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翼状胬肉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观察

    作者:吕兆琴;杨付合;张建民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是一种发展缓慢的慢性炎性增生性疾病,可引起散光,如翼状胬肉长入角膜瞳孔区,则严重影响患者视力.本研究探讨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与视力及散光度变化的关系,及其对眼屈光状态的影响,并比较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为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翼状胬肉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观察

    作者:吕兆琴;杨付合;张建民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是一种发展缓慢的慢性炎性增生性疾病,可引起散光,如翼状胬肉长入角膜瞳孔区,则严重影响患者视力.本研究探讨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与视力及散光度变化的关系,及其对眼屈光状态的影响,并比较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为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虹膜识别波前像差引导LASIK 与常规LASIK治疗高度散光眼的疗效分析

    作者:孙轶军;吕茜;张一凡;郭莹;刘丽

    本研究应用虹膜识别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散光,并与常规LASIK手术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其对术后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高阶相差的影响,观察治疗高度近视性散光眼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对角膜源性散光的影响分析

    作者:赵晓静;李小易;邓春涛

    目的:探讨青光眼伴发白内障患者采用青白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在本院选取30例青光眼白内障患者采用青白联合手术进行治疗,运用电脑检测光曲率仪进行术前和术后3d、1周和3个月的角膜曲率的测量。结果术后3d和1周的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术后3d的散光度达到大,主要是逆规性散光;而术后3个月主要是顺规性散光,其散光度与术前散光地相比不存在差异。结论选用青白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时患者在术后早期的散光度很大,但绝大部分患者的角膜散光度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手术之后3个月的散光度恢复至术前水平。

  • 抗青光眼术后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的临床应用

    作者:姜红;张丽伟;马娟;罗亚晶;夏娣;李蕾

    目的:总结抗青光眼术后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手术经验。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62例,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观察组32例在角膜曲率引导下确定手术切口位置,而对照组30例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手术切口位置。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裸眼视力、散光度及术后3个月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患眼术前裸眼视力、散光度差异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患眼裸眼视力更高、散光度更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角膜水肿6例,后囊破裂1例;对照组术后角膜水肿9例,后囊破裂2例。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不大(P>0.05)。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中应大程度减少对角膜细胞的损伤,采用角膜曲率引导下设计切口,更能提高患眼术后裸眼视力、降低散光度。

  • LASIK手术前后应用Orbscan-Ⅱ对角膜前后表面高度不对称性散光的临床观察

    作者:辛宝莉;刘苏冰;聂晓丽;买志彬;侯莹;陶晨雯

    目的 探讨行LASIK手术前后,近视散光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的前、后表面高度图中出现不对称性近视散光的疗效观察.方法 25752例(51088眼)通过应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发现207例(310眼)近视散光度的轴位,在角膜前表面高度图与后表面高度图形态表现为不对称的"CROSS"现象,对图形及术后视力进行了观察.结果 207例(310眼)出现近视散光的"CROSS"现象,发生率为0.80%.术后5眼有剩余散光度,并且角膜地形图在后表面高度图中仍保留术前形态.结论 随着屈光性角膜手术病例的增多,临床出现这种"十字"形态的"CROSS"现象,能针对这种现象在实施角膜屈光性手术中重新设计手术方案,从中体现了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

  • 瞳孔异常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作者:刘运甲;班爱荣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组织损伤小、术后炎症反应轻、创口愈合快、术后散光度低等优点[1].我们在熟练掌握此项技术的基础上,对26例外伤性白内障合并虹膜缺损、瞳孔括约肌麻痹患者及抗青光眼虹膜嵌顿术后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 儿童散光特征分析

    作者:任兵;高晓唯;罗英;高云仙;赵勇;田艳明;冯洁;梁莉莉

    目的探讨儿童散光度散光轴向分布情况.方法1%阿托品常规散瞳验光检查2299眼.结果3~10岁儿童散光度多分布在0.25D~2.00D.合例散光占96.35%,反例散光占0.52%,斜轴散光占3.13%.结论3~10岁儿童散光以合例散光为主,斜轴散光次之,极少部分为反例散光.

    关键词: 散光度 散光轴
  • 散光基本概念的表达辨误

    作者:施明光;赵月娟

    鉴于在已发表的有关角膜地形图的报道[1,2]中,对于散光概念定性和定量的基本表达尚存在模糊和混乱,笔者提出相关说明和分析,以供读者参考,更希望可共同讨论,以达到取得基本共识的目的。  一、“大轴性散光”和“大散光轴径”  屈光学中的散光概念包括眼散光(ocular astigmatism)和面散光(surface astigmatism);面散光分角膜散光和晶状体散光两种。根据大量文献报道,面散光中角膜散光占90%以上,而且人眼的角膜散光主要来自于角膜的前表面,使用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曲率计可测量其数值。由于眼睑的重力生理学作用,人眼角膜表面呈橄榄形,即球柱形(spher-cylinder),亦称Toric面,点光源在该面上形成相互正交的两条焦线。弱屈光度所在散光面子午线为基弧子午线(basic-curve meridian),即小镜度子午线;强屈光度所在散光面子午线为正交弧子午线(cross-curve meridian),即大镜度子午线。两子午线的屈光度差为散光度,弱屈光度的镜度为球镜度,其所在子午线为散光轴。此为规则性散光[3]。

  • 无缝线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洪生;夏侯梨;晏思珍;夏欢

    目的 探讨无缝线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SLIMCE)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江西省分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大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无缝线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角膜散光度、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情况.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裸眼视力在0.1~0.4水平的占比低于对照组,裸眼视力在>0.4~0.9水平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裸眼视力在>0.9水平的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裸眼视力在>0.4~0.9水平的占比低于对照组,裸眼视力在>0.9水平的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的散光度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的散光度低于术前及对照组,术后1周、1个月的内皮细胞减少量低于术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核白内障患者采用SLIMCE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提升治疗的安全性.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散光增大的变化及处理时机

    作者:陈健;叶小青;郑直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散光增大的变化及处理时机.方法 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乐清市第三人民医接LASIK术后散光值增大的近视患者20例(38眼)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患者LASIK手术前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角膜后散光度、角膜前散光度以及术后1、3、6个月平均散光状况.结果 ①LASIK手术前后等效球镜[(-6.13±2.92)D比(0.44±0.34)D]、散光值[(0.94±0.42)D比(0.23±0.17)D]、角膜中央厚度[(533.29±27.19)mm比(455.08±22.39)mm]及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力[(-6.53±0.32)D比(-6.95±0.38)D]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②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3mm区散光值[(0.53±0.19)D]高于术前[(0.42±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5 mm区散光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3 mm区散光度[(1.18±0.55)D]及5mm区散光度[(1.23±0.71)D]均低于术前[(1.58±0.62)、(1.54±0.52)D],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④后1、3、6个月全眼散光度及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增加,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个月全眼轴向及角膜轴向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出现散光度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角膜基质床泪液分泌过多以及角膜瓣发生水肿,术后6个月内角膜散光度及轴位未发生明显变化,是处理的佳时机.

  • 超声乳化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

    作者:张伦占

    目的 比较超声乳化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通过电脑完全随机法,将我院52例高龄白内障患者分为常规组(n=26)与研究组(n=26).常规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研究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散光度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 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疗效相当,但后者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 翼状胬肉手术对改善角膜散光及曲率的临床研究

    作者:童晓维;朱伟林;王巍;沈自芳;殷汝桂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胬肉手术的时机与必要性.方法:对52眼胬肉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曲率检查,其中对46眼行胬肉切除术者进行手术前后的上述3个指标的对比观察,并按胬肉大小分为两组(Ⅰ组≤2.5mm,Ⅱ组>2.5mm)进行对比观察.结果:52眼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散光,其中单纯远视散光占40.4%,混合性散光占28.8%,以顺规性散光为主占65.9%.胬肉切除术后散光度、垂直子午线的屈光力差均有明显降低P<0.001,视力平均提高2行,Ⅰ、Ⅱ组对比,Ⅱ组改变显著,P<0.001.结论:胬肉手术能明显改善角膜的散光状况,从而提高视力,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发生关系密切,当其侵入角膜2.5~3.0mm后有必要进行胬肉切除也是手术良机.

  • 散瞳与小瞳电脑验光在LASIK手术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作者:胡艳波;尚宁;栾春生;胡东燕;刘芳;徐桂春;付晶;景元海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一种广泛开展的矫正屈光不正的角膜屈光性手术,术前准确测量的屈光度对术后视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我们采用散瞳电脑验光及综合验光仪进行检查,复瞳时再用小瞳电脑验光及综合验光仪进行检查,发现散瞳电脑验光与散瞳检影验光的结果基本相同,小瞳电脑验光比散瞳电脑验光近视球镜度偏高,散光度及轴向无明显差异.现将我院2008年所作的LASIK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600只眼进行散瞳与小瞳电脑验光,结果报告如下.

  • LASIK治疗近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作者:胡品霞

    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004年05月~2011年05月在我院自愿接受激光矫治的近视及散光患者2818例(5618眼),男性1375例(2738眼),女性1443例(2880眼);年龄18-46岁,平均28.25岁;近视度数-0.5~-10.0D,近视散光度-0.25~-2.75D.角膜厚度490-630μm.角膜曲率39.50~47.00D.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泪膜稳定性及散光度的影响

    作者:刘辉焜;张立新;刘珍珠;朱国平;香淦媚

    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泪膜稳定性及散光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180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比较两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散光度、主观不适感及复发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主观不适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翼状胬肉患者治疗过程中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具有和单纯手术切除术相似的泪膜稳定性及散光度,但其可减少术后复发及主观不适感发生.

  • 角膜塑型术在近视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许国忠

      我院从1999年5月开始,引进美国视康眼科视光学中心的ok镜片,对49例近视患者进行治疗,并分别进行跟踪观察,现将资料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 近视≤-6.00D患者49例,共95眼。年龄10~30岁,平均15岁,其中男23例,45眼,女26例,50眼;治疗前屈光度≤-3.00D者33眼,占34.74%,-3.00D~-6.00D者共62眼,占65.26%;散光度≤-2.00D。病例选择标准 ①年龄7~30岁者;②近视度数≤-6.00D;③散光度<1/2近视度数;④角膜曲率在+40.00~+48.00D之间;⑤能忍受接触镜,眼部无疾病。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屈光度,角膜曲率及角膜横径,由美国视康眼科视光学中心设计并制作第三代角膜矫形镜片,患者每晚配戴10~12小时,晨起摘下,配戴后第2天戴镜复查;以后1周、2周、1个月复查,再后每月复查1次,4个月后定期复查。复查内容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情况、镜片清洁程度以及是否存在镜片变形及破损等。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雪娇;胡琦;周文艳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通过激光切削角膜组织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从而矫正屈光不正.由于偶有术后医源性角膜扩张的病例发生,手术后角膜发生怎样的改变是眼科医师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手术后角膜后表面是否发生前移改变、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曲率、散光度、轴度、非球面特性以及适球面等是否发生改变的研究进展.

  • 5~12岁儿童散光度逐年变化的连续观察

    作者:任兵;高晓唯;罗英;高云仙;赵勇;田艳明;冯洁;梁莉莉

    目的探讨5~12岁儿童散光度连续变化的规律.方法 3~10岁306例(611只眼)儿童,连续观察8年,每年一次,1%阿托品眼膏散瞳,每日2次,连续3天,应用日本RM-A7300型自动验光仪,每眼检查3次,取平均值,将逐年散光度结果进行比较,散光度改变<0.25D为无变化,≥0.25D为增加或减少.结果 9~10岁尤为显著,散光度增加的平均值下降达20.7%,散光度下降的平均值逐年增加达35.3%,平均减少0.506D,多减少1.50D,散光度无变化比值亦逐年增加,第5年达50%,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3~10岁儿童散光度的增加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减少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 翼状胬肉手术对改善角膜散光及曲率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法正

    目的 研究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胬肉手术的时机与技巧.方法 对52 眼胬肉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曲率检查,其中对46 眼行胬肉切除术者进行手术前后的上述3 个指标的对比观察,并按胬肉直径大小分为2组(Ⅰ组≤2.5 mm,16眼;Ⅱ组>2.5 mm,30眼)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52 眼中无散光5眼(9.6%),近视散光5眼(9.6%),远视散光21眼(40.4%),混合性散光15眼(28.8%),不能测量6眼(11.5%).在41眼散光眼中以顺规性散光为主,占65.9%.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散光度、垂直子午线的屈光力差均有明显降低;较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视力平均提高2行,与Ⅰ组对比,Ⅱ组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胬肉手术能明显改善角膜的散光状况,从而提高视力,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发生关系密切,当其侵入角膜2.5~3.0 mm后有必要进行胬肉切除也是手术良机.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