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特点及手术设计比较

    作者:邹玲;刘春民;吴健芳;王戈平

    目的研究成人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不同临床特点和手术处理原则.方法总结62例成人和21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就诊时的主要症状和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回顾分析其术后效果.结果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就诊原因主要以复视、视疲劳、阅读困难为常见主诉,外斜视影响美观其次,手术效果评价主要为改善术前症状.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就诊原因主要为家长担心外斜视影响美观,手术指征为间歇性外斜视影响视功能,手术效果评价主要为恢复建立立体视觉.结论成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量应保守,手术目的以改善消除术前症状,改善工作、学习的舒适视觉状态为主.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设计上有意识的欠矫.视力发育已成熟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设计上应有意识的稍过矫,防术后回退,手术目的以改善外观,建立立体视觉为主.

  • 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

    作者:张春侠;李自芳;齐祥坤;黄志诚;杨丽霞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35例67只眼,常规LASIK,术后随访12~38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及双眼视觉.结果 术后1年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91.0%者61只眼.双眼屈光参差度数手术前为(4.56±2.15)D,手术后为(0.52±0.26)D,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1例有正常近立体视,8例为亚正常立体视,26例为立体盲.术后1年,14例患者有正常近立体视,19例为亚正常立体视,2例为立体盲.术后1年的近立体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年的近立体视较与术前戴框架镜比较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不仅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并改善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

  • 人立体视觉的发育

    作者:李超;孔德兰

    立体视觉研究是现代眼科的新领域,是人类和高等动物在三维空间中后天获得的视觉功能,是双眼视功能的高形式,是人类从事各种精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Banks[1]通过对动物及人的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存在双眼视细胞,它对立体视觉发生和完善起决定作用.近年来,电生理研究也发现和证实了双眼视细胞的存在.尽管人类双眼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尚不清楚,但许多研究从多方面均表明,人类的双眼视觉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发育,在此时期内受到任何异常因素影响特别是斜视导致视轴不平衡,一眼受到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均可导致未发育或发育未完善的的立体视觉丧失或停顿.同时,也只有在立体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内去除阻碍双眼视觉发育的因素才可能获得正常立体视觉.

  • 双眼视觉检查的现状及进展

    作者:熊飞;刘双珍

    双眼视觉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级:同时知觉,融合,立体视觉.临床应用的检查方法大部分属于视觉心理物理学检查范畴,各有优缺点,其结果均易受到受试者理解能力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在双眼视觉的电生理检查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传统的立体视觉仅指静态立体视觉,现在人们又提出了动态立体视觉的新概念,并对之进行了检测,现分述分下.

    关键词: 双眼视觉 发育 检查
  • 近视儿童双眼视觉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静姣;周华;钟华

    近视性屈光不正已日渐成为影响儿童视力及视觉发育的主要眼病.随着对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的不断探索,其双眼视觉功能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研究表明,调节系统异常、辐辏参数及立体视功能均与儿童近视关系密切.提示我们在矫治儿童近视的同时,不仅要注意其单眼视力,还应同时关注并全面了解双眼视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正确合理的视觉训练来改善双眼视觉状态.

  • 弱视治疗进展

    作者:郁昕;冯雪亮

    近年来在弱视治疗方面,眼科学、神经科学及心理物理学研究均提出神经可塑性理论,并证实可以作为大龄弱视的治疗手段,即在双眼分视模式下,通过量化弱视双眼间抑制的知觉学习,降低非弱视眼对弱视眼的抑制,实现双眼平衡,不仅提高弱视眼的视力,而且达到双眼视治疗的目的.

  • 阿托品眼局部滴用对儿童共同性内斜视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傅涛;卢炜;王京辉;焦永红

    目的 探讨眼局部应用1%阿托品对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斜视角度、调节性集合和双眼视功能的影响.设计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共同性内斜视患者35例(3~15岁).方法 1%阿托品眼用凝胶进行散瞳验光前、后分别进行斜视角度、调节性集合/调节(AC/A)、双眼视觉测定,并根据验光结果分为≤+3 D、>+3 D并≤+6 D和>+6 D三个不同屈光度组,对其散瞳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进行分析.主要指标斜视角度(三棱镜度)、AC/A、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觉、近立体视觉.结果 3组患者中斜视角度≤50△和≥55△的患者分布无显著性差异(X2=0.52,P=0.77);14例≤3 D患者中散瞳后的斜视角度无变化者11例(78.57%),斜视角度减小者仅2例(14.29%),而11例>3 D并≤6 D患者和10例>6 D患者中散瞳后斜视角度减小者均为5例(分别为45.46%和50.00%).三组患者中,散瞳前AC/A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X2=4.87,P=0.30).散瞳后各组AC/A均有减小的趋势,变化无显著性筹异(X2=1.89,P=0.75).5例具有不同程度双眼视觉者,其斜视角度均≤20△.结论 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中,低度远视患者散瞳前后斜视角度无明显变化,部分中、高度远视患者散瞳后斜视角度有减小趋势.

  • 斜视矫正术对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

    作者:齐梦;赵博文;周金琼;王京辉;孙省利;付晶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患者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进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91例.方法 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共同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和间歇性外斜视组;按手术时年龄分为≤9岁组和>9岁组.观察术前、术后1、3个月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 同视机双眼视觉三级功能及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91例患者中,术前分别有26.7%、19.4%、11.0%及 41.9%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1个月分别提高至90.1%、64.4%、33.0%及57.1%,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4.8%、79.1%、37.7%及63.9%,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术前,间歇性外斜视组38.1%、29.5%及72.4%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0.01).术后3个月,间歇性外斜视组93.3%、48.6%及87.6%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均<0.05);恒定性外斜视组55.8%的患者具备近立体视功能,共同性内斜视组为14.0%(P<0.001).>9岁组,术前28.1%、21.9%、14.6%及31.3%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3.8%、75.0%、37.5%及58.3%,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斜视矫正术有助于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视觉功能优于其他类型斜视;大龄斜视患者术后也可能获得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

  • 弱视儿童双眼视平衡点的研究

    作者:林楠;卢炜;孙阿莉;阎丽;褚航;张灵阁

    目的 对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平衡点进行评估.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眼位正常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儿童各30例.方法 应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感知觉检查方法对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平衡点进行检测.采用信号点闪烁光和非闪烁光图形刺激,对信号噪声比和信号对比度进行检测.主要指标 动静态信噪比平衡点值及动静态对比度平衡点值.结果 (1)轻、中、重度弱视儿童静态信噪比的平衡点值分别为(6.17±1.548)级、(5.51±1.804)级、(2.08±0.935)级(H=51.526,P<0.001);动态信噪比的平衡点值分别为(6.42±1.334)级、(5.73±1.840)级、(2.34±1.260)级(H=58.453,P<0.001);静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分别为(7.08±2.350)级、(6.44±2.520)级、(3.52±2.365)级(H=26.826,p<0.001);动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分别为(7.40±2.430)级、(7.13±2.554)级、(3.31±2.007)级(H=42.200,P<0.001).(2)轻、中、重度弱视儿童静态信噪比双眼间级别的差值分别为(1.67±1.561)级、(2.20±1.584)级、(4.71±2.312)级(H=20.873,P<0.001);动态信噪比双眼间级别的差值分别为(1.33±1.241)级、(1.90±1.739)级、(4.52±2.293)级(H=26.684,P<0.001);静态对比度双眼间级别的差值分别为(2.67±1.709)级、(2.73±2.651)级、(5.48±3.329)级(H=11.116,P=0.004);动态对比度双眼间级别的差值分别为(2.50±2.080)级、(2.72±2.534)级、(5.00±3.327)级(H=10.396,P=0.006).结论 眼位正位的弱视儿童其信噪比平衡点值及对比度平衡点值均存在异常,弱视程度越深,异常越严重.动静态信噪比及动静态对比度在双眼间级别的差值随弱视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 儿童双眼视觉竞争平衡点正常值研究

    作者:赵国宏;付晶;王京辉;成娟娟;卢炜;阎丽;刘俊

    目的 了解正常视力儿童和屈光不正弱视儿童双眼视觉竞争平衡点的正常值.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97例正常视力儿童和6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方法 应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感知觉检查方法检查双眼视觉竞争平衡点值,通过双眼对比敏感度和信噪比检查的级别来确定平衡点,包括静态检查和增加闪烁刺激的动态检查.主要指标 动静态信噪比平衡点值及动静态对比度平衡点值.结果 正常视力儿童静态信噪比平衡点值为(7.44±0.052)级(95%CI:7.34~7.55级),动态信噪比的平衡点值为(7.50±0.048)级(95%CI:7.41~7.60级);静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为(8.46±0.085)级(95%CI:8.29~8.63级),动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为(8.57±0.089)级(95%CI:8.40~8.75级).屈光不正弱视儿童静态信噪比的平衡点值为(5.48±0.186)级(95%CI:5.47~6.21级),动态信噪比的平衡点值为(6.16±0.177)级(95%CI:5.81~6.52级);静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为(7.24±0.244)级(95%CI:6.76~7.73级),动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为(7.52±0.239)级(95%CI:7.05~8.00级).弱视患儿平衡点值均低于正常视力儿童(P均<0.001).正常视力儿童动静态信噪比及动静态对比度双眼间级别差值<1,而屈光不正弱视儿童≥2.结论 儿童信噪比平衡点值≥7级,对比度平衡点值≥8级可为临床正常值判断参考范围.弱视患儿的信噪比平衡点值、对比度平衡点值均低于正常儿童,双眼间级别差值高于正常视力儿童.

  •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LASIK术后双眼视功能评估

    作者:杨亮;胡琦;康杨;黄磊;王珂萌

    目的 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探讨LASIK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对三级视功能的影响,从双眼视觉的变化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6例(72眼)行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屈光参差≥2.50 D).方法 对36例行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进行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和同视机双眼视功能的检测,并对双眼视功能的变化进行随访研究.主要指标手术前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结果 术前72眼的裸跟视力在0.01-0.2之间,术后3个月时均达到1.0.双跟屈光参差由术前的(5.01±1.96)D( 2.50~9.00 D),降低到术后3个月的( 0.28±0.22 )D(0.00~0.75 D).手术前后的屈光参差度的改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6例屈光参差量≥2.50 D且≤6.00 D的高度屈光参差者术前戴框架眼镜下近立体视正常的12例,术后3个月增至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屈光参差量>6.0D的重度屈光参差者手术前后均没有正常近立体视.术前戴框架眼镜下三级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正常的分别为33例、18例、13例,LASIK术后3个月三级视功能正常的分别为34例、33例、23例,手术后获得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者较术前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LASIK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不仅可提高患者裸眼视力,而且可通过减小患者双眼间的屈光差异,增加双眼物像的融合,改善立体视功能.

  • 儿童连续性内斜视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探讨

    作者:曹文红;吴倩;于刚;樊云葳;崔燕辉

    目的 探讨儿童连续性内斜视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儿童医院22例连续性内斜视患者,均有外斜视手术矫正病史,术后继发内斜视持续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平均年龄(7.2±2.1)岁(4~11岁).方法 依据眼球外转有无受限、远近斜视角的差别和牵拉试验选择术式.所有术式均联合调整缝线技术.临床治愈标准为末次复诊眼位在+10~-10三棱镜度(PD),眼球运动无受限,代偿头位消失.术后随访平均(16.1±5.3)个月.主要指标 术前、术后的远近斜视角、眼球运动、代偿头位、双眼立体视功能.结果 手术前8例患者斜视角在+30 PD以内、外转有受限,行单纯外直肌复位术;3例斜视角+30~+40 PD、外转有受限,行外直肌前徙或部分截除联合复位术,5例斜视角>+40 PD、外转受限,行外直肌复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6例斜视角在+30 PD以内、外转无受限,行单纯内直肌后徙术.术后第2天行缝线调整5例(22.7%).后随访时眼位平均(-3.5±-6.4)PD,所有病例眼球运动无受限,术后远期斜视度在±10 PD之内者19例(86.4%).双眼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觉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 连续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有效.眼球外转受限首选外直肌复位术.术后眼位改善显著,双眼融合立体视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调整缝线技术可降低再次手术的几率.

  • 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后双眼视觉的远期效果观察

    作者:黄静;周跃华;刘爱珍;华琳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对视功能的远期影响,从双眼视觉方面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两眼屈光参差≥2.50D)患者30例(57眼).方法 应用VISXSTAR-S4型准分子激光机行LASIK手术,随访24~44个月,平均(31.1±6.2)个月.主要指标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SCVA)以及双眼视功能.结果 术后2年时的裸眼视力达到0.8以上者54眼(94.74%).手术后双眼屈光参差度数(0.69±0.77 D)较手术前(5.17±2.50 D)明显降低(P=0.041).手术前、后存在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者分别为24例、29例(P=0.059),8例、29例(P=0.000),1例、16例(p=0.000).术前戴框架眼镜矫正与LASIK手术后比较,近立体视正常者分别为4例、11例,近立体视异常者分别为15例、15例,立体视缺失者分别为11例、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远期疗效稳定,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对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也有促进作用.

  • 角膜塑形镜矫正单眼近视对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作者:牛燕;姬娜;蒋玲玲;李宁;贾松

    目的 观察单眼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近立体视功能.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苏州市眼视光医院在2009年10月到2011年12月期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23例单眼近视患者,平均年龄(12.28±2.41)岁(8~17岁).患眼平均屈光度(-2.71±1.09)D(-1.25~-4.875 D).方法 配戴前检查佳矫正对数视力,戴框架眼镜矫正后近立体视功能(Titmus立体视图),并于配戴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上述检查.主要指标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及框架眼镜矫正后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配戴前平均裸眼视力4.26±0.23,佳矫正视力5.02±0.07;配戴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分别为:4.97±0.07、5.03±0.08、5.05±0.06;配戴后1周裸眼视力较配戴前佳矫正视力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配戴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与配戴前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0.090).单眼近视程度与近立体视呈负相关,近视度数越高,近立体视功能越差(γ2=0.726,P=0.000).配戴前9例(39%)患者有中心凹立体视;异常立体视者14例(61%),其中8例黄斑立体视,4例周边立体视,2例立体盲.配戴后1周中心凹立体视者10例(43%),与配戴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00).配戴1个月后中心凹立体视者13例(57%),与配戴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8);配戴3个月后中心凹立体视者17例(74%),与配戴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3个月的多数单眼近视患者在提高裸眼视力的同时可获得近立体视.

  • 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脱抑制治疗的初步观察

    作者:卢炜;成娟娟

    目的探讨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应用增视能软件脱抑制治疗的临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55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方法应用增视能软件术前术后进行脱抑制治疗,应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主要指标术前术后脱抑制患者所占的百分比.结果术前成功脱抑制者46例(83.6%);术后经脱抑制治疗,同视机检查获得双眼视功能者52例(94.5%).术前脱抑制治疗后主、客观斜视角不等者占83.0%;术后脱抑制治疗后主、客观斜视角不等者占29.4%.术前术后脱抑制训练后均无复视出现.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前术后脱抑制治疗有效.术前脱抑制治疗后用同视机可查到潜在的知觉融合及运动融合功能,可预测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后正位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林楠;卢炜;王京辉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正位的代偿头位、Bielschowsky征及双眼视觉的恢复规律.方法:对36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经手术治疗后,眼位达正位者(原在位垂直斜视度≤5△)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术前36例中,伴代偿头位26例,术后代偿头位消失14例(53.8%),好转12例(46.2%),头位消失时间为术后1天至术后3个月,平均33.8天.②术后Bielschowsky征阴性25例(69.4%),阳性11例(30.6%).③术前存在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者分别为7例(19.4%),6例(16.7%),3例(8.3%),1例(2.8%);术后存在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者分别为31例(86.1%),29例(80.6%),22例(61.1%),10例(27.8%).结论:①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代偿头位者仅部分有双眼视功能.②评判术后代偿头位消失与否,至少应观察1个月以上.③Bielschowsky征阴性不应作为评判上斜肌麻痹治愈的绝对标准.

  • 斜视弱视患者的双眼视觉状况及其矫治

    作者:卢炜

    本文在复习正常双眼视觉的概念及检查双眼视觉的常用方法和双眼视觉正常范围的基础上,介绍了单眼深度感知和双眼立体视觉近年来神经生理学及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进展,即单眼深度线索和双眼深度线索获得的深度感知在顶叶皮层的CIP区(顶尾侧)被整合,强调了单眼及双眼均可感知立体视觉.重点阐述斜视、弱视患者双眼单视及双眼立体视觉受到损害的状况,以及应用脱抑制训练、融合训练、立体视训练等方法矫治双眼视觉缺陷的结果.

  • 重视功能性双眼视觉异常的临床研究

    作者:吕帆

    功能性双眼视觉异常的患病率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而升高,它直接影响阅读等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对此的医治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相关的临床研究和诊治工作相对滞后.我们应充分认识与了解功能性双眼视觉异常,对其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建立科学的诊断标准和有效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 双眼视觉 调节 辐辏
  • 双眼视觉与其神经机制的探讨

    作者:卢炜

    斜视弱视治疗前后的双眼视觉现象均有神经解剖生理学、心理物理学基础,其相互关联并印证.在注视方向的视界圆内,视网膜对应分为两个区,即双眼黄斑对应区和右眼颞侧视网膜与左眼鼻侧视网膜对应区,右眼的鼻侧视网膜与左眼颞侧视网膜对应区.这两个区域又分别对应传入的小细胞通路和大细胞通路.小细胞通路主要处理形觉、色觉和精细立体视觉,大细胞通路处理运动和空间信息及粗的局部立体视觉.加深和梳理这些相互连接有利于对双眼视觉的理解和进一步探讨.

  •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双眼视觉观察

    作者:马琳;徐惠民;黄蔚茹

    目的 了解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双眼视觉的情况.方法 对90例98眼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月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觉三级功能,查立体视锐值及近距离立体视锐值.结果 人工晶状体术后1月有84.4%的患者有双眼单视功能,其中80%的患者有融合功能,73.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并且有32.2%的患者获得了正常的立体视锐值.术后视力恢复得越好,双眼视三级功能恢复也越好,立体视锐值也越小;双眼视力差越大,立体视锐值也越大.结论 人工晶状体的植入不仅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力,而且还能恢复良好的双眼视觉.

116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