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

    患者116例进行了1~2年、2+~3年、3+年的远期疗效观察.结果:远期痊愈率分别为50.00%,60.42%,74.00%.表明电针治疗本病的疗效是稳定的,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步提高.

  • 穴位贴敷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作者:牛博真;李艳慧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法与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3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穴贴组(33例)、药物组(30例).穴贴组用穴位贴敷法(将三棱、莪术、制南星、冰片制成薄片,敷于气海、关元及乳房局部阿是穴);药物组口服乳癖消.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7.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3.3%,穴贴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穴贴组乳房疼痛改善积分为(13.82±5.90)分,药物组为(7.00±3.89)分,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穴位贴敷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肯定.

  •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及其对乳腺组织影像和血流动力的影响

    作者:王莹

    目的:观察针刺对乳腺增生病影像、血流动力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5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针刺和乳癖消贴膏外敷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各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增生腺体声像图、血流动力学、乳房红外线扫描及乳腺钼钯X线征象变化.结果:治疗组在降低乳腺增生腺体的血流阻力指数、改善乳腺组织的X线征象、减轻腺体的灰阶度及血管类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95.0%.结论:针刺对乳腺增生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能降低乳腺增生腺体的血流阻力指数,改善乳腺组织的X线征象,减轻腺体的灰阶度及血管类型.

  •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及其对乳腺组织影像和血流动力的影响

    作者:王莹

    目的:观察针刺对乳腺增生病影像、血流动力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5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针刺和乳癖消贴膏外敷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各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增生腺体声像图、血流动力学、乳房红外线扫描及乳腺钼钯X线征象变化.结果:治疗组在降低乳腺增生腺体的血流阻力指数、改善乳腺组织的X线征象、减轻腺体的灰阶度及血管类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95.0%.结论:针刺对乳腺增生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能降低乳腺增生腺体的血流阻力指数,改善乳腺组织的X线征象,减轻腺体的灰阶度及血管类型.

  •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及其对乳腺组织影像和血流动力的影响

    作者:王莹

    目的:观察针刺对乳腺增生病影像、血流动力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5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针刺和乳癖消贴膏外敷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各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增生腺体声像图、血流动力学、乳房红外线扫描及乳腺钼钯X线征象变化.结果:治疗组在降低乳腺增生腺体的血流阻力指数、改善乳腺组织的X线征象、减轻腺体的灰阶度及血管类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95.0%.结论:针刺对乳腺增生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能降低乳腺增生腺体的血流阻力指数,改善乳腺组织的X线征象,减轻腺体的灰阶度及血管类型.

  • 调肾疏肝针法对乳腺增生患者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丽芬;宋阿凤;王志华;卢艳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较佳配穴和作用机制.方法:将20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调肾疏肝针法组(简称调肾疏肝组)、常规针刺组和中药组.调肾疏肝组穴取肾俞、命门、风府、灵墟、神封、步廊、期门等,每日针刺1次;常规针刺组穴取足三里、膻中、肝俞、乳根、内关、期门,治疗方法同调肾疏肝组;中药组口服乳癖消片,每次6片,每日3次.3组患者皆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及雌二醇(E2)、泌乳素(PRL)、孕酮(P)、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变化情况.结果:调肾疏肝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2.0%、94.0%,常规针刺组分别为86.0%和88.0%,中药组分剐为78.0%和84.0%,3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肾疏肝组疗效优于另2组;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血清PRL、P、P/E2均有显著改善(P<0.05),调肾疏肝组降低PRL和升高P、P/E2作用优于另2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调肾疏肝组和常规针刺组E2、CD+4、CD+4/CD+8有显著改善,调肾疏肝组降低E2的作用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调肾疏肝针法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法,对乳腺增生患者的内分泌、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 乳腺增生患者膻中穴体表红外辐射光谱探讨

    作者:应荐;沈雪勇;丁光宏;陈红风;张海蒙;沈霃平;胡升芳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方法:采用高灵敏度PHE 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6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1.5~16.0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光谱.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红外辐射光谱形态相似,但辐射强度减低,在检测的59个波长点中有13个波长检测点(6.75~8.25μm、9.00μm、9.25 μm、9.75μm,13.25~13.75μm),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的红外辐射强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膻中穴红外辐射强度降低.结合期门穴红外辐射强度等研究,提示乳腺增生病在病理状态下,不同的经脉系统处于不同的虚实状态.

  • 针药结合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及雌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丽军;杜惠兰;靳亚慈;陈景伟

    目的:研究针药结合对大鼠乳腺增生病模型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复制乳腺增生病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对照组、模型组,除正常组、模型组外,其他治疗组分别行针刺、中药、针药结合及西药三苯氧胺治疗.每日治疗1次,9次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30天).观察乳腺组织的形态变化,测定腺泡腔直径及面积,免疫组化检测雌激素受体亚型(ERa、ERβ)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腺泡腔直径及面积均较正常组增大(均P<0.01);治疗组腺泡腔直径及面积均较模型组减小(P<0.05,P<0.01);针刺和中药可上调ERβ、下调ERa表达.结论:针刺和中药均对大鼠乳腺增生有抑制作用,针药结合的抑制作用强,基本接近三苯氧胺水平,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ERβ、下调ERa表达有关.

  • 针药结合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及雌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丽军;杜惠兰;靳亚慈;陈景伟

    目的:研究针药结合对大鼠乳腺增生病模型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复制乳腺增生病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对照组、模型组,除正常组、模型组外,其他治疗组分别行针刺、中药、针药结合及西药三苯氧胺治疗.每日治疗1次,9次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30天).观察乳腺组织的形态变化,测定腺泡腔直径及面积,免疫组化检测雌激素受体亚型(ERa、ERβ)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腺泡腔直径及面积均较正常组增大(均P<0.01);治疗组腺泡腔直径及面积均较模型组减小(P<0.05,P<0.01);针刺和中药可上调ERβ、下调ERa表达.结论:针刺和中药均对大鼠乳腺增生有抑制作用,针药结合的抑制作用强,基本接近三苯氧胺水平,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ERβ、下调ERa表达有关.

  • 火针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疗效观察

    作者:蔡志红;李秀昌;刘玉彦;杨茂有;鞠丹;贺普仁

    目的:比较火针与毫针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点刺增生局部、阿是穴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毫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40例,好转58例,未愈2例,有效率99.3%;对照组治愈113例,好转165例,未愈22例,有效率92.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火针刺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疗效优于毫针刺法.

  • 乳腺增生Ⅰ号治疗乳腺增生病168例临床研究

    作者:于萍;廖鸿梅;黎清婵;麦小琴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Ⅰ号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以疏肝、活血、软坚药物为主的经验方乳腺增生Ⅰ号治疗乳腺增生病168例,并以乳康片作为对照,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钼靶X线片、近红外线扫描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以及钼靶X线片、近红外线扫描等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乳腺增生Ⅰ号具有调整内分泌、抑制腺体增生、改善乳腺血运的作用.

  • 乳增散治疗乳腺增生病76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勇生

    目的:研究自拟中药方乳增散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以乳增散(治疗组)、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分别治疗乳腺增生病76例,比较两组疗效,并分别在治疗前后于黄体期第7天测量治疗组患者血清雌激素(E2)、孕激素(P)和催乳素(PRL)的水平,以探讨乳增散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理.结果:乳增散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优于桂枝茯苓胶囊(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比治疗前E2、PRL水平有明显下降(P<0.01),P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乳增散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确切,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患者体内E2、P和PRL水平来实现的.

  • 黄霖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

    作者:刘华

    1 乳腺增生病的根本是肾阳虚乳房是性激素的靶器官,乳房的增生和复旧直接受性激素水平波动的影响.中医理论认为,肾虚冲任不调是乳腺增生病产生的根本.我院黄霖主任多年临床观察发现,乳腺增生病患者多有肾虚表现,如月经失调、腰膝酸痛、痛经、面部色斑、脉迟弱等.虽然不一定有明显的畏寒、肢冷等阳虚表现,但在处方用药中适当使用补肾阳药物后,不少患者的月经失调、痛经、腰痛等症状也得到改善.黄主任认为,补肾阳中药对于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乳腺、子宫等性激素的靶器官对激素的反应有一定作用,印证了中医"肾主生殖"的理论.黄主任常用的补肾阳药物有:鹿角霜、补骨脂等.其自拟经验方"健乳灵"也包含上两味药物.

  •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辨证分型和周期疗法

    作者:杜玉堂;杜琳;王志坚;郭彦玲

    乳腺增生症是内分泌紊乱所致的乳腺上皮细胞程度不等、形态各异的增生性改变,临床表现为疼痛、肿块、溢液,属于亚健康状态.临床命名繁多,常混用病理学名词,中医辨证分型各家不一,很难界定,本文建议称为乳腺增生症.中医分为肝郁和肾虚两型,并提出了5个界定标准.根据卵巢功能周期性变化及月经前后内分泌状态的不同建议,用周期疗法,月经前2周以疏肝为主,即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月经后2周以补肾为主,在滋阴基础上强调补阳,即阴中求阳.

  •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辨证分型和周期疗法

    作者:杜玉堂;杜琳;王志坚;郭彦玲

    乳腺增生症是内分泌紊乱所致的乳腺上皮细胞程度不等、形态各异的增生性改变,临床表现为疼痛、肿块、溢液,属于亚健康状态.临床命名繁多,常混用病理学名词,中医辨证分型各家不一,很难界定,本文建议称为乳腺增生症.中医分为肝郁和肾虚两型,并提出了5个界定标准.根据卵巢功能周期性变化及月经前后内分泌状态的不同建议,用周期疗法,月经前2周以疏肝为主,即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月经后2周以补肾为主,在滋阴基础上强调补阳,即阴中求阳.

  • 夏桂成运用调周法治疗乳腺增生经验

    作者:景彦林;罗雪;戴慎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其临床特点是乳房疼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或情绪变化关系密切.夏桂成教授对于辨治妇科病,尤其是乳腺增生病,颇有体会,今介绍于下.

  • 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

    作者:刘长征

    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现将近年来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概述如下.1针灸治疗现代用针灸治疗乳腺增生,首见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直至70年代后期才开始引起针灸界的重视.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且副作用小,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 乳腺增生病内分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作者:阙华发;阙振福;王荣初;陆德铭;唐汉钧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患者内分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 型相关性.方法:将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为冲任失调型及肝郁痰凝型,观察内分泌激素、T细胞亚 群变化与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肝郁痰凝型雌二醇(E2)、催乳素(PRL)、E2与孕 酮(P)比值(E2/P)、T辅助及诱导细胞(CD4)、T抑制及细胞毒细胞(CD8)、CD 4/CD8值异常升高(分别为P<0.01、P<0.01、P<0.05、P<0.01、P<0.01、P<0.01),总T细胞(CD3)值明显降低(P<0.01);冲任失调型患者P、睾酮(T)、CD3明显降低(均为P<0.01) ,PRL(P<0.01)、E2/P、E2/T异常升高(均为P<0.01),CD4、CD8异常升高(分别为P<0.05、P<0 .01);两组比较,肝郁痰凝型E2、PRL、E2/P、CD4/CD8升高尤为明显(分别为P<0.01、P <0.05、P<0.05、P<0.01).结论:表明乳腺增生病发病与内分泌免疫密切相关,内分泌免疫失调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之一,为辨证分型 提供客观指标.

  • 乳腺增生病辨证分型与性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楼丽华;娄海波;赵虹;唐利华;李毅;沃兴德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与性激素的关系,建立乳腺增生病中医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11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失调3型,测定患者排卵期雌二醇(E2)、孕酮(PT)、睾酮(TT)、催乳素(PRL)、促卵泡刺激素(FSH)及促黄体生成素(LH)值.观察不同证型患者性激素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与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排卵期LH、E2水平降低,PRL、PT水平升高,TT、FSH无显著变化.其中肝郁气滞型和痰瘀互结型的LH、E2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值,PRL、P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冲任失调型虽然LH、E2水平也明显低于正常值,但FSH水平却明显高于正常值.E2水平按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冲任失调型依次降低.结论:乳腺增生病患者排卵期内分泌呈紊乱状态,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性激素分泌各不相同,性激素的变化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及临床用药的依据.

  • 细胞角蛋白34βE12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意义

    作者:狄方;王念黎

    目的探讨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βE12作为良性病变的标记物对鉴别乳腺病变的意义.方法收集90例有随访活检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对照的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资料:良性病变50例, 包括非增生性病变30例和增生性病变20例、导管内癌10例和浸润癌30例,对其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作34βE12的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ABC)法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4βE12在良性非增生和增生性病变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2)34βE12在良性病变和癌组中的表达差异具显著性,34βE12在癌组中, 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分别为66.7%和63.3%的病例表现为完全阴性或散在1+的肿瘤细胞胞质阳性;在良性病变组中, 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分别为100%和78%的病例表现为2+至3+的细胞阳性,且在石蜡切片中34βE12表现为完整的细胞膜和细胞质的强阳性,与癌中阳性标本之细胞质颗粒状阳性为主的表达特点不同.(3)34βE12在细胞分化较好的筛孔型、乳头型和实性型导管内癌中为完全阴性和散在细胞胞质阳性,而在细胞分化较差的粉刺型导管内癌中为阴性至3+的细胞阳性. 结论 34βE12可作为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良性病变的标记物, 上皮细胞出现34βE12表达缺失时高度提示为癌;大量上皮细胞表达34βE12,且为细胞膜强阳性时,则应多考虑为良性病变.

91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