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弱视治疗后双眼立体视功能的临床治疗观察

    作者:喻双文

    目的 探讨弱视患者弱视治疗后双眼立体视立体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某院治疗的92例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76例为屈光不正常性弱视患儿,4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12例为内斜视性弱视.分析患儿弱视治疗后双眼立体视功能水平.并记录其弱视类型,开始治疗年龄.结果81例为正常视网膜对应.46例获得正常立体视觉功能;46例正常立体视患儿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例屈光参差患儿获得周边立体视功能,12例内斜视患儿无立体视功能.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6岁以下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屈光不正性患儿进行弱视治疗后其视力体功能恢复较好,年龄越小治疗后立体视功能恢复性越高.

  • 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治疗对弱视患儿手眼协调和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珂慧

    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治疗对弱视患儿手眼协调和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接诊的弱视患儿4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患儿接受常规遮盖疗法+传统综合疗法;研究组20例患儿接受常规遮盖疗法+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手眼协调能力与立体视功能.结果研究组穿纽扣数量为(21.11±1.06)个,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05±1.1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立体视锐度为(126.58±52.7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65±6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弱视患儿行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治疗可有效提高手眼协调能力,改善立体视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屈光状态对立体视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洪洁;付晶;赵博文;赵国宏;王京辉;孙省利;李蕾

    目的 分析合并不同屈光状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功能的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间歇性外斜视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238例患者.方法 将患者按照屈光状态分为远视组(双眼等效球镜均≥+1.00 D)、正视组(-1.00 D<双眼等效球镜<+1.00D)、近视组(双眼等效球镜均≤-1.00 D)和屈光参差组(双眼等效球镜相差≥1.00 D),用同视机检查患者的远立体视,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比较分析四组患者的远近立体视功能状况.主要指标 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23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平均看近斜视度(45.71±18.81)△,平均看远斜视度(43.98±19.55)△,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和屈光参差组保留远立体功能的比率分别为23.3%、15.5%、19.7%、18.8%,各组之间远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近立体视功能的比率分别为66.7%、79.8%、81.6%、64.6%,屈光参差组的近立体视功能丢失多,近视组的近立体视功能丢失少,屈光参差组与近视组的近立体视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33).(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20.1%,其中近视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12.6%)高,远视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1.3%)低.(3)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患者中,有、无远立体视的患者双眼等效球镜差值分别为(2.35±0.75)D和(2.34±1.75)D,两组间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1);无近立体视患者双眼等效球镜的差值(3.11 D±2.29 D)明显大于有近立体视患者的双眼等效球镜差值(1.93 D±0.83 D),两组的差值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对于斜视角度较大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不同的屈光状态对远立体视功能影响不大,屈光参差加重对近立体视功能的损伤,屈光参差度越大,近立体视功能损伤越重.

  •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的重建

    作者:陈培正;李晓静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方法 用同视机及<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术后不同时期立体视功能.结果 术后6个月内远立体视功能恢复正常者47例,近立体视功能仅3例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觉.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远立体视功能易于破坏,但易于重建,近立体视功能不易破坏,但破坏后不易重建.

  • 斜视手术对kappa角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岳红云;张丽;高清垚;陈亚琼;张百红

    目的 研究斜视手术对kappa角的影响,并探讨其与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水平性斜视手术31例46眼,总结分析手术前后kappa角特征,对比立体视功能改善与无变化手术眼之间kappa角差异,进行计量资料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后所有术眼均表现为负kappa角值减小,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2 P1=1.03;t2=1.44 P2 =1.04;t3=1.56 P3=0.03)而立体视组与立体视无明显功能改善者之间,kappa角差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斜视手术后术眼kappa角数值显著减小,可能给予立体视恢复提供解剖基础,但与立体视恢复无明显对应关系.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观察

    作者:陈培正

    目的对比,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视网膜对应性质及立体视功能.方法40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1~5年随访视网膜对应性质及立体视功能.结果术后异常视网膜对应85.00%的病例可以恢复;异常立体视觉80.00%的病例可以恢复.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异常视网膜对应及异常立体视功能术后可以重建.

  • 内斜视矫正术前应用压贴三棱镜对术后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作者:梁金才;朱建华;张胜利;陈锐群

    目的 探讨内斜视儿童手术前配戴压贴三棱镜对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53名内斜视儿童术前配戴压贴三棱镜待双眼视功能好转后手术,对照组为87例内斜视病人直接行内斜视手术.比较两组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结果 压贴三棱镜组患者术后有立体视者52例(小于800″),对照组64例(小于800″).结论 内斜视术前压贴三棱镜可能有利于手术后建立立体视功能,提高功能治愈率.

  • 不同遮盖时间对远视性弱视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梁晓翠;周炼红;易贝茜;曾彩琼;叶美红

    目的 研究不同遮盖时间对3~8岁远视性弱视儿童治疗效果及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我院眼科门诊初诊的远视性弱视儿童284例,采用健眼遮盖法治疗弱视,连续随访18个月.根据每天遮盖时间的不同,将纳入研究的儿童随机分为三组:2h/d组、6h/d组、全天组.结果 对于弱视眼BCVA<0.3的儿童,6h/d组及全天组的治愈率较2h/d组高,基本治愈所需时间较短,融合功能恢复效果较好;对于BCVA≥0.3的轻中度弱视患者,2h/d组和6h/d组的同时视及融合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全天组.结论 远视性弱视儿童遮盖时间不同,弱视的疗效也不尽相同;轻中度弱视采用部分遮盖,对立体视功能的建立具有积极意义;重度弱视儿童采用较长时的遮盖方案,有利于提升治愈率,缩短疗程及视功能的建立.

  • 双眼同时视训练在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洁莹;周园;郭立云;李跃祖

    目的 探讨双眼同时视训练在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双眼视功能恢复阶段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2例治疗后矫正视力>0.9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两组患者均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进行远立体视觉检查,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进行近立体视觉检查,并分别检测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各项立体视功能.试验组采用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进行立体视训练,治疗3月.对照组不进行立体视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儿的远立体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对儿童的远、近立体视功能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且弱视治愈后立体视损害持续存在,而弱视治愈后及时进行立体视训练能明显提高患儿远、近立体视功能,视功能改善程度为远立体视>交叉视差>近零视差>非交叉视差.

  • 屈光不正对儿童立体视觉的影响

    作者:雷玉

    立体视觉是双眼视觉的高级部分,是人类和高等动物在三维空间中后天获得的一种视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作为从事许多职业,特别是各类精细工作的必要条件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儿童期是视功能发育完善的敏感时期,对影响儿童立体视觉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对152例矫正视力良好的屈光不正患儿和86例正视眼儿童的立体视锐度进行对照研究,以了解屈光不正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 近视眼屈光矫正前后的立体视功能

    作者:孔德兰;杜学玲

    立体视觉是人类和动物在三维空间中后天获得的一种视功能,是双眼单视功能的高级形式,它作为从事各种精细工作的必要条件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近视眼患病率明显增加,引起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普遍关注.由于近视眼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目前仍以配戴矫正眼镜为主,配戴眼镜矫正屈光对立体视功能有何影响?我们测定了90例近视眼患者配戴矫正眼镜3个月后的立体视锐度,并就近视眼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现报告如下.

  • 儿童弱视与立体视锐度

    作者:潘爱洁;金莉;戚蕾

    立体视觉是人的一种高级视功能.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具有良好立体视功能的工作种类日益增多.立体视觉的形成与出生后眼的发育过程有关,视觉发育过程中任何不利因素均可造成立体视觉发育不良.现将我们对346例正常及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检查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346例儿童年龄为4~12岁,平均8岁.弱视组178例,为随机抽取的2000年门诊弱视患者.其中男83例,女9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108例,斜视性弱视27例,屈光参差性弱视41例,形觉剥夺性弱视2例;轻度弱视94例,中度弱视81例,重度弱视3例.正常组168例为查体及门诊正常视力儿童,条件为:裸眼视力≥1.0,眼位正常,外眼、眼底及屈光间质无器质性病变.正常组男82例,女86例.

  • 立体视的发育及检查方法

    作者:黄欣;胡聪

    立体视觉是建立在双眼同时视和融合功能基础上的独立的高级视功能,立体视功能反映双眼单视功能的好坏,是筛选斜视和弱视、选择斜视手术时机及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双眼视功能与立体视觉的发育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现就立体视的发育及立体视检查法作一综述.

  • 应用随机点立体图检测水平融合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夕;刘玉华;艾立坤;王秀英;李东辉;颜少明

    随机点立体图是目前视觉研究领域中的新技术.本研究应用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random-dot stereograms synoptophore,RDSS)对正常人水平融合功能进行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随机收集健康成年受试者78例,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10~30岁,平均20岁;双眼裸眼视力均>1.0,无屈光不正;眼位均为正位;双眼同时知觉重合点在±2°之间,均具有Ⅲ级视功能.2.方法:(1)使用海军总医院研制的RDSS,立体视锐度分为800″、600″、400″、200″、100″和60″ 6个级别.自800″开始逐级检查至60″,每级两次检查结果的均值为内、外融合力.同时使用传统的同视机进行融合及立体视功能的对比检查.(2)双眼融合破裂的标志:RDSS检查以立体感有无为标准,传统同视机检查以出现复视或某一控制点消失为标准.(3)双眼融合力恢复点:立体感再次出现或复视消除处即为双眼融合力恢复点.本研究对34例受试者进行双眼内、外融合力恢复点的测定.

  • 青少年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觉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鑫

    目的:探讨青少年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对患者立体视觉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收集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开封眼病医院门诊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2例(42只眼)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镜遮盖法测定眼位。视远、视近斜视角度以三棱镜记录。根据患者的斜视角度采用手术矫正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同视机检查患者的远立体视功能,评定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的有无或等级。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情况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42例(42只眼)患者中,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的患者33例(33只眼),具有Ⅰ级双眼单视视功能的患者5例(5只眼),具有Ⅱ级双眼单视视功能的患者2例(2只眼),具有Ⅲ级双眼单视视功能的患者2例(2只眼);术后患者无双眼单视功能的患者23例(23只眼),具有Ⅰ级双眼单视功能的患者10例(10只眼);具有Ⅱ级双眼单视功能者5例(5只眼),具有Ⅲ级双眼单视功能的患者4例(4只眼)。结果显示,手术后具有双眼单视功能的患者例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2.27,P<0.05)。结论对青少年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手术矫正的方法治疗,术后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 立体视觉的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占娟;阎冰

    立体视觉是人类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的远近、凸凹和深浅的感知能力,是双眼视觉的高级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对立体视觉的要求更加重视,要求具有敏锐的立体视功能的职业越来越多,如特殊兵种、各种司机、运动员以及现代化机械操作、精密仪表制造、显微外科手术等人员.立体视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工作质量和安全.本文回顾文献,简介立体视觉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 视觉功能训练在弱视患儿Ⅲ级视功能重建中的作用

    作者:曾仁攀;梁小琼;夏徵;张磊

    重建Ⅲ级视功能.

  • 儿童屈光不正性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立体视功能发育的影响

    作者:崔爱芝;刘桂香;崔从先;吴坤;张爱华

    目的 观察比较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对弱视患儿立体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63例经治疗后双眼矫正视力均达1.0以上的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根据初诊时散瞳检影验光the result of retinoscopy after mydriasis的结果分为A组(屈光不正组)41例、B组(屈光参差组)22例;另外根据患儿初诊年龄分为a组(≤3岁)7例、b组(3~6岁)47例、c组(>6岁)9例.同视机及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分别测量其远、近立体视.统计各组的远、近立体视差异.结果 63例患儿中分别有19例(30.2%)、5例(7.9%)获得了正常的远、近立体视.A组41例,16例有正常的远立体视(占39.0%),4例有正常的近立体视(占9.7%).B组22例,3例存在正常的远立体视(占14.3%),仅1例有正常的近立体视(4.5%).两组之间远立体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P<0.05),近立体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中a、b两组及a、c两组远立体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1,P<0.01;P<0.05),各组之间近立体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63例患儿的远、近立体视获得率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0.56,P<0.01).结论 经治疗矫正视力已达正常的弱视患儿的立体视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均会影响弱视患儿的立体视功发育,但屈光参差性弱视更严重.初诊年龄亦影响弱视患儿的立体视功发育,因此弱视应尽早治疗.

  •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分析

    作者:苏艳;韩渝萍;赵红玉;吕雁;王秋利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之一,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常见的疾病,它危害儿童的视力和立体视觉,但若能早期治疗则可能恢复正常视力和重建立体视功能.我院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取得满意疗效,现将89例152眼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视知觉训练改善弱视儿童视力与立体视功能的疗效观察

    作者:吕月娥;熊永强

    目的 探讨视知觉训练改善弱视儿童视力和立体视功能的疗效.方法 将78例弱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综合训练,观察组实施视知觉训练.比较2组总体疗效、矫正后的视力和立体视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立体视锐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视知觉训练可显著改善弱视儿童的视力,促进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