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阅读引起眼调节滞后变化

    作者:李云云;张丽军;贾亚丁

    目的 研究阅读引起的眼调节反应变化.方法 选取80名志愿者,分为正视眼组(n=16)、轻度近视组(n=44)、中度近视组(n=20).80名志愿者均阅读40min报纸,阅读前后测量其调节反应.结果 ①阅读前,调节反应测量,均表现为调节滞后,调节滞后在三个屈光度组间比较,轻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高于正视组,P<0.05,轻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同一屈光度组,阅读后与阅读前比较,阅读后调节滞后增大,P<0.05;③阅读后,三个屈光度组间,调节滞后变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长时间近距离阅读引起调节滞后增大,调节滞后增大是引起近视发生的原因之一.

  • 调节异常与近视的关系

    作者:张巍巍;喻巍;傅宏;刘文波

    目的:通过调节反应的测量,探讨调节异常对近视的影响以及调节异常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分成3个组:近视患者64例(128眼),其中稳定的近视(n=30)、进展的近视(n=34),正视(n=30),采用TopconVT-10综合验光仪,在双眼远调节平衡的基础上,用融合性交叉柱镜(FCC)注视十字网格视标,测定调节反应.结果:进展的近视调节滞后大于稳定的近视和正视组(P<0.01),稳定的近视眼与正视眼的调节滞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近视眼进展与调节滞后存在一定的联系,调节滞后随着调节需要的增加而增大,视网膜上的模糊像,可能会造成眼轴的增长,对近视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 调节、离焦与儿童近视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敏(综述);何光华(审校)

    近视已成为全球一个重大的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对近视的发展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调节滞后是儿童近视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近视儿童调节反应的变化性高于正视儿童,调节滞后亦重于正视儿童。周边视网膜像处于正视状态或低度远视离焦状态者相对于处于近视离焦状态者发展近视的危险性要高。本文就调节及周边离焦与近视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青少年近视中调节功能异常的情况分析

    作者:高松;李军;温春娟;于宏宇;毛东竹

    目的 在近视患者中调节功能的检查是屈光检查的重要内容,通过测量、分析、诊断,对近视患者的调节状态进行观察、分析,近视调节异常的主要问题.结果 调节滞后患者占近视患者的主要部分.结论 根据患者在调节方面异常的不同表现,有选择的进行治疗是近视干预的重要措施.

  •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调节滞后及视网膜形态影响的相关分析

    作者:霍敏灼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调节滞后及视网膜形态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来本院选择验配角膜塑形镜,并经过12个月以上定期复查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15例(30眼),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配戴普通近视框架眼镜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15例(30眼)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配戴前及配戴6、10、12个月后的调节滞后量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配戴前与配戴6个月后的调节滞后量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配戴10个月后的调节滞后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配戴12个月后的调节滞后量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儿童的裸眼视力,改善调节滞后,并促进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趋向稳定.

  • 内隐斜视青少年近视眼矫正时个体化下加的确立方法

    作者:王冬梅;王平;蓝卫忠;朱晓伟;李振;赵峰;杨智宽

    目的 探讨在青少年近视眼矫正时不同视近下加条件下,调节滞后及隐斜的变化,并构建下加与调节滞后、隐斜间关系的数学公式,以期得到使调节滞后与隐斜量同时小的适视近下加范围.方法 招募110例单纯性近视眼的内隐斜视青少年患者,据MPMVA原则验光配镜后依次予以佩戴5种不同下加试镜片(OD、+0.75D、+1.50D、+2.00D、+2.50D)后测量双眼视近33 cm的调节反应(Shin-Nippon,日本)以及遮盖试验+排棱镜测量视近隐斜度;采用线性回归统计学分析视近下加与调节滞后、隐斜度间关系.结果 随着下加度数增加,视近调节滞后量逐渐减少,而内隐斜量逐渐变小并向外隐斜方向变化;不同下加条件下调节滞后量[F(262.76,4),P<0.01]以及隐斜度[F(223.45,4),P<0.01]都存在统计学差异;内隐斜患者的适下加与初始调节滞后存在线性相关性(r=0.526,P<0.01),且适下加与初始隐斜状态也存在线性相关性(r=0.523,P<0.01).结论 根据青少年近视眼患者个体的初始近调节滞后量和近隐斜度,可获得适合该患者的视近下加范围,从而为青少年内隐斜近视眼确立个体化视近下加提供参考策略.

  • 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结果的比较研究

    作者:石浩淼;高祥璐;姚展翼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所得结果的可供比对的正常范围,为临床检查中调节滞后测量方法的选择及结果比对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81名18~25周岁在校大学生近视患者,应用电脑验光仪和综合验光仪行规范验光后,分别用Nott法、MEM法和融像性交叉柱镜法(FCC法)测量其注视眼前40 cm处视标时的调节滞后量.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不同方法测量结果的统计学差异及线性回归关系.结果:(1)采用Nott法、MEM法及FCC法测量被检眼注视眼前40 cm处视标时调节滞后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038,P<O.001).(2)Nott法及MEM法测量结果与FCC法测量结果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415+0.381X,r2=0.305;Y=0.698+0.600X,r2=0.571.结论:临床上选择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时,应将测量结果与相对应的正常范围比对.

  • 主导眼评估及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调节功能的比较

    作者:王景慧;高祥璐;杨丽霞;邢秀丽;崔鹏云;曹瀚坤

    目的:分别测量注视性、运动性和知觉性主导眼,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结果的一致性;测量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调节功能,分析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调节功能的差异.方法:对80位近视眼志愿者,完全矫正后分别利用卡洞法测量注视性主导眼、用集合近点法测量运动性主导眼、附加镜片法测量知觉性主导眼.测量单眼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及调节灵敏度.结果:注视性与运动性、注视性与知觉性、运动性与知觉性主导眼结果一致性分别为k=0.48、k=0.32、k=0.37;双眼屈光差异越大,注视性与运动性主导眼测量结果一致性越低(r=0.732,P<0.05).运动性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量具有显著差异(P<0.01),调节灵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全面评估主导眼;运动性主导眼具有更小的调节滞后量和更差的调节灵敏度.

  • 近距离工作眼动参数与青少年近视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金鸥;乐园罗

    目的 探讨近距离眼动参数与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关系.方法 以28名近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跟踪随访8~19个月,每3个月记录近距水平隐斜、AC/A、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调节滞后、调节幅度等近距离眼动参数,检测双眼平均等效球镜值,根据首次与末次双眼平均等效球镜值计算年近视进展量作为近视加深速度,分析各近距离眼动参数与年近视进展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C/A、调节滞后及调节幅度与年近视进展量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16,-0.495及-0.463,P均小于0.05);考虑到AC/A与调节滞后相互关联,将AC/A作为控制因素再行分析,调节滞后与年近视加深量仍有相关性(r=-0.383,P<0.05).结论 近距离工作时高调节滞后可能是导致近视进展的原因之一.

  • 影响近视性屈光不正调节滞后的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王蕊;李丽华;王婷;程文博;赵堪兴

    目的 探讨近视眼在不同状态下,调节刺激与调节滞后的变化关系.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4~7月在天津眼科医院就诊病人,选取25只正视眼,72只近视眼,并按屈光度数分成低中高三组.注视调节E视标,同时使用开视野红外验光仪,测量不同距离以及不同近用附加状态下双眼的实际调节反应;应用综合验光仪测量近用隐斜度,比较近用隐斜与调节滞后的关系.结果 双眼视状态下,高度近视组和正视组在4 D (P =0.049)、5 D(P=0.018)的调节刺激下,调节滞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间的调节滞后量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40 cm处右眼的调节滞后量与40cm处的隐斜量呈线性相关(y=O.0606x+0.9655,r=0.483 P=0.001,P<0.05); 比较正视眼组和近视眼组在40cm处无附加,+1 D以及-1 D附加的三种情况下的平均调节反应,在-1 D附加时,正视组(-1.74±0.47)与近视组(-2.02±0.35)的调节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在相同调节刺激下,近视眼的调节滞后量大于正视眼,其中高度近视眼表现尤为明显;近用隐斜度数影响近用调节滞后的幅度,外隐斜使调节滞后量相对减少,内隐斜使调节滞后量相对增多;正性近用附加使调节滞后量减小,负性附加使调节滞后量增大,且近视组的滞后量明显大于正视组.

  • 近视性屈光参差者调节参数的研究

    作者:徐丹;吕帆;阎静;徐菁菁

    差组PRA结果明显低于正视组(P=0.026).正视眼的主观调节滞后量为(0.2375±0.2218)D,屈光参差的高度数眼滞后量为(1.2875±0.4389)D,而屈光参差的低度数眼的调节滞后量为(0.2250±0.2913)D.对于屈光参差者,两眼间调节滞后量值差异明显,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9.519,P<0.0001),高度数眼的调节滞后远远大于低度数眼的调节滞后.结论 屈光参差者的高度数眼表现出更多的主觉调节滞后量,近视的发生与该眼有更大的调节调节滞后相关.

  • 青少年近视患者戴镜对调节滞后及近距隐斜的影响

    作者:余琼武;刘波

    目的 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单光框架眼镜、渐变多焦镜、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调节滞后及近距隐斜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75例9~14岁中低度近视患者,根据患者的屈光度数、角膜参数、近距隐斜及调节滞后将患者平均分为3组,单光眼镜组、渐变镜组、RGPCL组,分别测量配戴前、配戴1年后的调节滞后和近距隐斜量,比较三种矫正方式两参数的变化量.结果 完成随访的患者61例.戴镜1年后,仅渐变多焦镜组调节滞后量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08,P=0.040),各组近距隐斜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光眼镜、渐变多焦镜和RGPCL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可能与调节滞后和近距隐斜有关.

  • 近视儿童调节滞后与隐斜状态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保金华;郑志利;陈浩

    目的 研究近视儿童近距注视下的调节滞后和隐斜量,分析近视儿童调节滞后与近隐斜的关系及相关因素.方法 受试者为250名近视儿童,等效球镜屈光力范围为-0.50~-5.25D.采用MEM动态检影法测量受试者右眼近距的调节滞后;分别采用Howell测量法(HT)和改良Thorington测量法(MTT)测量近隐斜;通过问卷调查受试者父母的屈光状态.各重复测量三次,取均值.结果 受试者近距调节滞后为(+0.97±0.43)D,近隐斜为(-0.94±4.55)△(外隐斜,HT)和(-1.71±4.85)△(外隐斜,MTT).伴近内隐斜者占28.0%(HT)和22.8%(MTT).伴近内隐斜者的调节滞后和内隐斜呈正相关(r=0.353,P=0.003,HT;r =0.461,P<0.001,MTT);受试者调节滞后和近视程度呈负相关(r=-0.241,P<0.001).23%近视者父母均为近视,其调节滞后显著大于其父母组儿童(F =4.90,P=0.009).结论 近视儿童在近距注视状态下调节滞后较高.近隐斜状态和遗传因素都可能影响近视儿童的调节滞后,调节滞后量与近视程度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临床上应将近距调节反应和隐斜测量纳入儿童的常规视功能检查项目.

  • 不同矫正方式近视患者调节参数对比

    作者:徐统帅;赵堪兴;王婷

    目的 分析分别使用框架眼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SCL)两种方式矫正时近视患者调节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3~6月在天津眼科医院取30例有过SCL配戴经历的近视患者作为受试者,在屈光完全矫正的基础上分别测量两种矫正方式下单眼和双眼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值.结果 框架眼镜矫正时单眼调节幅度明显大于SCL矫正时单眼调节幅度,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MEM法和FCC法测得的SCL矫正时单眼的调节滞后量均明显大于框架眼镜矫正时单眼的调节滞后量,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MEM法和FCC法测得的SCL矫正时双眼的调节滞后量均大于框架眼镜矫正时双眼的调节滞后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矫正方式对近视患者的单眼和双眼调节因素存在影响,使用SCL矫正时近视眼表现出较大的调节滞后.

    关键词: 近视 屈光 调节滞后
  • 注视距离、照度以及视标对早期近视儿童调节反应的影响

    作者:蓝卫忠;林丽霞;李文涛;杨智宽

    目的 研究注视距离、照度以及视标刺激对调节反应的影响,继而从调节反应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这些视觉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发生、发展可能的作用.方法 横断面对比研究.一共对168例早期近视儿童进行了测量.近视儿童配戴其佳矫正试戴镜,利用SRW-5001K红外线电脑验光仪对其分别在不同距离、不同照明条件以及注视文字/图形视标等条件下进行屈光状态的测量,计算其调节滞后量.对不同距离调节反应的数据比较采用配伍设计资料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照度、视标刺激调节反应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注视6 m、1/2 m、1/3 m、1/5 m的调节滞后量分别是(-0.19±0.44)D、(0.67±0.41)D、(0.75±0.55)D、(0.93±0.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3,P<0.01).在1/3 m处注视文字视标,在173 lx和5 lx照度下测得其调节滞后量则分别为(0.79±0.35)D、(0.90±0.33)D(t=-2.87,P<0.01);在1/3 m处注视图形/文字视标,其调节滞后量分别是(0.71±0.37)D、(0.78±0.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0,P<0.05).结论 注视距离减少与照度下降均能使调节滞后量增加,文字视标刺激较图形视标刺激产生更大的调节滞后量,提示改善这些视觉环境可能有助于防止近视的发生、发展.

  • 混合散光儿童戴镜与否对调节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文涛;徐青林;蓝卫忠;林丽霞;杨智宽

    目的 研究混合散光儿童足矫配镜情况下戴镜与不戴镜视近(33 cm)时的调节反应,为临床正确配戴眼镜提供指导.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54例(54只有眼)经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后确诊为混合散光的5~7岁儿童,应用Shin-Nippon NVision-K5001红外线自动验光仪,测量其在阅读距离为33 cm时足矫戴镜及不戴镜情况下视近时的调节反应.采用配对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阅读距离为33 cm时戴镜及不戴镜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64±0.67)D和(0.09±0.59)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2,P<0.01).根据等效球镜度将混合散光分为远视性(>0.00 D)、正视性(0.00 D)及近视性<0.00 D)3种类型,其视近情况下戴镜与不戴镜时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52±0.51)D与(0.17±0.53)D(t=2.680,P<0.05)、(0.75±0.57)D与(0.08 ±0.74)D (t=4.746,P<0.01)、(0.73 ±0.96)D与(-0.07±0.52)D(t=3.011,P<0.01).结论 混合散光儿童视近时戴镜均表现出明显的调节滞后.

  • 青少年隐斜视对近视眼发生发展的影响

    作者:张琦;翁景宁;张俊华

    目的 了解隐斜视与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AC/A)、调节滞后量之间的关系,探讨隐斜视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近视伴隐斜视青少年62例,检测其屈光度、近距离水平隐斜度及AC/A、调节滞后量.按低、中、高度近视分组,分别对这3组中内隐斜患者与外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进行比较,并对隐斜度与AC/A、调节滞后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低度近视组内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分别为(4.72±0.38) △/D、(-0.50± 0.20)D,外隐斜患者分别为(3.4±0.31)△/D、(-0.20±0.10)D;中度近视组,内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分别为(4.25±0.55) △/ID、(-0.58±0.12)D,外隐斜患者分别为(3.26±0.25)△/D、(-0.30±0.13)D;高度近视组,内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分别为(3.63±0.21)△/D、(-0.60±0.10)D,外隐斜患者分别为(2.50±0.29)△/D、(-0.28±0.12)D;3组中内隐斜患者与外隐斜患者的AC/A及调节滞后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隐斜度与AC/A呈正相关(r=0.670,P<0.05),与调节滞后量呈正相关(r=0.430,P<0.05);外隐斜度与AC/A呈负相关(r=-0.331,P<0.05),与调节滞后量呈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近视患者中,内隐斜的AC/A、调节滞后量均大于外隐斜.内隐斜可能比外隐斜更易促进近视发展,隐斜度越大,近视发展越快.较大度数的外隐斜因伴随较大的调节滞后量对近视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 正视儿童视近条件下对显示终端不同颜色光线的调节反应

    作者:朱晓伟;付东;蓝卫忠;王冬梅;赵峰;杨智宽

    目的 研究正视儿童在视近条件下(50 cm)对显示器终端不同波长光线的调节反应.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正视儿童14例,注视50 cm处显示屏上动态呈现的不同颜色字体/背景组合的视标,视标颜色组合根据字体颜色及背景颜色的不同,分为背景颜色对比组合(黑字/白底、白字/红底、白字/绿底、白字/蓝底)和字体颜色对比组合(黑字/白底、红字/白底、绿字/白底、蓝字/白底),应用shinnipon NK-5001R红外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7种不同颜色文字/背景组合的调节反应(AR)、调节滞后量(LA)及红、绿、蓝三种颜色校正的调节滞后量(CLA),各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共有14名正视儿童符合纳入条件并完成检测,黑字/白底、白字/红底、白字/绿底、白字/蓝底、红字/白底、绿字/白底、蓝字/白底7种组合间调节反应均值(F=0.282,P=0.946)及调节滞后均值(F=0.281,P=0.9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拟合轴向色差的因素后,矫正调节滞后均值分别为(0.77±0.21)D、(0.98±0.26)D、(0.34±0.23)D、(-0.26±0.25)D、(0.96±0.27)D、(0.30±0.28)D、(-0.23±0.26)D,两两比较发现除黑字/白底、红字/白底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任意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正视儿童正常阅读条件下对显示器终端长波长光产生较大的调节滞后量,视近调节滞后量随着波长的缩短表现出降低的趋势,蓝光时甚至表现为调节超前.

  • 不同屈光状态的模糊敏感度比较

    作者:林惠玲;吕帆;蒋百川

    目的 分析不同屈光组模糊阈值之间的差异,探讨模糊阈值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8名志愿者参加本实验,正视组15位,等效球镜度为0.50~-0.50 D;近视组23位,其中稳定性近视组17位,屈光不正平均为(-4.76±1.40)D,进展性近视组6位,屈光不正平均为(-3.33±1.43)D.受试者在屈光全矫基础上,采用JND标准测量模糊阈值.结果 正视组模糊阈值为(0.21±0.06)D,稳定性近视组为(0.27±0.05)D,进展性近视组为(0.33±0.06)D.近视组的模糊阈值高于正视组(P=0.001),近视组中,进展性近视组的模糊阈值高于稳定性近视组(P=0.028).结论 近视对模糊的敏感度下降,其中进展性近视的敏感度下降更显著,这可能是近视调节滞后增加的部分原因.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的调节功能

    作者:唐萍;刘晓玲

    目的 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眼与健眼的调节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分别对31例原先为正视眼的单眼活动期CSC患眼及健眼进行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调节滞后量的测定.结果 在调节幅度的检测中,患眼组的调节幅度值平均为(4.89±1.28)D,健眼组的调节幅度值平均为(6.58±1.53)D,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调节灵活度测量结果显示患眼组比健眼组明显要慢,患眼组的调节灵活度为(3.16±2.36)cpm,健眼组的调节灵活度为(5.84±2.41)cpm,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调节滞后的测量中,患眼组大多集中在0.75~1.25 D之间,健眼组大多在0.50~0.75 D之间,患眼组的调节反应明显滞后于健眼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SC惠眼的调节功能低于健眼的调节功能.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