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尿路上皮病变的病理诊断

    作者:杨晓群;甘华磊;王朝夫

    尿路上皮病变可表现为扁平状、乳头状和内翻性三种模式,有时三种病变模式在同一病例中出现,不同模式的生物学行为评价标准不尽相同。我们在会诊工作中,常常遇到不区分三种尿路上皮病变模式、良恶性评判标准混淆的病例;经常遇到良恶性诊断准确、病理报告不够规范、诊断信息不能满足临床制订治疗方案需要的病例。多年的泌尿/男性生殖系统专科病理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参与,不仅使我们在尿路上皮病变的病理诊断上越来越规范,而且在诊断中也积累了很多体会,与同仁们分享如下。

  •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尿路上皮恶性肿瘤(附14例报告)

    作者:刘乃波;卞维静;方自林;谭一伟;于力;张凌;张钊;姜永金

    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伴有血块,经B超、膀胱镜、CT、MRU检查可明确诊断.1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2例患者未行手术.其中6例膀胱全切患者采用了肾和输尿管旷置.结果肾盂癌3例,输尿管癌1例,膀胱癌10例,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7例,鳞癌1例,腺鳞癌1例,未分化癌1例,TNM分期: T1期2例,T2期3例,T3期5例,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7例移行细胞癌分级为:Ⅱ级4例,Ⅲ级3例.1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8个月,平均23个月,死亡5例,9例存活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尿路上皮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尿路上皮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许庆均;叶烈夫;何延瑜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一种使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评估细胞基因改变的技术,其依据为癌症是一种基因缺陷性疾病,大多数癌症伴有染色体的异常改变,采用FISH技术可检测到这些异常改变.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的通过尿液诊断膀胱癌的技术中,包括BTA、NMP22、ImmunoCyt以及FISH等,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的是FISH.

  • 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治疗上尿路恶性肿瘤九例

    作者:张勇建;刘萃龙;高雪松;徐衍盛;欧阳昀;吴意光

    上尿路上皮(肾盂及输尿管)恶性肿瘤大约占所有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5%,开放肾输尿管全长加膀胱袖套状切除术仍是治疗上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金标准.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我们对7例肾盂肿瘤及2例输尿管肿瘤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现报道如下.

  • 低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癌不典型CT、MRI表现一例

    作者:黄海波;杨建均;卢素洁;覃静

    患者男,48岁,因右中腹部包块伴腹痛、腹胀20 d于2012年7月23日入院。查体:右中腹部可扪及包块,边界清楚,质硬,无压痛及反跳痛。血常规:白细胞7.5×109/L,红细胞4.22×1012/L,血红蛋白浓度123 g/L,血小板293×109/L;尿沉渣定性+尿液分析:红细胞30/μl ( N),白细胞53.20/μl ( N),比重1.020( N);免疫: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定量测定均正常,糖类抗原(CA19-9)定量200.032 IU/ml(H)。尿液脱落细胞学3次检查未见癌细胞。超声提示右肾增大,肾内结构不清,肾盏分离扩张,大部分盏壁上见团样低回声附着,右输尿管上段扩张,中上段管腔内见弱回声充填。 CDTI提示左肾灌注良好,右肾血流灌注欠佳,上述团样回声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诊断为右肾增大并积水、输尿管占位。 CT及CTA示右肾体积增大,沿肾实质可见片状、结节状病变, CT值约42 HU,大约10.3 cm ×9.5 cm ×5.9 cm,伴散在钙化,右输尿管中上段增粗伴腔内软组织影,远端结石,近段积水扩张,增强病灶轻度强化,CT值约56 HU,内示增多穿行血管影,由同侧肾动脉供血,右肾动脉萎缩、边缘欠规则(图1~4),CT诊断为右肾及输尿管占位性病变,不除外恶性肿瘤及炎性肉芽肿等。 MRI示右肾轮廓增大,沿实质生长可见厚度不等实性病灶(与左肾正常实质对比呈稍长T1等T2),输尿管中上段可见柱状类似信号伴下端结石致近端积水扩张(图5~9),增强扫描实性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中晚期病变边缘线样强化提示包膜尚完整,DWI( b=600 s/mm2)呈略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定量ADC值降低(图10,11),MRI诊断右肾及输尿管恶性肿瘤伴肾输尿管积水、结石,未明显侵犯周围组织。手术所见:右肾和周围组织无黏连,肾盂、上段输尿管扩张,输尿管腔内实性肿物。肾盂吸出陈旧血液500 ml,肾动脉萎缩;完整切除右肾、输尿管及出口处膀胱组织。大体病理:全肾组织大小17.0 cm ×11.0 cm ×12.0 cm,输尿管约22 cm,切开见全肾肿物,切面灰白、质中,输尿管肾盂膨隆,内有坏死组织,输尿管切开可见8.5 cm ×3.0 cm ×2.0 cm大小肿物,累及全层,肾门未见肿大淋巴结。免疫组化(图12~15):CK7(+), CK20(-), Ki-67(+),CD10局部(+),ViIIin(+),VIM(+)。病理诊断:右肾低级别尿路上皮乳头状癌(浸润性)。全肾浸润,局部向被膜生长但未伸入脂肪组织;输尿管可见浸润浆膜层。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尿脱落细胞检测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宝利;贾占奎;杨锦建;陈瑞廷;张岚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尿脱落细胞检测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病理诊断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30例,留取新鲜晨尿,行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并行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留取20例肾癌、6例输尿管结石和4例输尿管狭窄患者的尿液作对照,统计学分析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的特征值.结果 FISH、尿脱落细胞学、CT和超声检查诊断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7%( 26/30)、37%(11/30)、90%(27/30)和43% (13/30),FISH和CT诊断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超声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P<0.05);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97%(29/30)和93% (28/3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26/27)和85% (11/1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9/33)和60%( 28/47).结论 FISH诊断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诊断和术后随访检查的有效方法.

  • 尿路上皮癌伴透明细胞变异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刚;宋华林;杨宇明;张淑敏;牛远杰

    目的 探讨尿路上皮癌伴透明细胞变异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例尿路上皮癌伴透明细胞变异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男6例,女1例.年龄46~75岁,平均61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5例,腰疼伴血尿2例.肿瘤直径2.0~6.0 cm,平均3.5 cm.7例中多发肿瘤1例,单发6例.原发于输尿管2例,均行肾输尿管全切;原发于膀胱5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表柔比星膀胱灌注1例、根治性膀胱切除4例.结果 术后病理诊断:7例均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伴透明细胞变异,其中透明细胞癌为主1例,局部透明细胞癌6例.合并腺性分化2例、鳞状分化1例、微乳头变异1例,4例脉管系统内可见瘤栓.病理分期pT2a期1例,pT2b期3例,pT3a期3例.免疫组化染色: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20、上皮膜抗原均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7例中6例获随访,1例保留膀胱者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4例膀胱全切者中1例于术后25个月死于转移,2例术后分别随访10和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失访1例;肾输尿管全切1例术后18个月死于转移,另1例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尿路上皮癌伴透明细胞变异临床罕见,多为高级别、高分期肿瘤,预后差,根治性全切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 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曲星珂;徐涛;马凯;张晓威;李晓丹;黄晓波;王晓峰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5月至2016年10月我们收治的24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10例.年龄42~61岁,平均54.5岁.22例移植前行血液透析,时程6~46个月,平均14.6个月;2例行腹膜透析,时程15个月.19例为首次移植,5例为二次移植.本院肾移植术后发生肿瘤13例,发生率2.9%(13/445).24例中19例为尿路上皮癌,占79%(9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尿路上皮癌,8例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2例原发膀胱尿路上皮癌),另有移植肾和原肾的透明细胞癌各1例,甲状腺癌、结肠癌、淋巴瘤各1例.结果 除1例淋巴瘤患者行化疗外,其余23例均行肿瘤根治术.21例泌尿系肿瘤患者中,2例行开放性手术(1例行全泌尿系同期根治性切除术,1例移植肾肿瘤部分切除术),2例行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17例行腹腔镜下肾盂癌、输尿管癌根治术.3例患者于1年内复发行二次手术、2例患者二次复发行第3次手术.随访18例至今术后生存情况良好;另有5例术后肿瘤复发,3年内死亡.结论 移植术后患者高发恶性肿瘤,与其免疫抑制治疗和肾移植术的影响密切相关.肾移植后发生的恶性肿瘤主要为泌尿系肿瘤.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关键词: 肾移植 尿路上皮
  • 血清CYFRA21-1检测在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士星;许长宝;郝斌;杨萍

    目的 探讨血清CYFRA21-1检测在尿路上皮癌(UC)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对65例UC患者和61例非UC患者的血清CYFRA21-1进行检测,同时检测4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并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65例UC患者中肾盂UC 9例,输尿管UC 4例,膀胱UC 52例 61例非UC患者中肾癌21例,BPH 20例,前列腺癌10例,泌尿系结石1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YFRA21-1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UC组血清CYFRA21-1含量(7.57± 12.76) μg/L,与对照组(2.58±0.97) μg/L和非UC组(2.75± 1.34) 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非UC组的血清CYFRA21-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试剂盒说明标准,将血清CYFRA21-1含量>3.3 μg/L定为阳性值,对照组和非UC组假阳性率为10%~30%.UC组总阳性率为67.7%(44/65),其中低级别UC的阳性率50.0% (10/20),中级别62.5%(5/8),高级别78.3% (29/37),高级别组与中、低级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P<0.05).非肌层浸润性UC(Ta~T1)阳性率40.9%(9/22),与对照组的阳性率23.2%(10/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19,P>0.05).肌层浸润性UC(T2~T3)的阳性率78.6% (22/2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96,P<0.01),与局部晚期和转移组(>T3)阳性率86.7%(13/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7,P>0.05).结论 67.7%的UC患者血清CYFRA21-1含量升高,其升高程度和阳性率随着UC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升高.对血清CYFRA21-1升高的UC患者,动态监测其变化有助于判断疗效和预后.

  • 尿路上皮细胞分化特异性糖蛋白与膀胱癌

    作者:朱宏建;张智清;郭应禄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全身肿瘤的第5位,其中移行细胞癌占95%[1].近年发现一组尿路上皮细胞分化特异性糖蛋白Uroplakins(UPs),主要表达在尿路移行上皮的伞状细胞层,中间层细胞也有少量表达[2].UPs与细胞分化和肿瘤形成有密切关系,在膀胱癌的诊断和防治中有一定意义,现综述如下.

  • 对当前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组织学分级系统的评价

    作者:程亮;张绍渤;黄教悌;那彦群

    近半数膀胱肿瘤来源于尿路上皮的非浸润性(pTa)乳头状肿瘤.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该类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概念已经确立.其预后取决于肿瘤体积、多灶性、复发状况、有无共存的原位癌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前4个因素已很明确,但迄今尚缺乏为病理学家普遍接受的理想分级系统.我们将WHO 1973分级标准和被推荐替代该标准的WHO 2004分级标准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对比评价.综述如下.

  • HLA(hexaminolevulinate)荧光膀胱镜提高尿路上皮原位癌的检出率

    作者:

  • 尿路上皮膀胱癌的扩大根治淋巴结切除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

    作者:

  • Ta期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分期的进展:病理分级、瘤标的免疫组化表达、有丝分裂频率及DNA倍体之间的关系

    作者:

    〔Holmang S,et al.J Urol,2001,165:1124〕 通过对363例Ta期膀胱肿瘤病人(1988年WHO及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会分期标准)进行5年随访,观察不同免疫组化及分子标记物是否决定肿瘤进展。363例中低恶性倾向乳头状肿瘤95例,低恶性乳头状癌160例,高恶性乳头状癌108例。在后者的108例中G2 95例,G3 13例。所有随访期间肿瘤升期病例,对其初发肿瘤组织均再行免疫组化染色(p21,p53,Ki67,pRb)及有丝分裂频率、DNA倍体检测。结果表明:低恶性倾向乳头状肿瘤、低恶性乳头状癌及高恶性乳头状癌的复发率分别为35%、71%及73%(P<0.0001)。低恶性倾向乳头状肿瘤复发后均无肿瘤升期,低恶性乳头状癌及高恶性乳头状癌复发后肿瘤升期的发生率分别为4%及23%(P<0.0001)。G3及G2肿瘤升期发生率分别为45%及20%(P<0.0011)。初发为G2其后复发后升期的肿瘤,初发时p53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2),而其它各种肿瘤标记物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相对于G2肿瘤,多数G3肿瘤为非整倍体、有丝分裂频率较高,p53、Ki67过度表达,而Rb基因表达缺失。作者认为:1988年WHO及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会膀胱肿瘤分期标准较1973年WHO分期有较大进步。其不足是将高恶性乳头状癌分为G2及G3两个亚型,但两者肿瘤进展率及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均不同,同样1999年WHO分期也存在这个问题。复发后进展的G2肿瘤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化及分子标记物的表达均有所不同。(李昕摘译顾方六校)

  • 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18例临床分析

    作者:

    目的 探讨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整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5年7月-2009年3月收治的18例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患者的I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8例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的原发部位分别为肾盂(8例)、输尿管(6例)、膀胱(4例).双肺多发转移14例,X线胸片示双肺弥漫性大小不等结节致密影,CT检查见双肺满布大小不等结节状软组织影,均给予全身化疗,其中13例膀胱局部复发者行手术治疗;孤立肺转移4例,X线胸片示孤立性团块状结节致密影,CT示肺部近胸壁软组织影,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及全身化疗,其中1例膀胱局部复发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其中6~12个月死亡2例,12~24个月死亡14例,2例生存超过24个月.结论 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发生率较低,X线胸片及胸部CT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对于弥散性肺转移者全身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局限性肺转移者可选择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及全身化疗,膀胱局部复发者可给予局部手术治疗.

  • 32例肾源性腺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作者:沈棋;孙莉华;王静华;刘漓波;何群;金杰

    目的:探讨肾源性腺瘤(nephrogenic adenoma,NA)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NA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其α-甲基脂酰辅酶A消旋酶(α-methylacyl-CoA racemase,AMACR,又称P504S)、细胞角蛋白AE1/AE3、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high weight molecular cytokeratin,34βE12)、全长配对盒基因2(paired-box 2,PAX2)、全长配对盒基因8(paired-box 8,PAX8)、波形蛋白(vimentin)、膜金属肽链内切酶(membrane metallo-endopeptidase,MME,又称CD10)、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P63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共12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观察.结果:NA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多发于膀胱.肿瘤大小平均4 mm,大体上呈息肉状、乳头状等形状.形态学上特点主要为小管状、囊状、息肉状和/或乳头状.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阳性表达的有AMACR(P504S)、AE1/AE3、PAX2、PAX8、CK7、vimentin、CD10、34βE12及CK20,阴性表达的有P63、CEA及PSA.结论:NA是一种尿路上皮的少见病变,形态上易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腺癌及透明细胞腺癌混淆,掌握其组织学特点是诊断的关键.诊断困难时可以使用AMACR、AE1/AE3、PAX8/PAX2、CK7、P63、PSA及CEA等标记物进行鉴别.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Uroplakin的表达

    作者:席志军;孔祥田;宓培;夏同礼;张志文;郭应禄

    在尿路上皮位于顶层的细胞表面被覆着众多的斑块,构成了"不对称单元膜"(the asymmetric unit membrane, AUMs).AUMs由一组跨膜蛋白组成,称之为Uroplakins.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Uroplak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与肿瘤分级的关系.

  • 慢性肾衰竭合并尿路上皮恶性肿瘤14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春华;王世相;李寒

    我院于1998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慢性肾衰竭患者1395例.其中合并尿路上皮恶性肿瘤14例(除外由恶性肿瘤引起的慢性肾衰竭及肾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者),报告如下.

  • CD138在尿路上皮及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见璋;黄金凤;李炜霞;何志明

    目的 探讨CD138在尿路上皮及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能否作为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治疗并随访的膀胱活检样本30例,其中膀胱良性及非肿瘤性病例9例(A组),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2例(B组),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包括变异型)9例(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38在膀胱活检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D138在三组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A、C组各有一例呈弱阳性,三组其余病例均呈阳性.结论 CD138可表达于尿路上皮及尿路上皮的相关病变中,CD138不能作为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依据.

  • 尿的储存与排泄的神经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章庆伟;陈相;江颖(综述);苏苗赏;徐漫欢(审校)

    膀胱尿路上皮可感受外界信息变化并释放激素及神经递质,同时 M 受体可能与膀胱的收缩、舒张以及尿意的产生有关,β受体介导膀胱舒张,而P2 X 受体介导膀胱收缩与感觉传递,这三种受体均对传入神经信号和尿路上皮发挥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将更多将着眼于膀胱黏膜在储尿与排尿过程中的变化与作用,以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作为整体研究其相互作用与对传入神经信号的调节。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