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特点及手术设计比较

    作者:邹玲;刘春民;吴健芳;王戈平

    目的研究成人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不同临床特点和手术处理原则.方法总结62例成人和21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就诊时的主要症状和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回顾分析其术后效果.结果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就诊原因主要以复视、视疲劳、阅读困难为常见主诉,外斜视影响美观其次,手术效果评价主要为改善术前症状.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就诊原因主要为家长担心外斜视影响美观,手术指征为间歇性外斜视影响视功能,手术效果评价主要为恢复建立立体视觉.结论成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量应保守,手术目的以改善消除术前症状,改善工作、学习的舒适视觉状态为主.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设计上有意识的欠矫.视力发育已成熟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设计上应有意识的稍过矫,防术后回退,手术目的以改善外观,建立立体视觉为主.

  •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眼的手术设计

    作者:张加宾;车敬斌;张丽;袁祥文;孟昭明;李钟实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眼的手术量问题.方法:选取70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眼患者作为受试者,50例按保守手术量手术,20例按常规手术量手术,观察术后第1天、第15天、3个月、6个月的眼位.结果:两组手术均取得了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但保守手术量组正位率更高(秩和检验,P=0.014),故两组资料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眼患者,手术量应适当保守.

  • 54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郭年波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行斜视矫正术,随访观察3~12个月.结果:54例患者,正位者47例,4~8岁年龄组正位率为96.8%,而8~12岁组为73.9%,术后完全功能治愈率为59.3%.4~8岁组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优于8~12岁组(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眼位及视功能等,严格掌握手术时机,愈早治疗,效果愈好.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体会

    作者:贾延磊;王乐今;布娟;李静

    用同视机查双眼单视功能,Titmus查近立体视锐,手术量按外直肌后徙1 mm矫正2△-3△,内卣肌截除1 mm矫正4△-5△计算,根据AC/A值及双眼视功能,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书术,8例双眼外直肌后徙术,3例行内直肌缩短术,35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1例行双内直肌缩短加外直肌后徙术,16例行双外直肌后退加内直肌缩短术,5例行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术,6例行内外直肌移位术,41例局麻下手术,25例全麻下手术.66例中完全功能治愈33例,临床治愈25例,总治愈者58例,治愈率87.8%.间歇性外斜视应正确选择手术时机,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案,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 间歇性外斜视与学龄儿童近视相关性

    作者:张巍巍;喻巍;袁士仿;顾玲玲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与儿童近视发展的关系.方法:比较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84例168眼与对照组患者84例1 68的连续2年的屈光变化.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较对照组在各年龄段均向近视方向发展快,且2组间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组平均每年近视增长较外展过强型组及基本型外斜视组快,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可能促进儿童少年近视的进展,其中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更明显.

  • 间歇性外斜视的控制力评估及其立体视觉

    作者:张馨心;冯雪亮;阎丽

    间歇性外斜视在我国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本文着重从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力的评估及立体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神经可塑性原理和知觉训练为切入点,依据背流、腹流通路的相关原理进行干预,有助于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和生活质量,使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达到功能治愈.

  • 间歇性外斜视的自然病程与治疗

    作者:谢文芳;李俊红

    间歇性外斜视占中国儿童斜视的44.9%,其自然病程的结局可能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也可能眼位恢复正常,还可能患者的斜视度稳定,保持不变.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除手术治疗外还有非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方法有矫正屈光不正、观察、遮盖、三棱镜矫正、A型肉毒素注射等.

  • 间歇性外斜视发病与近视的关系

    作者:李育;傅涛

    间接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IXT)患者为维持双眼视轴的平行而做出过度的辐辏时,可导致视力、屈光度的一过性改变,出现调节性近视.研究表明,IXT可能促进近视发展,在眼球正位时出现屈光状态改变,此时双眼调节力加强,表现为调节超前,而调节超前与近视有一定联系.因此临床工作中对IXT患者选择适当的干预时机及治疗方式尤为必要.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近视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屈光状态对术后短期立体视功能重建的影响

    作者:洪洁;付晶;赵博文;赵国宏;王京辉;孙省利;李蕾

    目的 比较不同屈光状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的差异.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被诊断为间歇性外斜视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27例.方法 将患者按照屈光状态分为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和屈光参差组,比较分析四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远近立体视功能状况.主要指标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不同屈光状态组患者术后1个月以眼位评价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775).(2)远视、正视、近视和屈光参差组的患者术前远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24.1%、16.3%、20.5%和20.0% (P=0.802),术后1个月远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17.2%、26.3%、41.1%和24.4%.正视、近视和屈光参差组患者术后的远立体视的保存率均较术前有所提高,但只有近视组患者的术后远立体视保存率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远视、正视、近视和屈光参差组的患者术前近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65.5%、81.3%、82.2%和64.4%,术后1个月近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65.5%、87.5%、90.4%和62.2%,正视组和近视组的患者术前术后的近立体视保存率均高于远视组和屈光参差组(P均<0.05).结论 合并近视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短期内的远立体视功能重建优于合并远视、正视及屈光参差的患者.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屈光状态对立体视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洪洁;付晶;赵博文;赵国宏;王京辉;孙省利;李蕾

    目的 分析合并不同屈光状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功能的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间歇性外斜视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238例患者.方法 将患者按照屈光状态分为远视组(双眼等效球镜均≥+1.00 D)、正视组(-1.00 D<双眼等效球镜<+1.00D)、近视组(双眼等效球镜均≤-1.00 D)和屈光参差组(双眼等效球镜相差≥1.00 D),用同视机检查患者的远立体视,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比较分析四组患者的远近立体视功能状况.主要指标 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23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平均看近斜视度(45.71±18.81)△,平均看远斜视度(43.98±19.55)△,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和屈光参差组保留远立体功能的比率分别为23.3%、15.5%、19.7%、18.8%,各组之间远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近立体视功能的比率分别为66.7%、79.8%、81.6%、64.6%,屈光参差组的近立体视功能丢失多,近视组的近立体视功能丢失少,屈光参差组与近视组的近立体视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33).(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20.1%,其中近视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12.6%)高,远视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1.3%)低.(3)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患者中,有、无远立体视的患者双眼等效球镜差值分别为(2.35±0.75)D和(2.34±1.75)D,两组间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1);无近立体视患者双眼等效球镜的差值(3.11 D±2.29 D)明显大于有近立体视患者的双眼等效球镜差值(1.93 D±0.83 D),两组的差值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对于斜视角度较大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不同的屈光状态对远立体视功能影响不大,屈光参差加重对近立体视功能的损伤,屈光参差度越大,近立体视功能损伤越重.

  • A型肉毒毒素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近期效果

    作者:李苑;吴晓;王京辉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40例4~12岁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方法 明确告知常规手术治疗(双外直肌后退或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折叠术)和BTXA眼外肌注射治疗各自优缺点后,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根据其家长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2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治疗方式,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眼位及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眼位,双眼视觉功能.结果 治疗3个月后,注射组中15例(75%)患儿眼位正位,手术组中18例(90%)患儿眼位正位,两组患儿之间正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42).两组患儿的双眼视觉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后两组均有患儿重建了融合功能,两组均有患儿获得了远立体视觉,且近立体视觉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BTXA注射作为一种快捷、侵入性小的治疗方式,其早期临床疗效可能至少与手术治疗相当.(眼科,2008,17:126-129)

  • 知觉状态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

    作者:赵国宏;焦永红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眼位,恢复双眼视觉.当术后过矫发生连续性内斜视,尤其是视觉发育未成熟的患儿,会导致双眼视觉的严重损害.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早期眼位过矫可通过干预知觉状态以减轻各种集合成分,减少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生.

  •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融合训练的效果研究

    作者:胡新苗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融合训练的效果。方法82例单纯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无特殊处理;训练组于术后即开始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3、6和12个月时的融合范围。结果术后12个月训练组眼位回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5, P=0.011)。训练组融合功能恢复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49, P=0.000)。训练组术后1、3及6个月融合范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650,P=0.000)。术后6个月与12个月融合范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816,P=0.069)。结论融合训练有利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的维持,可促进融合功能更快更好的形成,重点可倾向于集合训练,有效训练时间为6个月。

  • 直肌调整缝线在间歇性外斜视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雯;荣翱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直肌可调整缝线在其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1例间歇性外斜视施行联合直肌可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结果 随访3~12个月,48例达正常眼位,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结论 联合直肌可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减少再次手术.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振霞;李梅英;张峻岭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5年12月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9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三棱镜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同视机常规三级功能检查、线状镜不同检查距离(6 m及33 cm)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以及Titmus立体图立体视觉检查.手术方法:斜视度在25△以下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25△~75△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75△以上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随访6~48月,平均24月.结果 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融合功能者,术后正位率较高;无融合功能者正位率较低.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越高.术后同视机训练可提高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结论 间歇性外斜术前融合功能的有无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术后同视机训练对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分析

    作者:鲍秀艳;刘兴强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疗效.方法手术量按外直肌后徙1 mm,矫正2△~3△及内直肌截除1mm,矫正4△~5△计算,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1例行内直肌缩短,42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1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45例局麻下手术,11例全麻下手术.结果56例中完全功能治愈23例,临床治愈25例,总治愈者48例,占85.7%.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 儿童间歇性外斜手术效果的评价

    作者:朱丹;艾育德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的手术时机.方法 4.5~9岁儿童间歇性外斜43例,A组:4.5~6岁共19例;B组:7~9岁共24例.采用双外直肌后徙缝线悬吊术,测定术前、术后1周、6月和12月的33cm和5m斜视角,以及术前和术后12月视觉诱发电位(VEP)的P100振幅双眼总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眼位判定以斜视度≤10△为正位.小年龄组术后1周及6月正位率高于高年龄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高年龄组欠矫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正位率两组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两组间双眼VEP总和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眼VEP振幅均比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年龄儿童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增高,儿童间歇性外斜手术不一定必须在6岁前进行.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观察

    作者:陈培正

    目的对比,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视网膜对应性质及立体视功能.方法40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1~5年随访视网膜对应性质及立体视功能.结果术后异常视网膜对应85.00%的病例可以恢复;异常立体视觉80.00%的病例可以恢复.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异常视网膜对应及异常立体视功能术后可以重建.

  • 双眼视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明迪;王静;彭秀军;颜少明

    目的 了解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4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以术后正位、欠矫、过矫分为三组,行术后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训练前后的视远立体视锐度及后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三组视远立体视锐度经双眼视觉训练后比术后2周时显著改善P<0.01;后眼位正位率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过矫组比欠矫组后眼位正位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 双眼视觉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和双眼视功能改善十分重要.术前有一定双眼视功能的患者术后早期的轻度过矫,加上双眼视觉训练将有利于达到远期眼位的正位与双眼视功能的发育.

  • 两种方法测定间歇性外斜视远随机点立体视的差异

    作者:贾智艳;徐进;王洋洋;严威

    目的 比较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测和单屏显示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测系统对间歇性外斜视远方随机点立体视测定的异同.方法 对30名正常人和94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和单屏显示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测系统(single monitor distance stereopsis test SMDST)检测远方随机点立体视.检查结果记录有或无.将9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从年龄,近方立体视和远近方斜视度分别进行分组后,对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给予比较.结果 30例正常人,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为100%,94例间歇性外斜视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14/94) 14.89%,SMDST(58/94) 61.7%.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明显(P<0.001),有统计学意义.≤8岁和>8岁两组的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没有差别(P=0.635),SMDST有差异(P=0.005).近方立体视<200″和≥200″两组的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有差异(P=0.038),SMDST有明显差异(P=0.001).近方斜视度<40△和≥40△两组的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有差别(P=0.049),SMDST没有差别(P=0.822).远方斜视度<40△和≥40△两组的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有差别(P=0.001),SMDST没有差别(P=0.083).结论 评价间歇性外斜视远方立体视要考虑检测的方法,SMDST是间歇性外斜视远方立体视检出率较高的方法.间歇性外斜视年龄≤8有远方立体视的可能性要大;有<200″近方立体视的间歇性外斜视远方立体视存在的可能性大.

210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