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类型分布

    作者:王京辉;卢炜

    目的 了解共同性内斜视各类型分布的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共同性内斜视患者586例.方法 对586例欲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斜视类型、视力及斜视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指标共同性内斜视的类型,视力与矫正视力,AC/A比率,斜视度等.结果 58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先天性者72例(12.29%),非屈光性调节性65例(11.09%),部分调节性55例(9.39%),非调节性189例(32.25%),知觉性79例(13.48%),连续性24例(4.10%),残余性41例(7.00%);共同性内斜视伴有非共同性垂直斜视55例(9.39%);急性共同性内斜视6例(1.02%).斜视度>60△者先天性内斜视占77.78%,知觉性内斜视者占59.49%,非调节性内斜视者占52.91%;斜视度≤40△者残余性内斜视占60.98%,连续性内斜视者占75.00%.共同性内斜视除外知觉性内斜视,视力或矫正视力≥0.9者367例,占62.26%.共同性内斜视屈光不正者357例(60.92%).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257例(71.99%).结论 在共同性内斜视需手术治疗者中,非调节性内斜视占首位.先天性内斜视及知觉性内斜视斜视度显著大于其他类型的共同性内斜视.共同性内斜视的屈光状态主要是远视性屈光不正.(眼科,2008,17:130-133)

  • 异常及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内斜视手术量的研究

    作者:王乐今;布娟;李静

    目的 探讨异常及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内斜视在手术方法、手术量、手术后双眼视觉的变化,以及手术量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例异常及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的内斜视患者.方法 分析北京大学眼科中心1年内收治20例异常及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的内斜视患者.手术前常规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和眼肌学的双眼视觉检查,根据检查的远近三棱镜度数设计手术量,进行斜视眼内直肌退后术、外直肌缩短术.计算手术量的三棱镜度数是在客观检查的度数基础上多加15△.手术方式: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内直肌后退的量通常为4mm,外直肌缩短的量根据看远的斜视角确定.主要指标手术后斜视度数与复视情况.结果 20例中有19例患者手术后观察3个月,且手术后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三棱镜平均度数均小于+10△,所有20例患者内直肌均后退4mm,外直肌缩短的毫米数根据斜视度的不同,一般在4~6mm范围内.6例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病例术后有矛盾性复视,其中3例在1个月内复视消失,2例在3个月左右消失,1例术后1周斜视复发,斜视三棱镜度数与术前接近,复视消失;其余14例异常视网膜对应的病例手术后无复视,眼位的内斜角度均小于+10△,映光表现为正位.结论 对于和谐及企图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的内斜患者手术量的计算应为客观检查的三棱镜度数多加15△,内直肌后退量为4mm,术后矛盾性复视3个月内克服.

  • 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与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关系的探讨

    作者:吴艳;冯雪亮;高小琴;王锦义

    目的 探讨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与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急性共同性内斜视30例的资料与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和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这两个时间段内手术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各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中30例中24例主诉患病前每日看手机时间均在5h以上,持续数月后出现复视.其中有9例主诉每日看手机时间在8h以上,并明确复视是在一段连续长时间看手机后突然出现的.结论 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可促使易感人群发生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 共同性内斜视的术后正位率

    作者:李弘

    目的评价共同性内斜视手术后的眼位矫正即正位率情况.方法对35例共同性内斜视术后眼位矫正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35例中术后Ⅰ级治愈25例,占71.42%,Ⅱ级6例(17.4%),Ⅲ级4例,11.42%.结论选择恰当的术式及手术量,15°以上选择超常量内直肌后徙,对于斜视度35°以上者,应辅以一条外直肌缩短术.努力提高一次手术正位率是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的必需条件.

  • 共同性内斜视手术的术后正位率

    作者:李弘;张忠

    目的探讨共同性内斜视手术的术后正位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统计和分析46例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效果及术前诸多因素与术后正位率的关系.结果46例中手术后正位34例(73%).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手术前双眼视力及手术前斜视是否交替性与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建立密切相关,而与眼位矫正无关,手术量是术后眼位的决定性因素.结论超常量内直肌徙后、以戴镜及裸眼视近斜视度的平均值作为目标角及以角膜缘为起点测量手术量都是提高手术正位率的重要因素.

  • 共同性内斜视对成人的心理状态和视觉健康生存质量影响

    作者:潘美华;邵毅;吕欢

    目的 评价成人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视觉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分析患者斜视手术后心理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2例参与者平均分为两组,包括成人共同性内斜视患者36例和健康自愿者36例,采用国家眼科研究视功能问卷中文版(NEI-VFQ-25量表)评定内斜视患者近1个月的视觉生活质量,并进行HADS量表中文版评分,给予手术干预后,随访1个月后,再次患者评定焦虑、抑郁情况及视觉生活质量.结果 成人共同性内斜视焦虑、抑郁及焦虑、抑郁均患有的患者发生率分别为38.9%,25%,16.7%:NEI-VFQ-25评分显示患者在视觉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部分亚功能(9/12)如一般健康,总体视觉,近视力,远视力,驾驶,社会功能,心理问题,周边视野和依赖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P<0.05).斜视手术治疗后视觉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均有明显好转(P>0.05).结论 成人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心理状况和视觉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受到部分影响.斜视手术有助于患者改善视觉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 283例手术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孙荣霞;刘桂香;宁香玉;刘桂波

    目的 探讨共同性内斜视各类型分布、不同类型及手术年龄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283例,统计各类型内斜视的分布.重点分析婴儿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三种类型及其手术年龄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结果 283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婴儿内斜视136例(48.57%)、非调节性内斜视77例(27.21%)、部分调节性内斜视44例(15.55%)、残余性内斜视18例(6.36%)、知觉性内斜视4例(141%)、连续性内斜视4例(1.41%).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存在融合功能和远近立体视的比率均高于婴儿内斜视和非调节性内斜视,P<0.05;而婴儿内斜视和非调节性内斜视远近立体视差别不大,P>0.05;<2岁患儿融合及近立体视存在率高于2~9岁和>9岁患儿,P<0.05.结论 在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中,婴儿内斜视占首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影响小.手术年龄小有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改善.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高淑琴;钟启明;董光美

    目的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截除,或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单眼或双眼外直肌截除,手术量比普通内斜视略加大的手术方法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结果13例术后眼位得到满意矫正,并且消除了复视,改善了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对于复视干扰明显,斜视度大的急性共同性内斜病例,在发病6个月后尽快施行手术治疗,能有效矫正眼位,消除复视,保全或改善双眼单视功能.

  • 分离性垂直斜视手术临床分析

    作者:胡大立;周辉;郭新;马惠芝

    分离性垂直性斜视是各种斜视当中有趣,也是了解少的一种斜视.曾命名为双眼交替性上隐斜.当病人疲倦,走神或遮盖单眼打破融合时,该眼自然上转伴旋转, 去遮盖后又渐返回原位,有时两眼上转不等,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常合并隐性眼震[1].合并DHD水平分离部分,可与任何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以1998年天津眼科医院眼肌科住院病例为主.18例病人,男8人,女1 0人.就诊年龄5岁半~32岁,平均14.5岁.发现年龄出生~13岁,平均2.4岁,多数双眼视力正常,无明显屈光不正,个别病例有中低度散光,弱视,8例有隐性眼球震颤.共同性内斜视4人,其中先天性内斜视3人,内斜A 1人;共同性外斜视5人,其中间歇性外斜视3人 ;伴麻痹性斜视1人;Helveston综合征(DVD伴外斜A及双上斜肌强)4人,其中2人眼底像呈内旋.垂直分离度数多数在10△~30△,水平斜视10△~120△.同视机有Ⅰ级视功能者5人,13人为异常对应.Titmus 3000″不能识别者18人.Bagolini线状镜检查时能控制正位者8人,对应缺如8人,交替性抑制2人.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视觉

    作者:曾思明;赖云珍;陈琦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共同性内斜视,此类斜视患者一般均有较大度数的内斜视,并有不同程度的远视.配戴矫正眼镜后,内斜度可以减轻但仍不能正位.非调节成分引起的斜视需行手术治疗,我们通过配镜和手术两种方法矫正治疗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65例,并进行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观察,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 80例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

    作者:金丽英;朱赛林

    调节性内斜视是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主要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发生与远视性屈光不正密切有关,共同性后天性内斜视可分为完全调节性、部分调节性和非调节性三种类型.我院眼肌门诊对80例共同性后天性内斜视儿童进行检查、分类,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并随访2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斜视矫正术后并发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一例

    作者:史凌燕;闵晓珊;刘双珍

    患儿女,4岁8月,2014年9月因“共同性内斜视”于我院在全身麻醉下行“双眼内直肌徙后术”。术后常规局部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2天,患儿出现左眼结膜下肿物,无自觉症状(图1),行手术探查可见肿物为结膜下稀薄脓液,无明显包囊;边界不清楚,多为坏死的软组织。内直肌断端附着牢固于巩膜面(手术设计处:原肌止点后5mm),原肌肉缝线(6-0Vicryl可吸收缝线)完整但松弛、予拆除,取部分坏死物分别送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术后细菌培养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阳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万古霉素0.25g q8h静滴、局部以妥布霉素滴眼液抗感染。术后第5天发现结膜缝线处仍有少许粘性分泌物(图3),予以拆除结膜线。术后1个月复查,伤口完全愈合(图4),光点法位正。

  • 小儿急性共同性内斜视(附3例报告)

    作者:杨小梅;许江涛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comitant esotropia, ACE)的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 ,复视,各方向斜视角都相等并且恒定,无眼外肌麻痹、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1].现将我院近年来遇见的3例报告如下:例1,盛××,男,14岁.突然出现复视伴左眼内斜视半月,于1998年7月就诊.查体:全身

  • 外直肌止端异常一例报告

    作者:刘勇;郭承伟

    患者于××,女,35岁,自幼左眼内斜,以"交替性内斜视"于1999年4月14日收入院。查:视力,双眼均为5.0,双前节及眼底正常。眼位:角膜映光,左眼内斜约40°。双眼均可固视。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三棱镜中和:内斜80△。无代偿头位。眼球运动:左眼外转时颞侧角膜缘距外眦3mm,内转时瞳孔缘超过上下泪小点连线2mm;牵拉试验无限制因素。诊断:交替性内斜视。于1999年4月16日在局麻下行斜视矫正术。术中首先将双眼内直肌分别后徙5mm。灯光投影检查见左眼仍内斜约10°。打开左眼颞侧球结膜,分离暴露外直肌,发现外直肌肌腱附着点距角膜缘11mm,肌腹厚约2mm,子午线将外直肌对称性的分为上下两部分,将外直肌前徙于角膜缘后6.9mm之巩膜表面上固定。灯光投影检查:双眼基本正位。术毕5日后拆除球结膜缝线,痊愈出院。 讨论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理至今还不完全清楚,许多原因可能引起共同性内斜视,解剖因素是其中一个。正常外直肌附着在角膜缘后6.9mm巩膜上,该患者左眼外直肌附着在角膜缘后11mm,实属罕见。解剖异常应是该患者斜视的主要原因,我们采用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前徙复位术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本文编辑:甘晓玲)

  • 以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为首发症状的小脑肿瘤一例

    作者:张建民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concomitant esotropia, ACE)临床上并非少见,但由小脑肿瘤引起并以ACE为首发症状者,国内尚未见报道.现遇1例,报告如下.病例某女,9岁,学生.因突然出现双眼交替性内斜视,视物成双半月于1999年12月23日就诊.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1.2,左1.2.33cm角膜映光:右+20°,可交替注视,眼球运动正常.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视盘充血水肿,隆起3D,边界模糊,视盘血管迂曲,黄斑部及视网膜未见异常.同视机检查:自觉斜视角+26°,他觉斜视角+26°,在9个诊断眼位上斜视角无明显变化.TBC-1A中心视野及周边视野见生理盲点轻度扩大,鼻侧弓形暗点.神经科会诊后,发现患儿指鼻试验阳性,轮替试验阳性,跟膝试验阳性.

  • 调整缝线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术中的应用

    作者:卓旭英;于宁;孙英;陈美玲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者多因复视及内斜视就诊,且经保守治疗半年~1年后复视不消失或内斜视者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复视消失,部分患者术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立体视[1].对儿童行全麻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矫正时,手术量精度要求高,而采用术中放置调整缝线,可弥补手术量偏差,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本文2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均在全麻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术中一眼置调整缝线,术后应用调整缝线调整眼位,矫正效果满意.

  • 不同年龄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手术对远近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

    作者:代书英;孙卫锋;王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手术对远近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内斜视患儿204 例,按手术治疗年龄分为<2 岁组(24例),2~9岁组(105 例),>9 岁组(75 例);根据戴矫正眼镜后患儿的残余斜视度分为≤25△组(129例)和≥25△组(75 例);按不同发病年龄分为<2 岁组24 例,≥2 岁组180例. 比较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手术前后的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功能,以及不同发病年龄和手术年龄对患儿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结果 <2 岁组患儿的融合存在66.7%(16/24)、近立体视87.5%(21/24)、远立体视 75.0%(18/24)以及立体视 91.7%(22/24)存在率高于2 ~9 岁组融合存在42.9%(45/105)、近立体视48.6%(51/105)、远立体视34.3%(36/105)、立体视59.1%(62/105)存在率和>9岁组融合存在33.3%(25/75)、近立体视40.0%(30/75)、远立体视32.0%(24/75)、立体视46.7%(35/75)存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复查双眼立体视与术前比较,术后患儿中心凹立体视13.2%( 27/204 )、黄斑立体视33.3%( 68/204 )率提高,周边立体视 11.8%( 24/204)率、无立体视觉41.7%(85/204)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术后,<2 岁组和≥2岁组患儿存在立体视觉率分别为91.7%( 22/24 )和53.9%( 97/180 ) ,高于术前66.7%( 16/24 )和42.2%(76/180)(P<0.05),且<2 岁组高于≥2岁组(P<0.05). 结论 共同性内斜视患儿的手术年龄越早,立体视恢复程度越高,然而,患儿的发病年龄越早,立体视恢复程度越差,共同性内斜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 早期手术可提高远近立体视觉恢复.

  • 低龄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作者:韩惠芳;赵春柳

    共同性内斜视是儿童多见的斜视类型.因其发病早,对双眼视觉发育影响严重.其治疗目的是矫正眼位,恢复双眼视功能.多数需在基础麻醉下手术,故掌握手术时机及手术定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观察了62例低龄(≤7岁)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矫正术后双眼视觉及眼位恢复情况,分析各种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以探讨其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定量及术后管理.

  • 儿童验光的散瞳时间探讨

    作者:王瑞霞;刘乔

    对象:对58例(116只眼)患共同性内斜视儿童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其中男童26例;女童32例.

  •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薛华;王艳青

    我们对62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总结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3~38岁,发病年龄<1岁者28例,平均发病年龄2.57岁.3岁前发病占69.35%,5岁前发病占85.4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7例,非调节性内斜视55例.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