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艾灸包治百病?

    作者:金恒

    作为中医针灸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艾灸因其简便、易行、有效等特点,成为保健热门.尤其在数九寒冬,点燃一支艾条,既给身体增添温热,又能起到养生保健作用,裨益不小.不过,有网友将艾灸传得神乎其神,以为什么病都可治,对此,上海市针灸学会会长、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教授认为,艾灸具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但市民在自行灸疗过程中,还是要了解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 经络研究近50年回顾与今后研究方向

    作者:张维波;郭义;林玉英;魏瑚;费伦;丁光宏;贾谦;武夷山

    本文在强调经络研究的重大意义同时,回顾了近50年来国内外经络研究的成绩、现状与问题,并就今后5~10年经络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以求集中科技资源,联合攻关,使这一对中国经济、科技、社会和政治等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意义的重大课题早日取得重大突破.

    关键词: 经络研究 回顾 建议
  • 对经络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郭义;王广军;陈宥伊;林玉英

    作者对国内经络研究有关项目、取得的成果、研究队伍、主要的仪器设备、发表的论文及出版的书籍等进行调研,并将部分专家的建议整理,提出对我国经络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经络研究 建议
  • 关于将经络研究列入国家重要支持方向的建议

    作者:丁光宏;魏瑚

    本文提出了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阐明中医经络的主要科学内涵,并有望在经络作为"内属腑脏,外络支节"联系作用、作为"行血气而营阴阳"生理作用和作为"调虚实,处白病"治疗作用的科学机制等3个方面获得突破的10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 经络研究 建议
  • 中医经络-人体机能调控研究的新天地

    作者:胡翔龙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我国经络研究的历程,并从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走中国自己经络研究的道路;注意保持经络研究的合理格局,切实分清主次抓住问题的核心;历史地、科学地看待中医经络学说,开拓人体机能调控研究的新天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象和事实是科学创新的基础;充分珍惜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等五个方面对经络研究的指导思想,经络学说的核心和经络研究的突破方向以及经络研究中的继承和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新月鱼体表的类穴位结构及其类经络分布

    作者:李继伟;晋志高;张璐;蒋瑾

    目的:探讨新月鱼是否存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方法:将成年新月鱼放入30μM DiA水溶液中3小时,再放入自来水中20分钟,然后经10%乙醚水溶液麻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B-2A组合滤光镜观察荧光标记.结果:在显微镜下标记物呈亮圆点状,大多标记物单个分布,部分标记物成簇(2-5个/簇)分布,规律地分布于身体各部.标记物在头部的分布围绕眼眶呈环状分布,在眼周后、下3/4象限呈两条弧线排列,至前上1/4象限汇合称一条弧线;在躯体部,可观察到标记物从背部到腹部沿躯干纵轴形成六条线,分别位于鱼背侧起第2、4、6、7、8、9排鱼鳞上,每条线上标记物多可达22簇,少则7簇,每簇标记物1-5个.标记物在尾部呈3-4条排列.结论:1)新月鱼存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2)动物皮肤感觉器官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而是若干感觉器官聚集成簇,若干簇又有规律的沿躯体长轴排列成线,类似于传统经络与穴位.

  • 443例人体经穴皮肤电阻抗振荡波动现象观察

    作者:程绍鲁;曾允萱;郑毓新;余迺登;陈发金;黄平;周日秀;刘蕙娟

    本文观察到人体体表皮肤电阻抗是处于一种不间断而有固定频率的波动状态,这种皮肤电阻抗的波动现象可称其为人体皮肤电阻抗振荡波动现象,在人体井穴与非经穴部位,除涌泉穴外有显著差异(P<0.01)。

  • 皮肤经络的形态学基础及其立毛肌-交感轴突反射传递机制

    作者:刘里远;潘娟;张慧;杨利敏

    我们把经络分为血管性与非血管性两大类,本文深入研究了非血管性经络--皮肤信息通路或皮肤交感神经敏感线的结构和活动机制.首先用宏观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在大鼠皮肤中显示出纵贯全身的系列交感物质分布线,连续清晰、左右对称,在头部和肢体末端形成环路.在沿物质分布线经过的背上部切断皮肤,可以显著阻断针刺"足三里"产生的针刺效应,说明皮肤的交感物质分布线即针刺信号传递线路,或者说,经络的形态学基础已经显现出来.进一步通过SPG荧光染色法观察到,位于大鼠皮肤的交感物质分布线来源于其下支配立毛肌的交感神经网络.结合我们过去关于拔除经线毛囊阻断针刺效应的实验,提出毛囊立毛肌在经络实质中的动力靶器官作用和实体形态学基础.后,为探索针刺信号的传递机制,将大鼠环形剪毛,针刺后出现与宏观显影线走行一致的立毛线或立毛带,表明交感物质分布线即立毛线.皮内注射苯肾上腺素或垂体后叶素后出现相似的立毛线;在去中枢神经支配的皮条上也观察到延伸至在体皮肤上的立毛线;全部切断皮肤阻断了立毛线的跨切口传递;仅切断部分真皮则没有影响,如果在切断部分真皮的切口内微量注射普鲁卡因同样可以阻断立毛线的跨切口传递.说明立毛线的产生是由于立毛肌收缩的机械牵拉及由之引起的局部真皮深层轴突反射传导介导,或者说针刺信号的传递机制为立毛肌机械牵拉-皮内交感神经轴突反射传递.后,将大鼠全身毛剃光后,首批生长出来的毛呈线状和环状,构成皮肤毛线环路系统,与交感物质分布线一致,且更加周全.本文为经络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 2000年度经络研究进展

    作者:刘俊岭;陈振荣;胡翔龙;荣培晶

    本文综述了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2000年度的工作进展.过去的一年中,经络研究在循经感传的中枢及外周机制、经脉-脏腑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理、经脉循行路线的理化特性等方面围绕各自提出的假说做了大量工作.结果表明:①针刺引起的反射性肌电反应等信息可沿着肌肉的长轴双向跨神经节段传递,Aδ和C类神经纤维介导此传递过程,并受交感活动的影响;支配穴位区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有严格的上下空间对应关系;针刺穴位可引起大脑皮层体觉区及运动区磁共振反应,促使皮层功能活动的同步化.②心包经、心经和心脏在脊神经节和脊髓背角有特异性会聚,在脊髓内由颈部背角到胸部的侧角等可通过交感节前神经元与心脏联系;脊神经节及脊髓内的CGRP等神经肽、阿片肽受体以及外周血液中单胺类递质等均参与其联系过程.针刺胃经经穴可特异性地调节胃肠功能活动,外周血液、胃内及延脑极后区内胃肠肽的水平;胸部脊髓背角是胃经穴位电针和胃扩张信息汇聚和整和的部位.③沿经脉循行线特异性出现的高温带或低温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或病理现象,高温带的产生与该处组织能量代谢的旺盛、皮肤微循环的增强有关.针刺胃经穴位时在其循行线上和胃内出现含蛋白质的液晶颗粒;经脉循行线具有低流阻特点,组织液的定向流动受动脉压、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对国内外古代和现代经络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和研究.

  • 针灸经络的外周神经生物学机理探讨

    作者:赵晏

    针刺镇痛机理和经络研究经过了30年的历程,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此,借祝贺<针刺研究>创刊30年之际,特对我们30多年来的工作做一总结.我们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相继有一大批专家参加了对针刺麻醉、针刺镇痛机理和经络的研究,在针刺镇痛传入纤维、针感感受器和循经感传机理等领域里获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中医现代化提供了新资料,开创了新思路.

  • 关于经络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的深入探讨

    作者:周逸平

    值此<针刺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以我个人和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以及全省针灸界科研、医疗、教学人员的名义,向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你们为提高和弘扬中医药瑰宝--针灸的科学价值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你们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30年来,<针刺研究>报道了大量有关针刺麻醉、针刺镇痛、针灸治疗疾病原理和经络、经脉脏腑相关、腧穴等研究的论文,为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并再次掀起世界学习中医针灸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以新视角纵览经络全局用新思路开展经络研究——《中华经络学》书评

    作者:学苑出版社医药卫生编辑室

    <中华经络学>一书作者王鸿谟先生针对经络理论两千年来停滞不前、经络实质研究始终未能突破的严峻现实,经过深入研究,对古老的经络理论做了全面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九个方面.

  •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经络研究室

    作者: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经络室建立天1957年,是国内成立早、规模大、长期坚持经络研究的少数专业研究机构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和福建省经络研究重点实验室,设有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 、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7个基础实验室和1个临床实验室.

  • 略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

    作者:董宝强;王颖;王富龙;陈以国

    <黄帝内经>吸收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元素论,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及阐释中医的理论.<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人体气血的运行依赖于经络系统,其运行从"少血多气"之手太阴始,至"多血少气"之足厥阴止,气血流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阴阳相济,气血同舟.气血是经络能够实现"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等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根据生理、病理具体状态下经络气血的多与少,采用合理方法及手段进行判断和针对性的养生防护、治疗,将直接影响着诊断、防治疾病的效果.这种气血盛衰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和针灸临床实践,越来越发挥出重大作用.

  • 中医经络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进展

    作者:窦思东;许瑞旭;吴南茜;李春兰;叶颖颖

    诸多研究表明经络具有客观存在性,但其实质尚不明确,它的热学特性是研究的一个方向,笔者对近年来腧穴的红外辐射特性以及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总结归纳.腧穴区具有高温和低电阻特性,而经脉线上穴区的ATP能量代谢及导热性高于非穴区,表明腧穴具有较多特殊的生理功能,承载着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皮肤的微循环和经脉线下的传热通道有关,并且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其诱发方式以温和灸佳.

  • 建国以来"经络的实质”研究概况

    作者:赵平平

    建国以来在党的政策扶持下,中医特别是经络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1956年"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列入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1964年中医研究院成立了针灸经络研究所.特别是当针刺麻醉成功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之后,1986年"十四经的循经感传、循行路线的检测及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国家科委列入"七五”科技攻关的重点课题.1990年"经络的研究”被国家科委列入"八五国家攀登计划”(即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计划),随后又被列入"九五国家攀登计划”.为此,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一直在尝试用各种方法研究、解释中医的经络,提出了涉及人体五大系统的24种假说和五大经络现象,概况如下.

  • 当代经络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作者:刘斌;李玉华

    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核心之一,经络的现代化研究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简单回顾这段历史,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经络的实质仍未明确,传统经典的经络认识亦未与科研前沿紧密结合,进而表现出在经络相关概念认识上的混淆和悖论的产生.通过反思,笔者分析了这些错误的根源,指出了当前对经络理论理解的不足,澄清了经络和经络系统的概念,后展望了经络研究的未来.

  • 经络腧穴电磁特性研究概况

    作者:邓晓辉;张守康

    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经络电磁特性研究方面的文献20余篇,分别从经络电磁特性的研究、经络的电磁成像、经络的电磁模型三方面对经络腧穴的电磁特性研究概况做了介绍.结果表明,经络穴位有明显的电特性,这些特性可能会随人体状态、时间、环境等变化而变化.根据电磁特性,可对经络成像和许多经络现象进行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经络本质.经络的这一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经络四大调整功能的证实与新疗法的创建--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二

    作者:李定忠;傅松涛;李秀章

    目的:探讨经络功能和作用的科学内涵.方法:通过50年的临床实践并应用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等进行检测及科学分析.结论:经络具有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以及促进组织新生的四大功能,并创建出高效速效实现四大功能的经络环皮部挑治法.

  • 经络传输的动力观

    作者:黄金龙;许文翰

    目的:用力学的观点描述经络生理与气血运行.方法:通过数值方法求解不具压缩性的定常牛顿流体电渗流运动的方程组.结果:经络线流体的流速与文献中小分子循经迁移速度相符.改变血管壁的渗透系数与动脉端的血压时,气的流速对应地改变,这符合针刺时的生理反应.若改变经络线的静压与入流的条件,可诠释气滞血瘀与气行血亦行的中医理论.结论:通过电渗流方程式,可解释中医经络理论,亦有助于经络电波、电流传导现象的理解.

131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