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右旋糖酐-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钆离子螯合物与马根维显在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中的对比

    作者:吴晶;孙玥;万升标;刘世恩;冯元勇;李薇;徐文坚;江涛;尚伟

    目的 比较右旋糖酐-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钆离子螯合物(dextran-DTPA-Gd)和马根维显两种对比剂在间质MRI淋巴造影中淋巴显影的价值.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兔12只,体重为2.7 ~ 3.7kg.仰卧位固定兔,经3D TOF CE-MRA序列扫描,平扫后右侧后肢第1、2、3趾蹼间隙注射dextran-DTPA-Gd各0.4ml(3.96x10-3mol/L),共1.2ml;30min后左侧后肢第1、2、3趾蹼间隙注射马根维显各0.4ml(0.4998mol/L),共1.2ml,行MR增强扫描,扫描间隔分别为10、15、20、25、30、35、40、45、50、55、60min、2h、4h、24h.平扫和增强扫描的相关参数相同.分析不同时间段淋巴显影强化程度,测量并计算腘窝淋巴结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E%),绘制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比较两种显影剂对淋巴显影的区别.结果 平扫时双侧腘窝淋巴结均呈等信号.右侧dextran-DTPA-Gd注射后10min,引流区后肢淋巴管及腘窝淋巴结信号强化明显、显示清晰,腘窝淋巴结E%为212.7%,35min左右达到峰值,E%值为314.1%,4h后为208.2%,24h后扩清.左侧马根维显注射10min时,引流区域后肢血管强化明显,造影剂大部分吸收入血管进入膀胱,后肢淋巴管及腘窝淋巴结信号弱,腘窝淋巴结E%为78.8%,20min左右达到峰值,E%值为98.3%,4h后减至29.0%,24h后扩清.淋巴结E%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前后动物的生化检查等数据未见异常变化,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送检的内脏器官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的病理学改变.结论 相比马根维显小分子造影剂,dextran-DTPA-Gd是一种有效的淋巴造影剂,能够特异性靶向强化淋巴结及淋巴管.

  • 钆-纳米金双模态分子成像探针的研制

    作者:田秀梅;郑小丽;阳范文;朱继翔;彭晔;陈晓明

    目的 制备一种钆-纳米金复合物作为光和磁双模态分子成像探针,评估其分子影像学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在成功研制的钆-介孔硅磁共振对比剂的基础上,利用聚乙烯亚胺(PEI)进行表面改性,进而挂接带负电荷的30 nm的金颗粒,制备钆-纳米金复合物.透射电镜观察其物理表面特性,X射线能谱仪测量钆、金等各元素所占比例,紫外吸收光谱仪测定其吸收光谱,皮秒条纹相机测定其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利用核磁弛豫分散技术分析其纵向弛豫率R1,MTT法测定其细胞毒性,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分析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光学成像效果,透射电镜分析其在组织内的亚细胞分布,3.0 T核磁共振扫描仪观察其在脾脏肝转移瘤小鼠中的成像效果.结果 30 nm的金颗粒成功挂接在PEI包裹的钆-介孔硅分子探针上.X射线能谱仪分析其Gd和Au元素所占比例为6.74%和0.52%.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其在525 nm处和近红外749 nm处均有吸收峰.时间分辨荧光光谱表明其发光有一个宽的发光带(525~560 nm),发光峰位于550 nm.其纵向弛豫率R1为3.171 nmol-1·L·s-1.MTT法显示其细胞毒性甚微.裸鼠尾静脉注射4h后,透射电镜显示其组织内的纳米金颗粒被降解分离.其具有很好的细胞共聚焦荧光成像效果.裸鼠尾静脉注射30 min,肿瘤的磁共振图像明显强化.结论 成功制备了光和磁双模态分子成像探针,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

  • 皮下应用HSA-Gd-DTPA的磁共振淋巴造影初步研究

    作者:吴元魁;许乙凯;刘国清;贾铭;廖昕;陈卫国

    目的 初步探索皮下应用HSA-Gd-DTPA的磁共振淋巴造影的正常磁共振表现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方法 健康新西兰兔10只,体重2.0~2.5 kg.仰卧位固定兔子,轴位和矢状位扫描双侧腘窝淋巴结.平扫序列包括T1WI、脂肪抑制T1WI和T2WI.增强扫描:平扫后双侧后肢趾蹼间隙各注射0.5 ml 0.20 mmol Gd/L的HSA-Gd-DTPA后第3、6、12、24和48 h行T1WI和T1WI FS扫描.相关参数与平扫时相同.测量增强前后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并计算淋巴结的强化率(E%),用以绘制腘窝淋巴结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结果 淋巴结平扫时呈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时淋巴结和淋巴管呈明显均匀强化.增强后第3小时,T1WI和T1WI FS像上腘窝淋巴结的E%分别为40.7%和42.8%,在第6小时,分别为75.6%和79.7%.大强化出现在第24小时,E%分别为215.4%和232.4%.至第48小时,腘窝淋巴结的E%仍接近100%.结论 皮下间隙应用HSA-Gd-DTPA 12~48 h内的MR淋巴造影可清晰显示淋巴结和淋巴管,有望用于淋巴系统疾病的影像评估.

  • 可恢复性股骨头骨骺缺血的MR实验研究

    作者:李小明;王仁法;夏黎明;郑红伟;唐立华

    目的 确定通过髋关节极度外展固定的方法能够引起股骨头骨骺的缺血,明确在持续固定多长时间内这种缺血是可恢复性的.方法 11头出生3~7周的乳猪,双侧髋关节被极度外展固定.持续固定3~72 h以后,对11头乳猪的22个髋关节进行MR扫描,主要扫描序列为Gd增强SE T1WI.扫描完成后1~7天内允许乳猪自由行走,然后再行扫描.分析股骨头骨骺软骨、生长板软骨和二次骨化中心的增强MR表现特征,进行MR表现与组织学发现的比较对照研究.结果 在Gd增强MRI,全部22个股骨头的17个骨骺软骨、8个生长板可见局限性的弱强化或未强化.自由行走1天以后,仅1头可见缺血的完全恢复,另10头7天后才显示缺血完全恢复.结论 在72 h内持续性地髋关节极度外展所引起的股骨头骨骺早期缺血是可恢复的,Gd增强MRI能够检出这种早期可恢复性的缺血.

  • 荷钆硬脂酰壳寡糖的制备及其在胰腺癌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张炜华;郑双双;姚秀忠;杜斌;翁伟宇

    目的 制备荷钆硬脂酰壳寡糖(COSSA-DTPA-Gd),评价其胶束性质、细胞毒性、体外弛豫率和在胰腺肿瘤中的MR成像效果.方法 利用酰化反应合成硬脂酰壳寡糖,再枝接螯合剂DTPA并与Gd3+螯合得到终产物.采用电镜和激光粒度仪等测定产物胶束性质;噻唑蓝法测定产物细胞毒性;在MR上测定体外弛豫率,评估其在原位胰腺肿瘤成像强化中的效果.结果 合成的COSSA-DTPA-Gd在水中可自发形成胶束,临界胶束浓度为(5.12±0.43) μg/ml,外观近似球形,粒径(58.3±5.7)nm,带正电荷,含钆量为330.31 μmol/g.产物的细胞毒性与市售对比剂马根维显相似(P>0.05),24 h内细胞存活率>85%.COSSA-DTPA-Gd的体外纵向弛豫率为8.23 mM 1·s-1,静注后对胰腺肿瘤的成像效果优于马根维显,肿瘤周边首先强化,肿瘤内部渐进性强化.结论 COSSA-DTPA-Gd胶束对比剂对胰腺肿瘤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

  • Gd-DTPA标记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模型中的磁共振示踪研究

    作者:邓宇斌;毕小彬;沈君;甘丹卉;刘宇;叶美红

    目的 探讨用钆-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d-DTPA)标记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用于细胞示踪的可行性.方法 用jetPEITM-FluoF结合Gd-DTPA形成顺磁性颗粒,标记MSCs,电镜观察标记情况,并用MTT法测定标记细胞的活力.对标记的细胞进行体外和大鼠脊髓内磁共振成像(MRI).结果 Gd-DTPA可高效标记MSCs,同时对MSCs生长无影响.体外及MSCs移植大鼠脊髓损伤模型MRI T1wI均显示,标记细胞呈高信号强度.结论 Gd-DTPA成功标记的MSCs在体外和大鼠脊髓组织内均可检测到明显的MRI信号强度改变.Gd-DTPA可以用于MSCs标记的MRI示踪.

  • 构建及应用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整合素αvβ3受体靶向性纳米分子探针: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沈爱军;张旭南;李永勇;冯峰;张建泉;王培军

    目的 构建以整合素αvβ3为靶点的纳米分子探针,探讨其理化、生物学特征及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靶向性MR成像能力.方法 构建以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RGD)为靶向基团的分子探针RGD-Gd@BSA,检测其T1弛豫率、水合动力学直径、Zeta电位、分散稳定性和细胞毒性,并比较RGD-Gd@BSA(靶向组)和Gd@BSA(非靶向组)与肺癌A549细胞的靶向能力.结果 线性拟合获得RGD-Gd@BSA的T1弛豫率为18.615 L/(mmol·s),明显高于Gd-DTPA的3.404 L/(mmol·s);RGDGd@BSA探针呈类球形,平均水合动力学直径为(99.52±2.62) nm;Zeta电位为(-11.07±0.42) mV,在溶液中分散稳定.Gd3+浓度为0.15、0.30、0.60、1.20和2.40 μmol/L的RGD-Gd@BSA溶液中,人胚肾293T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1.74%、86.80%、69.83%、78.41%和66.95%.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可见靶向组细胞具有比非靶向组更高的荧光强度;靶向组细胞悬液的T1WI相对信号强度高于非靶向组.结论 纳米分子探针RGD-Gd@BSA具备稳定的理化特性、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T1弛豫率和对肺癌A549细胞的靶向性,具有作为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诊断的纳米分子探针的价值.

  • 基于钆的纳米对比剂MRI应用进展

    作者:蔡雯雯;王灵杰;岳华杰;张瑞平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MRI对比剂主要是基于钆的小分子配合物,如Gd-dTPA、Gd-dOTA等,但其在弛豫性能和早期诊断中仍存在缺陷.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分子纳米探针不仅具有粒径小、生物相容性好、增强渗透滞留(EPR)效应及半衰期长等优势,其弛豫率也要高于目前常用的钆对比剂.本文对以脂质体、树枝状大分子、介孔氧化硅、聚合物胶束、碳纳米管、纳米金及顺磁性纳米粒子为主的MR分子探针的应用进行综述.

  • 乳腺癌HER2靶向分子探针的制备及体外MRI初步研究

    作者:朱媛;段小艺;王瑞峰;樊钢练;郭佑民

    目的 以乳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为靶点,制备以顺磁性粒子钆为载体的MR分子探针,通过MR靶向成像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 利用课题组前期制备的针对HER2的荧光标记探针FITC-LTVSPWY与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耦联获得MR靶向探针.以表达HER2阳性的人乳腺癌细胞SKBR3、MCF-7及HER2阴性的MDA-MB-231细胞为观察对象,加入靶向探针FITC-LTVSPWY-Gd-DTPA共同孵育作为实验组,细胞加入Gd-DTPA作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探针的细胞作为空白组,利用MRI行体外细胞成像;T1WI序列采集图像,进行视觉分析与比较各组细胞MRI信号.结果 细胞体外MRI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T1WI呈高信号,对照组与空白组细胞均呈等信号,且存在视觉差异.结论 课题组构建的以HER2为靶点的MR分子探针具有良好的磁学特性,体外可以与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特异性地结合,为体内成像研究奠定了基础.

  • 钆布醇在磁共振延迟增强成像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

    作者:刘东婷;马晓海;赵蕾;刘家祎;刘一;范占明

    目的 比较对比剂钆布醇和钆喷酸葡胺在MR延迟增强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超声诊断为HCM的患者分别接受2次心脏MRI扫描,注射对比剂钆布醇(0.15 mmol/kg)及钆喷酸葡胺(0.20mmol/kg) 15 min后,采用IR-turbo Flash序列进行延迟强化成像,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比较延迟强化的纤维化心肌体积、纤维化心肌与正常心肌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remote)、纤维化心肌与左心室心腔的对比噪声比(CNRpool)、两种对比剂之间的信噪比(SNR).结果 2次扫描中,30例患者中有26例显示心肌延迟强化.延迟增强后纤维化心肌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钆布醇和钆喷酸葡胺的CNRremote分别为27.38±14.83、20.94±1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CNRpool分别为10.28±8.74、7.64±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SNR分别为34.16±14.33、25.94±1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对比剂评价纤维化心肌体积有很好的相关性(r=0.980、0.982,P<0.05).结论 在HCM延迟增强成像中,应用钆布醇(0.15 mmol/kg)较应用钆喷酸葡胺(0.20 mmol/kg)可以更有效地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

  • 双能CT区分两种造影剂的研究

    作者:王琦;孙梦月;时高峰;田志辉

    目的:探讨双能CT扫描区分铋造影剂和钆造影剂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将两组不同比例的铋造影剂和钆造影剂混合物置于试管内,第一组为碘海醇注射液和钆特酸葡胺注射液,体积比分别为0∶1、1∶6、1∶1、6∶1、1∶0;第二组为碘海醇注射液和果胶胶体铋溶液,质量浓度分别为0∶1、1∶6、1∶1、6∶1、1∶0。使用双能CT扫描后,以80 keV进行单能量图像重建,应用Liver VNC软件将双能数据进行虚拟平扫及碘含量分析。结果在80 keV虚拟单能量成像的条件下,第一组混合液的CT值为379~383 HU,第二组混合液的CT值为170~173 HU,且两组实际碘浓度与测量碘浓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质分离图像中,碘造影剂和钆造影剂区分不明显,碘和铋造影剂区分明显。结论双能CT可以区分铋和钆这两种衰减率不同的造影剂,原子序数相差越大,区分效果越明显。

  • VEGF靶向荷钆PLA-PEG-PLL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在小肝癌成像中的价值

    作者:于德新;陈智金;张娜;刘永军;王琳琳;王青;马祥兴

    目的 制备VEGF靶向荷钆纳米探针,并研究其在小肝癌特异性成像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聚乳酸-聚乙二醇聚赖氨酸(PLA-PEG-PLL)纳米粒为载体,分别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及钆基接合至载体表面得到靶向纳米探针.体外MR成像测定其驰豫率,再利用种植型H22肝癌小鼠模型进行靶向纳米探针MR增强扫描,探讨皮下种植肝癌及微小病灶的强化表现特点.结果 制备的靶向探针粒径和Zata电位分别为(85.8±7.2)nm和(21.63±2.4)mV,当其浓度为8.0 μmol/ml时测得的R1值为18.394 mmol· ml-1·s-1.靶向探针MR增强扫描显示皮下较大肝癌及小肝癌均表现为明显的特异性靶向延迟期增强,强化峰值分别在2h及3h时出现,而非靶向纳米粒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不明显.结论 成功制备了合适的高驰豫率VEGF靶向PLA-PEG-PLL荷钆纳米探针,并实现了小肝癌的特异性靶向成像.该纳米探针在肝癌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氯化钆对冷保存鼠肝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作者:周勇;张文海;王金生

    目的 研究氯化钆在大鼠肝脏冷保存时对肝细胞线粒体结构、 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影响。 方法 将 Wi star大鼠随机分成 8组,每组 5只。 A、 B、 C、 D 组为对照组,肝脏保存时间分别为 1 、 2、 3、4h,其余 4组为相应的用药组,将各组肝脏用 0~4℃生理盐水灌注后于 0~4 ℃生理盐水中保存。观察各组肝细胞线粒体在电子显微镜下结构的改变,测定各组肝细胞线 粒体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结果 冷保存 1、 2、3h组的肝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分别是 (1.0±0.3)、(1.7±0.2)、 (2.0±1.0)nmol/g,较相应的对照组的含量显著降低(2.2±1.0、 2.8±1 .0、 3.5±1.0,P<0.05)。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对照组肝细胞线粒体损伤 逐渐加重,表现为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膜嵴断裂,空泡形成,严重者线粒体结构基本被破 坏。氯化钆明显减轻肝细胞线粒体结构的损伤程度。 结论 线粒体损伤是大鼠肝脏冷保存的特征,氯化钆对冷保存鼠肝肝细胞的脂质过 氧化损伤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器官保存 线粒体
  • 氯化钆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的防护作用

    作者:程石;宋茂民;李志宏;何三光

    目的探讨氯化钆(GdCl3)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9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P组、GdCl3处理组、ANP GdCl3预处理组、ANP GdCl3治疗组.每组18只.逆行性胰胆管注射3%牛磺酸钠建立ANP大鼠模型.经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泡巨噬细胞(AM),行血气分析,检测肺湿/干重比值、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AM分泌肿瘤坏死因子d(TNFα)、一氧化氮(NO)水平.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透射电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PI)单染色法检测AM凋亡情况.并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GdCl3处理组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NP GdCl3预处理组和ANP GdCl3治疗组各项指标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与ANP组相比升高不明显,两组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ANP GdCl3预处理组和ANP GdCl3治疗组AM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可见DNA梯状条带,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典型凋亡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DNA直方图可见G1峰左侧出现典型亚二倍体细胞群峰型,而另3组则均未出现.结论GdCl3可能通过诱导ANP大鼠AM发生凋亡来减轻ANP所致的肺损伤.

  • 磁共振内耳成像及钆造影技术在内耳相关疾病中的运用

    作者:蔡明静;王伟;詹晓东

    内耳结构相当复杂、深在,当其出现病变时只依靠临床体征及临床表现去判断,缺少客观的评判指标,尤其对膜迷路积水的情况.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内耳钆造影技术的发展,内耳的精细结构已经可以显像.本文就磁共振内耳成像及钆造影技术的原理及在内耳相关疾病的应用做一综述.

  • 含钆对比剂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关联度变化趋势的Meta分析及因果解析

    作者:张斌;梁龙;陈文波;李新云;郑君惠;梁长虹;张水兴

    目的:探讨含钆对比剂(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s, GBCAs)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 NSF)二者之间是否为因果相关以及关联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材料与方法检索PubMed、Wiley Online Library、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采用R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OR值及95%CI,并进行累积Meta分析,采用希尔标准(Hill’s criteria)证明是否为因果相关。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篇文献,6398例患者,其中3篇由于NSF发生例数为0而未能纳入后的定量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钆对比剂暴露可能会增加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发生的风险(OR=16.50,95%CI:7.46~36.53,P<0.01),其中包括钆双胺(OR=20.04,95%CI:3.72~107.78,P<0.01)。希尔标准相关证据基本达到,表明二者之间为因果关系。累积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2007年之后OR值呈减小趋势。结论钆对比剂暴露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之间较强相关,且该相关性为因果关系,其关联强度在2007年之后较明显减弱。

  • 多次使用钆对比剂后MRI平扫小脑齿状核T1WI信号增高的初步研究

    作者:孔莹;李梦双;陈柱典;韩翠平;徐凯

    目的 研究多次使用线性钆对比剂后,小脑齿状核、脑桥和脑脊液在MR平扫T1WI上的信号强度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49例连续进行至少4次MR增强检查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多次增强检查前后均进行了颅脑MR平扫检查).在多次增强前后T1WI上测量齿状核、脑桥及脑脊液的平均信号强度,计算齿状核/脑桥、齿状核脑脊液的信号强度比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同一患者多次增强检查前后T1WI上齿状核/脑桥、齿状核/脑脊液信号强度比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多种临床因素与多次增强前后齿状核/脑桥、齿状核/脑脊液信号强度变化是否相关.结果 多次增强后齿状核/脑桥、齿状核/脑脊液的信号强度比均大于增强前的信号强度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次增强前、后齿状核/脑桥、齿状核/脑脊液信号强度比分别为0.98±0.62、1.05±0.54,3.89±0.94、4.97±1.61(t=-8.494、-4.526,P值均<0.001).接受线性钆对比剂注射次数与信号强度比之间存在正相关(齿状核/脑桥回归系数=0.006,P=0.003,齿状核/脑脊液回归系数=0.144,P=0.009),与其他临床因素无关(P值均>0.05).结论 多次接受钆对比剂注射的患者,T1WI齿状核信号增高,且与增强检查次数呈正相关.

  • 全肝MR灌注成像早期监测肝VX2肿瘤经皮酒精注射疗效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挽时;吴冰;王东;孟利民;时惠平;宋云龙

    目的 研究全肝MR灌注成像(MRPI)早期监视兔肝VX2瘤经皮酒精注射(PEI)疗效的价值.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0只,经开腹手术于肝内注射VX2肿瘤细胞悬液0.1 ml,分别在种瘤后第2、3周进行MR T1WI、T2WI检查监视肿瘤生长情况.在种瘤后第3周时,于CT引导下,于肿瘤一侧的早期强化明显处注射无水乙醇1.0 ml,治疗1周后应用MRPI观察治疗效果.灌注参数包括:对比剂到达时间(TO)和大上升斜率(SS),应用t检验比较治疗区与肿瘤未治疗区的灌注参数.结果 10只兔肿瘤均种植成功,第3周时肿瘤直径(2.6±0.6)cm.治疗过程中3只兔死亡,PEI治疗1周后的治疗区呈无或低度强化.肿瘤未治区与治疗区的TO分别为(16.0±1.2)、(50.8±5.9)s,SS分别为38.9±2.2、6.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8、-39.6,P值均<0.05).常规T1WI、T2WI无法清晰显示治疗区与未治疗区的差异.结论 全肝MRPI可以较敏感的早期监测PEI疗效,早期强化的消失可作为PEI治疗有效的标志.

  • 钆标记单克隆抗体片段对荷瘤裸鼠MR免疫成像的研究

    作者:朱正兵;全显跃;俞志坚;黄其鎏;许乙凯

    目的 探索标记钆(Gd)对抗体活性的影响并分析MR增强效果。方法 (1)取20只裸鼠制作荷大肠癌动物模型;(2)将C.DTPA (DTPA环二酸酐)与抗人大肠癌(CL-3)单克隆抗体片段F(ab)′2按C/P (DTPA环二酸酐与抗体片段的摩尔比值)=2∶1和5∶1分A、B两组, 偶联制备Gd-F(ab)′2-DTPA;(3)MR扫描:18只裸鼠随机分3组,作平扫和增强扫描,2只作瘤内直接注射,取T1WI信号强度数据,进行相对标准化处理。结果 标记后A、B两组抗体免疫结合率分别为74%和62%。增强扫描,肿瘤均有轻度强化,B组(31.67±1.12)比A组(24.45±1.92)明显。结论 随着C/P的增加,标记抗体片段的活性下降,但MR增强效果有所增加且F(ab)′2-DTPA- Gd的增强作用具有特异性。

  • La/Gd对高磷条件下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的不同效应

    作者:于彩霞;龚娇;黄健;张天蓝;王夔

    镧系元素(Lns)中,镧(La)和钆(Gd)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在临床中的应用会导致La和Gd蓄积于骨骼内.La和Gd物理化学性质相似,当二者应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时,相似的性质是否会对骨代谢造成相似的生物学影响,正在引起研究人员关注.本文比较了在高磷条件下LaCl3和GdCl3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在高磷条件下,LaCl3高浓度抑制BMSCs分化,低浓度能够促进分化相关基因表达;而GdCl3促进细胞分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培养过程中生成的含Lns的钙磷酸盐沉淀参与了在本实验中观察到的La和Gd对细胞分化的不同作用.La和Gd在原子序数上存在微小差异,致使Gd对沉淀生成的促进作用更强;含Gd的钙磷酸盐颗粒吸附蛋白量少于含La的钙磷酸盐颗粒,导致含Gd的颗粒粒径较大.总之,Gd与La参与的颗粒理化性质上的不同部分导致了本实验中LaCl3和GdCl3对细胞分化作用的不同.

6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