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绝经后女性治疗乳腺导管原位癌寿命与其他女性一样

    作者:方爱玲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与其他乳腺癌不太一样,因为它是非浸润性癌症,所以它不会向身体的其他部位扩散.然而,它也会进展称为浸润性乳腺癌,从而对生命产生威胁.荷兰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希望查明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如何影响长期生存情况.

  • 细胞角蛋白34βE12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意义

    作者:狄方;王念黎

    目的探讨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βE12作为良性病变的标记物对鉴别乳腺病变的意义.方法收集90例有随访活检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对照的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资料:良性病变50例, 包括非增生性病变30例和增生性病变20例、导管内癌10例和浸润癌30例,对其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作34βE12的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ABC)法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4βE12在良性非增生和增生性病变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2)34βE12在良性病变和癌组中的表达差异具显著性,34βE12在癌组中, 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分别为66.7%和63.3%的病例表现为完全阴性或散在1+的肿瘤细胞胞质阳性;在良性病变组中, 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分别为100%和78%的病例表现为2+至3+的细胞阳性,且在石蜡切片中34βE12表现为完整的细胞膜和细胞质的强阳性,与癌中阳性标本之细胞质颗粒状阳性为主的表达特点不同.(3)34βE12在细胞分化较好的筛孔型、乳头型和实性型导管内癌中为完全阴性和散在细胞胞质阳性,而在细胞分化较差的粉刺型导管内癌中为阴性至3+的细胞阳性. 结论 34βE12可作为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良性病变的标记物, 上皮细胞出现34βE12表达缺失时高度提示为癌;大量上皮细胞表达34βE12,且为细胞膜强阳性时,则应多考虑为良性病变.

  • 重新评价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的组织学分级

    作者:程亮;赵明

    组织学分级是评估膀胱癌预后重要的特征之一[1]。自从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对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引入3级分级系统以来,尿路上皮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和分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2-3]。1998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 ISUP)针对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举行了一次共识会议,对1973 WHO分级系统进行了部分修正,并正式引入“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PUNLMP)”这一诊断术语。1999年的WHO分类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类系统,除了引入PUNLMP之外,仍然保留了1973年WHO的3级分级系统。1973年WHO分类的1级肿瘤在1999年分类中被再分为PUNLMP和1级肿瘤,由此进一步造成了诊断和理解的困惑。随后的2004年WHO分类则延续了1998年ISUP的分类方法,将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分为四个范畴:乳头状瘤、PUNLMP、低级别癌以及高级别癌(表1)[1-3]。

  • 恶性潜能未定的尿路上皮增生

    作者:赵明;何向蕾;滕晓东

    膀胱尿路上皮的癌前病变/非浸润性肿瘤根据组织生长方式一般可分为乳头状病变(包括外生性和内翻性乳头状病变)和平坦型病变。在2004年WHO分类中,根据结构和细胞异型性的不同,乳头状的癌前病变/非浸润性肿瘤分为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以及高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平坦型的癌前病变/非浸润性肿瘤分为异型增生和原位癌[1]。随着对尿路上皮癌的分子特征以及生物标志物的不断深入认识,利用非整倍体DNA核型分析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许多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形态学上表现正常的尿路上皮或其增生性病变(包括平坦型尿路上皮增生和乳头状尿路上皮增生)存在与肿瘤相似的分子遗传学异常[2]。这些分子异常提示这类增生性病变可能是尿路上皮癌发生的前驱病变,尽管在细胞形态上没有表现出不典型性,但在遗传学水平上已经具有肿瘤的属性,从而在分子范畴内拓宽了尿路上皮癌前驱病变的范围[3]。为了适应这一变化,2016年WHO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将平坦型和乳头状尿路上皮增生合称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尿路上皮增生( urothelial proliferation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UPUMP)[4]。本文将简要介绍UPUMP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特点,鉴别诊断要点以及生物学行为潜能。

  • 低度恶性潜能之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作者:程亮;张绍渤;黄受方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2004年分类[WHO(2004)/ISUP]对尿路上皮肿瘤分级标准化进行了有益尝试.在乳头状膀胱肿瘤分类中,新加入了"具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条目.WHO(2004)/ISUP尿路上皮肿瘤分类系统与被广泛接受的WHO 1973年分类相比,具有数项潜在优势:(1)详细定义了不同瘤前病变和不同分级肿瘤的形态标准,包括更加标准化地定义了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性肿瘤(NIPUT)的组织学分级标准[1-4],有利于提高病理医师间诊断的可重复性;(2)建立了统一的术语和一般性定义;(3)力图将肿瘤分类系统的术语设计得与尿细胞学术语更为吻合,使得细胞-组织学的对应关系更易于操作,为指导改善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4)去除了模糊的分类级别,如TCC分级Ⅰ~Ⅱ,TCC分级Ⅱ~Ⅲ;(5)单独列出了具有高危险进展为浸润性癌的肿瘤.

  • 浅谈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组织学的分级问题

    作者:占新民;黄文勇

    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是膀胱常见的肿瘤(约占45%)[1],它的分级和临床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所以一贯为大家所重视。2004年版WHO将该类肿瘤分级为:乳头状瘤、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PUNLMP)、低级别癌、高级别癌。

  • 浅谈子宫颈上皮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作者:张建华;林琳

    子宫颈上皮瘤(Cen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局限于宫颈上皮内具有不同组织学改变的非浸润性癌前病变.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表现为白带增多,偶有接触性出血,部分患者宫颈光滑,部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宫颈炎.本院自1999年11月至2004年10月5年,共行阴道镜检查5120例,对异常部位活检病理检查,检出CIN186例.由于患者对CIN病情存在不同的认识,产生心理反应不同.对CIN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早期防治宫颈癌的重要问题.因此,现就此问题简述如下:

  •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相关性

    作者:李娜;朱庆莉;姜玉新;戴晴

    目的 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的诊断及分级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DCIS患者的超声表现,包括病灶数量、大小、形态、边缘、分界、内部回声、导管改变、后方回声、局部结构紊乱以及钙化,同时记录病灶内部血供情况.将所有病灶的超声特征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Van Nuys 1级49例,2级30例,3级13例.单发肿块67例(67/92,72.83%),导管扩张伴导管内部低回声24例(24/92,26.09%),结构紊乱7例(7/92,7.61%).18个病灶具有2个及以上超声特征.超声发现微钙化21例(21/92,22.83%),均位于结节或导管内部.超声对DCIS的显示率与Van Nuys分级相关(r=0.91,P<0.05).结节形态、边界和后方回声也与Van Nuys分级明显相关(r=0.78,P<0.05).形态不规则肿块伴有界限不清或边缘成角,不伴有后方回声与Van Nuys 3级密切相关(r=0.83,P<0.05);而椭圆形囊性结节、边界清晰伴有后方回声增强多见于Van Nuys 1级(r=0.94,P<0.05).结论 DCIS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病理分级.

  •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X线影像特征及病理核分级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韩露;张伟;王慧颖;戴文静;刘丹青;郭启勇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X线影像特征及病理核分级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CIS的患者105例,共107个病灶,术前均接受乳腺X线摄影检查,系统描述病变的X线影像学特征.分析不同病理核分级及其影像特征与不同肿瘤因子表达(HER2阳性组、ER阳性组和三阴组)的相关性.结果 钙化为DCIS的主要影像学特征(74/107,69.15%),HER2阳性组、ER阳性组、三阴组间钙化形态及分布类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ER2阳性组以区段样分布(23/45,51.11%),线状分枝状钙化(18/45,40.00%)表现为主,主要为高级别DCIS(38/55,69.09%).ER阳性组以区域性分布(23/45,51.11%)、多形性钙化(12/23,52.17%)表现为主,以非高级别为主(22/42,52.38%).结论 DCIS患者的乳腺X线表现特征与肿瘤的一些分子生物学表达存在相关性,可以间接反映肿瘤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 病理性乳头溢液的 MRI 评估

    作者:张嫣;王颀;郭庆禄;张江宇;陈园园;欧娟婷;张安秦;韩晓蓉

    目的利用BI-RADS MRI探讨MR检查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乳腺专用磁共振AURORA-MR检查61例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根据BI-RADS-MRI分析其影像征象包括形态学特征、强化曲线及分类评估并与术后病理诊断对照。结果61例病理性乳头溢液MR检查发现62个病灶,术后恶性病灶16个,包括导管原位癌(DCIS)及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12个,DCIS伴黏液腺癌1个及浸润性导管癌(IDC)3个,术前均为BI-RADS 4~5级评估,恶性检出率100%;良性病变共46个,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IP)伴不典型增生(ADH)15个,IP 10个,多发IP 7个,导管上皮乳头瘤样增生12个及纤维囊性乳腺病2个,术前MR评估BI-RADS 1~3级31个,BI-RADS 4~5级15个,良性诊断符合率为67.4%,MRI高估的病变包括交界性质病变IP伴ADH 8个,多发IP 4个,IP 2个和导管上皮乳头瘤样增生1个。增强图像的形态学特征仅段样强化对鉴别良恶性有意义,阳性预测值达73.3%,其易出现在恶性病变中(68.8% vs.8.7%,P<0.05);内部强化特征以成群结节样强化对提示恶性有意义(56.3%vs.10.9%,P<0.05),其阳性预测值为64.3%;内部点状强化更易出现在良性病变中(6.3% vs.37.0%,P<0.05)。恶性病灶的时间-信号曲线常见为流出型,其在良恶性病灶中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56.3%vs.17.4%,P<0.05),阳性预测值为52.4%。结论恶性乳头溢液在MRI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MR检查为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 数字化X线钼靶检查结合三算子乳腺血氧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轲;胡东;耿敬标;朱昭环;周玉梅;孙苏安;柏根基;葛高华

    目的 探究数字化X线钼靶与三算子乳腺血氧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数字化X线钼靶征象与三算子乳腺血氧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78例乳腺导管内癌的主要X线征象:肿块32例(42.1%),钙化21例(27.6%),肿块伴钙化17例(22.4%),结构扭曲及非对称致密6例(7.9%),因X线钼靶表现为阴性者而漏诊2例;三算子乳腺血氧征象:病变血氧分析表现为高血高氧15例(19.7%),高血低氧58例(76.3%),平血低氧3例(3.9%);三算子均表现为等灰度线局灶性异常,其中边缘欠光整41例(53.9%),边缘毛刺35例(46.1%),其中可见异常血管61例(78.2%),未见异常血管17例(21.8%).结论 对于典型的乳腺导管内癌无论是X线钼靶检查或是三算子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都很高,对于不典型的乳腺导管内癌应用数字化X线钼靶检查结合三算子乳腺血氧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

  • 钼靶微钙化阴性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患者超声及病理表现

    作者:刘德泉;丁红宇;崔晶;史浩;张凯;范凤景;李菲

    目的 观察钼靶微钙化阴性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患者超声及病理表现.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就诊的40例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患者钼靶表现微钙化阴性病灶.分析钼靶微钙化阴性病灶超声表现,并根据声像图特征将其分为肿块型与非肿块型.同时,分析钼靶微钙化阴性病灶病理学亚型及核级.肿块型与非肿块型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患者超声诊断准确率、超声表现为微钙化比例及病理学核级与亚型情况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40例钼靶微钙化阴性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患者病灶中,钼靶未发现异常者16例(40.0%),而超声未显示异常者仅1例(2.5%).超声下,病灶更多表现为肿块型(75.0%,30/40),形状以圆形或卵圆形及不规则形为主,边缘呈细小分叶,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与等回声,后方无回声特征,而非肿块型病灶(22.5%,9/40)则多表现为不均质中等回声合并导管扩张.40例钼靶微钙化阴性病灶5例(12.5%)超声下表现为微钙化.钼靶微钙化阴性病灶病理学上更多为中低核级(85.0%,34/40)与非粉刺亚型(87.5%,35/40).肿块型病灶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3.3% (22/30),非肿块型病灶为33.3% (3/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肿块型与非肿块型病灶在超声下表现为微钙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 (3/30) vs 22.2% (2/9),P=0.572].肿块型与非肿块型病灶病理学核级及亚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0.070).结论 钼靶微钙化阴性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患者超声表现以肿块型为主,病理表现更多为中低核级与非粉刺亚型,超声更容易发现钼靶微钙化阴性病灶,应作为钼靶X线检查的补充,协助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避免漏诊.

  • 膀胱灌注在肌层非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现状及展望

    作者:张凌燕

    对尿路上皮肿瘤生物特性及生物力学等知识的不断探索,使膀胱灌注在肌层非浸润性膀胱癌(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治疗中有了长足的进展. 例如,靶向治疗提高了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并降低了其副作用;纳米材料靶向转运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使得抗肿瘤药物转运到尿路上皮细胞肿瘤中的量明显增加;基因治疗在靶向治疗中也开启了新的邻域;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 )的研制,其目标也转向减小BCG膀胱灌注的副反应,等等. 这些膀胱灌注治疗中的新进展,让笔者看到了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展和复发的希望.

  • 对当前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组织学分级系统的评价

    作者:程亮;张绍渤;黄教悌;那彦群

    近半数膀胱肿瘤来源于尿路上皮的非浸润性(pTa)乳头状肿瘤.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该类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概念已经确立.其预后取决于肿瘤体积、多灶性、复发状况、有无共存的原位癌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前4个因素已很明确,但迄今尚缺乏为病理学家普遍接受的理想分级系统.我们将WHO 1973分级标准和被推荐替代该标准的WHO 2004分级标准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对比评价.综述如下.

  • 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新辅助化疗

    作者:梁朝朝;刘骋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90%为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美国发病率男性占第4位,女性占第9位;在我国男性占第8位,女性占第12位,在泌尿系肿瘤中位居首位[1].每年新诊断的膀胱肿瘤中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占25%,20%~30%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术后将发展为浸润性或转移性癌.

  • 430例乳腺导管内癌临床分析

    作者:林曼;郭丰丽;魏丽娟;朱珊珊;赵晶;刘俊田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430例DCI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430例DCIS患者总生存率为94.9% (408/430),10例因乳腺癌原因死亡,其中7例因癌局部复发死亡,3例死于远处器官转移.肿瘤大径、TNM分期及病理组织结构类型对预后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辅助放疗的保乳手术5年生存率100%,10年生存率97.1%;传统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总的5年生存率98.3%,10年生存率96.7%,二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手术组总生存率89.9%,术后辅助治疗组总生存率为96.8%,术后辅助治疗组较单纯手术组能改善预后(P<0.05).结论 乳腺导管内癌应根据肿瘤大径、组织学特点等综合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保乳手术可获得与传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相同的预后效果.

  • 乳腺导管原位癌保乳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张庆德;王立泽;欧阳涛;王天峰;解云涛;李金锋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施行保乳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9例DCIS患者资料,对手术方式、年龄、肿瘤直径、ER/PR状态、HER-2状态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19例DCIS患者中48例接受保乳手术治疗,71例接受乳房全切治疗。随访7~1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乳房全切组胸壁复发1例,保乳组无同侧乳房内肿瘤复发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84)。全切组远处转移2例,保乳组远处转移1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383)。保乳组和全切组3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100%、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5)。单因素分析示年龄≤40岁是出现远处转移的高危因素(P =0.035),但多因素分析未显示其为独立影响因素(P =0.086)。结论 乳腺DCIS患者实施保乳或乳房全切,其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无明显差异。

  • 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116例报告

    作者:陆虹兵;李益飞

    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是泌尿系常见肿瘤,其中约75%的病例病变限于黏膜和固有层,称为"非浸润性肿瘤",传统的手术治疗为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近年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已成为治疗表浅性膀胱癌的重要方法.

  • 术前CA19-9联合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预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癌变风险的价值分析

    作者:李剑昂;韩序;方圆;张磊;楼文晖;许雪峰;吴文川;匡天涛;王单松;戎叶飞

    目的 探讨术前预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队列研究.选择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胰腺IPMN的79例患者资料.男性46例,女性33例;年龄为(62.9±8.9)岁(范围:37~82岁).肿瘤部位:胰头部56例,胰体尾部22例,全胰1例.手术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1例,胰体尾切除术22例,节段胰腺切除术4例,全胰腺切除术2例.根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将IPMN分为非浸润性病变和浸润癌,其中浸润癌32例,非浸润性病变47例.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对非浸润性IPMN和浸润癌IPMN的各项术前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22)、癌胚抗原(P=0.012)、CA 19-9 (P=0.011)、淋巴细胞数目(P=0.034)、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P=0.010)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 (P=0.004)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P=0.012)和PLR(P=0.025)是预测IPMN发生癌变的独立因素.CA19-9和PLR的联合预测因素的曲线下面积(0.864)大于CA19-9(0.806)和PLR(0.685),同时联合预测因素的各真实性评价指标均优于两者单独应用.结论 CA19-9和PLR是能够预测IPMN癌变风险的独立因素,而CA19-9和PLR联合应用较两者单独应用效能好.

  • 胰腺导管腺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和开腹胰体尾切除术手术情况和疗效比较

    作者:徐凯;苏俊俊;苏明;严力;冯建;辛宪磊;陈永亮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腺癌患者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DP)和开腹胰体尾切除术(ODP)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且行LDP的15例患者(LDP组),以及同期行ODP的87例患者(ODP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预后.结果 LD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86.5±48.1) min]长于ODP组[(226.6± 56.8) min],LDP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88.7±108.9) ml]少于ODP组[(625.2±982.1) ml],LDP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进食时间[分别为(2.2±1.3)d和(2.9±1.1)d]均短于ODP组[分别为(4.3±1.7)d和(5.2±1.8)d],LDP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9.3±8.1)d和(13.2± 10.4)d]均短于ODP组[分别为(14.9±7.8)d和[(20.7±8.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DP组无术中输血的患者,ODP组术中输血1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LDP组术后发生胰瘘6例,胰瘘分级为A级5例,B级1例;ODP组术后发生胰瘘17例,胰瘘分级为A级13例,B级1例,C级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LDP组术后出现延迟胃排空2例,肺部感染1例,无腹腔感染者;ODP组术后出现延迟胃排空5例,肺部感染3例,6例腹腔感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DP组和ODP组患者均无经皮穿刺引流、二次人院、二次手术和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 与ODP比较,LDP患者围手术期及术中更加安全、平稳,胰腺导管腺癌患者获益更多、恢复更快,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5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