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期刊为您保价护航
-
您好,我们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期刊推荐
2、咨询绿色通道
3、医生论文咨询
-
现在咨询——先见刊后付款
请输入您想要咨询的问题......
1-3个月
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逻辑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讲座一般不超过5000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简报等短文不超过2000字。正文与图表尽量避免重复。
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最好不使用副标题。一般不使用缩略语。
3.作者及单位(本稿约中规定的中英文作者及单位署名相关要求与格式适用于发排稿):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变更。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作者单位应该署至科室,邮政编码、单位所在城市名、单位全称以角注形式置于文题页左下方(具体格式详见《中国防痨杂志编排规范》)。
4.摘要:凡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4部分(“方法”与“结果”部分应给出文中的主要数据)。不分段,采用第三人称撰写。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所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当作者不属于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左上角加“*”。
例如:YIN Jian-jun*, CHEN Liang, XU Zhuo-wei, QIAN Ming, JIANG Li, ZHONG Qiu. *Department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ti-tuberculosis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630,China
5.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1)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3)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号隔开。
6.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采用商品名。
7.伦理与知情同意:科研论文中,当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地区性、或国家性)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
8.图表: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如果出现均值±标准差,一定要写明样本量。间断性资料采用条形图,连续性资料采用线图。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包括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含箭头)]。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像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图与表均应该以文内先后出现次序排列并编序号。
9.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可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第3版。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如:ng•kg-1•天-1应该改为n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该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该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也不可以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min-1的形式。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体积的符号应为斜体“V ”。
10.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4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1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如:“13,090.476,5”应写成“13 090.4765”;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1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要写成5%~95%;50.2±0.6%要写成50.2%±0.6%或(50.2±0.6)%;75.4±18.2 mg/L要写成(75.4±18.2) mg/L。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而不写成4×3×5 cm3。
11.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的如下:(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_;(4)t检验用英文小写t ;(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ν;(9)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
12.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再在其后的括号内注明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
13.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信时,可将通信者姓名和通信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不得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第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出前3名,后加“,等”或者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如:西文加“,et al”;日文加“,他”)。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参考文献为期刊者均须著录起止页。电子文献要标注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标志并置于方括号内,如: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联机网络[OL]。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核对无误,按文内引用先后顺序排列于文后。举例:
[1] 彭卫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4:85-93.
[2] 石瑞如,张建源,刘新,等.链霉素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gidB基因突变研究.中国防痨杂志,2008,30(3):197-199.
[3] Datta M,Radhamani MP,Selvaraj R,et al.Critical assessment of smear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after chemotherapy under the district tuberculosis programme.Tuber Lung Dis,1993,74(3):180-186.
[4]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lnc. Historg of OCLC[EB/OL].[2000-01-08]. http://www.oclc.org/abord/history/default.htm.
14.基金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作者单位”之上,如:基金项目:×××基金(编号)。
中国防痨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防痨杂志发文量
中国防痨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杂志官网没有显示期刊的办刊宗旨。
官网网址:http://www.zgflzz.cn/ (从主办单位官网http://www.cata1933.cn/转入)
杂志是科技核心期刊、CSCD(扩展版)
文章是否录用和质量有直接关系,杂志目前是核心期刊,如果要提高文章成功率,提升文章质量才是关键。
知网显示,杂志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112,综合影响因子为1.070。
《中国防痨杂志》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防痨协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结核病防治专业学术期刊。
每个杂志社的规定都不同,根据官网显示,杂志的审稿周期在3个月左右,如果文章内容修改少,对审稿周期的缩短也有帮助。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目的 分析HIV阴性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结核病科77例临床诊断为HIV阴性TBM患者的资料,并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采用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7例患者中,常见临床症状为头痛(68例,88.3%)、发热(75例,97.4%)、盗汗(69例,89.6%).脑脊液葡萄糖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1.8(1.4,2.3) mmol/L]、氯化物[(109.37±13.68) mmol/L]升高,蛋白[中位数(四分位数):1994.5(1257.5,2888.3)g/L]降低.77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41例,预后不良者36例.预后良好组瘫痪的发生率为7.3% (3/41),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的41.7% (1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3,P=0.000).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预后良好组轻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者分别占34.1%(14/41)、61.0%(25/41)、4.9%(2/41);预后不良组轻度昏迷、中度昏迷、重度昏迷者分别占0.0%(0/36)、55.6%(20/36)、44.4%(1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99,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瘫痪[OR(95%CI):10.75(1.53~76.92)]和重度昏迷[OR(95%CI):10.42(2.11~52.63)]的HIV阴性TBM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发热、盗汗、头痛是HIV阴性TBM常见的临床症状.瘫痪和GCS评分差是HIV阴性TB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 评估我国各地(不含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下文相同)肺结核防治规划目标实现难度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2004-2016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据及有关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乡村人口构成比、少年儿童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文盲比率、性别比值、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均用水量),采用标准化发病比(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s,SIR)估计我国不同地区的防治规划目标实现难度,并利用多水平随机截距模型,探讨其相关因素.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肺结核发病情况与规划目标的距离(SIR)逐渐缩小(2016年SIR值在0.39~2.4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SIR=3.38,2016年)、西藏自治区(SIR=2.89,2016年)、青海省(SIR=2.36,2016年)、贵州省(SIR=2.49,2016年)与规划目标的差距仍然较大;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全国规划目标的差距普遍较大向个别地区差距较大转变,整体表现为西部地区目标实现难度高于东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β=-0.055,t=-6.74)、文盲比率>8.14%(β=0.048,t=3.41)、人均用水量>520.70m3/人(β=-0.060,t=-2.33)、乡村人口构成比(β=0.112,t=6.57)、森林覆盖率介于17.70%~38.40%(β=-0.035,t=-2.05)、森林覆盖率>38.40%(β=-0.059,t=-2.08)与肺结核规划目标的实现(因变量)存在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 我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发病情况与肺结核防治规划距离缩短,个别地区实现规划目标难度仍然较大.肺结核防治规划距离(SIR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用水量、森林覆盖率呈负相关关系,与乡村人口比例、文盲比率呈正相关关系.
目的 评价一期与分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5例活动性髋关节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3~77岁,平均(50.3±2.1)岁.一期结核病灶清除、人工关节置换(简称“一期”)患者16例;一期结核病灶清除、分期人工关节置换(简称“分期”)患者9例.关节置换术后1、2、3、6、12、18、24个月随访时行髋关节X线摄影(简称“X线摄影”)、CT扫描,同时进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假体初始固定、早期生存情况及有无结核复发.结果 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46.7±7.6)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为(88.2±4.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745,P<0.001).25例患者随访期间X线摄影显示股骨柄与股骨压配良好,未见股骨柄松动、下沉.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结核复发.结论 一期与分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短期疗效好.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并发颅神经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486例经临床诊断性治疗确诊为TBM的患者资料,其中414例(85.2%)未出现颅神经损伤(无颅神经损伤组),72例(14.8%)并发颅神经损伤(有颅神经损伤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情况,以及并发颅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72例有颅神经损伤组患者在发热(90.3%,65/72)、头痛(90.3%,65/72)、恶心呕吐(56.9%,41/72)、意识障碍(54.2%,39/72)、误诊率(38.9%,28/72)方面均高于无颅神经损伤组[分别为77.3%(320/414)、66.7%(276/414)、22.7%(94/414)、31.4%(130/414)、26.6%(110/414)](x2=6.280,P=0.012;x2=16.334,P=0.000;x2=35.840,P=0.000;x2=14.015,P=0.000;x2=5.201,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M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为有头痛的症状[OR(95%CI) =4.109(1.806~9.349),Wald x2=11.353,P=0.001]、有意识障碍[OR(95%CI) =2.531(1.493~4.290),Wald x2=11.901,P=0.001].72例并发颅神经损伤的患者多见视神经(52.8%,38/72)、动眼神经(56.9%,41/72)损伤,两组颅神经同时受累16例(22.2%),三组颅神经同时受累3例(4.2%).抗结核药物治疗2个月后随访,69例(95.8%)患者颅神经损伤完全恢复,1例(1.4%)患者因病情严重死亡,仅2例(2.8%)患者遗留有动眼神经和视神经损伤后遗症.结论 TBM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并不少见,误诊率较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较明显,且头痛、意识障碍与出现颅神经损伤密切相关,经有效抗结核治疗转归良好.
目的 对常用实验室技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效能进行比较研究,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TBM的水平.方法 采用BACTEC MGIT 960液体培养(简称“MGIT 960法”)、改良抗酸染色(简称“MZN法”)、GeneXpert MTB/RIF(简称“GeneXpert法”)、荧光探针法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荧光探针法”)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等5种实验室检测技术对西安市胸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244例成年疑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进行检测.包括71例TBM组患者(确诊组36例,很有可能组23例,可能组12例)及33例非TBM组患者.评价上述5种实验室技术诊断TBM的效能,并探讨细菌学方法组(MGIT 960和MZN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组(GeneXpert和PCR-荧光探针法)、免疫学方法组(T-SPOT.TB),以及上述5种技术联合诊断组(简称“联合诊断组”)在TBM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并比较5种实验室技术之间、4种方法 组之间诊断TBM敏感度的差异.结果 以临床诊断为标准,5种检测技术诊断TBM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MGIT 960法、MZN法、GeneXpert法、PCR-荧光探针法和T-SPOT.TB检测技术诊断TBM的敏感度分别为19.7%(14/71)、26.8%(19/71)、42.3%(30/71)、35.2%(25/71)、29.6%(21/71);GeneXpert法和PCR-荧光探针法的敏感度均高于MGIT 960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43,P=0.004;x2 =4.28,P=0.039).细菌学方法组、分子生物学方法组、免疫学方法组及联合诊断组的敏感度分别为31.0%(22/71)、50.7%(36/71)、29.6%(21/71)、73.2%(52/71);分子生物学方法组和联合诊断组的敏感度高于细菌学方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1,P=0.017;x2=73.20,P=0.000).结论 在TBM的早期诊断中,GeneXpert法与PCR-荧光探针法的敏感度高于MGIT 960法;各实验方法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TBM的敏感度,并且与细菌学方法组相比,分子生物学方法组以及联合诊断组的敏感度更高.
目的 探讨头颅MR增强扫描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中筛查结核性脑膜炎的价值.方法 搜集北京胸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住院的415例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进行了头颅MR增强扫描及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的患者235例,男∶女=1.12∶1(124/111),年龄15~87岁,平均年龄(36±18)岁,15~35岁年龄组患者占62.1%(146/235).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总数>40,且1<理论频数<5时采用校正卡方检验.配对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35例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89.8%,211/235)较脑脊液常规及生化(63.0%,148/23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00).按照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确诊”及“很可能”结核性脑膜炎219例中,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96.3%,211/219)较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67.6%,148/219)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00).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143例患者中,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95.8%,137/143)较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发现的异常率(88.1%,126/14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35).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76例患者中,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97.4%,74/76)较脑脊液常规及生化高(28.9%,2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00).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的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95.8%(137/143)与97.4%(74/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x2检验,P=0.834);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发现的异常率[88.1%(126/143)与28.9%(22/7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286,P=0.000).结论 头颅MR增强扫描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中对颅内病变的发现率高;特别是对于无神经系统症状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发现的异常率偏低,而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仍>95%.
目的 分析以磨玻璃样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为表现的早期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以达到早期识别及治疗的目的 .方法 对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胸科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确诊的14例以GGO为首要表现的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CT扫描征象、手术方式、病理类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GGO为表现的早期肺癌并发肺结核以查体时发现多见(9/14),CT表现为陈旧性结核病灶并发混合密度GGO(mGGO) 12例;GGO与结核病灶位于同侧同叶4例.术前对患者进行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9例,术后继续行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6例.术前有3例患者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确诊肺癌,其余11例为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行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10例,肺叶(GGO病灶所在处)切除加同侧异叶肺结核瘤局部切除2例,肺段切除1例,楔形切除1例.肺结核病灶标本经病理检查确诊10例,另4例依据病史及影像学表现符合陈旧性肺结核诊断;表现为GGO的早期肺癌病灶标本经病理检查确诊腺癌11例,鳞癌1例,腺鳞癌1例,大细胞癌1例.纵隔淋巴结病理检查均未见转移.本组患者术后均顺利康复,短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及结核复燃等.结论 GGO为表现的早期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薄层CT扫描加动态观察有利于诊断.手术方式需在肺癌切除的基础上兼顾结核病灶的处理,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加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满意.
目的 评价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简称“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对利福平(RFP)和异烟肼(INH)耐药性的价值.方法 从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山东省菏泽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883例肺结核和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中,选择萋-尼染色结果为阳性的结核病患者的痰标本共215份(例)进行分离培养,对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的200株(例)菌株同时使用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DST)和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对RFP和INH的耐药性.以DST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RFP和INH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和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 200株(例)MTBC分离株中,以DST检测结果 为标准,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RFP耐药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96.4% (106/110;95%CI:90.7%~98.9%)、80.0%(72/90;95%CI:70.5%~87.1%)和89.0%(178/200);对INH耐药性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85.4%(123/144;95%CI:78.6%~90.7%)、96.4%(54/56;95%CI:87.7%~99.6%)和88.5%(177/200).探针熔解曲线法与DST检测MTBC对RFP耐药性的Kappa值为0.78,对INH耐药性的Kappa值为0.74.结论 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MTBC对RFP和INH的耐药性均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探针熔解曲线法与DST检测MTBC对RFP和INH耐药性的一致性较高,有助于对耐药结核病患者的及早发现和治疗.
目的 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与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点,以提高CNM与TBM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CNM患者32例(CNM组)及同期收治的TBM患者171例(TBM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生活区域、是否并发免疫功能低下)、临床症状(头痛、发热、呕吐、呼吸道症状、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脑脊液(CSF)实验室检查指标(CSF压力、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蛋白、葡萄糖)、头颅CT检查(正常、脑水肿、脑积液、脑实质结节样改变、多发软化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BM组患者年龄为(39.23±12.77)岁,高于CNM组患者[(28.71±11.2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P=0.000);TBM组患者呼吸道症状、抽搐、头颅CT检查提示脑实质结节样改变及多发软化灶发生率分别为94.74% (162/171)、35.09% (60/171)、41.52%(71/171)、38.01%(65/171),均明显高于CNM组患者[分别为34.38%(11/32)、15.62%(5/32)、6.25%(2/32)、9.38% (3/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3.26、4.69、13.07、8.68,P值分别为0.000、0.030、0.000、0.003);CNM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包括并发HIV感染、尿糖病,接受器官移植,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和头颅CT检查提示脑水肿改变发生率分别为34.38%(11/32)、46.88% (15/32),均高于TBM组患者[分别为18.13%(31/171)、25.15%(43/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4、6.24,P值分别为0.037、0.013);CSF实验室检查中,TBM组患者CSF细胞数[中位数(M)(四分位数;Q1,Q3)]、蛋白[M(Q1,Q3)]、葡萄糖含量分别为208.00(178.00,240.00)×106/L、1058.00(940.00,1204.00) mg/L、(1.77±0.79) mmol/L,均明显高于CNM组患者[分别为64.50(51.00,81.00)×106/L、764.00(608.00,894.50) mg/L、(0.25±0.17)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6.77,P=0.000;Z=-6.83,P=0.000;t=10.82,P=0.000);CNM组患者CSF压力为[(273.42±71.58)mmH2O(1 mm H2O=0.098 kPa)],明显高于TBM组患者[(214.22±88.38) m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00).结论 CNM患者并发免疫功能低下和头颅CT提示脑水肿改变的比率高于TBM患者,而在呼吸道及抽搐症状的发生、头颅CT提示脑实质结节样改变、多发软化灶等发生的比率均低于TBM患者.
目的 分析HIV感染并发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的临床特征、短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诊断为TBM的148例患者,将52例HIV感染并发TBM者作为观察组,96例未并发HI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及临床转归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发生营养不良和贫血者分别占78.8%(41/52)和51.9%(27/52),并发其他肺外结核者占73.1%(38/52),均高于对照组[分别占39.6%(38/96)、30.2%(29/96)、30.2%(29/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0.89、6.76、8.27,P值均<0.05).观察组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总数、蛋白含量、葡萄糖和氯化物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85.0(141.0,225.0) mm H2O(1mm H2O=0.0098 kPa)、30.0 (4.0,175.0)×106/L、1141.2(762.8,1548.6)mg/L、2.3(1.7,2.7) mmol/L、117.0(111.1,121.9) mmol/L,对照组分别为284.0(197.5,315.0)mm H2O、360.0(280.0,415.0)×106/L、1660.0 (1270.0,1900.0)mg/L、1.4(1.2,1.8) mmol/L、105.1 (102.6,112.4)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63、4.79、2.57、4.17、4.19,P值均<0.05).头颅影像学检查显示,观察组脑组织梗死灶发生率为46.2%(24/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1%(2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P=0.028).观察组病情好转者有20例(38.5%),恶化及死亡者有32例(61.5%);对照组好转者有62例(64.6%),恶化及死亡者有34例(3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32,P<0.05).观察组病情恶化及死亡者中体质量指数(BMI)< 18.0、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 g/L)、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规范抗结核及抗病毒治疗者分别占56.3%(18/32)、43.8%(14/32)、53.1%(17/32)、28.1%(9/32)和40.6%(13/32),与病情好转者的25.0%(5/20)、15.0% (3/20)、20.0%(4/20)、60.0%(12/20)和75.0%(15/2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7、4.62、5.61、5.19、5.8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 [OR(95%CI)=4.21(1.15~15.45)]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规范抗结核治疗[OR(95%CI) =0.28(0.05~0.94)]及规范抗病毒治疗[OR(95%CI) =0.13(0.04~0.47)]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 HIV感染对TBM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指标、头颅影像学检查和预后均有明显影响,及时进行规范的抗结核及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目的 探讨伴空洞的胞内分枝杆菌肺病与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差异.方法 搜集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纳入标准(具有治疗前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既往未经过抗NTM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排除并发尘肺、糖尿病、HIV或其他感染,且均伴有直径>10mm空洞者)的全部胞内分枝杆菌肺病患者26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同期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标准与观察组相同)的862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中抽取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CT检查表现的支气管扩张分类及分布、空洞形态及邻近胸膜增厚、肺体积缩小、肺气肿、纵隔淋巴结肿大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发生支气管扩张、静脉曲张状及囊状支气管扩张、肺部病灶钙化、肺体积缩小、肺气肿、薄壁空洞、空洞邻近胸膜增厚分别占92.3%(24/26)、88.5%(23/26)、57.7%(15/26)、69.2%(18/26)、57.7%(15/26)、73.1%(19/26)、80.8%(21/26),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占60.0%(24/40)、35.0%(14/40)、15.0%(6/40)、15.0%(6/40)、10.0%(4/40)、25.0%(10/40)、37.5%(1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29、18.28、13.24、20.03、17.48、14.79、11.90,P值均<0.05);观察组大结节影(直径≥10 mm)、结节边缘模糊、单发空洞、厚壁空洞、纵隔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及心包增厚者分别占19.2%(5/26)、34.6%(9/26)、7.7%(2/26)、26.9%(7/26)、23.1%(6/26)、7.7%(2/26),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占57.5%(23/40)、72.5%(29/40)、37.5%(15/40)、75.0%(30/40)、47.5%(19/40)、30.0%(1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45、9.26、7.32、14.79、3.99、4.69,P值均<0.05).观察组无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占1~2叶的发生率分别为11.5%(3/26)、19.2%(5/2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0%(16/40)、50.0%(2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3、6.34,P值均<0.05);观察组支气管扩张占3~4叶、占≥5叶的发生率分别为30.8%(8/26)、38.5%(10/2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0%(2/40)、5.0%(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连续校正x2值分别为6.26、9.72,P值均<0.05);观察组静脉曲张状及囊状支气管扩张占3~4叶的发生率为26.9%(7/26),明显高于对照组(5.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连续校正x2值为4.70,P<0.05).结论 伴有空洞的胞内分枝杆菌肺病患者CT表现中薄壁空洞、肺体积缩小、肺气肿、双肺广泛静脉曲张状及囊状支气管扩张多于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大结节影(直径>10 mm)、结节边缘模糊、单发空洞、厚壁空洞、纵隔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少于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以上特征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目的 了解耐多药肺结核(MDR-TB)患者的生命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云南省2012-2015年在《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登记治疗管理的46例MDR-TB患者(MDR-TB组),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在这期间该系统登记治疗管理的对抗结核药物治疗敏感的肺结核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用《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中的《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hronic Disease-Pulmonary Tuberculosis)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MDR-TB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结果 MDR-TB组患者生命质量总得分、生理功能得分、心理功能得分、社会功能得分分别为(152.11±17.04)分、(35.85±5.53)分、(39.65±6.84)分、(29.52±4.92)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69.28±24.05)分、(41.39±5.53)分、(44.59±6.24)分、(32.91±5.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5、4.81、3.62、3.07,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DR-TB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治疗持续时间(β=15.17,t=2.28,P=0.028);46例MDR-TB患者治疗前生命质量得分为(139.33±12.86)分,治疗中得分为(151.75±16.56)分,治疗后得分为(169.67±17.67)分,MDR-TB患者生命质量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结论 MDR-TB患者生命质量低于对抗结核药物治疗敏感的肺结核患者,治疗持续时间是MDR-TB患者生命质量可能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发生结核性脓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8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颈部结核性淋巴结脓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8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中有52例(18.6%)患者在治疗中出现淋巴结脓肿、自行破溃或需要淋巴结切开引流.发生脓肿者中不规范治疗者占38.5%(20/52)、肿大淋巴结直径≥2 cm者占76.9%(40/52)、年龄≤45岁者占90.4%(47/52);未发生脓肿者中不规范治疗者占24.6%(56/228)、肿大淋巴结直径≥2 cm者占55.3%(126/228)、年龄≤45岁者占77.6%(177/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14、8.23、4.3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规范治疗(OR=2.53,95%CI:1.31~4.89)、肿大淋巴结直径≥2 cm(OR=2.29,95%CI:1.12~4.66)和年龄≤45岁(OR=3.68,95%CI:1.21~11.17)为发生颈部结核性淋巴结脓肿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治疗不规范、肿大淋巴结直径≥2 cm及年龄≤45岁为发生结核性脓肿的独立危险因素,当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出现上述危险因素时要警惕发生结核性脓肿的可能.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肺外结核中严重的临床表现类型,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故早期、快速诊断及鉴别诊断TBM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笔者通过综述近年来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检测在TBM早期诊断及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VM)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ul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的鉴别诊断方法,旨在为TBM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诊疗思路.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致残、致死率高的结核病,临床发病率有逐渐升高趋势.近年来,对于TBM的治疗有较多进展,笔者对TBM的化学治疗、辅助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等领域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TBM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在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中,前方入路可以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传统的前路手术显露充分,病灶清除彻底,手术疗效肯定,但手术切口长、创伤大.近年来,微创技术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作者复习文献,通过探讨改良小切口前路手术、影像学技术实时监控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内镜辅助下手术、通道下侧方椎间融合术等各种手术的佳适应证,就微创技术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特点进行综述,相信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微创手术方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结核性脑膜炎是严重的结核病类型.近年来,在诊断方面研究者探索了改良抗酸染色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头颅MRI和临床评分系统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在治疗方面着重研究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和高剂量利福平用于改善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可行性,并且发现应用糖皮质激素能降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死率.此外,耐药结核性脑膜炎也成为日益突出的临床问题,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耐药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MTB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医学文献中就对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进行过描述.Sina(980-1037年)撰写的《医典》介绍了TBM诊断和治疗的方法.Willis(1621-1675年)是将脑膜结节与脑膜炎的体征和症状联系起来的第一人[1].但TBM的传染性在罗伯特·科赫1882年发现MTB以后才确立.TBM作为严重的结核病类型,在肺外结核占5%~10 %[2],在结核病约占1%[3].但由于TEM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诊断敏感度较差,导致早期诊断困难;同时缺乏有效的疫苗及治疗方案,故患者死亡率较高,或可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后遗症[4].TEM死亡率可高达67.2%,在生存患者中约20%~30%会留下永久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5-6].笔者就TBM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在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论述.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今天之所以以这首古诗作为开篇,是因为诗人所要表达的“面对成就时难得的理性、冷静,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精神境界能够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中国防痨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秉承的“低调、务实、坚定、全心全意为防痨”的办刊理念和工作态度,这也是为什么我刊能够得到全国广大防痨工作者的青睐、鼓励和支持的根本原因所在.
多发性骨关节结核并发皮肤结核非常罕见,临床早期诊断困难.作者通过临床多学科协作诊治1例全身多发性骨关节结核并发皮肤结核患者,对诊治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希望增强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多发性骨关节结核并发皮肤结核的重视与认识,同时提高诊断与治疗能力,以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当我们与结核病防治界专家教授满怀憧憬和信心迈进2019年之际,全体编委与编辑部同事对2018年期刊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感到由衷的喜悦!在专家教授悉心组织和鼎力支持下,2018年本刊出版的12期杂志中刊出了13期高水平专题学术重点号,集聚了2018年度中国防痨界顶尖的学术论文;召开了5个专题学术会议,几乎覆盖了目前学界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并且其成果已经或将要以学术重点号的形式进一步体现出来.
背景 据估计,全球1/4的人口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鉴于这种巨大的潜伏感染基数,治疗LTBI是《终结结核病战略》和《高收入国家消除结核病计划》的关键部分.9个月的异烟肼治疗方案可以预防LTBI人群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但是LTBI者对这种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较差,并且该方案会产生不良反应.
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容易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甚至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专家共识从学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及效果评估三方面,对指示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调查方法、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及结核潜伏感染者诊断治疗与管理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
期刊鼓励作者创新,编辑很认真负责,之前在期刊上投过文章,但是被拒了,提出的意见还是很有建设性的,的确是从文章本身考虑的,值得点赞。
文章已经录用了一篇了,第二篇正在编辑加工中,现在刚投了第三篇,其中有一个审稿专家直接拒稿了。我个人觉得文章数据图标比较多,阐述详细的话,录用还是很容易的,我的第二篇文章就是如此,两个审稿专家建议直接发表。编辑还是很负责的,有问必答,会及时的解决疑虑。
投稿后两个半月的时间,文章被拒稿了,给出的意见是文章的创意性不高,提出的新的方法也没有明显的优势,很郁闷。
个人觉得这个期刊的审稿还是很快的,虽然被拒收了两次文章,但是编辑还是很负责的,专家也很专业,提到的问题都是一针见血的,对文章分析的很彻底,对我修改文章帮助很大。要是可以按照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内容新颖,文章还是很好录用的。
整体而言投稿还是很顺利的,花了一个多月外审,之后是编辑对文章进行修改,来回两次,编辑处理速度很快,每次邮件发送当天就有回复了,投稿到文章录用近3个月的时间,很赞。
审稿周期还是比较快的,一般是20到30天,只要编辑不拒稿,接受的可能还是很大的,整体感觉审稿专家还是很专业的,提出的问题很中肯,不会刻意刁难,认真修改回复很快就会被录用,我个人觉得文章数据要比较清晰,有适当地新意,文章更易录用。
整体而言文章录用还是比较顺利的,这个期刊对文章的创新性要求高,编辑老师很负责,态度好,专家的意见也是很有建设性的,推荐大家投稿。
3月11日投的稿件,4月22日返修,审稿专家给出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花了几天的时间修改,五月底就录用了,期间反复送审了三次,给出的意见都很有价值,对文章的修改有很大的作用。
期刊的效率很高,感觉自己还是很幸运的,外审送回,原以为文章被拒了,还是给出了修改意见,两周后修改返回,一个月左右就录用了,第一次投稿,整体而言还是很好的。
投稿后一个月审稿结束,两个专家,一个建议拒稿重投,一个建议小修,修稿后重新投稿,一个月不到就直接接受了,速度上还是很快的。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4年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4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医学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已有论文-内部合作见刊
5.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客服正在输入...
审稿有点慢,但是期刊对作者的资历要求没有特别高,我在期刊上发表了3篇文章,都是修改后录用的,但时也有被退稿的经历,期刊对文章的创新性要求高,投稿前需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评估。整体感觉期刊还是很好的,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