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经络实质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讨论

    作者:王毅;蒋大宗

    本文分析了当前在经络实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经络实质至今未能有统一认识的主要原因,认为把经络实质问题可以简化为经穴-脏腑相关问题,根据人体神经系统的特点,把经穴-脏腑相关问题进一步分解成和脊神经有关的以及和脑神经有关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使经络实质研究问题简化,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工作较容易进行,并阐明了对待古典经络理论的态度.

  • 从“肚腹三里留”论经穴效应的特异性

    作者:陆凤燕;王圆圆;辛娟娟;赵玉雪;喻晓春;高俊虹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否是目前国内外针刺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肚腹三里留”的中医历代古籍记载、足三里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论述了足三里穴与胃肠功能之间存在的特异性联系,并从足三里穴和胃肠器官的脊髓节段水平及针刺足三里穴的脑中枢效应方面阐释了此种特异性的生理学机制,以期为“肚腹三里留”体现的经穴效应特异性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 躯干腹、背侧同一神经节段腧穴主治功效的分析

    作者:张鹤;孙平龙;张黎声;嵇波;李志刚

    目的:探寻躯干腹、背侧T1-T12同一神经节段十四经穴主治功效的规律.方法:查阅林昭庚《新针灸大成》及沈雪勇《经络腧穴学》所记载的位于T1-T12支配区内的十四经穴的主治功效,分别将皮区和肌层位于同一神经节段的十四经穴的主治功效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躯干部穴位在皮区和肌层主治上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规律,相邻节段的穴位主治相近,并与其相关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腧穴的主治功效是由支配其相关脏腑神经节段的空间决定的.本文从神经结构方面证实了经穴的主治功效以神经节段为中心,实现经穴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即对与经穴处于同一或相邻神经节段的脏腑病变,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 建国50年来我国经络研究的历史及其分析

    作者:王广军;郭义;王秀云

    经络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它的理论体系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趋势是相符的.

  • 针刺“太溪”穴对肾脏组织双向电泳图谱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小卿;成泽东;李春日;张志星;郑杰;宋媛媛;陈以国

    目的:利用双向电泳技术,观察针刺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穴前后肾脏组织双向电泳图谱的变化.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非经非穴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非经非穴组每日针刺非穴点,针刺组每日电针双侧“太溪”穴,空白组大鼠在相同时间只予固定,不予针刺.1周后取出各组大鼠肾脏组织,提取肾脏组织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比较分析各组肾脏组织双向电泳图谱的变化.结果:空白组和非经非穴组肾脏蛋白质未发现差异蛋白点;针刺组较空白组肾脏蛋白质显示9个3倍以上上调差异蛋白点,未发现下调蛋白质.结论:初步建立了大鼠肾脏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的技术方法;针刺组大鼠蛋白质与空白组、非经非穴组存在明显差异,差异点的发现为下一步进行质谱分析奠定了基础.

  •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作者:白红新;赵国桢;嵇波;王丹;严明娜;孙晓敏;戴健;路雅雯;杨美娟

    查阅CNKI数据库,就近10年关于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在机体处于生理状态、病理状态、针刺干预态时反映有差异;针刺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时对内脏调节也存在差异.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观测脏腑种类少、检测指标较局限等方面不足,未来可与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以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 经穴-脏腑相关学说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的讨论

    作者:王岩;季奎;张学慧

    通过对近10年文献报道的分析,充分证明了经穴-脏腑之间存在着特异关系;通过对一穴或一经与某一脏腑联系、一脏多经的理论、经穴-脏腑表里理论以及特定穴与相应脏腑联系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经穴-脏腑相关作进一步的阐述.不但从中找出了一些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应当把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把针灸机理研究和临床实践紧密挂钩,抓住经络本质和经络现象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寻找新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工作比较容易地进行,才能取得进步和发展.

  • 20世纪80年代基于经穴-脏腑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情况分析

    作者:嵇波;李志刚;张露芬;李晓泓;胡琅琳

    本研究以经脉穴位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理论为出发点,查阅1980年~ 198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器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已借助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主要从针刺信号的传导途径(包括周围神经、脊髓水平、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针刺效应靶器官(包括组织形态学、电生理和靶器官的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基础和中枢神经基础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低频电针对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包经经穴血流灌注量的影响及治疗次数的干预效应

    作者:孙晓敏;嵇波;赵国桢;王丹;严明娜;白红新;戴健;路雅雯;刘翼天;葛云鹏;苏杭;吴娇娟;游敏;程凯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对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包经上不同经穴血流灌注量的影响及治疗1次和治疗3次效应的差别,探寻低频电针经穴和非穴调节心肌损伤后对相关经脉不同穴位反映的影响及治疗次数的干预效应.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日组和3日组,再各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经穴组和非穴组.于电针治疗后,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分别观测各组各检测区域即刻皮肤血流灌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鼠心肌缺血时3个穴区血流灌注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低频“内关”治疗1次时“内关”和“郄门”穴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1或P<0.05),低频电针“内关”穴治疗3次时“内关”“郄门”和“天泉”穴血流灌注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大鼠心包经上“内关”穴血流灌注量更能特异性反映大鼠心肌状态.

  • 电针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紊乱大鼠5-HT的影响

    作者:王晓燕;王世军;吴富东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紊乱( FGID)大鼠血清及组织5- HT的影响,探讨经穴-脏腑相关性.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利血平注射液法制作FGI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根据针刺的穴位及方式不同分为足三里1、2组,三阴交1、2组,共6组.高效液相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血清、脑5 - HT含量及在胃、肠、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造模后5- HT含量及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电针后5 - HT含量及表达较模型组降低.血清5- HT含量及胃、肠组织中的表达,足三里2组低于三阴交2组(P<0.05);足三里1组肠、脑组织中5 - HT阳性表达低于三阴交1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降低FGID模型大鼠增高的5- HT含量及表达,提示足三里穴与胃之间存在经穴-脏腑相关特异性.

  • 20世纪90年代基于经穴-脏腑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情况分析

    作者:嵇波;张露芬;李晓泓;李志刚;胡琅琳;朱江

    以经穴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为出发点,查阅1990年~199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已借助形态学、神经放电、肌肉放电、组织生化等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探讨了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调节的神经传导途径、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的调节和经脉线上物质的变化等,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心肌组织生化和经脉线上物质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同一条经脉不同穴位反应和效应的研究概况

    作者:孙晓敏;赵国桢;嵇波;王丹;严明娜;白红新;戴健;路亚雯;杨美娟;毛颖秋;张平;刘亚利

    系统分析关于机体处于正常生理态、疾病损伤病理态和低频针刺干预态时,同一条经脉不同穴位的反应的研究概况;同时整理分析了针刺同一条经脉不同穴位对相关脏腑功能调节效应差异的研究情况.研究发现,机体无论处于正常生理态,还是疾病损伤态,亦或是针刺干预状态,同一经脉不同穴位反应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并且针刺同一条经脉不同穴位对相关脏腑功能的调节也存在差异.

  • 经穴-脏腑相关形态学研究概述

    作者:衣华强;马玉侠;方剑乔

    经穴-脏腑相关即体表-内脏相关,是指导中医针灸和推拿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概述了近年来中外学者通过电刺激、荧光标记法等手段,对经穴-脏腑的形态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说明了经穴与脏腑的特异性联系途径.

  • 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健康人胃电平均幅值的影响

    作者:陈婷;余小夏;魏宁;马腾;刘旭光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平均幅值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平均幅值的变化,比较研究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健康人胃电平均幅值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针刺胃经不同穴位对胃电平均幅值变化率具有不同影响.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经脉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 基于心脏和经脉经穴探讨NO与交感神经变化的研究情况分析

    作者:嵇波;胡琅琳;李志刚;李晓泓;张露芬

    一氧化氮(NO)和交感神经(SN)在心脏生理病理变化和经脉经穴的功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心脏和经脉经穴,从NO在心血管生理和病理变化中的效应,SN对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NO的中枢调节部位及其调节心血管功能活动的介导物,以及药物和针灸对NO效应的影响等,系统地分析了NO和SN在心血管功能活动过程中可能的发生机制.经总结发现,NO和SN在干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过程中,受控于中枢神经系统,涉及脊髓和大脑中枢核团;SN和血小板介导了NO对心血管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药物治疗或针刺心包经穴位可通过调节外周血或心肌组织中NO和NO合酶(NOS)而发挥保护心肌损伤的作用,并在针刺经穴后,可以显现经穴组织中NO的特异性变化和经穴组织中NO变化的循经特征.经分析以往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基于SN介导NO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调节开展经穴-脏腑相关的双向性效应规律和机制等的研究较少,值得关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