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临床治疗的探讨

    作者:吉艳艳

    目的 探究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将该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9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作为该次临床研究资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法,对终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调查.结果 9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斜视度在+15△~+70△,治疗后6~8个月对9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眼位得到矫正,患者复视症状消失.结论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在临床眼科中比较罕见,在治疗过程中需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后,根据患者实际病症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这样可以为治疗效果提供保障.

  • 带状疱疹病毒性多颅神经炎案

    作者:马瑞;黄曙晖;徐振华

    患者,女,78岁,于2010年5月4日入院.主诉:右枕项部簇性疱疹伴疼痛,右眼内斜视25天.病史:25天前感冒后右侧枕项部出现簇状疱疹,呈阵发性针刺烧灼样疼痛,并逐渐出现右侧眼球内斜视,伴有复视,口角轻度下垂,进食食物滞留颊部,平素怕冷恶风,四肢肤温偏低,喜食热饮,胃纳欠佳,大便日行1次,质偏稀,夜尿每晚3~5次.

  • 斜坡软骨样脊索瘤1例

    作者:张润;赵新湘;杨正中;杨宣涛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右眼痛2个月,视物双影,随后出现右眼内斜视症状,无头昏头痛症状,到昆明市某医院就医诊断为"右侧外展神经痹",经治疗无效转我院进行MRI检查.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78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14/85 mmHg,发育正常,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正常,右眼外展不能,指鼻试验准稳,无神经系统病变定位体征,血象化验无异常.

  • 斜视患者就诊量季节性的Kendall系数分析

    作者:屈晓慧;刘伟民;钟德东;杨红

    斜视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近3%[1]。当前,斜视的分类方法颇多,尚不完善,根据融合功能分为:隐斜视,间歇性斜视和恒定性斜视;根据眼球运动及斜视角有无变化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根据注视情况分为:交替性斜视和单眼性斜视;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先天性斜视(婴儿型斜视)和获得性斜视;根据偏斜方向分为:水平斜视包括:内斜视,外斜视,垂直斜视,旋转斜视和混合型斜视[2]。

  • 连续性外斜视的病因及手术效果短期观察

    作者:李莉;卢燕;焦永红

    目的 分析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生原因并探讨个性化设计的手术方式的术后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17例诊断为连续性外斜视并进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者.方法 对上述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发现内斜视的年龄、屈光度、矫正视力、实施内斜视矫正术年龄、手术方式,以及发生连续性外斜视年龄、斜视角度、眼球运动、屈光度、双眼视觉、实施外斜视矫正术年龄、手术方式与手术效果等.主要指标 发病年龄、屈光度、斜视角度、眼球运动、手术方式、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17例患者中,11例1岁以前发现内斜视;实施内斜视矫正术年龄2~19岁,平均(6.79±5.39)岁(中位数年龄4岁);连续性外斜视发病年龄为3~21岁,平均(9.00±4.97)岁(中位数年龄8岁).屈光度为-1.0~+2.0 D者9例(52.9%),>+2.0 D者7例(41.2%),1例(5.9%)为高度近视(-10.0 D).4例伴有单眼弱视;13例无双眼视功能;平均外斜视角度看近为45△(15△~ 95△),看远为50△(20△~ 105△);5例(29.4%)内转受限.3例行内直肌复位术,14例行内直肌复位术+外直肌后徙术.术后眼位14例(82.4%)正位,欠矫3例,1例术后半年眼位发生外斜漂移现象;术后三级视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本组连续性外斜视与内斜视发病年龄小,内斜视矫正手术实施年龄小,常伴有单眼弱视、无双眼视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对连续性外斜视进行个性化的手术设计,效果较好.

  • 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愈后的双眼视觉

    作者:骆非;卢炜;王越

    目的:探讨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愈后双眼视觉的恢复规律.方法:对40例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经手术治愈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术前36例(90%)无双眼视觉.术后40例(100%)具有同时知觉能力,40例(100%)可获得融合功能,但融合范围低于正常人群,26例(65%)获得远立体视,18例(45%)获得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结论: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损害严重,对于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处理应更加积极,树立婴幼儿期的持续性内斜应急诊处理的观念,使更多患儿获得良好的立体视觉.

    关键词: 内斜视 视觉
  • 牵牛花综合征合并内斜视一例

    作者:朱卉;康建华;王洁;李医

    1 病例报告患者女,4岁,以右眼视物不清伴向内偏斜3年余来我院就诊.全身发育及智力均正常.视力:右眼0.1,+1.25DS=0.1,左眼0.6,+2.00DS=1.0.

  • 早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内斜视40例临床观察

    作者:秦剑英;周畅达;梁四妥;张立友;陈忠飞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时机、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0例先天性内斜视,年龄6个月~7岁,平均(4.47±1.52)岁.戴镜均不能矫正眼位.其中合并下斜肌亢进者16例(40.00%,单眼9例,双眼7例);合并DVD的9例(22.5%,单眼5例,双眼4例);合并隐性眼球震颤者6例(15.00%).高A/C且斜视角在+30△以内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术;在+40△~+60△之间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61△~+80△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大于+80△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术;合并下斜肌亢进者一并手术解决;合并DVD者先行内斜视矫正术,3个月后观察眼位,再行垂直斜视手术矫正.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 术后正位32例(≤10△),正位率80.00%,欠矫8例(≥+10△),欠矫率20.00%,无过矫者,无任何并发症.15.00%患者不同程度的恢复了双眼视功能.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视功能的恢复.

  • 小儿内斜视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作者:王亚明

    目的:探讨小儿内斜视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和Titmus立体视图测定小儿内斜视矫正术216例的中心融合、周边融合及立体视锐度。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双眼单视功能建立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获得周边融合者占62.5%;获得中心融合者占6.02%;获得不同程度的立体视者占50.5%。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明显升高,双眼单视功能与各变量密切相关:病程(β=1.511,P=0.04)、术前斜视度(β=1.734,P=0.03)与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呈正相关;与手术年龄(β=-0.85,P=0.01)、弱视治疗时间(β=-0.24,P=0.03)以及术后斜视度(β=-1.41,P=0.02)呈负相关。结论内斜视小儿应尽早手术,治疗时间越早及斜视度越小者,术后越容易建立周边融合。先天性内斜视建立周边融合的程度较非调节性内斜视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者更难。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作者:薛莉娜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对3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全矫眼镜半年后,手术治疗残余斜视,手术量按戴镜后残余斜视度加戴镜前后斜视度差值的1/3设计手术量,伴有斜肌功能亢者行斜肌手术,所有手术量均一次完成。结果35例中,术后正位眼32例,正位率91.43%;欠矫3例占8.57%,无过矫者。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当手术条件符合后应尽早手术,术后根据眼位调整眼镜度数。

  • 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伴外转受限的原因探讨

    作者:刘丽丽;于刚;吴倩;赵军阳;刘雪;蒋晶晶;李莉

    目的 探讨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伴外转受限的发生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17眼)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伴外转受限的临床资料,观察第一次外斜视手术方法、这次内斜视手术前后外转受限程度及水平侧方非共同性程度等.结果 15例(17眼)继发性内斜视术前外转受限程度为欠1~4 mm,平均(2.70±0.84)mm.水平非共同性程度平均为(15.64±7.03)PD.这次手术中发现:上次外斜视手术肌肉过量后退、不同程度的粘连、外直肌力量薄弱及内直肌挛缩等问题.术后1周外转受限程度平均(1.23±0.87)mm,术后6个月外转受限程度平均(1.03±0.56)mm.水平非共同性程度术后1周平均为(4.17±2.42)PD,术后6个月平均为(3.94±1.85)PD.术前术后外展受限的程度和水平非共同性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眼术中有粘连者术后仍存在外转受限.结论 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外转受限的原因包括外直肌止点后移、不同程度的粘连(包括外直肌和周围巩膜粘连,外直肌和下斜肌粘连)、外直肌肌肉力量薄弱及内直肌的粘连挛缩.其他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 眶骨膜瓣矫治固定性内斜视

    作者:郭斌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采用眼眶骨膜瓣锚定术加强外直肌矫治固定性内斜视18例(24眼).通过内直肌断腱术外直肌缩短联合眶骨膜瓣锚定术加强外直肌的综合手术治疗方式,矫治固定性内斜视眼位.结果 18例(24眼)均取得良好效果.除2眼内斜欠矫5°~10°外,其他术后眼位居中,眼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2眼术后矫正视力0.2 ~0.4,基本恢复了视功能,其余则达到了美容效果,术眼可轻度外转,眼球运动灵活且自然.无1例过矫或发生垂直性斜视,随访1~5年,无1例复发,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由于眶骨膜作为有良好血运活体的组织瓣,而且眶骨膜是自身组织,不具有抗原性,又临近术区,具备良好的取材优势.质地坚韧,不会发生吸收变形,眶骨膜瓣矫治固定性内斜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美容效果显著而且自然,近远期效果稳定良好.

  • 早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内斜视

    作者:陈梅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手术方法以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为主,斜视度较大者同时行一眼外直肌缩短,伴有垂直斜视先行垂直肌肉手术矫正.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81.03%,弱视、眼球震颤、垂直斜视及双眼视功能不良是影响术后正位率的主要原因.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发病年龄早、斜视度大,应尽早手术,术后长期随访及时处理伴发症状是提高远期正位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内斜视 先天性 手术
  • 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式的探讨

    作者:陈力;黎静;杨吟;樊映川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固定性内斜视6例(10眼)采用内直肌断腱分离切断纤维化的节制韧带和肌间膜;保留睫状前血管的外直肌折叠,同时外直肌与上直肌颞侧1/3联结;然后将颞侧的球结膜瓣游离移植于鼻侧结膜缺损区的术式治疗.随访6个月~2年.结果 手术后正位4例(7眼),其中1例(2眼)随访1年后发生欠矫+5°;欠矫1例(2眼),欠矫+5°,随访1年后眼位无变化;过矫1例1眼,过矫-5°,随访3个月后眼位正位,之后随访1年眼位无变化.术后眼球内转功能部分减退,内转超过中线10°~15°;外转功能部分恢复,外转超过中线5°~l0°.全部病例外观良好,随访无眼前段缺血并发症.结论 本术式可以治疗固定性内斜视,并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未出现眼前段缺血并发症.

  • 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内斜视的临床效果

    作者:苏楠

    目的 探讨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内斜视的疗效.方法 对内斜视39例(共同性内斜视37例、外伤后周定性内斜视2例)实施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术加外直肌缩短术.结果 术后远期正位35例.正位率89.74%;好转2例.总有效率94.87%.欠矫1例,欠矫率2.56%;过矫1例,过矫率2.56%.无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 手术矫正固定性内斜视疗效观察

    作者:于建春;周丹英;吴雁冰;沈健;孙庆祝

    固定性内斜视临床上较少见,治疗方法亦无定式.自2004年以来,我们采用内直肌切断联合眼球外转缝合固定的方法治疗5例,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2004年5月至2010年2月经我院手术治疗的固定性内斜视5例.男1例,女4例.年龄小45岁,大74岁.4例为单眼发病,1例对侧眼内直肌亦有轻度的挛缩,表现出约20°的内斜视(未处理).术眼视力光感~手动,斜视度均大于45°,眼球水平转动功能丧失,垂直转动及旋转功能大部丧失,患眼(主斜视眼)无注视功能.对侧眼呈-5 ~ -11D的近视或复性近视性散光,矫正视力0.1 ~0.6,3眼有老年性白内障.

  • 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共同性内斜视疗效观察

    作者:谢梅芬;张映萍;谢铁强;刘妍

    目的观察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共同性内斜的手术效果.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共同性内斜均采用超常量内直肌后徙,根据斜视度不同,单眼或双眼内直肌后徙6~9 mm.结果术后眼位矫正良好,无明显内转及辐辏受限现象,术后经视功能训练,有部分患者恢复Ⅲ级视功能.结论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是治疗共同性内斜的一种安全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 内斜视 内直肌后徙
  • 固定性内斜视伴眼外肌纤维化高度近视一例

    作者:李向明;田淑琴;唐瑛

    1 病例患者女,40岁.因双眼进行性内斜3年于2013年1月15日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视力右眼0.1,左眼0.1(矫正不提高);交替遮盖:右眼无注视功能,部分角膜隐没于内眦处,左眼注视,右眼内斜> +450,注视眼为左眼,双眼内直肌力亢+2,其余各方向运动受限(图1);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深,瞳孔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存在,晶状体透明,双眼底以-16 D可见呈豹纹状眼底像,视盘界清、色正,网膜血管走行好,中央凹反射可见.

  • 内斜矫正术后后发性外斜

    作者:李弘;张忠;李延娟

    现将5例内斜视矫正术术后后发性外斜视病例报告如下,并对内斜视术后后发性外斜的病因进行探讨.典型病例:例1,男,32岁,病历号96-4381.幼时内斜,未曾戴镜,未曾行弱视治疗.14岁时行内斜矫正术,术后正位,仍未进行弱视治疗.4年后逐渐发现左眼外斜.为手术矫正外斜而入院.(既往病史及手术资料不详).查体:视力右1.2,左0.12(不能矫正).检影双正视.左眼内转受限.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弧形视野汁法检查5m注视,左眼外斜45°,33cm注视,左眼外斜35°.左眼旁中心注视.

  • 默比乌斯(M(o)bius)综合征一例报道

    作者:程海霞;兰文;姚家奇;陈志钧

    默比乌斯综合征(M(o)bius syndrome)是一种复杂先天性眼-面神经麻痹性疾病,临床罕见,发病率为1∶50000~1∶100 000.德国神经学家默比乌斯(M(o)bius)[1]于1888年报道并提出该病是由于先天性颅神经运动核发育不全所致,因此命名为M(o)bius综合征.我院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231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