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期刊为您保价护航
-
您好,我们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期刊推荐
2、咨询绿色通道
3、医生论文咨询
-
现在咨询——先见刊后付款
请输入您想要咨询的问题......
1-3个月
1.文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实用性。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炼、通顺、重点突出。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经验交流等不超过1 500字。
2.文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好不设副标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
3.作者: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并注明通信作者姓名及Email地址。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作者署名有争议或投稿后申请变更作者顺序者,须附全部作者签名的作者贡献说明。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
4.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中文摘要一般不限字数,但应给出具体的数据性资料,英文摘要可略详于中文摘要,中、英文摘要的主要内容应一致。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全部作者均应列出;不属同一单位时,只列出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
5.关键词:论著须标引2~5个关键词。应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或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之间以分号隔开。
6.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6751.1/2/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和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执行,腧穴名称与部位名词术语按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和GB/T 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执行。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确须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名称。
7.图表:图表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可提供彩图。说明性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线条图高宽比例约为5∶7。照片请提供原始图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8.计量单位:执行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的有关规定,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9.文字: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10-31)》和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2月2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以及1992年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
10.数字:执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4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如“11,329.476,55”应写成“11 309.476 55”。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要写成5~95%,50.2%±0.6%应写成(50.2±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而不写成4×3×5 cm3。
11.统计学方法: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γ;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对于P值≤检测水准(一般为0.05)的情况,一律描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时,一般选用P>0.05、P<0.05和P<0.01三种方式即可,无须再细分为P<0.001或P<0.0 001。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资料的表达与描述,并介绍选用的统计学方法和采用的统计学软件及版本。
12.参考文献: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须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题名后请标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可以采用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的NLM′s Citing Medicine(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7256)中的格式。中文期刊用全名。每年连续编码的期刊可以不著录期号。
13.基金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基金编号)”,并附基金或项目证书复印件。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应依次列出,其间以“;”隔开。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影响因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发文量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官网是http://zhmnwkzz.yiigle.com/。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的复合影响因子:1.342,综合影响因子:1.290。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邮箱是Email:mnzz@263.net.cn。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投稿的大致流程是:登入官方网站上传稿件或者通过邮件发送到编辑部——等待编辑和外审专家审稿——退修稿件——主编审稿——是否录用,如果录用等待录用通知书,等待见刊。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的邮政编号是100005。
不是,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是本中文核心期刊。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审稿周期是1-3个月。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患者,女,54岁.因耻骨上区疼痛10 d,B超检查发现膀胱肿物1d于2017年1月17日入院.患者无过敏史.查体无阳性体征.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19×1012/L[正常值(0.05 ~0.50)×1012/L];尿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1个/μl(正常值≤9个/μl),尿红细胞计数153个/μl(正常值≤5个/μl).MRI检查提示膀胱右后壁广泛不规则增厚,并呈结节状凸向膀胱内,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未见明确弥散受限,ADC信号明显减低,膀胱后壁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增强扫描呈大致均匀强化.右侧髂外静脉及髂内静脉见条状充盈缺损,提示右髂静脉血栓形成.行膀胱镜检查,术中发现膀胱右侧壁黏膜广泛增厚、水肿,局部黏膜充血,红斑形成并可见团块状隆起,右侧输尿管口无法寻及.多点活检病理结果提示嗜酸性膀胱炎(eosinophilic cystitis,EC).
患者,女,39岁.因间歇性肉眼血尿1个月于2017年7月7日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间歇性发作,可自行缓解或消失.妇科查体:阴道前壁近尿道中段可扪及4 cm×5 cm大小包块,活动度一般.入院后血常规、肝肾功等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泌尿系CT检查:尿道内可见一不规则低密度区,大小约4.0 cm×5.1cm,前缘突入膀胱.PET-CT检查:会阴尿道部肿块,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符合恶性肿瘤表现,肿瘤累及阴道前壁.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示透明细胞癌.临床分期为T3 N2 M0期.经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后,行腹腔镜全尿道、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盆腔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肿瘤原发于后尿道近膀胱处,已侵犯膀胱颈部及部分阴道前壁.术后标本可见尿道与膀胱交界处一肿物,大小4.0 cm×3.9cm ×2.5 cm.病理检查结果为尿道透明细胞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示CK7(+)、PAX8(+)、CK20(-)、P63(-)、ER(-)、PR(-).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和转移.
患者,女,50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3周,血尿1Od于2018年8月20日入院.患者3周前体检B超检查示左肾下极可见48 mm×47 mm×43 mm大小的实性较低回声团块,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双输尿管未显示扩张.肾CT检查示左肾下极团块影,直径约4.6 cm,边界不清,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周围明显结节状强化,静脉期造影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术前诊断:左肾癌.于全麻下行腹腔镜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后病理:(左肾下极)血管母细胞瘤(瘤体大小4.2 cm×3.5 cm×3.5 cm),输尿管、肾周血管及肾周脂肪均阴性.免疫组化染色检查:CK(-),Vimentin(+),S-100(+),CK7(-),a-inhabin(+),Ki-67低表达.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与转移.
目的 研究重复肾血管解剖,为手术切除病变肾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上肾重复肾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4例;年龄0.2 ~11.8岁,平均2.5岁.患儿因泌尿系感染、漏尿、腹部包块、体检超声检查发现重复肾异常等入院.84例中单侧重复肾75例(89.3%),双侧9例(10.7%).根据术前CT血管造影及术中所见重复肾形态、大小、位置、重复肾段解剖关系重点,结合上肾段动脉血管的分支和走行,描述重复肾上肾段动脉血供情况.分析重复肾上肾段血管数量及走行与性别的关系.结果 本组84例共93侧中,68侧(73.1%)上肾段为1支动脉供应,25侧(26.9%)为≥2支动脉供应.基于上肾段供应动脉走行及开口情况,分3类:①提前分支类,共71侧(76.3%),为肾动脉在肾门贴近肾实质处分出2支或多支血管,分别供应上下肾段;②副肾动脉类,共18侧(19.4%),为腹主动脉或其分支发出动脉直接汇入上肾段;③其他类,共4侧(4.3%),包括提前分支加副肾动脉的混合类和肾上腺动脉分支供应重复肾上肾段的情况.在血管变异中,不同性别重复肾上肾段供应血管数量(P=0.19)和血管走行(P=0.83)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复肾上肾段供应动脉数量方面以单一肾动脉分支为主;走行方面以提前分支类为主;供应动脉数量和走行无性别差异.了解重复肾上肾段血管变异情况,可为术中避免出血及误伤正常血管提供依据.
目的 分析术前肾静脉癌栓漏诊病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肾癌伴肾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漏诊肾静脉癌栓将患者分为漏诊组(39例)和未漏诊组(89例),以2015年1-6月收治的病理确诊的无肾静脉癌栓的40例肾癌患者为无癌栓组.漏诊组男29例,女10例;年龄(61.4±11.1)岁;体重指数(26.74±3.12) kg/m2;KPS评分<80分2例;副瘤综合征1例;癌栓Mayo分级0级.未漏诊组男74例,女15例;年龄(60.2±9.7)岁;体重指数(25.12±1.93) kg/m2;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80分5例;副瘤综合征7例;癌栓Mayo分级0级.无癌栓组男31例,女9例;年龄(59.5±10.7)岁;体重指数(24.48±2.56) kg/m2;KPS评分<80分3例;副瘤综合征3例.漏诊组与未漏诊组、漏诊组与无癌栓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漏诊组与未漏诊组、漏诊组与无癌栓组患者肿瘤位置、肿瘤直径、影像学相关数据资料等.结果 漏诊组和未漏诊组患者肾脏中部肿瘤比例[56.4% (22/39)与38.2% (34/89)]、肿瘤周围侧支静脉血管比例[33.3% (13/39)与31.5% (28/89)]和CT检查肾静脉造影剂充盈不佳比例[42.9% (9/21)与61.8% (21/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组和无癌栓组比较结果显示,漏诊组肾肿瘤位于肾腔中部的患者比例、肾肿瘤周围有侧支静脉血管患者比例及肾静脉造影剂充盈不佳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癌栓组[30.0% (12/40),P=0.018;10.0% (4/40),P=0.012;16.7% (4/24),P=0.002].结论 肾癌肾静脉癌栓易漏诊,术前患者如存在肾脏中部肿瘤、肾静脉造影剂充盈不佳、肾肿瘤侧支静脉血管应警惕合并癌栓的可能性,临床上应提高认识.
目的 总结采用针状肾镜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4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41.2岁(26~ 65岁).上盏结石8例,中盏结石6例,下盏结石8例,肾盂及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结石4例.结石大径平均1.2 cm(0.5~1.4 cm).24例均全麻下采用自主研发的针状肾镜行完全超声引导下PCNL,穿刺目标肾盏分别为上盏6例,中盏10例,下盏8例.针状肾镜由穿刺外鞘和针柄组成,穿刺外鞘为中空的金属鞘,外径F4.2,内径F3.6,长度约15 cm,外鞘头端呈斜面状,方便进行穿刺;针柄为三通管.外鞘尾端通过螺旋接口与针柄相连,三通管的3个接口可分别连接液体灌注装置、视频导入光纤及200 μm钬激光光纤.针状肾镜集成像系统、灌注系统、肾镜通道为一体,穿刺时通过视频导入光纤可以同步观察针道经过的组织.穿刺外鞘尖端进入目标盏后,连接钬激光光纤进行碎石操作.结果 本组24例中,22例采用针状肾镜完成手术,2例改为F16微通道取出结石.手术时间平均为49.2 min(22 ~75 min),血红蛋白下降值平均为5.2 g/L(0~13.8g/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3 d(1 ~6 d).采用针状肾镜完成手术的22例均采用完全无管化.术后4例出现并发症(2例发热,2例肾绞痛),均为ClavienⅡ级,均通过保守治疗治愈.术后1个月复查KUB或CT,22例采用针状肾镜完成手术者的结石清除率为90.9%(20/22),2例残留结石患者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治愈.结论 采用针状肾镜行PCNL治疗直径<1.5 cm的上尿路结石是安全、有效的,术后早期清石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目的 总结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2例原发性睾丸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6~66岁,平均58岁,其中10例年龄>50岁.左侧4例,右侧8例.12例均以无痛性睾丸肿物为首发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睾丸实性占位,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10例术前诊断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2例术前诊断为睾丸淋巴瘤可能性大.12例均行患侧睾丸切除术,其中经腹股沟手术7例,经阴囊手术5例.12例中2例于外院行经阴囊睾丸切除术后出现患侧腹股沟区复发.术后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利妥昔单抗(R-CHOP)方案或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静脉化疗,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鞘内注射,对侧睾丸预防性放疗.结果 术后病理均明确诊断为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n Arbor分期Ⅰ期8例,Ⅱ期2例,Ⅲ期1例,Ⅳ期1例.12例术后均行化疗,其中6例予R-CHOP方案,6例予CHOP方案.12例中9例接受中枢神经系统鞘内注射,6例行对侧睾丸预防性放疗.术后随访10~45个月,平均31个月.2例行CHOP方案化疗患者死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其中1例未行鞘内注射和放疗,术后9个月复发.1例为经阴囊睾丸切除后腹股沟区复发者,行鞘内注射和放疗,术后28个月复发.另1例经阴囊睾丸切除术后腹股沟区复发患者,予CHOP方案化疗,行预防性鞘内注射和放疗,术后随访40个月未见复发转移.1例经阴囊睾丸切除术后行CHOP方案静脉化疗,未行鞘内注射和放疗,术后24个月出现腹腔复发.未见对侧睾丸复发病例.结论 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较罕见.睾丸切除术是重要的诊治手段,首选经腹股沟途径.建议术后行R-CHOP方案化疗、预防性对侧睾丸放疗及神经系统鞘内注射以延长生存期.
目的 探讨尿道板联合一侧新月形皮瓣治疗小儿尿道下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4例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3.3±2.1)岁(1~9岁).尿道外口均位于阴茎腹侧中远端,伴阴茎轻、中度弯曲,包皮呈帽状堆积于阴茎背侧,腹侧皮肤缺乏,无阴茎、阴囊转位或隐睾等疾病.所有患儿均为首次手术,行尿道板联合一侧新月形皮瓣尿道成形术.术中游离尿道板一侧新月形包皮浅筋膜组织,联合尿道板作为新尿道材料,并使尿道偏离中线缝合.修剪尿道前端开口呈浅“V”形后成形尿道外口,使用背侧肉膜血管蒂加盖新尿道,缝合关闭阴茎头翼瓣成形阴茎头,裁剪包皮覆盖缝合阴茎体.术中留取背侧包皮内板、外板筋膜组织,腹侧包皮内板、外板筋膜组织,行HE染色,比较各组筋膜血管数量,并对浅、深筋膜血管数量进行比较;同时留取腹侧内、外板与尿道板交界处筋膜组织,观察切面组织形态和血管走行情况.结果 1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阴茎伸直前测量阴茎长度为(3.5 ±0.5)cm(2.7~4.0 cm);冠状沟处阴茎直径(1.2±0.3)cm (1.0~1.8 cm);两翼处阴茎头直径(1.5±0.3)cm (1.2~2.3 cm);尿道板宽度(0.6±0.1)cm (0.4~0.8cm).完全矫正阴茎弯曲畸形后测量阴茎长度为(3.5±0.5)cm (3.0~4.5 cm);尿道缺损(1.7±0.7)cm (0.8 ~2.5 cm);按Barcat法分型,其中冠状沟型2例,阴茎前段型7例,阴茎中段型5例.术中留取标本HE染色结果显示,背侧包皮内板筋膜组织的血管数量为(8.5±2.1)支,背侧包皮外板(5.1±1.6)支,腹侧包皮内板(7.6±1.8)支,腹侧包皮外板(4.8±1.6)支,背侧包皮内板筋膜组织血管数量丰富,多于背侧包皮外板(P =0.033)和腹侧包皮外板(P=0.047),但与腹侧包皮内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26);背侧与腹侧包皮外板筋膜组织血管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82).靠近皮肤的浅筋膜组织血管数量为(10.3±1.4)支,显著高于深筋膜组织[(4.2±1.7)支,P=0.037].腹侧内、外板与尿道板交界处横切面可见浅筋膜有较多的血管分支向尿道板方向走行.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4±2.1)个月(3~9个月).所有患儿阴茎伸直满意,尿道口无裂开,无排尿费力,排尿无分叉,无尿瘘.1例阴茎中段型患儿发生术后感染,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1例阴茎前段型患儿术后尿线偏细,但无排尿困难,予F6金属尿道扩张器扩张2个月后,尿线增粗.结论 尿道板联合一侧新月形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术后并发症少,外观满意.对于术中无需横断尿道板即可满意伸直阴茎的患儿,尤其是对阴茎发育较差、制作新尿道材料不充足的的患儿,提供了一种可选的手术方式.尿道板两侧的包皮浅筋膜组织血供丰富,是新尿道的理想材料.
目的 探讨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TvRARP)的手术经验,分析术后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4-8月收治的10例接受TvRA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8.6±9.4)岁,体重指数(26.5±3.1)kg/m2,术前tPSA(19.5 ±4.1) ng/ml,术前Gleason评分中位值6分(6~7分),前列腺体积(33.4±15.8) ml,术前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中位值12分(10 ~ 16分).术前临床分期cT1c期8例,cT2a期1例,cT2b期1例.所有患者术前控尿均正常.TvRARP主要步骤:纵行切开膀胱后,沿尿道内口环形切开,先从后方依次分离两侧输精管和精囊,分离前列腺后表面直至前列腺尖部,随后在侧方分离两侧神经血管束,并在前方分离前列腺前表面直至尖部,后分离、离断尿道,移除标本,完成膀胱-尿道吻合,关闭膀胱.结果 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病例,无输血病例,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40.5±35.5) min,术中失血量(65.5 ±35.5) ml.术后病理提示pT2a期6例、PT2b期3例、pT2c期1例;Gleason评分中位值6分(6~7分);切缘阳性1例.术后7d拔除导尿管,9例即刻实现控尿,1例术后2周实现控尿.10例随访时间2~4个月,平均3个月.所有患者无肿瘤复发表现(tPSA <0.2 ng/ml).术后2个月,IIEF-5评分中位值11分(8 ~1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vRARP是治疗低风险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可选术式,术后即刻控尿较理想,肿瘤控制效果和术后勃起功能恢复情况仍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肾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例原发性肾脏恶性PECom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27~ 65岁,平均46.3岁.所有肿瘤均为单发,肿瘤大径1.8~17.2cm,平均9.4 cm.3例因体检发现肾肿瘤,3例间歇性腰痛并发热,1例肉眼血尿,1例因右手右足软组织红肿疼痛就诊.术前泌尿系CT或MRI检查均提示肾肿瘤.术前均诊断为肾脏恶性肿瘤,其中2例合并下腔静脉癌栓.1例肺、肝、骨等多处转移.临床分期:T1N0 M0期2例,T1N0M1期1例,T2N0 M0期2例,T3M0M0期1例,T4N0M1期2例.3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动脉化疗栓塞术+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1例因术前发现远处多发转移,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予全身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化疗;1例因肿瘤直径过大,术前行奥沙利铂局部栓塞化疗.余均未行辅助治疗.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肿瘤切面呈灰红、灰黄色,多结节状,质软,部分有不完整包膜.镜下可见较大的非典型性细胞,部分呈梭形,细胞排列紊乱,部分合并大量坏死组织,胞质丰富浅嗜伊红色.组织成分可见厚壁血管、平滑肌样细胞、脂肪组织等.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示,8例中4例HMB45阳性,4例Melan-A阳性,7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7例细胞角蛋白(CK)阴性,6例S-100阴性,Ki-67呈不同程度表达(10% ~ 70%).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脏恶性PEComa.8例术后随访14~60个月,平均29个月.1例术前已发生多发转移者,术后25个月死于恶病质;1例术后6个月出现多发转移(肺、骨、肝),术后20个月死于恶病质.1例肿瘤局部复发,带瘤生存.余未见复发转移.结论 原发性肾脏恶性PEComa临床罕见,肿瘤直径往往较大,确诊依靠病理检查结果.治疗首选患侧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易发生复发、远处转移.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MayoⅢ~Ⅳ级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例肾肿瘤伴MayoⅢ~Ⅳ级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54~71岁,中位年龄59岁.肿瘤位于左侧1例,右侧4例;肿瘤直径5~9 cm,平均6.8 cm.术前临床分期T3b期3例,T3.期2例.5例中Ⅲ级癌栓4例,Ⅳ级癌栓1例;癌栓长度为7~11 cm,中位值9 cm.Ⅲ级癌栓需要翻左右肝叶,阻断第一肝门血管及肝上膈下下腔静脉.Ⅳ级癌栓需要体外循环支持,由泌尿外科联合肝胆外科及心外科多学科合作完成,需要翻肝、阻断上腔及下腔静脉回流后切开右心房及肝静脉以下的下腔静脉分段取栓.结果 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中位手术时间440 min (320 ~630 min).术中使用血液回收装置,估计术中中位出血量2 500 ml(500 ~6 000 ml),5例均予输血.术中下腔静脉阻断中位时间35 min(25 ~50 min).术后转ICU病房中位时间4 d(2 ~8 d),术后引流管放置中位时间9 d(7~ 12 d).5例术后病理均为透明细胞癌.术后3例出现肾功能不全,2例出现肝功能不全,药物治疗后均好转.5例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9.6个月(12 ~48个月),1例术后6个月死亡,1例疾病进展.结论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Ⅲ~Ⅳ级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尽管风险很高,但在选择合适患者的前提下,对机器人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是可行的.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MRI)在鉴别肾积水和肾积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院行DW-MRI检查的50例肾结石伴可疑肾积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33例;年龄(49.40±10.51)岁.肾结石大径中位值为30.30(17.38,56.01) mm,肾积液大径中位值为46.39(34.33,56.55)mm.术前超声、CT检查均未诊断肾积脓,肾脏DW-MRI提示肾积水29例和肾积脓21例.根据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引流肾盂尿液是否为脓液,确诊肾积水和肾积脓.分析DW-MRI检查后肾积液区扩散加权(DW)图像差异特征,重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并分析特征,比较肾积水和肾积脓患者肾积液区ADC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ADC值诊断肾积脓的临界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术中根据穿刺引流液性状确诊肾积水33例,肾积脓17例.术前DW-MRI诊断准确率为84.00%(42/50),敏感性为88.24% (15/17),特异性为81.82%(27/33).在我院行CT检查的30例患者中,18例肾积水和12例肾积脓CT值分别为(7.03 ±3.26) HU和(8.67±3.52)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图中,当b值≥500 s/mm2时,肾积水信号强度明显降低,肾积脓信号强度明显增强;ADC图中,肾积水呈现高信号,肾积脓则表现为低信号.肾积脓组平均ADC值小于肾积水组[(1.53±0.58)×10-3mm2/s与(2.86 ±0.56)×10-3mm2/s,P<0.01].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2(95% CI0.80~0.98),ADC值诊断肾积脓的临界值为1.39×10-3mm2/s,此时诊断敏感性为94.12%,特异性为84.85%.结论 DW-MRI检查时,DW图中肾积脓较肾积水信号增强,而ADC图中肾积脓较肾积水信号降低,肾积脓ADC值低于肾积水,结合ADC值可有效鉴别肾积水与肾积脓.
泌尿系统大部分器官都位于腹膜后,由于腹膜后没有天然的体腔,如何建立有效的腹膜后腔将明显影响下一步手术的进程.我们在IUPU法建立腹膜后腔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采用改良IUPU法手术完成125例手术,建腔过程中无明显出血,建腔时间短,空间较大,未见小肠、结肠、胸膜、腹膜、大血管及其他相邻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无漏气.
本研究在剥脱式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基础上,结合膀胱肿瘤与正常膀胱壁解剖结构差异及组织结构间相互作用力,建立常规电切环逆推法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式.回顾性分析两组分别行常规电切环逆推法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和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表明术后肿瘤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步认为常规电切环逆推法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可减少术中肿瘤残留,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
肾癌合并癌栓一直是泌尿外科的诊治难题,其围手术期结局及远期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相关因素对临床决策和医患沟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肾癌合并癌栓患者的围手术期结局、远期预后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总结.
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肿瘤异质性同样也给临床决策带来困难.目前临床检测手段难以精准预测患者预后和指导选择佳治疗方案.循环肿瘤细胞(CTC)是一类从原发肿瘤或转移灶脱落、侵入并存在于外周血管的肿瘤细胞,对其进行研究有望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转移的机制.然而,对CTC的研究仍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本文就CTC的临床价值、研究方式和分离技术做一综述.
近年来,溴结构域及超末端结构(BET)亚家族成员已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热门研究靶点.研究结果表明BET蛋白能调控癌基因转录因子信号通路,受其调控的基因包括雄激素受体靶基因、ERG和c-myc基因等.BET抑制剂通过抑制这些通路实现强大的抗肿瘤效应,然而前列腺癌对BET抑制剂的敏感性不一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其耐药机制与锌指结构域蛋白(SPOP)突变体和重组人环己二乙酰胺诱导蛋白1(HEXIM1)相关.本文主要论述BET抑制剂治疗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及潜在耐药机制.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会于2019年1月25日在上海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编委专家主要是编委会的顾问、总编、副总编、常务编委以及编辑部主任.总编孙颖浩院士主持会议.孙院士首先给大家介绍了此次常务编委会的3个主要议题:①成立中国泌尿男生殖系统疾病指南共识科学指导委员会;②审定拟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发表的指南、共识类文章的撰写要求;③审议2019年《中华泌尿外科杂志》重点专题发表计划.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投稿后三天送外审,一个多月返回了审稿意见,审稿专家提出了几个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修改,半个月做被收录,前后历时两个月的时间,效率很高。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4年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4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医学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已有论文-内部合作见刊
5.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客服正在输入...
在中华泌尿外科上投了一篇病例报告,送审了两个专家,给出的审稿意见都很中肯,一个建议修改后录用,一个建议修改后再审,编辑认真负责,给出的修改建议都很明确详细,经修改后送复审,之后就被收录了,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