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瞳检影在青少年近视眼普查中的应用

    作者:刘克兰;李海燕;李文化;高美鲜;金志荣

    小瞳检影是在小瞳孔存在调节的情况下进行检影,由于调节力的影响,往往使检影的结果与实际屈光度数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青少年因调节力比较强,差异则会更大,因此青少年一般不采用此法进行验光.但在青少年中小瞳检影与散瞳检影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差异,在什么情况下的差异大,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在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治的普查中,对近千只眼进行了小瞳检影,并对其中的542只眼进行了小瞳检影与阿托品散瞳检影的比较,现报告如下.

  • 青少年近视眼关键在早设防

    作者:刘姿含

    防治青少年近视不仅要从改变后天的环境因素、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着手,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早期预防的概念,防患于未然更有效。

  • 浅谈青少年近视眼的预防

    作者:刘传康

    多种资料表明,我国有近3亿人的眼睛患近视或眼疲劳,其中主要是学生和大量用眼的人.据北京同仁医院对北京地区小学和初中学生进行近视眼调查,北京地区小学生患近视眼的比例是20.2%,而初中生是48.18%,由此可见,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仅几年时间,近视眼患者却翻了一倍,其递增速度相当之快.杭州西湖区红会医院对区内5所小学的学生做了健康体检,结果发现,这5所小学的学生近视眼超过50%,小的才7岁,近视眼度数高已有700度.这些数字表明,青少年近视是摆在我们家长、社会、医务工作者面前一项艰巨任务.笔者认为对青少年学生近视眼的产生、发展和预防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抓紧、管好.为此,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参考.

  • 耳穴压豆配合电针治疗青少年近视眼40例

    作者:李海燕;翟文静;赵爱民;郑玉琴

    目的 观察耳穴压豆配合电针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耳穴压豆配合电针治疗青少年近视眼40例,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及屈光度的变化.结果 40例80只患眼中,总有效率达60%.治疗后视力、屈光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耳穴压豆配合电针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效果良好.

  • 复方调视膏的皮肤用药安全性试验

    作者:翟佳滨;赵图雅;李鸿涛

    目的 观察复方调视膏皮肤用药的安全性,为防治青少年近视眼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1,采用家兔进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分为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同时各组分高、低剂量组和赋形剂对照组(共5组),分别于给药24 h后,去除残留的药物,去除药物后1h、24 h、48 h、72 h至第7天,每天观察上述各组是否引起家兔皮肤急性毒性反应.实验2,采用同体家兔左右侧自身对比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分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组,同时各组分高、中、低剂量组和同体对侧相同剂量赋形剂对照6组,观察各组多次给药后所产生的局部刺激反应,并在连续给药7天后,取给药皮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实验3,采用豚鼠进行皮肤过敏性试验,分为赋形剂组、调视膏组、及阳性对照3组,分别于第6h、7d、14d进行右侧去毛皮肤致敏试验;于第28天,进行左侧去毛皮肤激发试验.观察各组是否引起豚鼠皮肤或全身过敏反应.结果 实验1,受试各组均未引起皮肤急性毒性反应;实验2,家兔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完整皮肤组肉眼观察无红斑、水肿等现象,破损皮肤组在1~5d内均出现红斑、水肿,分别与相应时间赋形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家兔破损皮肤组在1~5 d内出现的红斑、水肿现象是由于皮肤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非用药所致,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异常;实验3,皮肤过敏试验赋形剂和调视膏组未引起豚鼠皮肤过敏反应和全身过敏反应.结论 复方调视膏动物试验,未引起皮肤急性毒反应和皮肤刺激性以及皮肤过敏反应.

  • 角膜塑形镜护理盘的设计及应用

    作者:张英兰;王子纯

    随着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眼增长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文献证实,其在青少年近视眼中的应用也日趋增多[1]. 据调查,卫生习惯不良是造成戴镜后角膜病发生的常见因素之一,所以日常的清洁和护理非常重要,它决定着佩戴是否安全、健康. 由于佩戴角膜塑形镜所用物品较多,放在桌面或洗漱台上比较凌乱,而且冲洗壶在倒放沥水时易倒,不利于残留水充分流出,增加感染的机会. 现特设计角膜塑形镜护理盘,所用物品放在对应位置上,一目了然,便于操作. 现介绍如下.

  • 青少年近视眼相关因素的调查报告

    作者:柏茂仁;柏选枝;成晋之;马玲;平杰;张兆年;王穆兰

    近视眼是当今全世界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医学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眼睛明亮、反应灵敏"列为健康概念的内容之一.提出"2000年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其中良好的视力便是一项主要的健康内容与功能标准.我国近视眼呈增多趋势,病理性近视是当前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近视眼既具普遍性更具严重性,不少国家已建立了相应的机构进行研究及防治,但因近视眼的病因目前还相对模糊,致其防治收效甚微.我们对232856名青少年学生进行了近视眼原因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了一系列相关性因素,报告如下.

  • 角膜接触镜与青少年近视眼矫治

    作者:郑荣领;郑一仁

    一.前言角膜接触镜(contact lens, CL)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塑料硬镜的发展逐步得到推广.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L, SCL)于70年代初期上市后迅速取代PMMA硬镜,成为一种常用的屈光不正矫正器具.然而,CL并发症亦随之迅速增多.一些研究表明缺氧是导致CL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于是,人们致力于提高材料透氧性(oxygen permeability, Dk)的研究.然而,人们很快就认识到SCL透氧力(oxygen transmissibility, Dk/L)的局限.纯水的Dk值为80[×1011(cm2/s)(ml O2/ml mmHg)],主要依靠液相透气的水凝胶即便含水量高达80%,其SCL Dk/L值亦很难超过50[×10-9(cm2/s)(ml O2/ml mmHg)].

  • 硬性角膜接触镜控制近视进展

    作者:李军;汪芳润

    用角膜接触镜,特别是用透气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lens,RGP)矫正青少年近视眼并试图控制近视进展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眼科界和视光界的关注。本文对过去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回顾,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为目前热门的RGP临床应用和科研探索提供参考。

  • 对国内角膜塑形术操作形式的一点反思

    作者:廖瑞端;黄静文

    1989年美国Richard Wlodyga[1]逆转几何设计的角膜塑形(Ortho-K)镜片出现后,1992年美国视光师Grant[2,3]首先提出OK镜的夜戴形式,1997年Dr Day和Dr Reim进而主张夜戴"一片到位"的速降型Ortho-K[4].1998年Ortho-K便以这种夜戴、"一片到位"的形式为主流,旋风般地卷入中国.顷刻间,众多医生或并非医生争相加入Ortho-K的队伍;十数家公司在经销Ortho-K镜片[5];近20万青少年接受Ortho-K治疗,Ortho-K瞬间遍及全国.3年来,Ortho-K降低近视屈光度、提高裸眼远视力效果显著,为眼科医生治疗青少年近视眼增加了一种选择.然而,部分病人出现视力波动、重影、眩光和像差增大等视觉质量的改变,以及角膜上皮损害,甚至角膜溃疡,Ortho-K的并发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露,一些案例甚至让人触目惊心[6~15]!随着2001年各媒体对OK镜接二连三地负面报道,Ortho-K当即被罩上了浓厚的阴影,似乎成了一种"伪科学".尽管国内约20多万的OK镜治疗者中角膜溃疡发生的几率并不高,虽然媒体报道不免有些片面性,但是,Ortho-K的安全性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Ortho-K的操作模式也不能不引起眼科大夫的认真反思.本文结合两年多对Ortho-K的实践和文献学习,对Ortho-K操作中的几个问题浅谈一点认识.

  • 影响青少年近视眼发展因素的临床研究

    作者:云丽霞;李兰根;乌兰;陈小海;张丽娜

    目的:评估青少年近视眼发展速度与眼位、调节方式、父母是否患有近视眼、角膜曲率及户外活动时间的关系,为青少年近视眼的预防及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光学门诊就诊且复查资料完整的学龄儿童386例(772只眼),年龄6~13岁,平均年龄(9.51±1.78)岁。通过散瞳验光测得的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75D 以上的近视眼被定义为发病的近视眼,予以配戴佳矫正视力的大正镜化为原则处方的眼镜。一年后复查患者的屈光状态,按照眼位、调节方式、父母是否患有近视眼、角膜曲率及户外活动时间进行分组,并计算前后两次屈光度的差值。近视眼进展程度指标的数据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 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采用LSD-t法两两比较。结果眼位为外隐斜视、眼球正位及内隐斜视的患者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值分别为(0.82±0.16)D、(0.62±0.14)D及(0.71±0.19)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87,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外隐斜视组与眼球正位组、外隐斜视组与内隐斜视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3.16;P<0.05)。而将内隐斜视组与眼球正位组患者的近视眼发展速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4, P>0.05)。调节方式为调节滞后、调节超前及调节正常的患者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值分别为(0.91±0.36)D、(0.52±0.22)D及(0.67±0.15)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6, 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调节滞后组与调节正常组、调节滞后组与调节超前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1,7.21;P<0.05)。而将调节超前组与调节正常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8,P>0.05)。家族史中父母均患有近视眼、父母单方患有近视眼及父母均无近视眼的患者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值分别为(0.98±0.15)D、(0.73±0.14)D及(0.53±0.09)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47.76,P<0.05)。父母均患有近视眼组与父母单方患有近视眼组、父母均患有近视眼组与父母均无近视眼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36,29.56;P<0.05)。将父母单方患有近视眼组与父母均无近视眼组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37,P<0.05)。角膜曲率测试值为<43 D、43~44 D及>44 D三组患者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值分别为(0.72±0.23)D、(0.74±0.25)D及(0.81±0.34)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7,P>0.05)。说明角膜曲率的大小与患者近视眼屈光度数的增加相关性不大。户外活动时间<1h/d、1h/d~2h/d及>2h/d三组患者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值分别为(1.02±0.24)D、(0.70±0.18)D及(0.41±0.14)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2.71,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户外活动时间>2 h/d的患者近视眼屈光度增加的速度低于1 h/d~2 h/d者和<1 h/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78,-15.46;P<0.05)。户外活动时间在1h/d~2h/d者近视眼发展速度低于户外活动时间<1h/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85,P<0.05)。结论青少年外隐斜视、调节滞后及父母患有近视眼是促进近视眼发展的因素,户外活动是抑制近视眼发展的因素,角膜曲率的大小与屈光度的增加相关性不大。

  • 借鉴中医学理论开启现代医学在青少年近视眼防控中的重新定位与创新发展

    作者:肖林;吴茜茜;张丽霞;任骁方;宿蕾艳;卓德义

    我国是世界范围内近视眼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国家卫生医疗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目前,国内外的现代医学研究仍没有找到便于推广、行之有效的近视眼防控方法 和途径.本文中笔者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就现代医学与我国传统医学在近视眼防控方面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主要从现代医学对近视眼发病机制的研究与中医学整体观念对近视眼的认识、现代医学以预防为主的青少年近视眼眼保健理念与中医学"治未病"的眼保健思想及近视眼的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疗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中医学在青少年近视眼防控中的应用价值和定位进行探讨,寻找其发展的新途径.

  • 青少年近视眼的健康教育

    作者:周霄雯;邱霞

    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中发病率为20~30%,中学生占近视50~60%这就意味着全国有近7000万左右青少年患有近视.近视眼的发病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青少年眼球后天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室内生活时间长,过度的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近距离阅读、书写、看电视、玩电脑游戏而造成的.青毒素等抗生素和磺胺类药可引起近视.专家总结药物性近视的机理后认为,渗透压及新陈代谢异常,引起晶状体结构改变和睫状体水肿是致近视的原因之一,虽然其深入的机理还不太清楚,但足以解释一些体弱多病,以常打针输液的儿童患上近视的原因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常给孩子吃很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而维生素矿物质普遍缺少,由于维生素A和钙是眼球发育必须的元素,一旦缺少会使眼眶内压力增大,进而导致眼球外凸,前后距离拉大,形成近视,近视眼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器质性(病理性)近视一般为隐性遗传,单纯性近视则多为多因子遗传,后天环境对其形成有很大影响.

  • 眼科学讲座(9)近视眼的防治

    作者:李淑珍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眼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己引起政府、社会、学校及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百姓及传媒的热门话题,大家一致认为应尽快有效地控制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作为眼科医生有责任帮助大家了解近视是如何发生的?近视有哪些类型?如何诊断及矫正?近视眼能预防吗?以上大家关心的问题将分别叙述于下.

  • 青少年佩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后调节反应的差异性分析

    作者:潘远红;李剑华

    目的 分析青少年佩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后调节反应差异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 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根据其矫治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有40例佩戴角膜塑形镜(观察组),58例佩戴框架眼镜(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初次戴镜时以及戴镜1年后双眼调节反应、调节滞后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戴镜1年后与初次戴镜时相比,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戴镜1年后,观察组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大于对照组,调节滞后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其调节反应较佩戴框架眼镜明显更加灵敏,可降低调节滞后.

  • 实验性近视研究进展

    作者:瞿佳

    近视眼是全球发生率高的屈光不正性疾病.目前,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眼不仅发生率增高,发病年龄提前,且发生后呈进展趋势,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近视眼的防治列入全球防盲计划.对于近视的成因虽已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近视的发生机制尚未获得明确的认识.

  • 综合疗法治疗少年儿童近视眼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林楠;陈羽;刘丽;高晓虹

    目的: 近视眼综合疗法通过改善眼部调节力以减缓少年儿童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对其治疗效果有影响的因素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2004~2005年大连友谊医院眼科门诊5~18岁少年儿童近视眼患者¨0人(220眼).经综合疗法治疗近视眼来改善眼部睫状肌调节力提高视力,同时采用自制调查表调查可能影响青少年近视眼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所获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治疗后近期视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学习时间不同、治疗时年龄大小、近视眼发病时间长短、近视度数大小不同等因素对近视眼治疗效果的影响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有无戴镜史、有无其他近视眼治疗的患者之间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学习时间长短、治疗时年龄大小、近视眼发病时间长短、治疗前有戴镜史与近视眼综合治疗效果有着显著性的联系(P<0.05).结论: 近视眼综合疗法对减缓少年儿童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作用.学习时间短、发病时间短、年龄小、近视眼度数小及治疗前无戴镜史、无其他近视眼治疗史者疗效较明显.

  • 上海市青少年近视眼防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抗美

    在眼病防治工作中,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占有很大比重的工作.近些年来,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社会问题.对个人而言,近视带来生活、学习的不便,使求学和择业受到限制,对智力和心理发展投下阴影.

  • 青少年近视眼配镜不适的原因分析

    作者:魏亚平

    我们对年龄在7~17岁青少年学生近视眼患者300例(600眼)配戴不适眼镜的原因进行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一、资料:收集2004年8月到2006年2月出现临床不适就诊的青少年学生近视眼患者300例,其中男127例,女173例;筛选年龄7~17岁,平均13.3±3.12岁.主要症状:头晕172/300(57%);视力疲劳,眼睛不适90/300(30%);视物变形32/300(约11%);其他如头痛恶心6/300(2%).同一患者可同时具备多种症状,以首述症状统计.

  • 奉化市2001-2009年高三学生近视情况调查

    作者:吴爱民;许玲俐;周雪维;王飞波;王凯军

    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学高年级学生的近视发展速度尤为突出.如何应对近视眼的快速发展,有效预防和控制并治疗近视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和紧迫的课题.为了解奉化市高三学生的近视患病情况,分析奉化市学生近视流行现状及趋势,探索影响近视的发生发展因素,2001-2009年每年5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