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M-2角膜地图仪常见故障之剖析

    作者:谭敬荣

    角膜地图仪是准分子激光机的必备辅助设备.它主要用于检查人眼角膜曲率的分布,以确定圆锥角膜散光轴等一系列病症.同时还通过术前术后图形的比较分析,确定手术的矫正系数以及术中的偏心程度,从而为PRK手术提供必需的各项参数.

  • 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87例

    作者:周小军

    目的 探析通过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06年1月至2010年7月之间接收的87例近视患者,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近视度数变化情况,每间隔2周后记录患者的近视度数变化情况,并与之前情况进行对比,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通过术后随访发现,在所有治疗的患者中,视力情况有明显下降的共58例(66.7%),视力出现好转的有26例(29.9%),视力无明显变化的3例(3.4%).视力明显下降的58例中,(16±3.5)岁的患者为56例(96.6%),视力无明显变化的3例均是年龄在(32±4.4)岁之间.结论 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有很多优势,它可以有效预防及治疗近视,能够快速降低近视度数,特别对于年龄较小、度数不高的近视患者来说,角膜塑形镜值得采用.

  • LASEK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道升;余笑

    目的:分析探讨LASEK术后造成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接受LASEK治疗的且资料完整的近视患者536例1053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角膜厚度、角膜曲率、术中消融深度、光学区直径及术后反应和眼压情况.结果:屈光回退>-1D者50例90眼,回退发生率为8.55%,回退等效球镜度数-1.25~3.75D,平均(-2.35±1.12)D;回退发生多在术后6个月内,回退发生与术前屈光度、术中消融深度及术后haze反应有密切关系,术前近视度数越高,术中消融深度越深者,术后回退发生率越高,在超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回退发生率达19.4%,而与年龄、性别、术前角膜厚度及术前角膜曲率无明显关系.结论:LASEK术后屈光回退主要发生在超高度近视组,因此,对于角膜厚度足够的高度近视患者目前仍建议LASEK不作为首选术式.

  • Pentacam与IOL Master测量角膜曲率与散光的比较

    作者:黄旺斌;陈子林

    目的:比较Pentacam与IOL Master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曲率、角膜散光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7至10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9例(共171眼),对入选患者由同一检查者检查,各收集3组数据并取其均值为对应测量值。角膜曲率的差异性、相关性、一致性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线性相关分析、Bland-Altman法进行分析。角膜散光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简单统计。结果 Pentacam所测平均角膜曲率为男(44.14±1.49)D、女(44.73±1.55)D,IOL Master为男(44.27±1.50)D、女(44.86±1.56)D,不同仪器、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检验二者间有显著相关性(r=0.986)。Bland-Altman散点图中,95%一致性界限范围内两者间大差值的绝对值为1.19 D。Pentacam与IOL Master所测散光度数、轴位分别为(0.77±0.52)D、(85.38±53.36)°与(0.90±0.61)D、(91.35±53.60)°,二者在散光度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轴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轴位差在10°以上者占44.4%。结论 Pentacam与IOL Master两种仪器均可较准确地测量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曲率与角膜散光,二者间相关性好,一致性差。

  • 角膜地形图仪和自动屈光计检测角膜屈光状态的比较

    作者:周秀莉;徐承慧;李静孜;陈佩

    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间质,它的屈光力占眼球总屈光力的3/4左右。[1]随着 白内障 手术技术的臻于完善,手术医师对控制因角膜表面性状改变导致的屈光状态异常日益 重视。为 了获得理想的术后视力,全面准确地了解术前以及术后角膜的屈光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临床 常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和自动屈光计来了解角膜屈光状态,本研究通过对应用两种仪器所测角 膜屈光状态的结果进行比较,阐述两者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取1998年9月至1999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患者,共130只眼。病例男55人,女65人, 年龄10~80岁,其中67只眼是白内障手术后第1天的患眼。1.2 方法  对130只患眼采用两种方法检测,进行自身前后对照。使用HUMPHERY角膜地形图仪每眼检测2~4次,选择佳图象结果,进行计算机分析处理。使用Ca non 自动屈光计每眼检测4次,选择佳结果。两种仪器分别得出大轴向上的角膜曲 率值及与其垂直子午线上的角膜曲率值,以K1、K2 表示。由此得到角膜散光度数|K1-K2|,散光轴向(K1或K2的轴向), 平均角膜曲率值K=1/2×(K1 + K2)。

  • 现代角膜塑形镜控制小学生近视发展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志斌;冯敏;涂萍萍

    目的 观察小学生佩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疗效以及对其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对69例小学生近视眼患者戴镜后1年进行复查.观察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佩戴前后近视度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佩戴前等效球镜度为(-2.85±0.13)D,佩戴满1年,停戴1周,门诊快速扩瞳验光,等效球镜度(2.89±0.19)D,增幅(0.17±0.1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有28例小学生等值球镜下降0.25~0.75D.角膜曲率比较:佩戴前平均角膜曲率(43.26±1.42)D,佩戴后平均角膜曲率为(43.15±1.41)D,较佩戴前扁平(0.11±0.1)D,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中央厚度比较:戴镜后角膜中央厚度减薄0.15~6.89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佩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控制小学生近视度数的发展,部分小学生近视度数还有所下降,角膜曲率、膜中央厚度无明显改变.现代角膜塑形镜为治疗小学生近视的较好的方法.

  • 抗青光眼术后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的临床应用

    作者:姜红;张丽伟;马娟;罗亚晶;夏娣;李蕾

    目的:总结抗青光眼术后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手术经验。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62例,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观察组32例在角膜曲率引导下确定手术切口位置,而对照组30例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手术切口位置。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裸眼视力、散光度及术后3个月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患眼术前裸眼视力、散光度差异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患眼裸眼视力更高、散光度更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角膜水肿6例,后囊破裂1例;对照组术后角膜水肿9例,后囊破裂2例。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不大(P>0.05)。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中应大程度减少对角膜细胞的损伤,采用角膜曲率引导下设计切口,更能提高患眼术后裸眼视力、降低散光度。

  • 影响近视眼患者近视屈光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熊洁;邓应平

    目的 了解近视眼患者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的相关关系,以探讨各因素对近视屈光度的影响.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近视患者300例,每例对一眼进行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欲行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300例,按近视程度分为四组,低度近视(≤-3.00D)41例,中度近视(>-3.00,≤-6.00D)130例,高度近视(>-6.00,≤-9.00D)95例,超高度近视(>-9.00D)34例.经散瞳检影验光、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及A超检测患者LASIK术前近视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及角膜中央厚度,统计每例患者一只眼的数据(共300眼),对各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要指标 近视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及角膜中央厚度.结果 低度、中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分别为(24.32±1.73)mm,(25.33±1.49)mm,(26.04±1.92)mm,(27.47±2.57)mm,各近视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角膜曲率仅在高度近视组分别与低、中度近视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组角膜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眼轴长度分别与近视屈光度(r=0.734,P=0.000)及垂直、水平径角膜曲率(r=-0.312,P=0.000;r=-0.328,P=0.000)相关.结论 对于低、中、超高度近视眼患者,眼轴增长为影响近视屈光度的主要因素,高度近视患者还同时受角膜曲率改变的影响.随着眼轴的变长近视屈光度增高,角膜曲率变小,角膜变平.不同量的角膜曲率改变和不同量的眼轴增长互相配合,可以形成不同程度的近视.

  • 学龄儿童角膜非球面特性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李琦;王军;李嘉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角膜非球面光学特性及其相关因素.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对北京市昌平区7所小学、初中、高中进行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学龄儿童(7~16岁)950名.年龄为(10.87±2.58)岁.方法 采用Aladdin眼前节生物测量仪对儿童进行角膜Q值及眼部生物学测量,观察Q值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眼部参数(眼轴、眼压、角膜曲率、球差等)和全身参数(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角膜Q值、球差、慧差、角膜曲率、眼轴、眼压、角膜水平直径、前房深度.结果 角膜Q值平均为-0.18±0.14,呈正态分布;Q值在性别(P=0.839)眼别(P--0.373)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年龄(r=0.110,P=0.000)、身高(r=0.118,P=0.000)、体重(r=0.117,P=0.000)、球差(r=0.113,P=0.001)、慧差(r=0.087,P=-0.009)呈正相关,其中7~11岁年龄段角膜Q值较12~16岁年龄段小(t=-5.51,P=0.000);角膜Q值与角膜曲率、角膜水平直径、前房深度、眼轴、眼压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学龄儿童角膜前表面形态呈长椭圆形,角膜Q值与年龄、身高、体重、球差、慧差呈正相关.

  • 圆锥角膜患者长期配戴RGP后角膜形态及屈光度变化规律:七年回顾性研究

    作者:郭寅;刘立洲;彭丽;傅佳;郭伟;米兰;唐萍;吕燕云;武晶晶

    目的 探讨圆锥角膜患者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后角膜曲率、屈光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就诊并连续随访7年的62例(124眼)圆锥角膜患者.方法 所有患者验配前及每次复诊时均接受主觉验光、非接触眼压、裂隙灯、角膜地形图等检查.主要指标角膜曲率,屈光度.结果 初诊、末诊角膜平坦K值分别为(46.56±4.68)D和(46.48±4.59)D,角膜陡峭K值分别为(52.37±5.70)D和(51.33±5.49)D.在配戴RGPCL后的前3年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快速下降到低,随后逐渐升高.初诊时LogMAR裸眼视力、框架矫正视力、RGPCL矫正视力分别为1.18±0.46、0.39±0.39和0.04±0.09.末诊视力分别为1.19±0.16、0.31±0.28和0.04±0.06.随着角膜曲率的变化,RGPCL始终可以保持较好的视力.初诊、末诊的球镜屈光度分别为(-6.70±3.89)D和(-8.81±3.93)D,柱镜屈光度分别为(-3.63±1.71)D和(-3.08±1.67)D.在随访期间,球镜屈光度缓慢升高,柱镜屈光度逐渐降低随后平稳.结论 配戴RGPCL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圆锥角膜病情进展,并始终保持较好的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的变化规律呈抛物线改变.

  • 4~16岁儿童眼轴和角膜曲率的分布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李嘉;王军

    目的 研究4~16岁儿童眼轴和角膜曲率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市昌平区4~16岁儿童2826例,年龄(8.98±3.54)岁.方法 对昌平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共10所学校进行整群抽样,对抽取的学校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学生用眼情况,同时进行电脑验光、身高体重测量,以及Zeiss IOL Master相干光生物测量仪进行眼部生物学测量.对参数间的关联性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主要指标 眼轴,角膜曲率.结果 2826例学生的平均眼轴长度(23.22± 1.20)mm,角膜曲率(43.33±1.40)D.男生眼轴长度(23.45±1.15mm)显著长于女生(23.00±1.21 mm)(P<0.001),男生角膜曲率(43.01±1.35 D)显著小于女生(43.64±1.37 D)(P<0.001).眼轴长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01),角膜曲率基本保持稳定,随年龄变化不大(P=0.201).较长的眼轴与较大的年龄(P<0.001)、男性(P<0.001)、较小的角膜曲率(P<0.001)、较深的前房(P<0.001)、较大的近视度数(P<0.001)相关.较大的角膜曲率值与女性(P<0.001)、较短的眼轴(P<0.001)、较深的前房(P<0.001)、较小的角膜白到白(P<0.001)、较大的近视度数(P<0.001)、父亲无近视(P=0.029)、较少的看电视时间(P<0.001)相关.结论 年龄越大、男性、角膜曲率越小、前房越深、近视度数越大者眼轴越长.女性、眼轴越短、前房深度越深、角膜白到白越小、近视度数越大、父亲无近视、看电视越少者角膜曲率值越大.

    关键词: 眼轴 角膜曲率 儿童
  • 配戴一年以上的夜用角膜塑形镜停戴后角膜参数的变化

    作者:赵可浩;陆文秀;王文萃;雷红;李造兰;关威

    目的 观察夜用角膜塑形镜停戴后角膜参数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新力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并坚持戴镜且欲停戴重新验配的近视患者26例(49眼).方法 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角膜厚度,观察配戴前、连续戴镜12个月、停戴3~4周后各指标的变化.主要指标 角膜平坦轴曲率、角膜陡峭轴曲率、角膜散光、角膜厚度.结果 角膜平坦轴曲率配戴前、连续戴镜12个月、停戴3~4周后分别为(42.32±1.87)D、(40.18±1.83)D、(41.97±1.86)D,角膜陡峭轴曲率分别为(43.46±1.76)D、(41.46± 1.74)D、(43.30±1.90)D,两指标配戴前与停戴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534,0.777).各时间点角膜散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戴镜中角膜厚度略变薄,配戴前及连续戴镜12个月分别为(546.23±24.33)μm、(537.18±27.89)μm,停戴后逐渐恢复至(541.23±22.25)μm,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塑形效果稳定后每矫正-1.00 D屈光度实际下降K值为(0.52±0.18)D,实际角膜厚度变薄为(2.35±2.23)μ m.停戴3~4周后K值恢复程度为(86±15)%,角膜厚度恢复程度为(68±45)%.结论 停戴夜用角膜塑形镜3~4周后各角膜参数恢复至接近戴镜前水平.

  • LASIK非球面切削治疗近视眼术后3年角膜Q值及曲率变化

    作者:陈章明;赵婷婷;黄丹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非球面切削及普通切削术后3年的角膜Q值及曲率变化.设计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哈尔滨242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的患者155例(295眼).方法 患者分非球面切削和普通切削两组,每组预留基质分为>350 μm(A组)、300~350 μm(B组)及280~299 μm(C组)三组.不同术式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等效球镜度数、中央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利用Orbscan Ⅱ检测术后1周,1、6个月,1、3年角膜Q值及前表面曲率.主要指标角膜Q值及前表面曲率.结果 手术后3年时,非球面切削者三组角膜Q值分别是A组0.27±0.21、B组0.33±0.31、C组0.93±0.19;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是(39.6±1.17)D、(39.9±0.83)D、(37.9±1.51)D.普通切削者三组的角膜Q值分别是A组0.35±0.24、B组0.71±0.35、C组1.03±0.36;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是(40.2±0.98)D、(39.6±0.33)D、(37.3±1.8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3年的观察显示,与LASIK普通切削模式相比,非球面切削在预留基质300~350 μm范围内能保持更好的角膜非球面形态.两组术式在预留基质280 μm以上时均是安全的.

  • 左布诺洛尔对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曲率的影响

    作者:吴桂玲;胡琦;吴琼;杨帆;王珂萌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不同时期应用盐酸左布诺洛尔对术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的影响,以推测其在稳定角膜前表面中的作用.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首次行LASIK手术治疗并连续进行随访的高度近视患者111例(197眼),术前屈光度:-6.00~-9.00 D.方法 将以上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用药组)74眼、治疗组Ⅰ(术后第1天开始局部应用左布诺洛尔组)77眼和治疗组Ⅱ(术后第14天开始局部应用左布诺洛尔组)46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测各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曲率,术前及术后1、3个月检测各组患者眼压,均进行动态对比分析.主要指标角膜前表面曲率.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各组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分别为:治疗组Ⅰ平均为(6.51±0.91)D,治疗组Ⅱ平均为(6.24±0.96)D,对照组平均为(6.19±1.02)D,治疗组Ⅰ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P=0.045),治疗组Ⅱ与对照组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P=0.760),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7,P=0.148).结论 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局部应用左布诺洛尔有利于提高术后角膜前表面的稳定性.

  • Pentacam系统检测角膜曲率和高度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雪;胡琦;康杨;李雪;周文艳;王珂萌

    目的 探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参数在临床期圆锥角膜、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中的变化以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设计 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 临床期圆锥角膜组患者16例(16眼),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19例(19眼),有近视散光的患者29例(29眼)为正常对照组.方法 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出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的12个参数.利用t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方法对各参数进行比较研究,利用偏小二乘(PLS)方法构建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模型.主要指标 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参数.结果 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参数在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P均<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中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均接近于1,说明其诊断准确性较高,并且分别得出在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中较好参数的诊断界值:角膜前表面5 mm内在佳配适球镜(BFS)上的大高度(MaxAE5)为13.5 μm和10 μm,角膜后表面5 mm内在BFS上的大高度(MaxPE5)为34.5 μm和24.5 μm.应用PLS方法构建了临床期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模型.结论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参数对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 不同型号IOL Master对硅油眼的生物测量比较

    作者:陈伟;杨文利;李栋军;王子杨;赵琦;李逸丰;崔蕊;沈琳;鲜军舫

    目的 比较IOL master 500及IOL master 700测量硅油眼患者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等参数的差异.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住院的硅油填充术后患者34例(38眼).方法 对患眼先后应用IOL master 500及IOL master 700测量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及前房深度(ACD),应用SPSS22.0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及一致性检验,并应用MedCalc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Bland-Altman分析.主要指标AL、平均角膜曲率(Km)及ACD.结果 34例(38眼)硅油眼,眼轴检出率IOL master 500为89.5%(34/38),IOL master 700为97.4% (37/38);两仪器检出的AL、Km、ACD均无显著差异,AL分别为(25.05±3.37)mm、(25.03±3.35)mm(t=1.351,P=0.186),Km分别为(43.42±3.10)D、(43.45±2.99)D(t=-0.393,P=0.697),ACD分别为(3.42±0.80)mm、(3.56±1.01)mm(t=-1.184,P=0.247).一致性检验,AL(ICC=1.000),Km(ICC=0.996),ACD (ICC=0.857).Bland-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AL(-0.1514 mm,0.1920 mm),Km(-0.7723 D,0.7205D),ACD(-1.4057 mm,1.1222 mm),分别有2.94% (1/34)、8.82%(3/34)及3.45%(1/29)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结论 IOLmaster 500及IOL master 700两种光学生物测量仪对硅油眼进行生物测量,眼轴长度及平均角膜曲率测量结果一致性较高,IOLmaster 700具有比IOL master 500更高的硅油眼眼轴检出率.

  • 单眼白内障误诊为屈光参差行LASIK手术一例

    作者:张春侠;杨丽霞;陈梅珠

    患者,男性,42岁,职业司机.因右眼重影眩光感,影响夜间驾驶就诊.视力:右眼0.12,左眼1.2.显然验光:右眼:-3.50DS/-1.00DC×100=0.9;角膜曲率右眼42.9@8.1°,42.6@98.1°,左眼42.8@54.7°,42.6@144.7°;于2005年12月行右眼LASIK手术,术中输入-2.90DS/-1.00DC×100(预留-0.60D).

  • 糖尿病患者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

    作者:李佳;邱海江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方法 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71例(83眼)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Ⅰ组(血糖值<9.0 mmol/L),糖尿病Ⅱ组(血糖值≥9.0 mmoL/L).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术后3组的角膜水平曲率均较术前增大(P<0.001);垂直曲率均较术前减小(P <0.001).对照组与糖尿病Ⅰ组术后3 d~12个月,水平曲率差值逐渐在减小(P<0.05).糖尿病Ⅱ组术后3d~6个月,水平曲率差值逐渐减小(P<0.05),术后6 ~12个月,差值无明显改变(t=0.292,P=0.774).对照组与糖尿病Ⅱ组术后3 d~12个月,垂直曲率差值逐渐减小(P<0.05);糖尿病Ⅰ组术后3d~6个月,垂直曲率差值逐渐在减小(P<0.05),术后6~12个月,角膜曲率差值无明显改变(t=1.578,P=0.129).结论 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患者术后各组水平曲率均增大而垂直曲率均减小,其增大和减小的程度均与血糖水平呈正比,随着时间的推移,3个组的角膜曲率均趋向术前的水平改变,即伤口愈合的过程,该过程均在半年到1年的时间内完成.

  • 年龄相关白内障患者角膜生物测量参数的分布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作者:马冬梅;张健;方薇;蒋慧中;杨惠青;刘大川

    目的 研究年龄相关白内障患者角膜生物测量参数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对1003名(1526眼)白内障患者进行角膜生物测量,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4岁,平均角膜曲率(44.59±1.68)D,年龄与角膜曲率呈负相关关系(r=-0.073,P=0.000).角膜散光中位数为0.95 D,角膜散光<1.0D的占54.5%,1.0~2.0D的占34.0%,角膜散光>2.0D的占11.5%,年龄与角膜散光呈正相关关系(r=0.143,P=O.000).随着年龄增长,顺规散光比例由64.6%减少为22.2%,逆规散光比例由18.8%增至66.7%.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患病率较高,且以1.0D以内的轻度散光为主.随着年龄增长,角膜曲率有减小的趋势,角膜散光有增大的趋势,散光类型从顺规散光向逆规散光漂移.

  • 小梁切除术对角膜曲率及眼轴的影响

    作者:朱益华;吴真真

    目的 观察并分析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的改变及术中丝裂霉素C(MMC)的应用对其影响.方法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20例31眼,其中7眼术中应用MMC,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角膜曲率、眼轴长度,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小梁切除术后1个月及3个月,循规散光较术前增加.术中应用MMC者术后1个月,循规散光较未用MMC者增加(P<0.05),但术后3个月循规散光恢复到术前状态(P>0.05).小梁切除术和MMC的应用对术后3个月的眼轴长度无明显影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主要发生循规性散光.MMC会引起短期的循规性散光增加,但远期(3个月)不会引起角膜曲率的变化.小梁切除术和MMC的应用不会引起眼轴长度的变化.

303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