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斜视患者就诊量季节性的Kendall系数分析

    作者:屈晓慧;刘伟民;钟德东;杨红

    斜视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近3%[1]。当前,斜视的分类方法颇多,尚不完善,根据融合功能分为:隐斜视,间歇性斜视和恒定性斜视;根据眼球运动及斜视角有无变化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根据注视情况分为:交替性斜视和单眼性斜视;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先天性斜视(婴儿型斜视)和获得性斜视;根据偏斜方向分为:水平斜视包括:内斜视,外斜视,垂直斜视,旋转斜视和混合型斜视[2]。

  • 光学性旋转隐斜

    作者:徐慧琴;杨筱丽;钱钧;刘肖

    目的为证实斜轴散光会引起光学性旋转隐斜.方法对48例无斜视和眼部手术史,且眼球运动正常的5~13岁儿童进行屈光检查,以有无斜轴散光分为正常组和斜轴散光组,同时眼底照相,测量、比较被检眼视盘几何中心和黄斑中心凹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眼黄斑中心凹-视盘夹角表现为外旋,平均5.698°,其中20只非散光眼为5.701°,22只正轴散光眼为5.695°.斜轴散光眼之夹角为外旋,平均10.916°,明显大于正常组.而且斜轴偏斜度越大,旋转隐斜度也越大.结论斜轴散光眼多产生习惯性光学性旋转隐斜,由此而导致的临床不适,应引起眼科医师重视.

  • 隐斜视与视疲劳

    作者:吴晓

    视疲劳是指视觉器官长期过度的紧张活动超过其代偿能力而引起的眼部及全身的一组症状.

  • 影响青少年近视眼发展因素的临床研究

    作者:云丽霞;李兰根;乌兰;陈小海;张丽娜

    目的:评估青少年近视眼发展速度与眼位、调节方式、父母是否患有近视眼、角膜曲率及户外活动时间的关系,为青少年近视眼的预防及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光学门诊就诊且复查资料完整的学龄儿童386例(772只眼),年龄6~13岁,平均年龄(9.51±1.78)岁。通过散瞳验光测得的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75D 以上的近视眼被定义为发病的近视眼,予以配戴佳矫正视力的大正镜化为原则处方的眼镜。一年后复查患者的屈光状态,按照眼位、调节方式、父母是否患有近视眼、角膜曲率及户外活动时间进行分组,并计算前后两次屈光度的差值。近视眼进展程度指标的数据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 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采用LSD-t法两两比较。结果眼位为外隐斜视、眼球正位及内隐斜视的患者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值分别为(0.82±0.16)D、(0.62±0.14)D及(0.71±0.19)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87,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外隐斜视组与眼球正位组、外隐斜视组与内隐斜视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3.16;P<0.05)。而将内隐斜视组与眼球正位组患者的近视眼发展速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4, P>0.05)。调节方式为调节滞后、调节超前及调节正常的患者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值分别为(0.91±0.36)D、(0.52±0.22)D及(0.67±0.15)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6, 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调节滞后组与调节正常组、调节滞后组与调节超前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1,7.21;P<0.05)。而将调节超前组与调节正常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8,P>0.05)。家族史中父母均患有近视眼、父母单方患有近视眼及父母均无近视眼的患者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值分别为(0.98±0.15)D、(0.73±0.14)D及(0.53±0.09)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47.76,P<0.05)。父母均患有近视眼组与父母单方患有近视眼组、父母均患有近视眼组与父母均无近视眼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36,29.56;P<0.05)。将父母单方患有近视眼组与父母均无近视眼组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37,P<0.05)。角膜曲率测试值为<43 D、43~44 D及>44 D三组患者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值分别为(0.72±0.23)D、(0.74±0.25)D及(0.81±0.34)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7,P>0.05)。说明角膜曲率的大小与患者近视眼屈光度数的增加相关性不大。户外活动时间<1h/d、1h/d~2h/d及>2h/d三组患者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值分别为(1.02±0.24)D、(0.70±0.18)D及(0.41±0.14)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2.71,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户外活动时间>2 h/d的患者近视眼屈光度增加的速度低于1 h/d~2 h/d者和<1 h/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78,-15.46;P<0.05)。户外活动时间在1h/d~2h/d者近视眼发展速度低于户外活动时间<1h/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85,P<0.05)。结论青少年外隐斜视、调节滞后及父母患有近视眼是促进近视眼发展的因素,户外活动是抑制近视眼发展的因素,角膜曲率的大小与屈光度的增加相关性不大。

  • 招飞体检6 382名正常视力男青年隐斜视状况分析

    作者:刘静;高原;曹利群;王静;胡晓东;贾博;秦力维

    目的 分析正常视力男青年隐斜视状况,探讨招飞体检隐斜视度数标准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环形视力表测定6 382名男青年视力正常,角膜映光法检查无显斜视.采用STEVEN 旋转棱镜作6 m 距离水平及垂直隐斜视检查.结果 正位眼606人占9.50%,各种隐斜视5 776人占90.50%;其中单纯内隐斜视多,其次是单纯外隐斜视、内隐斜视合并上隐斜视及外隐斜视合并上隐斜视,单纯上隐斜视少.在6 382人中,隐斜视超标者306人,占总人数的4.79%;其中,单纯内隐斜视多,其次是单纯外隐斜视和单纯上隐斜视,而内隐斜视合并上隐斜视或外隐斜视合并上隐斜同时超标者较少.结论 在正常视力男青年中,隐斜视高达90.50%,隐斜视超标者占总人数的4.79%.调查结果可以为招飞工作及制定眼科隐斜视标准提供参考.

    关键词: 隐斜视 招飞体验
  • 肌性视疲劳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勇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患者肌性视疲劳患者的处理效果.方法 采用规范的主觉验光的基础上,用MADDOX杆加三棱镜测定隐斜度数,检测其调节力和AC/A值;综合双眼视动参数对53例双眼肌性视疲劳患者采用三棱镜矫正及近视过矫等方法进行矫正治疗.结果 外隐斜给予近视过矫7例,给予三棱镜矫正者11例,近视过矫加三棱镜矫正8例;内隐斜14例,垂直隐斜14例,全部给予三棱镜矫正.全部病例经过适应期后眼疲劳、眼部不适等症状都得到有效缓解.结论 对屈光不正患者,在普通验光方法后出现视觉不适、视力疲劳等症状时应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并进一步全面检查双眼视功能,针对病因进行个性化的处理,给予三棱镜或球镜过矫、欠矫,使其获得清晰、舒适、持久的视力和阅读能力.

  • 近视眼LASIK术后隐斜和立体视改变的研究

    作者:梁舒;宫俊芳;陈辉

    月近立体视与术前相比都有明显提高(P=0.020,P=0.015),高度组术后6个月比术前明显升高(P=0.023).结论 LASIK术后近距离外隐斜增大,中、高度组近距离立体视觉术后有明显改善.

  • 近距隐斜视与屈光不正的关系研究

    作者:邓大明;陈静嫦;麦光焕

    目的 探讨近距隐斜视的发生、类型与屈光不正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近距隐斜视患者267例,男145例,女122例,年龄(8.05+5.0)岁(3~44岁),分别进行近距隐斜视检测,静态检影.结果 正视者63例,其中发生近距外隐斜60例,近距内隐斜3例,近距外隐斜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内隐斜(P=0.000).近距内隐斜47例,其屈光状态构成分别为正视和近视各3例,远视41例;近距外隐斜220例,其屈光状态构成分别为正视60例,近视64例,远视96例,经卡方检验,近距隐斜视类型与屈光状态有关(X2=29.47,P=0.000).就137例远视患者而言,发牛近距内隐斜41例,其不同程度屈光构成分别为轻度远视12例,中度远视18例,重度远视11例;发生近距外隐斜96例,其不同程度屈光构成分别为轻度远视56例,中度远视27例,重度远视13例,经卡方检验,对远视患者而言,近距隐斜视类型与远视的程度有关(X2=16.61,P=0.000),近距内隐斜多发生于中度远视,而近距外隐斜多发生于轻度远视.结论 近距隐斜视类型与屈光状态相关,其中近距内隐斜主要为远视眼未经屈光矫正引致;一定范嗣内的近距外隐斜可能是一种,圭理性眼位,而近距内隐斜则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眼位,并与近视的发生发展相关.

  • 海军飞行员的隐斜视调查

    作者:任新民;王勤;韩兵;李文梅

    目的:观察海军飞行人员的隐斜视状况.方法:采用美国产隐斜计,对健康疗养的海军飞行员进行6m距离隐斜视检查,随机抽取1 027人次.结果:正位眼占13.1%,不同隐斜占86.9%.年龄与隐斜之检出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隐斜是一种潜在的眼位倾斜,飞行时,生理、心理的高度紧张及高空缺氧,都可加重隐斜,应予以关注.

    关键词: 海军飞行员 隐斜视
  • 三棱镜加遮盖法测成年人隐斜视

    作者:韩玉岷;江海林

    目的:了解成年人隐斜视度数.方法:应用三棱镜加遮盖法对100名成年人进行了33 cm和>5 m的隐斜视测量.结果:91例被检者有近距离外隐斜;近视眼的外隐斜度数较正视眼大;近视眼戴镜后隐斜度减少.结论:少数人外隐斜度数可达50△,对这类人应注意随访有无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生.

  • 不同程度近视青少年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差异

    作者:李静姣;吴娅莉;周华;钟华;段思琦;郑兵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程度近视儿童双眼协动参数的差异性及其与近视程度相关性,进一步探索近视发展的原理.方法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包括128例7~14岁近视青少年儿童,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0.50~-3.00 D)、中度近视组(-3.25~-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双眼协动参数测量包括远距及近距水平聚散力,远距及近距水平隐斜,梯度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AC/A比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3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在融像性聚散范围中,远距散开力的破裂点、近距散开力的恢复点、远距集合力的恢复点、近距集合力的模糊点及破裂点随近视程度加深而减小(F=3.271、3.579、4.931、6.507、4.887,P<0.05),其余参数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隐斜视类型的构成比中,远距及近距隐斜类型构成比例的差异在3组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近距内隐斜构成比例高于远距内隐斜(x2=6.609,P<0.05);梯度性AC/A随近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F=3.625,P<0.05),其中高度近视组明显高于低度近视组(P<0.05).结论 随着青少年儿童近视程度的增加,融像性聚散范围减少,梯度性AC/A比率增高.近视儿童表现出的近距内隐斜可能与近视发展相关.

  • 隐斜视三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作者:杨国庆;陶冶;王小成;张磊;张作明

    目的 比较3种隐斜视检查方法,从而验证飞行员特殊视觉功能检查仪隐斜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用飞行员特殊视觉检查仪和同视机、马氏杆隐斜计按操作规定对50名男性青年分别进行隐斜视检查,对3种仪器所测得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主导眼与非主导眼所测得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①马氏杆与同视机检查结果中内隐斜多,分别占38%、34%,单纯上隐斜少,分别占2%、4%.检查仪则内隐斜合并上隐斜多,占36%,正位眼少,占4%.②3种仪器测得的内隐斜量为马氏杆>检查仪>同视机,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P<0.05).马氏杆与同视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马氏杆与检查仪,以及检查仪与同视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仪器测得的外隐斜量马氏杆>同视机>检查仪,三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3,P>0.05).3种仪器测得的上隐斜量检查仪>马氏杆>同视机.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4,P<0.05).同视机与检查仪、马氏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仪与马氏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主导眼所测得的内隐斜、外隐斜、上隐斜量均大于非主导眼,但仅马氏杆所测得的内隐斜量双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P<0.01),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检查方法之间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检查仪与马氏杆测量的内、外、上隐斜均无差异.

  • 青少年隐斜视对近视眼发生发展的影响

    作者:张琦;翁景宁;张俊华

    目的 了解隐斜视与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AC/A)、调节滞后量之间的关系,探讨隐斜视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近视伴隐斜视青少年62例,检测其屈光度、近距离水平隐斜度及AC/A、调节滞后量.按低、中、高度近视分组,分别对这3组中内隐斜患者与外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进行比较,并对隐斜度与AC/A、调节滞后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低度近视组内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分别为(4.72±0.38) △/D、(-0.50± 0.20)D,外隐斜患者分别为(3.4±0.31)△/D、(-0.20±0.10)D;中度近视组,内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分别为(4.25±0.55) △/ID、(-0.58±0.12)D,外隐斜患者分别为(3.26±0.25)△/D、(-0.30±0.13)D;高度近视组,内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分别为(3.63±0.21)△/D、(-0.60±0.10)D,外隐斜患者分别为(2.50±0.29)△/D、(-0.28±0.12)D;3组中内隐斜患者与外隐斜患者的AC/A及调节滞后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隐斜度与AC/A呈正相关(r=0.670,P<0.05),与调节滞后量呈正相关(r=0.430,P<0.05);外隐斜度与AC/A呈负相关(r=-0.331,P<0.05),与调节滞后量呈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近视患者中,内隐斜的AC/A、调节滞后量均大于外隐斜.内隐斜可能比外隐斜更易促进近视发展,隐斜度越大,近视发展越快.较大度数的外隐斜因伴随较大的调节滞后量对近视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 隐斜视检查

    作者:张国梅

    两眼仅有偏斜倾向而能被融合功能所控制,使斜视不显,并保持双眼单视,这种潜在性眼位偏斜,称之隐斜视.

  • 常用隐斜视测量方法有效性的比较

    作者:刘文兰;刘意;卢志霞

    目的 比较4种常用的隐斜视测量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西安医学院大学生中存在聚散功能障碍者32人,分别使用Von Graefe法、加遮盖Von Graefe法、Maddox rod法及加遮盖Maddox rod法对各受试者分别进行远距(眼前5 m)及近距(眼前40 cm)隐斜视的检查.利用Sheard准则或1:1准则分别计算出由不同隐斜视测量方法所得的试验性棱镜处方,调整棱镜度以交替遮盖后眼位运动快速、平滑作为实际棱镜处方的判定标准.统计分析各种方法所得试验性棱镜处方与实际棱镜处方之间的差异,评价各种隐斜视测量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远距隐斜视测量值Von Graefe法(-14.594△±2.513△)较Maddox rod法(-13.562△ ±2.449△)更偏外隐斜(P =0.000),近距隐斜视测量值Maddox rod法(-14.906△±6.198△)较Von Graefe法(-14.469△ ±6.461△)更偏外隐斜(P=0.011).Von Graefe法、加遮盖Von Graefe法、Maddox rod法及加遮盖Maddox rod法试验性棱镜处方分别为3.984△±1.417△、4.516△±1.459△、3.500△ ±1.391△、4.297△±1.453△,其中Von Graefe法所得试验性棱镜处方与实际棱镜处方(3.936△ ±1.441△)的相关性高(r =0.979,P=0.000),且二者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74);其余3种方法与实际棱镜处方的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加遮盖Von Graefe法(r=0.952,P=0.000)、加遮盖Maddox rod法(r=0.945,P=0.000)及Maddox rod法(r=0.937,P=0.000).结论 不配合遮盖的Von Graefe法与实际棱镜处方的相关性强,其有效性好.

  • Von Graefe法测定近视青少年隐斜视

    作者:于志强;王晓瑛;薛枫;周行涛;欧阳朝祜;褚仁远

    目的介绍一种测定隐斜的方法,了解近视青少年隐斜状态.方法 242名近视青少年按屈光度分为4组,采用Von Graefe法测定视远和视近的隐斜状态.结果近视青少年视远水平隐斜范围-11△~+12△,平均1.82△±4.14△,垂直隐斜范围0△~4△,平均0.88△±0.96△;视近水平隐斜范围-17△~+18△,平均4.93△±7.69△,垂直隐斜范围0△~4△,平均0.98△±1.04△.近视青少年外隐斜明显大于正常人群.结论 Von Graefe法是一种可靠、简单易行的隐斜测定方法.隐斜测定应成为青少年验光配镜的常规检查项目.

    关键词: 隐斜视 Von Graefe
  • 应用综合验光仪定量测量隐斜35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蓝方方;刘洪婷;刘伟民;黄建忠

    目的 探讨一种准确有效的测定隐斜的方法.方法 对35例在校大学生,应用综合验光仪,使用Von Graefe法和Maddox杆法分别进行远距水平隐斜和远距垂直隐斜的测定.结果 Maddox杆法的测量远距隐斜量的结果值大于Von Graefe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on Graefe法与Maddox杆法均可定量测量隐斜,理论上Von Graefe法应更接近于真实的隐斜量,但Maddox杆法测量较为简单易行,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青少年学生的隐性斜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

    作者:施国荣;金汉珣

    目的:分析研究探讨青少年学生的隐性斜视对立体视觉的关系或影响.方法:对年龄15~21岁893例学生采用隐斜仪(马氏杆旋转三棱镜)测定远、近隐斜视度,采用"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立体视觉,包括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分析屈光正常学生中,立体视觉正常与异常者的隐斜视度均值有无差异,分别研究看远、看近时呈内隐斜或外隐斜者的隐斜视度与立体视觉的相关关系.结果:屈光正常学生中,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异常的学生,看远、看近时内、外隐斜视度均值均比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正常的学生高,且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不论看远、看近时的隐斜,也不论内隐斜或外隐斜,隐斜视度与立体视锐度均呈现正相关,与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均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看近时的隐斜视度与立体视锐度相关系数内隐斜高于外隐斜,其余相关系数均内隐斜低于外隐斜.结论:青少年学生的隐性斜视同立体视觉关系密切,隐斜视度增大时,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是:立体视锐度增大,立体视范围缩小.

  • 近视眼戴镜对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

    作者:李贵英;欧阳运富;席兴华

    目的:探讨不同的戴镜情况对中度近视学生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方法:应用焦度计测量68名中度近视(-3.12~-5.87D)大学生的现戴眼镜度数,采用主观验光法测量应戴镜屈光度数.另选择16名正视(+0.50~-0.50D)大学生作为对照组.然后根据双眼平均等效屈光度的不同,镜片屈光度是否合适,以及戴镜状况分为:(1)正视组;(2)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3)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4)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5)戴镜不合适间断戴镜组.对上述84名大学生采用综合验光仪分别进行眼屈光检查、远近水平隐斜测量,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远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0.31△,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0.35△,-2.16△,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1.72△,- 0.98△.近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 4.46△,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2.80△,- 0.48△,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3.15△,-1.00△.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的远水平隐斜显著大于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和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P<0.05),但与正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近视间断戴镜组近水平隐斜显著高于正视组和近视持续戴镜组(P<0.05).结论:中度近视眼配戴合适眼镜并持续戴镜后,其远、近水平隐斜等调节和辐辏参数渐趋正常,有利于恢复调节与集合功能的平衡.

    关键词: 近视 戴镜 隐斜视 调节
  • 视疲劳与双眼视功能各参数的关系研究

    作者:张立华;贾丁;贾亚丁

    目的:研究双眼视功能各参数中与视疲劳的发生有关系的参数,以发现在视疲劳中起重要作用的指标,为进一步通过视功能训练改善视疲劳症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问卷调查选取门诊患者50例,年龄11~37岁.其中,有视疲劳症状患者25例,无症状者25例.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以及双眼视功能各项参数(隐斜视,AC/A,融合范围等)测定,并分析结果.结果:有视疲劳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之间,视远及视近隐斜无统计学差异;AC/A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融合范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视疲劳的发生与双眼视功能的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性辐辏与调节的比值(AC/A)异常是视疲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