹溶解。实验二:连续灌注组与间断灌注组比较,肌纤维均轻度水肿,细胞出现横纹溶解,线粒体肿胀,发生破裂及空泡化现象,两组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程度相似,各时间点两组之间 ALP、ALT、GLU 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 UW液对离断肢体进行灌注后低温保存效果更好。UW液24 h 间断灌注与24 h 连续灌注两种方法对离断肢体的保护效果相当。

  • 肝移植供肝的保存

    作者:郑四鸣;陆才德;叶华

    保持供体器官离体后的活力,对于移植后器官迅速恢复功能和存活是十分重要的.迄今为止,肝移植供肝的静态低温保存仍是普遍采用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简单而且有效,但是随着供体老年化、边缘化和心跳停止供肝数量的增加,导致供肝的质量日益恶化,静态低温保存能否继续保持供肝活力令人怀疑.本综述介绍供肝保存及器官保存液的发展历史及新进展,包括低温机器灌注.尽管低温机器灌注可能优于静态低温保存,但是供肝仍然存在低温相关损伤.因此,近已有科研机构开始重视常温机器灌注的研究,并有望成为肝脏移植保存的新方法.

  • 控制再灌注流量对供体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

    目的:研究控制再灌注流量对大鼠供体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离体肺灌注模型再灌注大鼠供体肺,分3组:低流量组以4ml/min的流量灌注30分钟;高流量组以8ml/min的流量灌注30分钟;控制流量组,先以4ml/min流量灌注供体肺5分钟,后以8ml/min的流量继续灌注25分钟.测定血氧分压,取肺组织测定湿干比及观察超微结构改变.结果:A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B组和C组(P<0.05);同时,C组各项指标较B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再灌注开始早期控制灌注流量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肺功能.

  • 威斯康星液和康斯特液与施尔生液心脏保存效果的系统评价

    作者:李勇男;郭莎莎;刘刚;袁媛;吉冰洋;郑哲;王巍

    目的:心脏移植中,心脏保存液有效地减轻供体心脏冷缺血保存期间的不利影响。但对威斯康星( UW)液、康斯特( HTK)液与施尔生( Celsior)液并无统一共识,本文就三种心脏保存液保存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the Centre for Evidence in Transplantationthe和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文献数据库。采用患者术后生存率与供体心脏功能衰竭作为主要指标,采用院内死亡率作为次要指标。结果相比于Celsior液,UW液保存供体心脏后,患者术后30 d与90 d生存率较均较高(HR=1.16,95% CI=1.11-1.22, P<0.00001;RD=0.03,95% CI=0.01-0.05, P =0.002)。并且UW液保存供体心脏较少发生术后缺血性坏死( RD=-0.07,95% CI=-0.08--0.05, P<0.00001)。UW液保存后相比于HTK液也具有较高的术后生存率。供体心脏经HTK液与Celsior液保存后,术后移植物功能障碍发生率与院内死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心脏移植中,UW液在供体心脏冷缺血保存期间,保存效果优于Celsior液与HTK液, Celsior液和HTK液的保存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 氧合血停搏液连续灌注心脏保存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帆;林辉;莫安胜;温昭科;周一凡

    目的 通过自行设计的离体心脏灌注装置,建立连续灌注大型动物心脏保存模型;评价连续灌注对供心保存的效果.方法 广西巴马小型猪24头,分别作为供、受体.单纯冷保存组(n=6):供心在4℃的UW液中冷保存8 h后移植到受体猪;连续灌注组(n=6):心脏停搏后连接灌注装置,连续灌注氧合血停搏液,体外保存供心8 h后移植到受体猪.观察两组移植心脏恢复情况,进行左室功能监测,包括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并测定心肌组织氧摄取分数和心肌含水量.结果 主动脉开放后3 min内心脏自动复跳率连续灌注组优于冷保存组(P=0.015);尽管连续灌注组心肌含水量在实验结束时高于冷保存组,但心肌功能测定不论是收缩功能的指标(LVSP、+dP/dtmax),还是舒张功能的指标(LVEDP、-dP/dtmax),连续灌注组均优于冷保存组(P<0.0001).结论 本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可成功建立连续灌注保存大型动物(猪)心脏模型,与常规冷保存相比,减少缺血性损害,心脏自动复跳率高,功能恢复良好,能够延长供心保存时限.

  • 硫化氢对大鼠离体心脏低温保存效果的实验研究

    作者:白崇峰;崔勤;李亮;李彤

    目的 观察硫化氢(H2S)对大鼠离体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ST组)和实验组(HST组),每组24只,分别采用St.ThomasⅡ液和St.ThomasⅡ液+H2S为停搏液及保存液,保存心脏4 h,6 h,8 h.采用Langendorff心脏灌注和工作模型装置进行心脏保存前及保存后再灌注30 min心功能测定,比较心功能恢复率、心肌含水量、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及磷酸肌酸激酶(CK)]漏出量以及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保存4 h、6 h后,HST组心功能指标及心肌含水量与ST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心肌酶漏出量明显减少;保存8 h后HST组所测各指标均优于ST组.结论 加入H2S的St.ThomasⅡ液可以提高大鼠离体心脏的保存效果.

  • 保存温度对大鼠肝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姜晓峰;刘永锋;梁健;张佳林;何三光

    目的研究温度对大鼠肝脏功能的影响,以确定大鼠肝脏的适保存温度.方法采用单纯低温保存方法及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研究保存温度对大鼠肝脏功能的影响.实验对0℃、4℃、8℃、12℃进行研究.保存时限为6,18及30 h,保存18 h后行肝移植术.检测指标包括肝脏酶学、能量指标及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①保存18,30 h的灌出液及移植后2 h血清中AST、LDH水平为4℃<0℃<8℃<12℃(P<0.01或P<0.05).②保存18、30 h及移植后20 min的肝脏能量指标ATP、EC为4℃>0℃>8℃>12℃(P<0.01或P<0.05).③肝脏形态学示4℃组损害较其它组轻.结论 4℃对于大鼠肝脏是适保存温度,它能够明显减轻大鼠肝脏的冷损伤程度.

  • 器官机械灌注液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洋;叶啟发;王忍;钟自彪;付贞;胡龙;王彦峰;熊艳;李玲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器官移植发展迅速,如今已逐渐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疾病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器官保存是器官移植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从对移植器官的冷保存法到如今逐渐发展起来的机械灌注法,都在器官移植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机械灌注法,被认为将有可能取代传统的冷保存法.本文就器官机械灌注液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常温机械灌注在心脏死亡捐献供肝保存中的作用

    作者:李明霞;彭贵主;叶啟发;王彦峰;熊艳;李玲;王忍;杨自轩

    心脏死亡捐献器官(DCD)是扩大供肝池的重要来源.相较于脑死亡捐献器官(DBD),DCD供肝更容易出现长时间缺血缺氧,从而导致严重损伤,这使DCD器官移植受到很大的限制.常温机械灌注可通过持续携氧灌流大程度地模拟离体肝脏的在体生理状态,维持细胞生理代谢和肝脏活性,甚至修复肝脏损伤.本文就DCD肝脏常温机械灌注在临床和实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肝脏常温灌注在移植器官保存中的应用

    作者:陈治泉;王彦峰;叶啟发;熊艳;范晓礼

    随着肝移植供体需求量的增加,部分之前不被使用的“边缘供体”开始用于移植手术,这对器官保存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常温灌注作为一种优于现行常用低温器官保存手段,在“边缘供体”保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肝脏常温灌注在器官保存及修复方面的临床应用情况,以及肝脏常温灌注模型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备;许军;姜洪池

    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的常见问题.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的进步,器官保存和免疫抑制剂的发展,使得大多数移植中心的供肝存活率超过80%,然而胆道并发症仍然是肝移植术后重要的死亡原因,占15%~34%[1,2].对这一问题的病因、早期诊断、治疗及有效预防的探讨,直接关系到肝移植的预后,是非常有必要的.

  • 自制多器官保存液对肾皮质能量代谢的影响

    作者:牛强;朱有华;周智华;于常虎;许强芝

    目的 寻找理想的器官保存液,以提高器官移植的长期疗效. 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系统(HPLC),检测自制多器官保存液(SMO液)和对照组(HC-A液和UW液)对犬肾低温保存中皮质腺苷酸含量改变的影响.取皮质标本匀浆、沉淀蛋白、离心,HPLC检测上清中腺苷酸含量,根据标准曲线方程和加样回收率计算ATP、ADP、AMP含量、比值和能荷(EC). 结果 随保存时间延长,各组皮质腺苷酸含量下降;保存12、36、72 h后SMO组皮质ATP含量(3.7±0.5、3.1±0.3、2.3±0.5 nmol/mg蛋白)高于HC-A组(2.8±0.2、2.0±0.2、1.5±0.2 nmol/mg蛋白),P《0.05,SMO组EC(0.38±0.04、0.37±0.05、0.35±0.04)高于HC-A组(0.32±0.03、0.30±0.04、0.28±0.03),P《0.05,在多数保存时点SMO组ADP、ATP/AMP高于HC-A组(P《0.05),但2组间AMP、ATP/ADP 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犬肾保存期间SMO组腺苷酸含量及EC与UW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温保存期间SMO液能够维持皮质内较高的ATP和EC水平,减轻肾脏低温缺血损伤.

    关键词: 移植 器官保存
  • 氯化钆对冷保存鼠肝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作者:周勇;张文海;王金生

    目的 研究氯化钆在大鼠肝脏冷保存时对肝细胞线粒体结构、 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影响。 方法 将 Wi star大鼠随机分成 8组,每组 5只。 A、 B、 C、 D 组为对照组,肝脏保存时间分别为 1 、 2、 3、4h,其余 4组为相应的用药组,将各组肝脏用 0~4℃生理盐水灌注后于 0~4 ℃生理盐水中保存。观察各组肝细胞线粒体在电子显微镜下结构的改变,测定各组肝细胞线 粒体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结果 冷保存 1、 2、3h组的肝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分别是 (1.0±0.3)、(1.7±0.2)、 (2.0±1.0)nmol/g,较相应的对照组的含量显著降低(2.2±1.0、 2.8±1 .0、 3.5±1.0,P<0.05)。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对照组肝细胞线粒体损伤 逐渐加重,表现为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膜嵴断裂,空泡形成,严重者线粒体结构基本被破 坏。氯化钆明显减轻肝细胞线粒体结构的损伤程度。 结论 线粒体损伤是大鼠肝脏冷保存的特征,氯化钆对冷保存鼠肝肝细胞的脂质过 氧化损伤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器官保存 线粒体
196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