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征象分析

    作者:任荣;袁功玲;李敏;刘荣荣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征象特点.方法 搜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的66例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CT表现资料.其中,男28例(42.4%),女38例(57.6%),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31.7±12.9)岁.对66例患者的发病部位、CT分型及征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6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中,多发者65例(98.5%),单发者1例(1.5%);双侧发病39例(59.1%),单侧发病27例(40.9%).淋巴结分布于多个分区者59例(89.4%),分布于单个分区者7例(10.6%);淋巴结常见的分布区域依次为,Ⅱb区35例(53.0%),Ⅰa区30例(45.5%),Ⅰb区30例(45.5%),Ⅳb区26例(39.4%),Ⅱa区23例(34.8%),Ⅲ区22例(33.3%),Ⅳa区18例(27.3%).淋巴结CT分型及征象为:均匀强化型(Ⅰ型)49例(74.2%),表现为结核结节及肉芽肿形成;包膜强化型(Ⅱ型)24例(36.4%),表现为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包膜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边缘强化型(Ⅲ型)34例(51.5%),表现为淋巴结包膜坏死,有分隔,边缘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不均匀强化型(或融合型;Ⅳ型)44例(66.7%),其中并发窦道形成8例(12.1%),表现为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破溃侵犯周围组织,不均匀边缘强化,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可见窦道.60例(90.9%)患者主发病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周围组织侵犯.结论 颈部淋巴结结核具有多分区、多分型、多种CT征象显现同时存在的特点,CT增强扫描可以很好地显示病变形态和反映病理学改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分子病理学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及其耐药性的应用价值

    作者:穆晶;刘子臣;宋婧;李琨;车南颖;刘红刚

    目的 评价分子病理学方法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及其耐药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病理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临床症状和体征均符合颈部淋巴结结核、抗结核药物治疗均有效)的全部97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结核组);以及符合纳入标准(通过病理学或临床检测结果明确诊断为其他淋巴结疾病)的全部20例其他淋巴结病变患者(非结核组)的石蜡包埋标本.所有标本以萋-尼(Z-N)抗酸染色法查找抗酸杆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基因序列IS6110;以临床后诊断为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效能;并对FQ-PCR检查结果为阳性且结核分枝杆菌DNA含量满足耐药突变检测下限的标本,以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利福平、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以临床后诊断为标准,抗酸染色和FQ-PCR检测结核组的敏感度分别为22.7%(22/97)和67.0%(65/97);FQ-PCR技术检测敏感度明显高于抗酸染色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3,P<0.001).抗酸染色和FQ-PCR检测非结核组标本均为阴性,特异度均为100.0%(20/20).抗酸染色和FQ-PCR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22/22)和100.0%(65/6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1.1%(20/95)和38.5%(20/52),符合率分别为35.9%(42/117)和72.6%(85/117).对41例FQ-PCR检查结果为阳性且结核分枝杆菌DNA含量满足耐药突变检测下限的患者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利福平和异烟肼可评估标本分别为10份(例)和27份(例),其中利福平耐药1份(例),异烟肼耐药13份(例).结论 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石蜡包埋标本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并且能筛查可能的耐药患者,可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正确诊断与合理化治疗提供依据.

  • 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郭玲;张晨;张丁丁;高景华;刘广会;王尚全

    目的:探讨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临床诊断为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30例(病例组)及对照组30例(健康人群).病例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4±3)岁;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7±5)岁.病例组患者行手法治疗,隔日1次,共7次,分别以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测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后斜方肌紧张处,以及对照组斜方肌降部肌腹,记录并比较组织弹性图和杨氏模量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治疗前斜方肌组织弹性图以绿蓝色为主,弹性评分3.70±1.53,杨氏模量值(43.4±15.6)kPa;治疗后组织弹性图以蓝色为主,弹性评分2.40±0.87,杨氏模量值(29.0±5.9) kPa;对照组组织弹性图以蓝色为主,弹性评分1.60±0.72,杨氏模量值(24.0±7.6) kPa;三者两两比较,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作为检测中医手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的客观检测方法,且较敏感.

  • 针刀闭合松解配合整脊微调治疗颈肩综合征

    作者:周勇忠;张友忠;杨贵尊;袁志强;史良

    目的:探讨以针刀闭合松解配合整脊微调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治疗120例颈肩综合症患者,男45例,女75例;年龄40~68岁;病程3 d~10年。均采用针刀闭合松解,并配合整脊微调手法治疗,予以活血化瘀中药口服,治疗后第3、7、10天行整脊手法扶正治疗,针眼愈合后行中药外熏,并指导颈椎操功能锻炼。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进行随访,患者颈肩部疼痛减轻,功能活动受限情况好转,颈椎NDI评分由治疗前的(49.30±1.35)分降至治疗3周后的(10.15±1.18)分(t=2.116,P<0.05)。结论:针刀闭合松解配合整脊微调治疗颈肩综合征可使颈肩疼痛症状迅速缓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情况好转。针刀松解治疗前精确定位,治疗中充分松解,治疗后整脊微调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 颈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16例临床治疗与分析

    作者:张世民;黎作旭

    间歇性跛行有神经源性、血管源性和脊髓源性3种类型,前2种临床上较常见,而颈脊髓受压所致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相对少见,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自1999年9月-2005年2月,治疗颈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患者16例,报告如下.

  • 点穴调曲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曲异常

    作者:胡思进;应有荣;朱让腾;施海东

    颈椎疾病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不断加重,学习时间不断延长,青少年颈椎病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青少年颈椎病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自2005年2月至2008年6月,采用点穴凋曲手法治疗52例青少年颈曲异常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推拿 脊柱 穴位按压
  • 急性颈髓损伤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作者:李立新;原晓景;王瑞;喻崇钊;徐海斌;孙永生;胡军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时,颈髓损伤的发病率及颈髓损伤严重程度、损伤平面、年龄、感染及颅脑损伤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7例颈髓损伤患者按年龄、损伤程度、损伤平面、合并感染及颅脑损伤情况分组,而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共19例合并SIADH,发病率为51.35%.年龄、颈髓损伤的程度、损伤平面与SIADH的发病率无关;与颈髓损伤的程度有明显关系;合并感染特别是肺炎SIADH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结论急性颈髓损伤时SIADH的发病率与颈髓损伤的程度和感染有明显关系,与年龄、损伤平面无关.颅脑损伤可能是SIADH的重要诱因.

  • 中药对模拟颈神经炎大鼠血浆前列腺素E2作用的放免测定观察

    作者:张军;孙树椿

    目的观察中药颈椎Ⅰ号对模拟颈神经根炎大鼠血浆中PGE2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2只模拟颈神经根炎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颈椎Ⅰ号中剂量组、颈椎Ⅰ号高剂量组、颈复康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颈椎Ⅰ号中剂量、高剂量、颈复康及凉开水,于造模后3天、7天、14天,取血浆进行PGE2含量的放射免疫测定.结果颈椎Ⅰ号中剂量、高剂量可以明显减轻模拟鼠血浆中PGE2含量.结论颈椎Ⅰ号对模拟颈神经根炎具有良好的抗炎功效.

  • 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作者:

    采用针刺颈枕8穴治疗颈源性头痛180例,并与口服镇痛剂治疗的169例对照,结果治疗组在第一疗程末痊愈率达56.7%,总有效率为91.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第二疗程末治疗组痊愈率上升了20%,而对照组几乎无变化.治疗组中有骨性病理改变和无骨性改变病例疗效相近(P>0.05).

  • 针刺麻醉对甲状腺手术区域镇痛的机制

    作者:朋立超;蒋克泉;吴贵龙;丁巧英;仇建华;金玲艳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合谷、内关穴位后在颈部区域产生镇痛的外周神经机制.方法:选择20名甲状腺疾病患者,志愿接受针刺麻醉,刺激双侧合谷、内关,刺激方式为连续波、刺激电压为6~8 V、频率为10~20 Hz,在刺激40 min后开始手术.在电针刺激前、刺激后10 min、20 min、30 min,监测耳大神经的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峰幅度等电生理功能变化,同时测定痛觉变化.结果:电针刺激合谷、内关10 min、20 min、30 min后,痛觉明显降低(P

  • 颈部胸锁乳突肌增生性肌炎1例报道

    作者:廖谦和;徐丹;毛飞

    增生性肌炎(proliferative myositis,PM)是发生在横纹肌间质内的一种少见的良性、假肉瘤样病变[1],由于其生长迅速和组织学特点,临床及病理方面均可能误诊为恶性肿瘤[2].迄今国内对该病的报道较少,国外文献报道已超过100例.颈部胸锁乳突肌发生的PM更少见,国外有7例,国内仅见1例[3].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PM,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

  • 颈深部脓肿75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静娴;晋云花

    目的 探讨颈深部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经验. 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75例颈深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颈深部脓肿临床类型有:扁桃体周围肿58例,咽旁脓肿8例,脓性颌下炎2例等.合并糖尿病5例.通过脓肿切开引流术,经颈-纵隔引流术,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治愈72例,死亡3例. 结论 颈深部脓肿确诊后应及时切开引流,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伴发病和严重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脓肿 引流术 抗生素
  •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鉴别分析

    作者:徐京团;于龙华;陈秀慧;张宇虹;王敏;崔磊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与定性诊断.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86例患者,计132个颈部肿大淋巴结,其中反应性淋巴结52个,结核性淋巴结16个,淋巴瘤38个,转移性淋巴结癌26个.对淋巴结大小形态、内部回声、门结构、纵横比(L/T)与周围解剖关系进行分析,脉冲多普勒(PWD)检测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max)与小血流速度(Vmin)及阻力指数(RI).结果 反应性淋巴结与淋巴瘤的形态结构、纵横比等声像图特征相近;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癌的形态结构等声像图特征相近.多普勒血流检测:Vmax、Vmin、RI差异较大,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反应性淋巴结与淋巴瘤之间、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癌之间单凭声像图特征难以鉴别,需结合多普勒血流特征及临床体征综合鉴别.

  • 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用于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研究

    作者:王强;王增春;王保国

    目的 比较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在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静脉镇痛中的临床效应及副作用的发生率,并探讨氯胺酮的合适剂量.方法 将87例在静吸复合全麻下接受颈后路椎管减压术的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成3组:M组接受吗啡0.02 mg/kg·h,MK1组接受吗啡0.02 mg/kg·h+氯胺酮0.02 mg/kg·h,MK2组接受吗啡0.02 mg/kg·h+氯胺酮0.04 mg/kg·h静脉术后镇痛治疗.分别于手术结束后2 h、4 h、8 h、12 h、24 h、48 h记录疼痛、镇静评分、发生的不良反应(瘙痒、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血氧饱和度.结果 MK2组的疼痛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M组和MK1组在相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P<0.01),而M组和MK1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之间的镇静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M组中恶心、呕吐(18.5%)以及皮肤瘙痒(7.4%)的发生率较高,但是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中均未出现具有精神症状的病例.3组的血氧饱和度值在各时间点均不低于96%,而且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0.04 mg/kg·h氯胺酮在颈髓损伤患者静脉术后镇痛中能够增强吗啡(0.02 mg/kg·h)的镇痛作用,而且不增加副作用.

  •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急性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作者:马红莲;陈学明;金侠;刘勤力;李海侠;高丽;赵玉杰;刘晓静;班研;刘赛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急性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并发症的治疗与护理.结果 56例患者中无人因并发症面死亡.结论 及早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为早期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 吞咽功能训练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吞咽困难的效果

    作者:张丽娟;姜男;赵岳

    目的 探讨吞咽功能训练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吞咽困难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8月6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及相关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于放射治疗前2周至放射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放射治疗结束后1周、3个月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放射治疗结束后1周,干预组患者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得分(Z=-3.195,P<0.01)、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t>4.385,P<0.001)明显优于对照组.放射治疗结束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得分(Z=-4.436,P<0.01)、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t>5.361,P<0.001)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吞咽功能训练可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引起的吞咽困难.

  • 颈部Castleman病1例

    作者:韩敏;刘恩涛

    患者女,21岁,发现右颈部肿块1年.查体:右颈部胸锁乳突肌外侧(Ⅴ区)触及3 cm×2 cm肿块,质韧,表面光滑,活动佳,无根蒂连接.各项实验室常规检查均正常.CT所见(图1~3):右颈部皮下,胸锁乳突肌后外侧方见类椭圆形异常密度影,界清.约3 cm×2 cm,增强前后平均CT值50~160 HU,诊断为,右颈部皮下富血供良性占位,神经源性肿瘤?巨淋巴结增生?术中所见: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管丰富.

  • 脐带绕颈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龙飞雯;陈彦红;陈海宁;许春梅;宁加玲;刘潇

    目的 探讨脐带绕颈的相关因素及其对脐动脉血流参数(S/D、RI)、产程、分娩方式及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在本院完成产前超声检查并住院分娩单活胎的2 109名孕妇资料,分为绕颈组与无绕颈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11种因素进行筛选;分析脐带绕颈对脐动脉血流参数、产程、分娩方式及围产儿预后的影响.分析679胎的胎方位、胎盘位置、缠绕方向与形成缠绕角度的关系.结果 270胎(270/679,39.76%)脐带绕颈发生于胎盘附着子宫前壁的胎儿,且以C型(127/270,47.04%)、α型较多(122/270,45.19%).两组脐动脉血流参数(S/D、RI)、产程、分娩方式及围产儿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孕妇年龄、新生儿性别和脐带长度与脐带绕颈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脐带越长,绕颈发生率越高;新生儿性别与脐带绕颈相关.结论 脐带长度是脐带绕颈的主要危险因素.脐带绕颈的角度由胎方位、胎盘位置及缠绕方向3者决定.脐带绕颈对脐动脉血流参数(S/D、RI)、产程、分娩方式及围产儿预后无影响.

    关键词: 胎儿 脐带 超声检查
  • 64排CT在头颈CTA中佳扫描时机探讨

    作者:钟俊锋;李云霞;钟兰生

    目的 探讨64排容积CT头颈联合动脉成像佳对比剂浓度的扫描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头颈动脉联合成像的扫描延迟时间与靶血管中对比剂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重新设计扫描延迟时间公式,按新公式扫描测量52例头颈CTA靶血管中对比剂浓度.结果 使用新设计的延迟时间公式扫描,测得颈总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370±51)HU,而原公式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440±79)HU,明显高于新公式(u=6.5565,P<0.01).结论 使用新公式计算扫描延迟时间,可将头颈CTA中靶血管对比剂浓度稳定地控制在显示血管软斑块的浓度值上,避免对比剂浓度过高、静脉过度显影等造成静脉伪影.

  • 头颈部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姜滨;王振常

    随着影像技术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头颈部影像学取得了重大进展.薄层高分辨力成像可很好地显示头颈部小器官,并能满足诊断需求;fMRI、PET/CT、PET/MRI、DWI等可从多方面推动头颈部影像学的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头颈部影像学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

375 条记录 1/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