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近红外线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下肢溃疡中的应用

    作者:邹毅;管晓峰;黄淑玉;徐文浩;刘玉萍;周付华

    目的:探讨近红外线治疗仪(安诺血管神经治疗仪)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下肢溃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经SWM单纤维丝检查,密歇根神经病变评估法(MNSI)证实患者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或下肢溃疡的患者.在3周内接受了15次近红外线的治疗,观察他们是否有感觉功能的改变及溃疡的促愈合作用.结果:所有患者的感觉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14/31)45%的受试者恢复了完整的冷热感觉辨别能力.4例足部溃疡患者经红外线治疗后与传统清创湿敷患者作比较创面修复愈合速度有明显提高,所有受试者均无出现新的皮肤损伤.结论:近红外线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下肢溃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伤的辅助治疗方法.

  • 应用近红外线分光法研究针刺时肌肉组织血容量的变化:不同针法对血流动态的影响

    作者:

  • 肩井穴挑刺为主治疗乳癖31例

    作者:韩国刚

    近年来,笔者采用肩井穴挑刺为主治疗乳癖3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乳癖的诊断标准选取31例乳癖患者,年龄小21岁,大46岁;病程短4个月,长9年;已婚29例,未婚2例;发于左侧者11例,发于右侧者13例,双侧者7例.乳癖大小不等,一般直径在1~3 cm之间.所有病例均经彩超、近红外线乳腺扫描、X线钼靶摄片或活检确诊,并排除其他病变.

  • 乳腺增生患者膻中穴体表红外辐射光谱探讨

    作者:应荐;沈雪勇;丁光宏;陈红风;张海蒙;沈霃平;胡升芳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方法:采用高灵敏度PHE 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6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1.5~16.0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光谱.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红外辐射光谱形态相似,但辐射强度减低,在检测的59个波长点中有13个波长检测点(6.75~8.25μm、9.00μm、9.25 μm、9.75μm,13.25~13.75μm),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的红外辐射强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膻中穴红外辐射强度降低.结合期门穴红外辐射强度等研究,提示乳腺增生病在病理状态下,不同的经脉系统处于不同的虚实状态.

  • 乳腺血氧检测研究进展

    作者:郭宇飞;徐其锋

    乳腺血氧检测作为一种新的筛查乳腺癌的检查方法已成为近年研究热点,在与乳腺钼靶摄片、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在无创伤、可重复方面又体现出其优势,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很大价值.

  • 长岛县乳腺癌患病情况分析

    作者:姜辉;葛晓云

    为了解长岛县育龄妇女的乳腺癌的发病情况,以了解该地区乳腺癌的发病趋势,笔者于 1995 年~2004 年采用乳腺触诊及近红外线诊断仪对该地区育龄妇女乳腺癌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 532 nm和860 nm激光同时曝光后恒河猴视网膜损伤阈值

    作者:施东雯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同时发射多波长激光系统在商业上的应用日益增多,例如很多系统利用倍频技术把可见光、近红外线和紫外线合成起来,这样人眼损伤的机会也在增加.本实验的目的是正确评价这种多波长的合成激光所造成的视网膜损伤.

  • 近红外光密度仪诊断脑外伤颅内出血的可靠性研究

    作者:于东明;胜彦婷;于秋芸;任世茹

    目的 通过与头颅CT进行对照,评价近红外光密度仪诊断脑外伤颅内出血的可靠性.方法 脑外伤病人50例,年龄14~90(37.4±14.53)岁,男42例,女8例;均为从事故现场直接送至北京天坛医院,首先利用近红外光密度仪分别探查患者双侧额、颞、枕部位,记录并计算双侧对应部位的吸光度及其差值,以双侧差值0.45作为有无颅内出血的指标,然后进行CT检查,比较近红外探光密度仪诊断颅内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靠性.结果 50例脑外伤病人中近红外光检查阳性者27例,其中23例经CT证实,4例假阳性,23例CT检查无颅内出血病人中,20例经近红外光检查亦为阴性.近红外光学检查对脑出血诊断的敏感性为88.5%,特异性83.3%,可靠性86%.结论 近红外光谱对诊断外伤所致脑出血的结果可靠,无创,而且设备体积小,使用不受场地环境限制,适用于院前急救.

  • 微波等物理因子组合对3期压疮的愈合时限观察

    作者:杨全兴;成先柄;曾莉;毕世庆;温树美

    压疮是脑血管意外及脑外伤患者易发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应用药物治疗压疮的方法文献报导很多[1-5],应用各种物理因子治疗压疮的方法相对较少,而各种物理因子组合协同治疗则更少,为此,我们观察微波、微波+He-Ne激光及微波+直线偏光近红外线(super lizer,SL)对3期压疮的疗效及愈合时限.

  • 乳腺良性疾病误诊10例近红外线图像分析

    作者:崔小妹;林丹玫

    目的:几种乳腺良性疾病误诊病例及图像特征加以分析,对降低乳腺疾病近红外线检查的假阳性有所裨益.方法:10例乳腺良性疾病予三算子乳腺电脑红外检查仪误诊为乳腺恶性肿瘤或可疑恶性肿瘤.结果:经病理证实或联合其他检查为乳腺良性疾病.结论:血红蛋白对红外线有特异吸收性能,当乳腺局部肿块透照为灰影并伴有血管出现时易误诊,临床上仔细触诊,分析病情,联合其他检查,可使假阳性率降低.

  • 近红外线扫描诊断乳腺结核1例分析

    作者:丘华珍;郑沁;林凌

    对我院近红外线扫描诊断乳腺结核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26岁,已婚,小孩2岁.诉发现右乳肿块伴轻微疼痛1周,于2006-04-28到我院行红外线扫描.否认结核病史及家族结核史,无明显诱因感右乳疼痛.平素身体健康,未发现乳腺小叶增生等病史.

  • 靶向LOX-1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红外荧光成像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实验研究

    作者:卢瞳;安艳丽;居胜红;滕皋军

    目的 探讨靶向LOX-1的近红外分子探针示踪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及评价阿托伐他汀干预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采用12周龄ApoE-/-小鼠经高脂高糖饮食喂养16周建立AS模型,C57小鼠作为对照.基线实验分为靶向探针组(n=5)、竞争性抑制组(n=4)、碱性磷酸盐溶液(PBS)组(n=5)及对照C57组(n=5),经小鼠尾静脉注入1 mg/kg靶向探针或PBS,24 h后行近红外荧光成像(NIRF).干预实验将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n=5,饮食中不加或加阿托伐他汀干预6周).采用油红O染色鉴定斑块面积.斑块面积与NIRF信号分布之间的关系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ApoE-/-小鼠注入anti-LOX-1-NIR797探针24 h后,NIRF示主动脉斑块区见强荧光信号,竞争性抑制组斑块SNR显著降低,而对照组C57小鼠注入靶向探针或ApoE-/-小鼠注入PBS时,其主动脉斑块信噪比较弱(P<0.01).实验组ApoE-/-小鼠主动脉油红O染色和NIRF的阳性面积呈正相关(r=0.917,P<0.001).阿托伐他汀干预组anti-LOX-1-NIR797信号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腹主动脉斑块面积减少(P<0.05).结论 应用靶向LOX-1的近红外探针在NIRF平台可有效检测ApoE-/-小鼠AS斑块并评价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果.

  •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疼痛评定标准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方镇洙;舒帆;袁绍忠;杨荣;张浩

    疼痛虽然是一种主观感觉,但其相对应的组织或器官一般都会出现炎症(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局部会产生热态(热场)的变化,只是由于以往缺少相应的疼痛检测技术,临床医师难以了解与掌控疼痛及其疗效判断.目前先进的红外设备温度分辨率已达到0.05~0.08℃,对组织器官的热态变化检测非常敏感,这为临床开展疼痛研究和诊疗工作提供了新的影像技术手段,且该技术为非接触性、低耗能、无辐射、无损伤、安全有效,便于信息储存,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项目和值得推广的新技术.本文就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定运动系统疼痛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近红外功能成像观察三叉神经痛触发痛与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变化的相关性

    作者:辛佳炜;王岩;敖强;左焕琮

    目的 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触发痛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后的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变化,探讨前额叶皮层是否参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触发痛的调控.方法 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前额叶接受45通道的近红外功能成像监测,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反映触发痛任务相关的功能变化.采用多次重复事件相关设计作为任务,分析触发痛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后的前额叶功能变化.结果 (1)术前疼痛侧刺激期相对静息期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显著增高(P<0.05),双侧前额叶出现激活效应;术前正常侧刺激发现刺激期相对静息期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双侧前额叶出现抑制效应;(2)术后1周原疼痛侧和正常侧的静息期与刺激期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未见双侧前额叶激活或抑制效应.结论 术前触发痛引起的双侧前额叶激活效应在微血管减压术后消失,推测前额叶可能参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枢调控,其机制可能与中枢敏化现象有关.微血管减压术引起的外周神经和相邻组织的改变可能达到了去敏化效果.

  • 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方法

    作者:赵景旺;陈旨娟;杨卫东

    癫痫患者中约 20%~30%为难治性癫痫,手术是控制发作有效的方法,常常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行为学能力和生命质量.手术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准确定位致痫灶.目前有多种术前评估方法,这些方法分别从临床、神经电生理、影像学角度等提供致痫灶定位信息.目前定位致痫灶的金标准是颅内电极脑电图.建立多模式检测体系,大程度综合各评估方法的优势,可提高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近红外线波谱技术在癫痫中的应用以及致痫灶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将不断深入.

  • 近红外波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高庆伟;尚浩;周伟;韩光;伍艳玲

    目的探讨近红外波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HB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7例);肝硬化患者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例)。对照组应用抗病毒药物和保肝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近红外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CHB患者实际住院天数,症状改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15);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2);治疗后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560、0.471、0.520)。治疗组CHB患者血小板(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治疗组实际住院天数、A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21、0.023);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治疗后WBC、HB、HBsA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721、0.562、0.895)。治疗组肝硬化患者治疗后PLT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结论近红外波辅助治疗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作为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于波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应用1300 nm波长的近红外线来对血管进行横断成像的血管内成像技术.一、OCT的研发历史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Fujimoto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报道了关于OCT的开创性工作[1].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山形大学的丹野等也独自开发了OCT技术.

  •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脑血流和氧合代谢的影响

    作者:程国强;邵肖梅;刘先知;黄海娟;周文浩;张旭东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期间脑血流和脑氧合代谢的变化.方法38例中、重度HIBD新生儿随机分为常温组和低温组;7例相对正常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生后6 h以内开始治疗,常温组维持体温在36℃,低温组维持鼻咽温度在34℃,低温持续72 h,然后自然复温,其它治疗方法两组相同.三组均持续观察84 h.三组患儿分别在生后6、12、24、48、72和84 h,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诊断仪测定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率的变化,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定细胞色素aa3(cytochrome aa3,Cytaa3)的变化.结果低温组新生儿生后6h内收缩期血流速率(Vs)[(250.5±7.69)cm/s],平均血流速率(Vs)[(15.67±5.97)cm/s]、舒张末期血流速率(Vd)[(7.27±5.06)cm/s]和△Cytaa3均较对照组降低,阻力指数(RI)(0.81±0.15)较对照组(0.67±0.09)增加(P均<0.05);低温组Vs和Vm在生后12~48 h较常温组增加(P均<0.05),RI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无差别.与常温组比较,低温组△Cytaa3在生后36~60 h显著增加(P<0.05或0.01).结论中重度新生儿HIBD脑血速率明显降低,存在明显的脑氧合障碍;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BD可以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脑氧合代谢状态.

  • 近红外光谱技术产时监测宫内缺氧性脑损伤的价值

    作者:叶贞志;谢小强;韩玉昆;杨晓光;郭亮;苏国云

    目的 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产时监测宫内缺氧性脑损伤的价值,为临床评价脑损伤提供客观、量化依据.方法 63例宫内窘迫胎儿根据出生后是否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分为HIE组(34例)及无HIE组(29例);35例无宫内窘迫的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3组新生儿胎头拨露时和生后5 min时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2),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评价脑rSO2对HIE的诊断价值.结果 HIE组患儿产程中胎头拨露及生后5 min时脑rSO2分别为(36.6±5.0)%和(52.0±4.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5.9±4.6)%和(59.6±4.4)%]及宫内窘迫但无HIE组[分别为(44.1±3.1)%和(57.6±3.5)%](P<0.01).对照组、宫内窘迫但无HIE组、HIE组产程中胎头拨露时脑rSO2与脐动脉血气pH值间均呈正相关性(r=0.463,P<0.01;r=0.619,P<0.01;r=0.688,P<0.01),与脐动脉血气血氧饱和度间亦呈正相关性(r=0.709,P<0.01;r=0.736,P<0.01;r=0.516,P<0.01).以胎头拨露时脑rSO2<39.5%为界值,rSO2评判宫内窘迫新生儿发生HIE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7%及93%;以生后5 min脑rSO2<53.5%为界值,rSO2评判宫内窘迫新生儿发生HIE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0%及86%.结论 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脑rSO2能客观评价宫内窘迫新生儿脑氧合状态,可提示新生儿HIE的存在.

  • 早产儿脑反应性及其神经发育的近红外光谱评价研究

    作者:侯新琳;周丛乐;黄岚;丁海曙;王红梅

    目的研究早产儿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与神经发育的关系,早期对早产儿进行脑功能的评价,为了解其神经发育水平、估价预后提供客观证据.方法对不同胎龄的早产儿进行声刺激,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观察声刺激后脑反应性的变化,并进行神经发育随访,评价早产儿早期脑反应性与其后神经发育的关系.结果本组早产儿生后对声刺激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反应,30~32周的早产儿声刺激后开始反应时间、高峰出现时间、停止刺激后开始恢复时间分别为(278±94)s、(446±67)s、(199±52)s,明显长于足月儿的(107±30)s、(264±51)s、(131±46)s.氧合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大反应值分别为(0.3±0.3)%、(0.7±0.5)%、(0.3±0.3)%,明显低于足月儿的(1.7±0.7)%、(1.7±0.8)%、(1.6±0.7)%.胎龄大于32周的早产儿反应的时间及大反应值与足月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产期脑损伤可影响脑的反应性,早产儿脑反应性与纠正胎龄40周时的神经行为评分及神经发育相关.随访过程中颅脑超声表现为脑发育异常者,其新生儿期对声刺激无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脑发育正常者.结论近红外光谱技术能评价新生儿的脑反应性,早产儿具备对声刺激后的脑反应性,早期的脑反应性与神经发育水平有关.

102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