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钆-纳米金双模态分子成像探针的研制

    作者:田秀梅;郑小丽;阳范文;朱继翔;彭晔;陈晓明

    目的 制备一种钆-纳米金复合物作为光和磁双模态分子成像探针,评估其分子影像学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在成功研制的钆-介孔硅磁共振对比剂的基础上,利用聚乙烯亚胺(PEI)进行表面改性,进而挂接带负电荷的30 nm的金颗粒,制备钆-纳米金复合物.透射电镜观察其物理表面特性,X射线能谱仪测量钆、金等各元素所占比例,紫外吸收光谱仪测定其吸收光谱,皮秒条纹相机测定其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利用核磁弛豫分散技术分析其纵向弛豫率R1,MTT法测定其细胞毒性,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分析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光学成像效果,透射电镜分析其在组织内的亚细胞分布,3.0 T核磁共振扫描仪观察其在脾脏肝转移瘤小鼠中的成像效果.结果 30 nm的金颗粒成功挂接在PEI包裹的钆-介孔硅分子探针上.X射线能谱仪分析其Gd和Au元素所占比例为6.74%和0.52%.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其在525 nm处和近红外749 nm处均有吸收峰.时间分辨荧光光谱表明其发光有一个宽的发光带(525~560 nm),发光峰位于550 nm.其纵向弛豫率R1为3.171 nmol-1·L·s-1.MTT法显示其细胞毒性甚微.裸鼠尾静脉注射4h后,透射电镜显示其组织内的纳米金颗粒被降解分离.其具有很好的细胞共聚焦荧光成像效果.裸鼠尾静脉注射30 min,肿瘤的磁共振图像明显强化.结论 成功制备了光和磁双模态分子成像探针,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

  • RGD双模态探针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唐琪;苏丹柯;金观桥;王铮

    整合素αvβ3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其特异性配体RGD (Arg-Gly-Asp)动态监测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情况、定性评估肿瘤血管生成,对肿瘤的良恶性判定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基于RGD肽的分子影像学检查方法是监测整合素αvβ3表达的无创新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与疗效监测、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制以及其他非肿瘤疾病的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对RGD双模态分子探针在临床前期应用中的研究价值进行综述.

  • 靶向VEGFR2光声/超声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寻靶实验研究

    作者:肖洋;冉海涛;夏琼;张斌;过源;王志刚

    目的 制备一种特异性靶向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光声/超声双模态造影剂,探讨其体外寻靶能力及双模态显影效果.方法 采用多步乳化法制备载有印度墨水和液态氟碳的高分子造影剂,用碳二亚胺法将造影剂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单克隆抗体相偶联,制备出靶向VEGFR2高分子造影剂(Vi-PFH-PLGA).检测该造影剂的一般特性、体外寻靶能力及双模态显影效果,并与非靶向高分子造影剂进行比较.结果 所制备的靶向高分子造影剂的平均粒径为(565.5±15.6)nm,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到抗体成功的连接到造影剂表面,流式细胞仪测得抗体微球连接率为99.72%,体外寻靶能力实验显示较多的靶向造影剂呈花环状牢固的聚集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面,而非靶向组和抗体干预组未见造影剂与HUVEC的特异性结合.体外光声/超声显影实验显示,经脉冲激光辐照后,靶向造影剂组可检测到明显的光声信号和超声信号,与非靶向造影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成功制备出靶向VEGFR2的光声/超声双模态造影剂,该造影剂在体外与HUVEC细胞具有较强的靶向结合能力且具备较好的光声/超声双模态显影效果.

  • 胰腺癌LyP-1靶向性磁共振—荧光双模态分子探针实验

    作者:史张;宋长恩;施睿峰;陆建平;邓勇辉;蒋涛

    目的 构建胰腺癌LyP-1靶向性磁共振—荧光双模态分子探针,观察其表征并进行MR显像.方法 构建50 nm核壳结构的磁共振—荧光双模态介孔探针,表面经环形多肽LyP-1(Cys-Gly-Asn-Lys-Arg-Thr-Arg-Gly-Cys)修饰,通过荧光及MR T2WI联合成像,验证该分子探针能否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胰腺癌细胞.结果 新型LyP-1靶向性磁共振—荧光双模态分子探针可用于小鼠原位胰腺癌的荧光显像和磁共振成像,可有效结合胰腺癌细胞并在体外使T2WI信号明显降低.体内实验表明,该分子探针可与荧光标记的胰腺癌组织靶向结合,并作为MRI对比剂显示C57BL/6小鼠原位胰腺癌.结论 LyP-1靶向性磁共振—荧光双模态分子探针可靶向性地高效结合原位移植的小鼠胰腺癌细胞,用于早期胰腺癌诊断的转化研究.

  • 99mTc-转铁蛋白-DTPA-Gd核素/磁性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基于转铁蛋白受体表达水平的肿瘤成像

    作者:顾丙新;孙玉云;杨忠毅;罗建民;张建平;章英剑

    背景与目的:转铁蛋白(Holo-Transferrin,Tf)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广泛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膜表面,并被认为是抗肿瘤治疗的靶点.本研究旨在探讨99mTc-Tf-DTPA-Gd在体、无创性检测多种人源性肿瘤TfR表达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制作10种人肿瘤细胞的BALB/c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经荷瘤鼠尾静脉注射99mTc-Tf-DTPA-Gd或Tf-DTPA-Gd 4 h后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靶本比值即靶区/肌肉组织(target-to-muscle ratios,T/M)或相对信号增强值(relative signal enhancement,rSE);显像结束后取肿瘤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H-score法评估10种肿瘤表达TfR水平.选用两样本t检验及Spearman分析数据.结果:10种移植瘤模型均可用于成像.注射双模态探针4 h后,有9种肿瘤摄取99mTc-Tf-DTPA-Gd,其中胶质瘤细胞U87的T/M值高,乳腺癌细胞MDA-MB-468也有较高的T/M值;而前列腺癌细胞PC-3肿瘤几乎不摄取,T/M值接近1,与MDA-MB-468 T/M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9,P=0.002).MRI显示,MDA-MB-468肿瘤强化明显,rSE达(154.88±8.71)%,而PC-3肿瘤为(111.31±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1,P=0.001).PC-3肿瘤几乎不表达TfR,其余9种肿瘤均不同程度地表达TfR.TfR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探针的T/M值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915,P<0.001).结论:99mTc-Tf-DTPA-Gd可在体、无创性反映肿瘤表达TfR受体情况.

  • CT/MRI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和表征

    作者:王月花;宋丽娜;丁佳丽;鲁珊珊;蒋燕妮;张宇;顾宁

    目的:合成用于CT/MRI双模态造影的水包油型纳米乳液,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用共沉淀法合成油酸包裹的Fe3O4纳米颗粒,然后将其分散到市售的碘化油注射液中,借助纳米乳液的合成方法合成出CT/MRI双模态造影剂,并用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DLS)、水平磁场作用下乳滴的组装、CT和MRI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1) TEM结果显示,乳滴的直径约为100 nm,DLS测得其水动力尺寸平均为81.7 nm;(2) 将乳液置于水平磁场作用下验证了Fe3O4纳米颗粒确实存在于乳滴内;(3) CT、MRI等分析手段显示了该乳液的CT值为292.6 HU(碘含量为24 mg·ml-1),弛豫率为65.7 mmol·L-1·s-1.结论:CT/MRI双模态造影的水包油型纳米乳液具有良好的CT和MRI造影增强效果,有望成为一种性能优异的CT/MRI双模态造影剂.

  • 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新型钼靶压迫器对超声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时丹丹;李杰;肖静;王蒙;张开宁

    目的 探讨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新型钼靶压迫器对超声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41例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乳腺实性结节的患者(共43个结节),分别通过新型及传统钼靶压迫器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图像中比较使用两种压迫器的图像对比度、信噪比及信号强度的差异;彩色多普勒图像中通过计算彩色像素个数定量分析使用两种压迫器时血流信号显示的差异.结果新型压迫器的超声图像对比度、信噪比及信号强度均明显高于传统压迫器(P均<0.01).在常规超声检查可显示血流信号的22个乳腺结节中,使用新型及传统压迫器时血流信号的显示率分别为100%和40.91%.新型压迫器的血流信号显示量明显高于传统压迫器(P<0.001).结论 在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新型钼靶压迫器可明显减少声衰减,显著提高超声图像质量.

  • 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新型钼靶压迫器对超声耦合时间及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时丹丹;李杰;肖静;孙霄;商蒙蒙;刘青

    目的:观察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新型钼靶压迫器对超声耦合时间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常规超声检查发现乳腺实性结节的患者41例(43个结节),分别使用新型及传统钼靶压迫器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在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进行耦合时间及超声图像质量的比较。结果在双模态成像系统中,使用新型及传统钼靶压迫器的耦合时间分别为(14.09±1.04)、(40.30±0.81) s,乳腺超声图像质量的平均分数分别4.6、3.2分,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7.67%、86.05%,P均<0.05。结论在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使用新型钼靶压迫器可有效缩短检查时间,提高超声检查图像质量及病灶检出率。

  • Gd2O3:Eu3+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的肝毒性分子机制探究

    作者:郑存静;田秀梅;谢富康;李立

    目的 探究Gd2O3:Eu3+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的肝毒性,并初步阐明其肝毒性的分子机制.方法 离体LO2肝细胞与Gd2O3:Eu3+分子影像探针共孵育,CCK8法评估其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该分子影像探针建立动物在体模型,肝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凋亡标志蛋白caspase3的激活情况.RT-qPCR检测凋亡相关信号通路p53、Bal-2和Bal-xL的mRNA表达水平,明确该分子影像探针引发肝毒性的相关分子机制.结果 细胞实验表明,Gd2O3:Eu3+分子影像探针可引发肝细胞凋亡;动物实验表明,在肝组织内激活P53基因,抑制Bcl-2及Bcl-xL基因表达,同时激活caspase3蛋白,进而引发肝细胞的凋亡.结论 从基因水平初步阐明Gd2O3:Eu3+分子影像探针的肝毒性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肝脏组织内的p53,同时抑制Bcl-2、Bcl-xL基因表达,进而激活caspase3蛋白,而引发肝细胞的凋亡.

  • PET/MRI与SPECT/MRI双模态分子成像探针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先平;白亚妮;康晓伟(综述);魏光全(审校)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MI)早由哈佛大学的 Weissleder[1]提出,目前用于分子影像学研究的技术包括:CT、MRI、US、PET、SPECT 及光学成像等,但是,没有一种单模态成像可提供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所有必须信息。鉴于各个单模态成像本身的优缺点,近年来,双(多)模态分子成像逐渐成为研发的热点,同时也带动了双(多)模态分子探针的开发构建。纳米技术为构建理想的双(多)模态分子探针提供了平台,同时集定量、无创和靶向治疗于一体的双模态探针的研究也已取得了重要进展[2]。本文就由核素标记的氧化铁纳米探针的研究及应用做一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