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同视机三级功能画片应用的比较分析

    作者:吴奇志;卢炜;王京辉

    目的 比较同视机三级功能检查时各种画片的检查结果,帮助检查者尽快选择适合的画片.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正常人41例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4例.方法 分别使用同视机所配的不同度数的画片对正常人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观察同一患者对Ⅰ级功能四种不同画片所查重合点的平均弧度、Ⅱ级功能三种不同画片所查融合范围的平均弧度,并进行比较,Ⅲ级立体视觉功能采用定性和随机点定量画片检查,对两组当中有立体视觉的人数进行比较.主要指标同视机三级功能的弧度,随机点定量画片的秒数.结果 同视机Ⅰ级功能:四种画片检查正常人所得重合点的平均弧度分别为1.47±1.68、1.21±1.21、1.68+1.60、1.32±1.27,四种画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95,P=0.619);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平均弧度分别为8.41±4.30、8.73±4.26、8.45±3.86、8.73±4.28,四种画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0,P=0.987).同视机Ⅱ级功能:三种画片检查正常人所得融合范围的平均弧度分别为26.03+6.17、21.11±6.87、17.21±5.40,三种画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60,P=0.000),说明正常人融和范围的大小与所用画片度数的大小存在一致性关系;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别为21.74±7.43、21.31±7.82、20.32±7.53,三种画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90,P=0.556).同视机Ⅲ级功能:定性和随机点定量画片检查正常人有立体视觉的人数分别为35例(85.4%)和41例(10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7,P=0.027);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有立体视觉的人数分别为32例(72.73%)和26例(59.1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21,P=0.177).结论 同视机Ⅰ级功能检查可以任选一组画片;同视机Ⅱ级融和功能的检查可选用中间度数的画片;Ⅲ级立体视觉的检查,正常人应选用定量画片,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两种均可选用.(眼科,2008,17:120-122)

  •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融合功能研究

    作者:傅涛;卢炜;苏庆;王京辉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融合功能的状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间歇性外斜视儿童48例.方法 采用同视机检测48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三级视功能,采用颜少明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视近立体视锐度,并以正常相同年龄儿童20例做对照.主要指标同时视、融合范围及立体视锐度.结果 48例患者中,8例无重合点,余40例中34例患者的重合点均落在外融合范围内.11例患者无Ⅱ级融合功能,余37例患者的内、外融合范围分别是(12.74±5.57)度和(4.97±2.11)度;正常对照组的内、外融合范围分别为(24.05±6.67)度和(3.52±0.96)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同视机检测,23例(47.92%)患者无立体视,而以颜氏随机点立体视觉图检测,仅2例(4.17%)近立体视丧失.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融合功能异常,外融合范围扩大、内融合范围缩小;远立体视觉的丧失早于近立体视觉的丧失.

  • 同视机脱抑制治疗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京辉;卢炜

    目的探讨应用同视机闪烁刺激法进行脱抑制治疗的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共同性斜视患者80例,其中共同性内斜视25例,共同性外斜视55例.方法患者术前应用同视机闪烁刺激法进行脱抑制治疗,分析疗效.主要指标脱抑制成功率,脱抑制时间.结果25例共同性内斜视经脱抑制训练,15分钟获得脱抑制成功者15例,30分钟获得脱抑制成功者4例,30分钟后抑制仍存在者6例.55例共同性外斜视经脱抑制训练,15分钟获得脱抑制成功者31例,30分钟获得脱抑制成功者9例,30分钟训练后抑制仍存在者15例.术前脱抑制成功者59例(73.75%),其中15分钟脱抑制者46例(77.97%),30分钟脱抑制者13例(22.03%).未脱抑制者21例(26.25%).结论应用同视机闪烁刺激法进行脱抑制治疗有效.

    关键词: 斜视/治疗 同视机
  • 同视机加笔尖训练治疗辐辏功能不足

    作者:李玉洁;郭素梅

    目的 探讨同视机加笔尖训练治疗辐辏功能不足的疗效.方法 对40例辐辏功能不足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及眼位、辐辏近点、同视机检查融合范围,排除眼部其他器质性病变.治疗采取同视机扩大融合及集合训练加笔尖训练,同视机训练每天1次,每次10分钟,10天为1疗程;笔尖训练每天2次,每次50回.结果 规范接受同视机训练11例均基本痊愈;笔尖训练为主,间断同视机训练28例,痊愈2例,好转26例;不接受规范治疗1例,无效.结论 同视机检查是诊断辐辏功能不足的客观依据,同视机训练是治疗辐辏功能不足的有效、可靠的方法.

  •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同视机训练对立体视恢复与重建的影响

    作者:广西南宁;闫玉梅;陈琦;李敏;赖云珍

    目的 探讨同视机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80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检查术前、术后和术后540天的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锐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同视机训练后治疗组有三级功能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不同程度近立体视觉者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立体视的恢复与重建是有帮助的.

  •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应用同视机训练对双眼视功能变化的疗效观察

    作者:陶俊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应用同视机训练对双眼视功能变化的疗效。方法将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128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58例术后应用同视机训练作为试验组,术后无同视机训练的7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1月、3月、6月、12月双眼视功能及眼位矫正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应用同视机训练的试验组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人数及眼位正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应用同视机训练能促进双眼视功能建立和恢复。

  • 水平肌肉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的探讨

    作者:范贵云;吴彦超;韩惠芳;刘媛

    在共同性斜视中,原在位伴有小度数垂直斜视的现象很常见,有人主张在矫正水平斜视时同时将内外直肌向上方或下方移位,从而使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都得到矫正[1]。但移位多少才能达到矫正垂直斜视的作用,国内报告较少,为探讨这一问题,现将我院5年来记录完整的84例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对象及方法 1.一般资料及分组:本组病例是1992~1998年住院患者,男48例,女36例。术后随访时间短6个月,平均11个月。分为三组,术前有垂直斜视做垂直移位者为治疗组,其中移3mm者22例,移5~7mm者22例,共44例;术前有垂直斜视未移位者20例;术前无垂直斜位未移位者20例。2.检查及手术方法:检查方法:用同视机检查各诊断眼位的客观斜视角,以排除明显麻痹性因素,斜肌功能过强及DVD。术前术后均取原在位斜视角进行统计。

  • 正常儿童双眼总和VEP

    作者:蒋红霞;陶丽娟;杨俊芳;熊师

    临床上常用的检测双眼视觉的方法包括同视机三级画片,Titmus立体图、随机点立体图、bagolini线状镜、Worth四点试验等,但这些传统检查法均为主观心理物理学方法,要求被检查者能主观表达.因此这些沿用了几十年的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 大龄外斜视术后同视机训练重建立体视一例

    作者:冯立妹

    患者,男,23岁,7岁时发现偶尔有斜视,双眼交替13岁时变成左眼恒定性外斜视.视力,右眼1.0,左眼+1.00DS=0.6.眼位:角膜映光左眼-25°;可交替注视,眼球运动正常,同视机检查:他觉斜视角-25°;无同时视.四点试验示,左眼抑制,线状镜,左眼抑制,立体图检查无.门诊以"共同性外斜视"收住院手术.

  • 间歇性外斜视双眼单视功能受损及术后重建比较

    作者:胡大立;周辉

    报告110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病例,手术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远立体视大部分丧失,近立体视多能保存,远立体视的损害大于近立体视损害.少数患者远近立体视均受到破坏.手术后1周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检查结果优于Titmus结果.术后近期内Titmus检查多数无改变.间歇性外斜视双眼单视功能受损及术后重建与病程及发病年龄密切相关.

  • 双眼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双下直肌缺如1例

    作者:韩惠芳;赵春柳

    患者男,11岁,出生后即发现双眼上睑不能上抬,伴外上斜视,于1998年7 月12日收入院.患者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无外伤及手术史,体检无异常.父母健康, 无血亲婚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眼部检查:视力右1.0,左1.2;散瞳检影双眼无明显屈光异常;双眼上睑下垂,正前方注视时,双上睑遮盖角膜约1/2,右眼略重于左眼.眼位检查:(1)角膜映光:33cm右注视左眼-10°L/R5°,左注视右眼-10°,向上下25°注视, 右眼注视(0°)/((-10°L/R5°)/(-35°L/R25°)) 左眼注视(0°)/((-10°)/(-35°R/L20°)) (2)同视机检查他觉斜视角. 眼球运动:双眼下转不过中线,外下转力弱尤明显;下转时伴明显外转,其他方向大致正常 ,牵拉试验:双眼向颞下方牵拉,均无明显牵制;向颞上方牵拉无抗力.诊断:双眼先天性上睑下垂、外斜A征、双下直肌麻痹.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先行双眼提提上睑肌缩短术,

  • 钝挫伤所致的下斜肌麻痹

    作者:朱小妹;王苏华

    后天性的下斜肌麻痹以外伤较为多见,患者常因眼眶或眼眶周围部钝挫伤后出现复视、歪头而来眼科就诊.笔者诊治过3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3岁,左面部撞伤后向左侧歪头1周,于1999年11月就诊.眼科检查:左眶部无明显肿胀.角膜映光右/左5.,交替遮盖:右眼由上到中,左眼由下到中.眼球运动:左眼右上转落后.代偿头位:头向左歪,盖一眼歪头明显好转,因患儿不合作,未做同视机、三棱镜等检查.诊断:左眼下斜肌麻痹.给予维生素B1、弥可保、ATP、肌苷等药物治疗.1.5月后复诊,角膜映光正位,代偿头位消失.

  • 以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为首发症状的小脑肿瘤一例

    作者:张建民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concomitant esotropia, ACE)临床上并非少见,但由小脑肿瘤引起并以ACE为首发症状者,国内尚未见报道.现遇1例,报告如下.病例某女,9岁,学生.因突然出现双眼交替性内斜视,视物成双半月于1999年12月23日就诊.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1.2,左1.2.33cm角膜映光:右+20°,可交替注视,眼球运动正常.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视盘充血水肿,隆起3D,边界模糊,视盘血管迂曲,黄斑部及视网膜未见异常.同视机检查:自觉斜视角+26°,他觉斜视角+26°,在9个诊断眼位上斜视角无明显变化.TBC-1A中心视野及周边视野见生理盲点轻度扩大,鼻侧弓形暗点.神经科会诊后,发现患儿指鼻试验阳性,轮替试验阳性,跟膝试验阳性.

  • 儿童辐辏功能不足一例

    作者:范贵云;刘媛;王莉菲;韩惠芳;安军生

    辐辏功能不足是两眼视线的平行运动正常,但内直肌同时收缩的有关运动表现功能不足[1].它不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可伴有或完全不合并各种斜视. 临床检查,近点后退远移(10cm以外),且随视标移近外斜倾向增加.同视机检查,辐辏范围很小.主要症状,轻者有眼肌疲劳、眼胀、头痛,特别是近距离工作感到困难;严重者1米以内视物成双,丧失工作学习能力,日常生活亦感困难.其发病原因不完全明了,可能与解剖因素、视力与屈光因素、全身因素等有关.因而在治疗上,一般应积极寻找与发病有关因素,如屈光矫正,全身病的治疗,眼肌训练等,手术效果多不理想.总之,辐辏是一种中枢性功能,病因较多,治疗较难[1].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屈光矫正后残余内斜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虹;李桥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足镜矫正后残余内斜视角大小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足镜屈光矫正,残余内斜视角≥﹢10△的患者59例,分成残余内斜视角>﹢30△组31例,≤﹢30△组28例,检查和比较两组的双眼单视功能。结果残余内斜视角>﹢30△组同视机Ⅰ、Ⅱ级功能不能建立分别为28例(90%)、29例(94%),Ⅲ级均不能建立;23例(74%) Titmus 检查>400〞。残余内斜视角≤﹢30△组同视机Ⅰ、Ⅱ功能均不能建立6例(21%),无Ⅲ级功能19例(67%);7例(25%) Titmus 检查>400〞。两组各级双眼单视功能建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足镜矫正后残余内斜视角越大双眼单视功能越差。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峰

    目的 对56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进行追踪观察,探讨手术年龄与双眼视觉恢复率的关系.方法 手术前后用三棱镜遮盖法,同视机检查斜视度,AC/A比值及视网膜对应情况,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结果 4~7岁双眼视觉恢复率高,与8~13岁组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8~13岁组与14~17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4~17岁组与18岁以上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早期手术,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越高,同视机训练使部分患者能重新建立起正常视网膜对应,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 应用综合性方案治疗儿童参差性重度弱视的效果探析

    作者:刘丽;林楠

    目的 观察综合性治疗方法在儿童参差性重度弱视中的疗效.方法 将140例(140眼)5~14岁参差性重度弱视儿童依据屈光矫正方式不同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充分的散瞳验光,均进行遮盖法、药物压抑法、精细目力训练,试验组(68例)配戴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并结合同视机仪器训练治疗,对照组(72例)配戴适合的框架镜,随访观察18个月.结果 治疗后18个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68/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58/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三级视功能正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视机训练后,试验组三级视功能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5/68)比63.9%(4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弱视积极的治疗有效,医患双方当有效配合.参差性重度弱视患者配戴RGPCL 18个月的弱视疗效明显优于配戴框架镜,且安全性、有效性均有保证,配合同视机训练疗效更具有优势.

  • 同视机加红色滤光片闪烁法治疗弱视临床观察

    作者:许立华

    目的 探讨应用同视机加红色滤光片闪烁法对弱视注视性质转变的影响.方法 将2004~2008年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童眼科门诊集中治疗训练的旁中心注视中、重度弱视病例共204例,204眼随机分为两组即同视机加红色滤光片闪烁法治疗组,简称同视机治疗组.对照组:用传统戴镜对照组.观察两种方法 对弱视注视性质转变的差异.结果 同视机组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年龄弱视注视性质转变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同视机加红色滤光片闪烁法对弱视旁中心注视转为中心注视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戴镜对照组.

  • 原发性婴儿性内斜视合并上斜肌麻痹2例

    作者:安军生;邵文强

    例1.男,9岁.主因自幼眼斜而于1999年3月22日收住院,患者自出生后眼斜,未经治疗.全身情况未见异常.眼部情况:视力OD1.0 OS1.0,双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三棱镜+遮盖检查,OS 33 cm+60△、6 m+45△,眼球运动,双眼内转时伴上转.初步诊断原发性婴儿性内斜视伴双眼上斜肌麻痹.同视机检查:单眼抑制,他觉斜角=27°,同视机检查表现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

  • 护理在同视机治疗弱视中的重要性

    作者:谢晶;张俊霞

    目的:评价护理在同视机治疗小儿弱视中的重要性.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弱视儿童100例(128眼),年龄在3~7岁,平均4.5岁.随机分为甲乙2组,甲组42例(61眼),乙组58例(67眼).甲组行常规同视机治疗,乙组在治疗前中后行心理护理.结果:甲组61眼中显效47眼,无效14眼;乙组58眼,显效53眼,无效5眼.经心理护理的乙组显效率优于未经心理护理的甲组(P<0.05).结论:在同视机治疗弱视的同时辅以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惠儿在治疗中的配合率,从而提高治疗的显效率.

    关键词: 弱视 同视机 护理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