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氯胺酮全麻下儿童斜视手术发生眼心反射原因分析

    作者:杨文华;崔瑞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分级ASA Ⅰ级的斜视矫正术患儿60例(114眼),男38例,女22例,年龄2~11岁.术前心电图检查正常,其他系统均正常.其中共同性内斜视26例,共同性外斜视22例,垂直分离性斜视3例,麻痹性斜视9例.1.2 方法麻醉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针0.01~0.02 mg/kg,开设静脉通路,静脉注射氯胺酮1~ 2 mg/kg、阿托品0.01 mg/kg.麻醉维持:每隔30 min静脉注射氯胺酮1 mg/kg,鼻导管吸氧,不作气管内插管.手术期间所有患儿的SpO2均在98%~100%之间.记录麻醉前后、牵拉眼外肌前及牵拉时的心率,以手术牵拉肌肉过程中的低心率为牵拉时心率,以牵拉眼外肌时心率减慢10%以上为眼心反射阳性.

  • 健康教育对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训练的影响

    作者:谢春红

    我科2002-08~2004-08对共同性斜视住院患儿开展系统性、针对性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了训练效果,现总结如下.

  • 黄斑转位术后旋转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遐;赵堪兴

    黄斑转位术是临床上针对黄斑区病变的新的手术治疗方法.它可以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中心视力,但也带来一些并发症,如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旋转斜视.针对后者有人采用同期或二期斜视手术消除患者术后出现的视物倾斜和复视症状.本文就黄斑转位术后继发旋转斜视的过程和手术治疗效果作一综述.

  • 3 124例各类斜视手术的分布调查

    作者:卢炜

    目的:了解临床各类斜视手术的分布情况,以掌握常见斜视手术分布数据.方法:连续3年3 124例斜视手术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共同性斜视的手术2 629例占84.2%.麻痹性斜视的手术495例占15.8%.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1 779例占67.7%.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手术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量占第一位.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手术中外直肌麻痹手术量占第一位.结论:常见的斜视手术是共同性斜视.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量大.

    关键词: 斜视/外科学
  • 6例分离性垂直性斜视临床报告

    作者:梁敦;胡春生;何伟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简称DVD)的临床特点、病因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例DVD病例.结果:临床特点:DVD不同于一般的上斜视,因为DVD的上斜并非总是交替的,往往只有上隐斜,而不存在下斜视.DVD为双眼交替遮盖时,被遮盖眼呈上斜状态,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当对侧眼注视时,无论那只眼都向上运动,处于高位,而且还有单眼外旋运动.所以,目前选用Bielschowsky提出的名称即:DVD,而不用交替性上斜视、遮盖性上斜视等名称.DVD可与任何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本文6例,合并外斜视3例,伴有双眼下斜肌亢进1例.术后随诊6~24个月,其中5例病人术后角膜映光均正位,1例病人在第一眼位无明显上斜现象.仅在遮盖一眼时出现轻度上斜,因上斜度不大未再手术.结论:当DVD病人上斜明显影响外观时应行手术治疗.

    关键词: 斜视/外科学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后正位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林楠;卢炜;王京辉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正位的代偿头位、Bielschowsky征及双眼视觉的恢复规律.方法:对36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经手术治疗后,眼位达正位者(原在位垂直斜视度≤5△)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术前36例中,伴代偿头位26例,术后代偿头位消失14例(53.8%),好转12例(46.2%),头位消失时间为术后1天至术后3个月,平均33.8天.②术后Bielschowsky征阴性25例(69.4%),阳性11例(30.6%).③术前存在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者分别为7例(19.4%),6例(16.7%),3例(8.3%),1例(2.8%);术后存在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者分别为31例(86.1%),29例(80.6%),22例(61.1%),10例(27.8%).结论:①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代偿头位者仅部分有双眼视功能.②评判术后代偿头位消失与否,至少应观察1个月以上.③Bielschowsky征阴性不应作为评判上斜肌麻痹治愈的绝对标准.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斜视度分布的调查

    作者:卢炜

    目的:了解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斜视度的分布状况,掌握手术设计的规律.方法:对209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斜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只有垂直斜视者占30.1%,同时伴有水平斜视者占69.4%.(2)垂直斜视度≤15△占40.7%.(3)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者仅占6.2%.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设计以存在的原在位斜视度为参考依据,不以注视眼别为设计依据.

  • 斜视手术中遇到的困难及处理对策

    作者:麦光焕;钟华红

    斜视手术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手术中观察仍矫正不足或过度矫正,钩不到下斜肌或上斜肌,手术眼睑裂变大或变小等.手术者必须镇定思考,冷静分析,才能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本文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提出几种可选择的解决方法.

  •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手术矫治

    作者:徐国峰;郭新;李兴德;曲林霞;宋坤英;张晓红;马惠芝

    目的: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手术矫治方法。方法:根据中间带所处的位置、斜视性质与主导眼的关系,设计了八种类型的手术方法,并对资料完整的29例合并水平斜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主导眼原在位视力均提高二行以上,视力≥0.8者达48.3%。双眼正前方眼球无震颤或很轻微,头位消除,外观满意24例,占82.8%。术后眼位映光基本正位,在±5°以内26例,占89.6%。部分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对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按两大类八型设计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 脑电双频指数在小儿斜视手术可唤醒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蒋耀光;周曲;彭俊敏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 )监测在小儿斜视手术可唤醒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斜视患儿8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给患儿行可唤醒麻醉,BIS组根据BIS值调整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输注速度,对照组根据麻醉师经验、临床体征(如血压,HR ,肢动)调整丙泊酚、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记录麻醉诱导前(T1)、牵拉眼肌时(T2)、唤醒前(T3)、唤醒成功时(T4)、手术结束时(T5)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唤醒时间(从停用镇静药至唤醒成功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不自主体动、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各时点MAP、HR和SpO2均在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BIS组患儿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减少,唤醒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缩短;与BIS组比较,对照组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发生率高(P <0.05),但两组不自主体动、术中知晓、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斜视手术中BIS监测指导可精确控制麻醉深度,术中唤醒快,减少麻醉药用量和麻醉并发症。

  • 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术疗效比较

    作者:王立洋;缪怡

    目的:观察并比较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术的麻醉效果和麻醉拔管期清醒程度、躁动程度.方法:选择行择期斜视矫正术的患儿60例,ASA I级,年龄2~9岁,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时,瑞芬太尼组静注瑞芬太尼1.5μg/kg,舒芬太尼组静注舒芬太尼0.3μg/kg,随后静注丙泊酚1mg/kg、维库溴铵0.08mg/kg,行气管内插管,持续泵注丙泊酚5mg/(kg·h),瑞芬太尼组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h),舒芬太尼组则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记录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评价麻醉效果.观察并记录拔管时、拔管后5min、拔管后15min、插管后30min清醒程度、躁动程度.结果: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及麻醉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儿麻醉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瑞芬太尼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较舒芬太尼组短;拔管时、拔管后5min、拔管后15min瑞芬太尼组患儿躁动评分较舒芬太尼组高、清醒评分较舒芬太尼组低,拔管后30min两组躁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瑞芬太尼组清醒评分较舒芬太尼组仍低.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术的麻醉,麻醉效果较好,苏醒较快,但麻醉拔管期躁动较舒芬太尼组严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