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技术用于治疗泌尿系肿瘤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占琦;赵少雄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用于治疗泌尿系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3月16日至2014年7月2日收治的54例泌尿系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术后1、3年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年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泌尿系肿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的优势,且术后3年生存率较高,是可行、可推广的一种手术方案.

  • 泌尿系肿瘤患者疾病认知、应对方式和心理困扰的关系

    作者:李丽容;林丽华;应凤叶

    目的:验证泌尿系肿瘤患者疾病认知和心理困扰的关系,探讨应对方式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间住院的泌尿系肿瘤患者203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心理状况评定量表、简易疾病认知问卷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分别调查患者一般资料、疾病认知、应对方式和心理困扰状况.结果:泌尿系肿瘤患者K10均分为(22.3±7.0),53.7%的患者K10评分大于21分,心理困扰评分与疾病认知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14,P<0.01),与医学应对方式各维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07~ 0.437,均P<0.05).Bootstrapped检验效应显示应对方式间接效应的95%CI为(0.056~0.585,P=0.007).结论:泌尿系肿瘤患者具有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临床干预改善疾病认知和应对方式可能是降低心理困扰的有效途径.

  • MMP-2、MMP-9与膀胱肿瘤关系的研究现状

    作者:汪鑫

    膀胱肿瘤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占泌尿系肿瘤的第1位,其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与其细胞外的微环境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大量实验表明:膀胱癌细胞的分化,浸润及转移与其诱导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能力密切相关,而其中的MMP-2和MMP-9参与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基底膜(basement mambrance,BM)的主要成分Ⅳ型胶原,是为重要的两种水解蛋白酶,在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 抗癌化结丸为主治疗泌尿系统肿瘤64例

    作者:胡少炜

    目的 观察中药抗癌化结丸治疗泌尿系肿瘤的效果.方法 本文以自拟抗癌化结丸为主治疗泌尿系癌症64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能否提高.结果 64例患者中,症状完全缓解率为18.75%,总有效率为73.44%.结论 以抗癌化结丸为主、配合辨证可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 猪苓龙葵水提物的抗肿瘤药效

    作者:陈汝盛;厉将斌;郭晓健;张志宏;郭应禄;陈晓光

    某些中药方剂[1]用于治疗泌尿系肿瘤如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有一定疗效.猪苓和龙葵是常用药,具有利尿通淋解毒之功效,在作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长期应用该两种药物为主的中药方剂配合手术切除或放化疗等,具有一定的症状和生化指标改善作用,并可能有助于延长生存期.为进一步证实其抗肿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对其水提取物进行了药效学研究.

  • 穿山甲在泌尿系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概况

    作者:李克刚;张亚强

    穿山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在泌尿系肿瘤的治疗中运用穿山甲能增强临床治疗的效果,表现为对肿瘤的生长抑制和瘤体祛除作用.根据古籍中对穿山甲性状功能的记载和临床用药经验,分析总结穿山甲对泌尿系肿瘤的中医治疗机制,可概括为祛邪、穿透、引经、消瘤、扶正5个方面.

  • 膀胱癌的放射免疫显像与放射免疫治疗

    作者:张春丽;王荣福

    膀胱癌是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按全世界肿瘤发病数统计,膀胱癌约占4.7%,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8位[1],在泌尿系肿瘤中仅次于前列腺癌(7.6%).在我国泌尿系肿瘤中,无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首位.

  • 泌尿系统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王功伟;王颖;陈云新;李清;沈丹华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统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2年9月至2010年9月诊治的泌尿系统的PEComa 21例标本,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1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1.3岁(范围16~76岁),男性5例,女性16例,男女比1∶3.2.20例为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其中经典型10例,上皮样型5例,平滑肌瘤型3例,硬化型1例,炎症型1例;1例为膀胱PECo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MB 45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率分别为95.2%(20/21)和80.9%(17/21),Melan A阳性率为71.4%(15/21),结蛋白阳性率为61.9%(13/21),S-100蛋白阳性率为33.3%(7/21),Ki-67平均阳性指数1.29%(范围0~5%).其中5例上皮样型AML对HMB 45和Melan A均呈阳性表达,SMA和结蛋白的表达率均为1/5,与非上皮样型AML肿瘤表达有所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膀胱PEComa仅显示HMB 45和SMA阳性.结论 泌尿系统PEComa以肾的AML为多见,而肾上皮样型AML和膀胱PEComa较为少见,具有较独特的病理学特征,需与其他恶性病变相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HMB 45、Melan A和SMA对于泌尿系统PEComa的诊断具有帮助.

  • 泌尿道绒毛状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殷舞;莫祥兰;温宗华;周祥祯;周敏燕;韦海明

    目的 探讨发生于泌尿道绒毛状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3例发生于泌尿道的绒毛状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其大体改变、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EnVision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和总结.结果 3例均为中老年男性,均因血尿及黏液尿就诊.内镜显示例1为膀胱顶壁广基息肉样物,例2为输尿管下段实性占位,例3为肾盂菜花状肿物.镜下观察,例l显示纤细的乳头状结构和假复层柱状上皮,伴有丰富的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部分瘤细胞具有中度异型性;例2与例3为绒毛状腺瘤与低分化腺癌并存,肿瘤部分区域为绒毛状腺瘤,局灶绒毛相互搭连成筛状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并与浸润性低分化腺癌相移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例中肿瘤细胞均表达CK20、癌胚抗原、上皮细胞膜抗原及MUC-1,均不表达CDX-2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例2与例3中乳头状腺瘤与低分化腺癌成分的免疫表型一致,所不同的是在腺癌中p53和Ki-67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结论 泌尿道绒毛状腺瘤较为少见,可发生于膀胱、脐尿管、肾盂、输尿管及尿道等处,常伴发恶性肿瘤,因此临床工作中一定要完整切除并充分取材,以防漏诊.

  • 具有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肖立;王朝夫;朱雄增;殷于磊;陈燕;卢晨;余波

    目的 研究伴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和多点荧光原位杂交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具有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病变41例,分为内翻乳头状瘤、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用多点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3、7、17号染色体获得和9p21缺失;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p53、CK20和Ki-67;并对12例进行随访.结果 (1)内翻乳头状瘤12例,平均1.2 cm,由互相连接的细胞索或巢在固有膜内生长,细胞索相对较细而宽窄一致,细胞巢外呈栅栏状、内为流水状排列,可见鳞状分化,无细胞学上的异型性,无或偶见核分裂象,4例可见少量表面外生乳头,被覆少于6层的正常尿路上皮.(2)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24例,平均2.1 cm,结构似内翻乳头状瘤,但细胞索较粗并宽窄不一,细胞巢粗大并不规则状,可形成实体结构,瘤细胞轻至中度异形,核分裂象1~8个/10 HPF,3例表面均未见外生性乳头,但表层尿路上皮有明显异型增生,有少量外生乳头者外生成分形态符合低级别或低度恶性潜能.(3)旺炽型yon Brunn细胞巢5例,平均0.9 cm,表面被覆正常或增厚的黏膜组织,固有膜内见巢状分布、大小不等、排列紧密的尿路上皮团伴有囊腔形成,细胞均无异型性,无或偶见核分裂象.多点荧光原位杂交:79.1%(19/24)的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存在染色体异常阳性,而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无阳性染色体异常.免疫组织化学:CK20仅在2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弱表达,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均为阴性;16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和1例内翻乳头状瘤中有5%~50%的瘤细胞弱表达p53;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1%~5%表达Ki-67,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均低于1%.随访:2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经多次复发后为浸润性癌,行全膀胱切除后仍发生远处转移.内翻乳头状瘤无复发.结论 伴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在良恶性病变中存在形态学上的重叠,但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在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上有独特特征.多点荧光原位杂交在鉴别诊断中有辅助作用.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368例根治标本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王跃;贺慧颖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UTUC)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368例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根治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UTUC的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点。获得随访资料214例,随访1~216个月,平均41个月。结果368例 UTUC 中男性128例,女性240例,男女比为1∶1.9;年龄31~88岁,中位年龄68岁。肿瘤部位包括肾盂148例,输尿管155例,肾盂及输尿管均受累58例,肾盂输尿管移行处7例。14.7%(54/368)的患者有肾移植病史,更容易在65岁之前发生UTUC(P<0.01),且肿瘤易双侧同时发生(P<0.01)和呈多灶性分布(P=0.004)。组织学上低级别101例,低级别伴高级别成分(10%~90%)17例,高级别247例。高级别UTUC多发生于女性患者(P=0.010),且组织学变异型较多见(P<0.01)。组织学分级与T分期(P<0.01)、脉管内瘤栓(P=0.001)、神经侵犯(P=0.005)、伴原位癌(P=0.001)及大片坏死(P=0.020)呈正相关性。分期上T2-T4肿瘤组织学变异型较多见(P=0.010);T分期与肿瘤大小(P<0.01)、脉管内瘤栓(P<0.01)、神经侵犯(P<0.01)及淋巴结转移(P=0.001)均呈正相关性。本组病例中214例获得完整随访信息,其中存活138例,死亡76例。组织学分级(P=0.002,P=0.005)、T分期(P<0.01,P<0.01)、脉管内瘤栓(P=0.001,P=0.008)、神经侵犯(P<0.01,P=0.001)及伴大片坏死( P=0.017,P=0.023)均与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呈负相关性,其中T分期(P<0.01,P<0.01)及伴大片坏死(P=0.004,P=0.014)均为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神经侵犯(P=0.007)及淋巴结转移(P=0.007)仅为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UTUC女性患者多见,肾盂与输尿管发病率基本持平,后者略为多见。有肾移植病史的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多以复查体检或疼痛发现占位性病变;且肿瘤易双侧和多灶。 UTUC的组织学分级、T分期、脉管内瘤栓、神经侵犯及伴大片坏死均与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呈负相关性,其中T分期及伴大片坏死均为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 降钙素原对晚期泌尿系肿瘤患者中发热原因的评价研究

    作者:杜琨;黄光伟;王超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在鉴别晚期泌尿系肿瘤患者细菌感染性发热和非细菌感染性发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7例体温高于38℃的晚期泌尿系肿瘤住院患者,按有无细菌感染分为细菌感染性发热组(n =32)和非细菌感染性发热组(n =45)。所有患者均在出现发热症状后立即行白细胞计数(WBC)、C 反应蛋白(CRP)及 PCT 的检测并进行记录。结果细菌感染性发热及非细菌感染性发热两组的统计结果显示体温及 WBC、CRP 的差异不显著,P 值均≥0.05;PCT 在两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细菌感染发热组较非细菌感染发热组显著增高( P =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菌感染性发热组中,PCT 水平不仅与体温的升高相关( r =0.647,P ﹤0.001),而且与 WBC 密切相关( r=0.574,P =0.001)。结论 PCT 水平的检测对于鉴别晚期泌尿系肿瘤的发热原因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且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

  • 糖尿病患者并发泌尿系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王桂荣

    目的:总结糖尿病并发泌尿系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术前积极调整机体状态,稳定血糖并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测血糖和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结果:经过全面精心围手术期护理,23例患者均顺利恢复,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积极的护理干预及术后的细心观察、精心护理,不仅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更是该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抗泌尿系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漓;葛波

    绿茶是起源于我国的主要茶类之一,近年来由于癌症化疗产生的诸如耐药性等化疗局限性问题已成为全球负担,促使肿瘤学家开发新的癌症预防和治疗策略.使用能够克服化疗限制的天然抗肿瘤药物便是一个很好的肿瘤治疗策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是这些天然药物之一,是绿茶中特有的一种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并且其保护心肌、抗血管生成和凋亡性质已在广泛的细胞培养和临床前研究中得到证实.

  • 16层螺旋CT诊断单侧上尿路多发癌

    作者:游瑞雄;曹代荣;李银官;李坚;陈德华;江飞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扫描对单侧上尿路多发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单侧上尿路多发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 单侧肾盂、输尿管多发癌同时累及膀胱6例,肾盂及输尿管同时受累3例,输尿管中下段癌累及膀胱1例.CT图像上表现为病变肾盂及输尿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和(或)腔内软组织肿块,管腔变窄,累及膀胱者表现为膀胱壁不规则增厚或软组织肿块,大范围的曲面重建可全程清晰显示上尿路病变累及范围,直观显示上尿路腔内外改变.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2例经病理证实为转移癌,影像所见与手术、病理完全符合.结论 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能清楚显示单侧上尿路多发癌发生的部位、累及范围.

  • 泌尿系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沈建红;刘桂连;刘广健;吕明德

    1 病例简介
      男,49岁,因右侧腰背部疼痛2 d 就诊。体格检查:右肾叩击痛(+)、右侧输尿管压痛(+/-)。尿常规:红细胞计数10个/μl ;血肌酐:106μmol/L。超声检查:右肾周见少量液区,右肾增大,包膜欠光滑,右肾实质稍厚欠均匀,右肾数个肾盏内少量积液,右肾内血流信号丰富(图1A);右输尿管上段增粗,外径29 mm,管壁均匀性增厚约14 mm,输尿管上段内径6 mm,中下段内径2 mm,增厚管壁血流信号丰富(图1B)。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大盏扩张积液;右肾盂及右输尿管上段纤细;右肾排泄功能尚好(图1C)。CT 示右肾盂及输尿管上段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边界欠清,邻近右肾实质部分受侵,病灶与右腰大肌分界不清,包绕右肾动脉,其内未见充盈缺损,部分包绕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图1E、G)。PET/CT 示右肾及右输尿管上段行程区见不规则巨大软组织肿块,病灶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SUVmax=11.46;腹膜后及右侧髂窝多发淋巴结增大,病灶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SUVmax=9.65(图1D~G)。患者行右输尿管上段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小淋巴细胞样的瘤细胞弥漫性浸润,滤泡残留;瘤细胞浆透明,细胞核扭曲,分叶或脑回状,染色质细,粉尘状;小血管增生和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图1H)。免疫组化:CD20(-),CD3(+),Ki-67(25%+),CD21(生发中心+),CK(-),Vimentin(+)。终诊断:泌尿系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患者行4个疗程的 R-CHOP 化疗,治疗后3个月及4个月复查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未见明显异常。

  • 1例膀胱根治切除原位胃新膀胱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刘莉娟

    膀胱癌是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泌尿系肿瘤的60%以上.以往的膀胱癌根治术的术式是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如不可控回肠膀胱术)、可控性回盲肠膀胱术等.这些术式均以腹壁造口为尿流出口,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出现了原位新膀胱成形术,应用多的代膀胱材料是肠管.

  • BLCA-1、BLCA-4与膀胱癌关系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飞杨;张志凌;吴松;周芳坚;蔡志明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美国癌症协会预测2013年美国膀胱癌新发病例72570例,有15210例患者死于膀胱癌[1]。在我国膀胱肿瘤的发病率占泌尿系肿瘤的首位,同时发病率正在不断的攀升[2]。低、中风险的膀胱癌患者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一年之后分别有20%、40%的复发率,高风险患者复发率可高达90%[3]。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是治疗的核心。由于膀胱癌的慢性特性及需要长期监测的特点,造成膀胱癌是目前花费贵的肿瘤之一,因而是卫生经济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肿瘤疾病[4]。目前膀胱镜检查仍为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本身具有侵入创伤性、检查者的主观因素变异、活检取材误诊、不易发现早期病变以及不能确定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等缺点[5]。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标记物被发现并用于诊断及监测膀胱肿瘤[6]。并且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可用于替代膀胱镜的肿瘤标志物。目前国内外对核基质蛋白与膀胱肿瘤的关系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1( bladder cancer-associated nuclear matrix protein 1,BLCA-1)及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adder cancer-associated nuclear matrix protein 4,BLCA-4)更以其在检测膀胱癌中的高敏感性及特异性,成为膀胱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对BLCA-1、BLCA-4在膀胱癌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泌尿系恶性肿瘤患者手术联合 DC-CIK免疫细胞治疗安全性临床研究

    作者:姜涛;王大光;王国良;叶剑飞;毕海;马潞林

    目的:探讨泌尿系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或粒子植入后联合DC-CIK免疫细胞治疗安全性、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了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泌尿系恶性肿瘤患者16例,手术或者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联合DC-CIK免疫细胞治疗肿瘤技术3周期。3周期后评价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结果16例患者中2例出现发热,达39℃以上,1例出现困乏,6 h后缓解,1例出现下肢轻微水肿,2 d后消失。按WHO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肾功、肝功均为0度,16例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结论手术或放射粒子植入术后联合DC-CIK免疫细胞治疗肿瘤技术治疗泌尿系肿瘤3周期后,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生活质量改善明显,该方法是治疗泌尿系恶性肿瘤较安全的方法。但是远期疗效及影响需进一步临床资料的积累与研究。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困乏、双下肢水肿需高度重视,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效果较好。

  • 荧光原位杂交用于上泌尿系统尿路上皮癌的诊断研究

    作者:丁雪飞;高鹰;周广臣

    目的 评价FISH 用于诊断上泌尿系尿路上皮癌(UUT U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58 例UUT UC 患者和20 例健康人群尿沉渣标本,并比较两者的效果.FISH 探针采用随机引物法标记3 、7 、17 号染色体着丝粒及9p21(p16)区带.分析FISH 结果中各个探针的出现频率.结果 FISH 对于UUT 检查敏感性高于尿细胞学检查(75.9 %vs.34.5 %,P =0.0001 ),特异性相似(90%vs.95%,P =0.548 ).FISH 和尿细胞学检查阳性预测值95.6 %和95.2 %,阴性预测值分别是56.3 %和33.3 %.探针中3 、7 和17 号染色体非整倍性扩增率分别为52.3 %、56.9 %和34.1 %,p16 杂合性缺失丢失27.3 %.结论 应用3 、7 、9 和p16 探针的FISH 检查用于UUT UC 中敏感性更高而特异性相似,可用于UUT UC 的术前诊断.

374 条记录 1/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