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直肌移位治疗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荣庆

    目的 分析外直肌移位在矫正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39例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在对患者进行水平直肌减弱或加强矫正水平斜视的同时,选择高位眼外直肌下移来矫正患者小度数垂直斜视.结果 术后观察患者垂直斜视度及双眼视恢复情况,本组病例中,32例患者垂直斜视消除,4例患者术前为R/L 8△,手术后为R/L 3 △,3例患者术前为R/L 6△,手术后为R/L 3△.33例患者术后恢复同时视,具备融合及立体视.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医源性A-V问题,患者不存在复视现象,不存在代偿头位,且没有表现出视疲劳.结论 在进行水平直肌减弱或加强矫正外斜视的同时,选择高位眼外直肌向下移位,能够矫正小度数垂直斜视,效果良好,同时不影响水平斜视的效果,更有利于术后双眼视的恢复.

  • 超声诊断外伤性白内障并前房内异物1例

    作者:陆景;赵阳

    患者男,13岁.3年前右眼被干红苕藤刺伤,虽经保守治疗,但右眼视力渐减弱而来诊.眼科检查:右眼外斜10°;视力:眼前数指;角膜下2/3呈雾状水肿,中央偏下方见一条形白斑,近下方角膜缘可见数个大泡样改变,莹光染色呈点状着色,角膜内皮呈条形水肿;前方下2/3因角膜混浊窥不清,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晰,从11点~2点位下半与晶状体囊膜粘连;瞳孔不圆,大径3 mm,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中央可见白色机化膜,囊膜增厚,晶状体皮质部分吸收,鼻上方及周边部混浊;玻璃体及眼底窥不清;眼压:2.733 kPa.左眼眼科检查基本正常:视力为1.2;眼压:1.938 kPa.临床诊断为右眼陈旧性穿通伤:1.角膜白斑;2.泡性角膜炎;3.外伤性白内障;4.虹膜后粘连;5.右眼外斜视.

  • 改良式外直肌悬吊术在废用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杜允宏

    目的:探讨改良式外直肌悬吊术在废用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将13例废用性外斜的患者进行患眼改良式外直肌悬吊手术和相应内直肌缩短,随访3月至2.5年观察眼位.结果:10例患眼角膜映光法正位;3例轻度过矫均小于5°,无一例复发外斜.结论:废用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改良式外直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

  • 共同性外斜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分析

    作者:谭星平;李凤云;杨昌全;周明敏

    目的 了解儿童共同性外斜视与屈光不正的关系.方法 456例外斜视儿童扩瞳检影验光,根据年龄分为两组,记录屈光程度并分为轻、中、重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外斜视儿童以远视为主占71.88%,近视占28.12%;双眼屈光度在同一程度范围占88.82%.结论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以轻度远视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轻、中度近视逐年增加,远视逐年减少.

    关键词: 外斜视 屈光
  •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重建的临床分析

    作者:康烨;王良君;王海辉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无明显屈光参差者.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组3~5岁、B组6~8岁、C组≥9岁,每组34例.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20±1.20)岁、(3.80±1.50)岁和(4.08±1.78)岁;病程分别为(2.15±1.45)年、(3.42±2.42)年和(6.80±5.10)年;斜视度分别为(30.50±5.50)△、(47.50±12.56)△和(63.25±13.80)△.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6 m及33 cm的远近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以<数字化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术后2周和6周随访.结果 (1)从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来讲,A、B组优于C组.(2)术后观察6周,双眼视觉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与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及功能治愈有密切关系,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为<9岁比较合适.(2)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为正位,年龄小的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快.

  • 氦氖激光联合左旋多巴治疗难治性弱视疗效观察

    作者:陈建华;邓大明;李生惠

    先天性白内障、眼球震颤、共同性内外斜视引起的弱视逐年增加,且多为中重度弱视.由于治疗时间长,家长及患儿依从性低,往往造成虽经治疗但视力不改善或提高不理想.经正规弱视治疗6个月以上视力提高不明显或稳定一定视力不提高者,我们认定为难治性弱视.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借鉴国内外文献采用氦氖激光联合口服左旋多巴(商品名:思利巴)治疗,观察其视力提高及治疗不良反应.

  • 外斜视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探讨

    作者:徐志

    目的 探讨外斜视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诊断和手术方案.方法 30例外斜视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5例伴有垂直性分离性斜视,4例伴有外斜视V征)的手术方案(未进行下斜肌手术及下斜肌断键及下斜肌后徙术)及手术后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术前及术后的对比,大部分患者术后效果比较满意,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得到比较大的改善.结论 外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应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

  • 大角度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的功能及美学研究

    作者:程笑冬

    目的 探讨采用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前后双眼的功能及美学变化.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21例大角度斜视患者(斜视角小为20°,大为45°.)采用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的方法 进行矫治.观察手术前后双眼的功能及美学效果.结果 21例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术后观察12个月,除1例患者单眼出现5°外斜外,其余20例均达到正常眼位.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美学效果.结论 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方法 ,既减少了眼外肌与筋膜的粘连范围以及手术操作时易导致的巩膜损伤,又达到了矫治大角度外斜视,恢复眼部美观的目的 .同时该手术方法 简单易行,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斜视患者就诊量季节性的Kendall系数分析

    作者:屈晓慧;刘伟民;钟德东;杨红

    斜视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近3%[1]。当前,斜视的分类方法颇多,尚不完善,根据融合功能分为:隐斜视,间歇性斜视和恒定性斜视;根据眼球运动及斜视角有无变化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根据注视情况分为:交替性斜视和单眼性斜视;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先天性斜视(婴儿型斜视)和获得性斜视;根据偏斜方向分为:水平斜视包括:内斜视,外斜视,垂直斜视,旋转斜视和混合型斜视[2]。

  •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融合功能研究

    作者:傅涛;卢炜;苏庆;王京辉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融合功能的状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间歇性外斜视儿童48例.方法 采用同视机检测48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三级视功能,采用颜少明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视近立体视锐度,并以正常相同年龄儿童20例做对照.主要指标同时视、融合范围及立体视锐度.结果 48例患者中,8例无重合点,余40例中34例患者的重合点均落在外融合范围内.11例患者无Ⅱ级融合功能,余37例患者的内、外融合范围分别是(12.74±5.57)度和(4.97±2.11)度;正常对照组的内、外融合范围分别为(24.05±6.67)度和(3.52±0.96)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同视机检测,23例(47.92%)患者无立体视,而以颜氏随机点立体视觉图检测,仅2例(4.17%)近立体视丧失.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融合功能异常,外融合范围扩大、内融合范围缩小;远立体视觉的丧失早于近立体视觉的丧失.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视网膜对应性质转归的探讨

    作者:陈培正;韩性志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视网膜对应性质的转归.方法:用同视机、线状镜通过对3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视网膜对应情况手术前检查及术后一年追踪观察、分析.结果:术前正常对应12例,双套对应16例,到处同侧复视8例,术后半年正常对应恢复至23例,双套对应减少至8例,对应缺如减少至5例.结论:间歇性外斜视视网膜对应关系的变化,术前年龄越小,发病时间越短,斜视角小和视力正常,不易形成异常视网膜对应,而术后对于形成的异常视网膜对应易于恢复正常.

  •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作者:卢炜;王京辉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临床规律.方法:对100例术后建立双眼视觉的患者分成4组,对术前术后双眼视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00例中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觉者67例,术后增加至93例,术后近立体视觉重建有明显改善(P<0.05).(2)术前有同视机Ⅰ级功能者51例,术后增加至82例,术后同视机Ⅰ级功能重建有显著改善(P<0.05).(3)术前有同视机Ⅱ级功能者40例,术后增加至91例,术后同视机Ⅱ级功能重建有显著改善(P<0.05).(4)组1组2术前术后立体视敏度程度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5)组1组3术前术后融合范围大小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手术对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觉功能的重建有显著疗效.(2)术前同视机融合功能损失早,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以同视机融合功能损失为指征.(3)融合功能发育不全是间歇性外斜视发病机制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外斜视 视觉 双眼 康复
  • 共同性外斜视眼肌的超微病理研究

    作者:陈丽英;徐国兴;梁平;陈莲云

    目的:为研究共同性外斜视眼肌的超微病理结构.方法:应用Hu-12A电子显微镜对6例共同性外斜视的眼肌进行观察.结果:内直肌肌纤维普遍细小,肌原纤维密集,Z带不清,肌原纤维排列方向错乱,线粒体多,嵴密,肌质网扩张,个别肌纤维质膜破损,有的有髓神经髓鞘层次不清,轴突旁水肿,外直肌部分纤维化.结论:内直肌在超微结构上不同程度的退化变性及部分外直肌的纤维化的病理改变是产生共同性外斜视的主要原因.

  •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的时间规律研究

    作者:姚婕颖;陈静;封利霞

    目的 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的时间规律.方法 78例间歇性外斜行外斜矫正术,在术前及术后半月、1个月、3个月、1年使用Titmus和Randot立体视图谱进行近立体视功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获得中心凹立体视的32例中,14例在术后半月以内恢复正常,占43.75%;12例在半月到1个月以内恢复正常,占37.50%;3例在1个月到3个月内恢复正常,占总9.38%;3例在3个月到1年以内恢复正常,占9.38%.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1个月以内是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的敏感时期,超过1个月恢复率则明显下降,超过3个月未恢复正常的人群日后也很难恢复正常.术后可进行3个月的随访观察,若3个月近立体视锐度仍未到正常,则可开始相关功能训练.

  •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作者:卢建香;刘芳;李庆云;毋海燕

    目的 评价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84例年龄在4~12岁共同性外斜视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4~12个月随访观察.结果 术后74例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88.10%;25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者的50.00%,30例恢复立体视功能,占术前无立体视功能者的53.57%.结论 手术在纠正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眼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恢复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葛志红;张丽萍

    目的 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行手术矫正的86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双眼视类型及斜视度而设计不同的手术方案.术后随访2年.分析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86例手术效果如下;基本型与集合不足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13,P=0.039);外展过强型与集合不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442,P=0.679).4~9岁组、10 ~ 13岁组与14岁及以上组三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双眼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88.424,P=0.003).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考虑患者斜视度及分型、屈光度、双眼视功能、AC/A和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疗效的临床观察

    作者:韩二营;张清生;郭玉强;赵宪孟;李月礼;魏琳;丁磊

    目的 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并探讨手术时机.方法 将97例间歇性外斜视按年龄分成4~8岁(54例)和9~18岁(43例)两组.观察两组手术前双眼视功能及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的双眼视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远、近立体视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远立体视:4 ~8岁组z=-3.50,P=0.0005,9~18岁组z=-2.02,P=0.04;近立体视:4~8岁组z=-3.34,P=0.001,9~18岁组z=-2.16,P=0.03).两组间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P=0.57).术前具有融合点及融合范围者,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高,与术前不具有融合功能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P=0.03).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应根据患者眼位、年龄、融合状态及双眼视功能多方面综合考虑手术时机,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重建.

  • 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鑫;曹木荣;马琳;岳立辉

    目的 讨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72例间歇性外斜视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手术过矫等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手术年龄越小,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越好.结论 大于20△的间歇性外斜视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重建.

  •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的重建

    作者:陈培正;李晓静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方法 用同视机及<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术后不同时期立体视功能.结果 术后6个月内远立体视功能恢复正常者47例,近立体视功能仅3例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觉.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远立体视功能易于破坏,但易于重建,近立体视功能不易破坏,但破坏后不易重建.

  • 影响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正位率的因素的探讨

    作者:李恒;曾小平

    目的 探讨影响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的因素.方法 53例共同性外斜视按麻醉方式、年龄、斜视类型及斜视度数分组,分析比较术后正位率情况.结果 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与麻醉方式、年龄或斜视类型无关,斜视度数是影响其术后正位率的因素.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度数越低,术后正位率越高,而且每1 mm肌肉矫正量越小.

249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