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LASIK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的研究

    作者:崇晓霞;赵海霞;陈晔;李晓玲;秦丽茹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的变化,探讨手术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 将135例269只眼近视患者依据近视程度分为3组,使用Orbscan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观察3组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差值(Diff)的变化.结果 术前3组Diff值1组为(0.023±0.008)mm;2组为(0.024±0.010)mm;3组为(0.024±0.010)mm,平均值为(0.024±0.009)mm,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厚度>500μm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23±0.008)mm,厚度<500 μm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35±0.014)mm,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01).术后3组Diff值均较术前增大,1组为(0.052±0.014)mm;2组为(0.052±0.018)mm;3组为(0.053±0.018)mm,平均值为(0.052±0.017)mm,术前术后两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01).术后根据保留角膜厚度不同分3组,1组保留角膜厚度>450 μm,Diff值为(0.041±0.008)mm;2组保留角膜厚度为410~450 μm,Diff值为(0.057±0.013)mm;3组保留角膜厚度为<410 μm;Diff值为(0.080±0.014)mm.3组间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术后保留角膜床厚度>280 μm者,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0.016±0.005)mm;术后保留角膜床厚度<280 μm,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0.034±0.009) mm;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平均为(0.017±0.006)mm.结论 术前角膜后表面Diff值与近视程度无关,而与角膜厚度有关,较薄的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较厚的角膜明显.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中央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凸.保留角膜床厚度和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呈负相关.LASIK后角膜厚度至少应在410 μm,残留角膜床厚度安全值应为280 μm.

  • 角膜塑形镜配戴对青少年近视眼角膜表面参数的影响

    作者:阚菲菲;胡琦;崔静;周文艳;杨帆;王珂萌

    目的 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表面曲率、前房深度和前房体积的变化,并探讨角膜生物力学与角膜表面变化的相关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视光学中心在2013年1-4月间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患者24例(24眼),年龄8~16岁,等效球镜度-4.0~-5.0D.方法 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分别在戴镜前、戴镜1夜和1个月时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前表面平坦K值(Kf)、陡峭K值(Ks),角膜后表面Kf、Ks以及前房深度(ACD)和前房体积(ACV).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主要指标 等效球镜度(SE),角膜前表面Kf、Ks值,角膜后表面Kf、Ks值,ACD和ACV.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1夜后SE降低(-2.35±0.85)D.角膜前表面变平坦,前表面Kf、Ks值分别减少(1.31±0.64)D、(1.20±0.76)D.戴镜1个月后SE较戴镜前降低(-4.02±0.54)D,前表面Kf、Ks值分别减少(2.54±1.13)D、(2.90±1.01)D.戴镜1夜后,ACD、ACV分别降低(0.02±0.02)nm、(1.71±3.54) mm3,戴镜1个月后分别下降(0.03±0.02) mm、(4.96±2.25) mm3.戴镜1个月时,ACD、ACV与戴镜前和戴镜l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81,P=0.000;t=8.847,P=0.000; t=8.877,P=0.000;t=10.772,P=0.000).角膜后表面Kf、Ks值在戴镜1个月后与戴镜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t=-0.365,P=0.718;t=-0.238,P=0.814).CH、CRF与ACD、ACV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但随着CH、CRF增加,ACD、ACV的变化有减少的趋势.结论 角膜塑形镜能有效地矫正近视,戴镜后角膜被整体压平,压平的程度可能受角膜生物力学属性的影响.

  • 全激光T-PRK手术对近视眼角膜后表面形态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苏燕;侯杰;郑秀云;雷玉琳

    目的 探讨全激光经角膜上皮的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矫治近视眼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变化,并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进行比较.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济南明水眼科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行表层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8例(134眼),其中T-PRK组46例(81眼),Epi-LASIK 22例(53眼).方法 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3和6个月测量角膜后表面高度及非球面参数Q值.主要指标 角膜后表面高度及非球面参数Q值.结果 两组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发生轻度的位置后移,T-PRK组在术后1、3及6个月时,Epi-LASIK组在术后6个月时,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角膜后表面Q值较术前差异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两组之间比较,无论是角膜后表面高度还是Q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全激光T-PRK矫正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有轻度位置后移的现象,但并未影响后表面整体的非球面形态.

  • 近视LASIK术前角膜后表面地形图的测量分析

    作者:李惠玲;杨鹤超;于荣国;高莉;周学军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角膜后表面形态,为近视筛选病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rbscan-Ⅱ眼前段分析系统观察近视230例(455眼),分成3组:Ⅰ组-1.50D~6.00D者210眼,占46.15%;Ⅱ组-6.25D~-10.00D者190眼,占41.76%;Ⅲ组-10.25D~-15.00D者55眼,占12.09%.得出角膜后表面地形图分布情况,比较3组角膜后表面前凸极值(Diff)值的变化.结果各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地形图中以岛形居多,前凸极点多位于颞下方,其次为鼻下、颞上、鼻上方;角膜后表面Diff值3组间相差不显著,同一患者左右眼Diff值无显著差别;角膜后表面Diff值大小、前凸极点距视轴距离与近视程度无关,角膜厚度的薄点与角膜后表面前凸极点并非完全对应.结论 Orbscan-Ⅱ检查系统对角膜后表面高度地形图的特征以及Diff值,前凸极点距视轴距离以及前凸极点分布位置的测量为术前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筛选异常角膜、尽早发现角膜后圆锥提供参考.

  • LASIK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

    作者:王铮;杨斌;陈家祺;刘华

    目的:观察LASIK术后角膜后曲率的改变,并研究其与残留角膜床厚度的关系.方法:采用ORBSCAN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对32只眼LASIK手术前和手术后三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进行测定.结果: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突出,残留角膜床厚度大于250μm者,平均前突7±6μm,而在高度近视患者剩余角膜床厚度小于250μm,术后角膜后表面中央前突达22±9μm.结论: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增加,残留角膜床小于250μm者术后发生角膜扩张的危险性可能增加.

  • 噻吗洛尔滴眼液对高度近视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影响

    作者:刘育霞;王平

    目的 应用降眼压药物噻吗洛尔滴眼,观察降低眼压对高度近视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推断LASIK术后角膜前凸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年7~12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符合LASIK手术适应证的高度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行标准LASIK术,术后第1天开始滴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2次/d,共1个月,观察术前及术后1d、1周、2周、1个月时眼压及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 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第1天角膜已前凸,角膜后表面高度值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噻吗洛尔降眼压后1周、2周、1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值仍持续增大,与术前及术后1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噻吗洛尔滴眼液能够降低高度近视LASIK术后眼压值,但降低眼压不能阻止角膜后表面高度值的增大,角膜仍持续前凸,因此推断眼压不是影响高度近视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因素,至少不是主要因素.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森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青光眼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我科于1997~2003年对13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的浅前房进行临床观察,按照spaeth分类,把浅前房分为Ⅲ级,第Ⅰ级:仅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瞳孔区的虹膜仍保持正常位置;第Ⅱ级:全虹膜与角膜后壁表面接触,但晶体的前表面与角膜内皮间仍有一定间隙;第Ⅲ级:全虹膜与角膜后壁表面接触外,晶体的前表面与角膜后表面也相接触,即前房全部消失.所观察的13例浅前房均为Ⅰ、Ⅱ级,低眼压性浅前房.

  • 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娇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变化

    作者:赵婧;许烨;周行涛;姚佩君

    目的 探讨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 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选择行LASIK矫正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38~-13.50 D)患者22例((41眼),其中使用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11例(21眼),Moria M3旋转式微型角膜刀制瓣11例(20眼).采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系统,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记录基于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获取的分析直径为6 mm的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及各阶像差的Zernike系数,计算彗差和初级球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飞秒激光组和角膜刀组的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彗差、初级球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其中角膜刀组的彗差增加量显著高于飞秒激光组[分别为(0.788±0.592)μm及(0.403±0.572)μm,P<0.05];术后飞秒激光组的角膜后表面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彗差、初级球差的绝对值均较术前增加(P<0.05),而角膜刀组的角膜后表面像差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角膜刀组相比,飞秒激光组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彗差增加量更显著[分别为(0.004±0.031)μm及(0.027土0.036)μm,P<0.05].结论 VisuMax飞秒激光LASIK矫正高度近视比角膜刀制瓣引起的角膜前表面彗差增加量较少;其角膜后表面像差亦存在轻微增加,且角膜后表面彗差增加较角膜刀显著,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研究

    作者:王惕;褚仁远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改变,探讨角膜后表面膨隆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以及与激光切削所占角膜厚度比例(AP/TCT)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LASIK 157例(157眼),根据RBT分组:组1为79眼,RBT≥350 μm;组2为52眼,300 μm≤RBT< 350 μm;组3为26眼,250 μm≤RBT< 300 μm.根据AP/TCT分组:组A为44眼,AP/TCT≤10%;组B为84眼,10%<AP/TCT≤20%;组C为29眼,AP/TCT> 20%.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Orbscan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各组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膨隆程度.结果 角膜后表面高度各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同一时间点,组1、组2、组3组间及组A、组B、组C组间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值( PED)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PED值与RBT呈线性负相关(r= -0.77,P=0.00);与AP/TCT呈线性正相关( r=0.90,P=0.00),且与AP/TCT相关性更好.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膨隆,并与RBT和AP/TCT相关;RBT不应为LASIK术后评价角膜后表面膨隆风险的唯一指标,AP/TCT是重要补充指标.(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215-218)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

    作者:朱俊;陈辉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及与屈光等效球镜改变量的关系.方法: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检测行近视LASIK手术的38例(76眼)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角膜后表面距离角膜顶点半径3mm区曲率半径,分析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及与等效球镜改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的角膜中央3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分别为(6.29±0.19)mm、(6.28±0.19)mm和(6.27±0.19)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改变量与屈光等效球镜改变量呈正相关(r=0.314,P=0.009).结论:LASIK术后角膜中央3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减少,变化程度与近视矫正程度相关.

  • Sirius眼前节分析仪测量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变化

    作者:王世明;李小萍;顾林丹;傅蒋伟

    目的:使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测量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73例(146眼)近视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5例,女38例。年龄19~36岁,平均(25.7±5.1)岁。等效球镜度(SE)-10.25~-4.50 D,平均(-6.95±1.97)D。使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术前及术后1个月3、5、7 mm区域角膜后表面曲率。将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值(ΔK)与切削百分比(AD/CT)、切削深度(AD)、残留基质厚度(RBT)及SE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进一步采用逐步回归法对ΔK的影响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3、5 mm直径区域角膜后表面曲率均比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3.36,P<0.01)。ΔK3 mm、ΔK5 mm、ΔK7 mm与AD/CT(r=0.845、0.833、0.753,P<0.01)和AD(r=0.725、0.727、0.603,P<0.05)呈正相关,而与SE (r=-0.762、-0.756、-0.674,P<0.05)和RBT(r=-0.784、-0.733、-0.864,P<0.01)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D/CT、RBT为ΔK3 mm的影响因素(β=2.048、-0.002,95%CI:0.489~3.607、-0.003~0,P<0.1);AD/CT 为ΔK5 mm的影响因素(β=2.005,95%CI:1.068~3.942,P<0.1);RBT、SE 为ΔK7 mm的影响因素(β=-0.003、-0.325,95%CI:-0.004~0.002、-0.786~0.428,P<0.1)。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微量前凸,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控制切削比,保留足量残留基质厚度,可以尽量避免术后角膜扩张、屈光回退等并发症的发生。

  • Sirius角膜地形图仪测量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的研究

    作者:施彦;俞存

    目的 通过Sirius角膜地形图仪测量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分析其变化特点,评价各因素对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入选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在宁波第一医院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患者,其中LASIK手术37例(74眼),LASEK手术26例(52眼),术前应用Sirius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每眼,并完善术前常规检查,记录相关数值.记录患者术中的切削深度、切削比例、残留基质厚度,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各时间点之间数据比较应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各变量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之间的影响程度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LASIK与LASEK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与术前比较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58、7.51,P<0.01);残留基质对LASIK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后表面高度变化量有影响(t=-3.421、-3.376、-3.116,P<0.01),对LASEK术后1个月和3个月后表面高度变化量有影响(t=-3.077、-2.872,P<0.01).结论 Sirius角膜地形图仪测定显示LASIK、LASEK术后均表现为角膜后表面微量前移.残留基质厚度对角膜后表面变化影响较大.

  •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角膜内皮及后表面的影响

    作者:陈昕纬;陈昕阳;戚晓圆;周浩;褚仁远;周行涛;戴锦晖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中应用0.02%丝裂霉素C(MMC)对角膜内皮及后表面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双盲病例研究.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LASEK手术的连续病例33例(66眼),随机选择一眼,在准分子激光切削后在基质床面留置0.02%MMC棉片20 s,另一眼不应用MMC;对比患者术后3、6个月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异系数以及角膜后表面前移量.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6个月MMC应用眼的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353.3±290.3)个/mm2、(3407.6±298.4)个/mm2;变异系数分别为(13.36±6.29)%、(13.48±4.34)%;对照眼相应时间段的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258.7±284.6)个/mm2、(3339.2±213.4)个/mm2;变异系数分别为(14.52±7.85)%、(14.06±6.50)%,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MMC应用眼的角膜后表面前移量分别为(-0.67±2.26)μm、(-0.52±2.67)μm;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分别为(0.01±0.20)D、(0.01±0.21)D;对照眼相应时间段的角膜后表面前移量分别为(-0.85±2.31)μm、(-0.15±3.00)μm;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分别为(-0.01±0.22)D、(0.05±0.1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EK术中使用0.02% MMC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角膜后表面高度等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较高.

  •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作者:熊世红;王薇;陆平;张帆;苏红英;刘萍;王艳玲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51(102眼)例近视眼患者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在角膜中央4 mm区域将角膜分为4个象限(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每个象限取7个点,分别分析4个象限和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中央4 mm区域,术后1个月角膜顶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平均为(-0.12±1.50)μm、(0.18±1.70)μm、(-0.16±1.50)μm、(0.15±1.62)μm、(0.01±1.45)μm;3个月时分别为(0.58±1.49)μm、(0.42±1.85) μm、(-0.50±1.99)μm、(0.59±1.67)μm、(-0.36±1.70)μm;术后1个月和3个月比较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其余各象限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术后1个月各部位与平均角膜中央厚度(CCT)、平均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平均手术切削深度(AD)、等效球镜(SE)均没有相关性;3个月时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与SE成正相关(r=0.26,P<0.01),其余各象限与CCT、RBT、AD、SE均没有相关性.结论 角膜中央直径4 mm范围内,LASIK术后各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前凸和后移)均微小.同时随着预矫屈光度的增加角膜顶点后表面前移量逐渐增加.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雪娇;胡琦;周文艳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通过激光切削角膜组织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从而矫正屈光不正.由于偶有术后医源性角膜扩张的病例发生,手术后角膜发生怎样的改变是眼科医师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手术后角膜后表面是否发生前移改变、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曲率、散光度、轴度、非球面特性以及适球面等是否发生改变的研究进展.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

    作者:刘洪婷;刘磊;李新宇;张虹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分析角膜后表面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53例96只眼施行LASIK手术,术前与术后1个月使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及屈光度差异,分析角膜后表面前凸量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角膜中央厚度、术前眼压、激光切削量、切削百分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平均前凸量为(33.4±24.4)μm,平均屈光度变化量为(-0.67±0.42)D,术前术后的变化均具有显著性.与前凸量相关的可解释变量为术前角膜厚度(偏回归系数B=-0.447,P<0.0001)、切削比(B=154.77,P=0.001)和术前眼压(B=2.031,P=0.024).结论: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普遍存在轻微的前凸,角膜较薄、眼压较高及切削比较大的受试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更大.

  • 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刘丽清;王雁;左彤;侯杰;杨晓燕;于金玲;李晶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52例(102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施行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栓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之间两两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角膜后表面高度及高度差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7.21±5.60)μm和(7.27±4.98)μm,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3,-4.745;P=0.000,0.000);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9,p=0.859).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前移量分别为(1.61±4.19)μm和(1.74±3.67)μ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5,P=0.754).后表面高度变化分别与手术前屈光度、切削量、切削比、RBT、RBWCCT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部分前移,但变化量微小.屈光度越高,切削量越多,RBT保留越少,角膜后表面向前膨隆的程度越大.随着时间的延长,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呈稳定趋势.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和屈光力的变化

    作者:季鹏;李镜海;毕宏生;周芳;王兴荣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和屈光力的变化及影响二者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接受 LASIK 手术并有术后 6 个月随访记录、近视屈光度 (等效球镜) 为 (-6.50±2.75)D的52例患者(76眼),于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第2个月和第6个月分别行Orbscan-Ⅱ裂隙光扫描角膜地形图检查,测量角膜后表面前凸值、角膜后表面屈光力,观察其变化.用多元逐级回归法分析术前角膜薄点厚度,以及眼内压、切削量与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的相关性.结果术后第1个月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38.81±17.87)μm,术后第2个月为 (35.61±13.60)μm, 术后第6个月为 (36.45±14.34)μm;3.0 mm直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均值术后第1个月为(-6.85±0.23)D,术后第2个月为(-6.83±0.28)D,术后第6个月为(-6.81±0.25)D;5.0 mm直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均值术后第1个月为(-6.34±0.24)D,术后第2个月为(-6.38±0.21)D,术后第6个月为(-6.39±0.25)D,上述观察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术后第1个月同术后第2个月、第6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线性相关(r=0.6,P<0.01).多元逐级回归分析与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的变化有关系的变量为切削量(非标准系数B=0.405,P<0.01),角膜薄点厚度(非标准系数B=-0.109,P<0.01),术前眼内压未进入后回归方程.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有显著性改变,角膜后表面呈锥形前凸,随术后时间延长角膜后表面形态趋于稳定;角膜厚度越薄、切削量越大则术后的角膜前凸值就越大.

  • 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作者:刘丽清;王雁;杨福利;杨晓艳

    目的 分析角膜高阶像差的分布特点,角膜前表面、后表面与整体角膜高阶像差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因素对各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横断面研究.随机选择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欲行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108例,其中男55例,女53例,年龄18~38岁,平均(23.3±4.1)岁;等效球镜度数为-1.38~-12.50 D,平均(-5.81±2.19)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采集右眼角膜像差及角膜薄点厚度(TCT).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近视眼角膜各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随阶数增加大致呈递减趋势,以三阶和四阶RMS值的数值较大.角膜后表面的波前像差值远远小于前表面,整体角膜RMS值介于角膜前、后表面之间.角膜前表面三阶RMS值、角膜前表面六阶RMS值、角膜后表面五阶RMS值、角膜后表面六阶RMS值、角膜三阶RMS值、角膜六阶RMS值与眼压呈正相关(r=0.217、0.248、0.269、0.210、0.222、0.282,P<0.05).高阶像差与TCT之间无相关性.男性与女性各高阶像差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左右眼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视眼角膜各高阶像差RMS值随阶数增加大致呈递减趋势.角膜后表面的高阶像差RMS值远远小于角膜前表面,角膜前、后表面像差相互补偿.性别和眼别对角膜高阶像差无明显影响.

  • Pentacam在传统LASIK和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冯熠;贺瑞;渠敏

    目的 通过Pentacam对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IK)和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选取本院2013年2月到2013年7月间行传统LASIK手术患者32例(62只眼)及飞秒激光手术的患者32例(64只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半个月、3个月对患者进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在角膜中心和四个时钟方位算出术前和术后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差.所得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传统LASIK和飞秒激光LASIK,术后半个月和术后3个月,在角膜顶点位置,角膜高度的变化t值分别是2.08和2.06,P<0.05,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鼻上、鼻下、颞上和颞下方位,则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个月传统LASIK和飞秒激光LASIK的角膜高度差的比较中,二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角膜中央直径4 mm区域内,LASIK术后各部位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均比较小.而飞秒激光和传统LASIK在术后对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变化的影响程度无太大差别.

4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