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梁衍麟

    目的 观察部分调节性斜视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全部患者均给予1%阿托品散瞳验光预配镜,矫正6个月以上,术前给予全面检查,并对症给予手术治疗.结果 给予全部患者术后24个月随访,患者有效率为88.95%.对双眼视功能建立情况进行观察发现,术前有双眼视功能者29例,16例无双视功能者经手术治疗及同视机训练后,11例获得双眼单视.结论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在给予充分散瞳验光,并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待眼位稳定后给予对症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矫正眼位,促进双眼单视的建立,改善患者的容貌,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探讨

    作者:刘小林;曹晓燕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量.方法 对3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与调节因素无关的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结果 35例中,眼位矫正满意32例占91.43%,良好3例占8.57%;功能治愈有立体视19例占54.29%.结论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其由解剖因素所致的斜视需手术矫正.当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恢复正位时,可尽早手术矫治其残存的内斜度,手术量按裸眼与戴镜平均斜视度设计,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内斜仍需配镜矫正.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量

    作者:楼继先;曹永葆;徐洁慧;严学军;葛章强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量及方法.方法对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09例分成两组:治疗组61例,以平均斜视角或偏向于裸眼斜视角制定矫正斜视手术量;对照组48例,以戴镜后斜视角制定矫正斜视手术量.两组术前术后均作了同样的相关检查.结果治疗组矫正良好者55例(90.16%),部分矫正6例(9.84%).对照组矫正良好者25例(52.08%),部分矫正者23例(47.92%).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量宜按照平均斜视角或偏向于裸眼斜视角制定.

  • 72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分析

    作者:冯建辉;贾新国;付青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与手术量. 方法观察72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前眼位、双眼三级视功能情况、手术量、术后眼位及双眼三级视功能情况. 结果72例中,61例术后正位(≤±8△),正位率84.72%,52例术后获得立体视,占72.2%.发病越早,术前病程越长,术后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结论 当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手术量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决定.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殷小龙;鲁纯葆;彭小维;毛欢文;余茜;邓燕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总结117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结果术后治愈率为88%,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占71.8%.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诊治,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使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及双眼单视功能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郭长梅;王雨生;王为农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照戴镜后残余斜视度设计。观察术后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改变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48例(85.72%)戴镜正位(斜视角-8△~+8△),欠矫(戴镜斜视角>+8△)6例(10.71%),2例(3.57%)过矫(戴镜斜视角>-8△)。末次随访时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检查,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非参数检验分析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与发病年龄(P=0.02)、斜视发病至手术时间(P=0.003)、术后正位率(P=0.008)三项密切相关。结论当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后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术后仍需戴镜。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郎卫华;徐深;安铭辉;董杰;张朋利;孙则红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本文报告16例患者的手术治疗.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58例手术分析

    作者:张新潍;丁丽霞;赵凤娥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8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治愈率为81.0%,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占79.3%.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完全矫正屈光不正,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争取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矫正与立体视觉

    作者:周志惠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调节性内斜视范畴,此类斜视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远视、弱视、异常视网膜对应及旁中心注视,给予正球镜矫正后,斜度减少,但不能完全消失,视远视近均有内斜,斜度比较稳定,非调节因素引起的斜视需手术矫正[1,2].但是,在手术时机选择问题上,各家意见不一[3-5].本文观察了78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觉建立情况,分析了各种因素对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的立体视觉建立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

  • “加大手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作者:郎卫华;徐深;安铭辉;董杰;张朋利;安众军;曲红

    我们自1997~1999年采用Wright设计的“加大手术”方法,对29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减少了“标准手术”的高欠矫率.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29例,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龄4~12岁,平均7.33岁;发病年龄,2岁以内18例,2.5~6岁11例,平均2.34岁;就诊年龄3~7岁;手术年龄4~12岁.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视觉

    作者:曾思明;赖云珍;陈琦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共同性内斜视,此类斜视患者一般均有较大度数的内斜视,并有不同程度的远视.配戴矫正眼镜后,内斜度可以减轻但仍不能正位.非调节成分引起的斜视需行手术治疗,我们通过配镜和手术两种方法矫正治疗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65例,并进行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观察,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屈光矫正后残余内斜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虹;李桥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足镜矫正后残余内斜视角大小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足镜屈光矫正,残余内斜视角≥﹢10△的患者59例,分成残余内斜视角>﹢30△组31例,≤﹢30△组28例,检查和比较两组的双眼单视功能。结果残余内斜视角>﹢30△组同视机Ⅰ、Ⅱ级功能不能建立分别为28例(90%)、29例(94%),Ⅲ级均不能建立;23例(74%) Titmus 检查>400〞。残余内斜视角≤﹢30△组同视机Ⅰ、Ⅱ功能均不能建立6例(21%),无Ⅲ级功能19例(67%);7例(25%) Titmus 检查>400〞。两组各级双眼单视功能建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足镜矫正后残余内斜视角越大双眼单视功能越差。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研究

    作者:胡翠月;杨一涛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量及方法.方法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患者100例,均为戴镜治疗6个月或以上仍残留斜视角,且非调节部分斜视角大于10△的患者.将其分成2组,治疗组50例以平均斜视角计算矫正斜视手术量,对照组50例以戴镜后斜视角计算矫正斜视手术量.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双眼正位46例(92%),欠矫4例(8%).对照组双眼正位30例(60%),欠矫20例(40%).结论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在戴全矫眼镜6个月以上再考虑手术,手术量应按照平均斜视角确定.

  • 探讨压贴三棱镜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中的 应用及效果

    作者:舒秀梅

    目的 探讨压贴三棱镜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6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对其进行压贴三棱镜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配镜成功率是96.7%;垂直斜视度、水平斜视度:佩戴前的远比佩戴后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以下(包括6岁)组的视功能改善情况远比6岁以上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压贴三棱镜可有效改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的视功能,矫正斜视度数,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

    作者:周丽君;王怡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与手术量.方法 观察89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的眼位、手术量及双眼术前及术后三级视功能情况.结果 89例中,78例术后正位(正位率87.6%),38例术后获得立体视.结论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手术量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决定.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及视功能改变

    作者:马清敏;范桂敏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指内斜视戴完全矫正眼镜观察3个月后,内斜程度虽有所改善,但注视远距离物体时,仍残留10△以上的内斜.多见于11岁以下的儿童,大多伴有远视性屈光不正,尤以中度远视为多、屈光参差、弱视等,而眼外肌解剖结构的异常、神经反射及遗传因素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王斗;杨丽英;刘和村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由于眼外肌不平衡和调节/集合不平衡双重机制诱发的.给予正球镜矫正后,斜视角减少,但不能完全消失,残余的斜视需手术解决.现将79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病例报告如下.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后远期疗效的观察

    作者:李辉;许江涛

    目的 了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功能治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利于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1992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进行斜视矫正手术、随访2年以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55例纳入研究.使用同视机、同视机专用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及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对其进行双眼视觉三级功能和远、近距离定量立体视觉的检测.结果 平均发病年龄是(2.25±1.24)岁,平均手术年龄是(6.15±2.22)岁,平均随访时间(4.81±2.50)年,平均末次随访年龄是(10.96±3.16)岁.末次随访时,55例戴镜平均佳矫正视力:右眼(1.06±0.23);左眼(1.05±0.25).术后有51例(92.73%,51/55)保持眼正位,4例(7.27%,4/55)出现继发性外斜视行二次手术后获得正位.末次随访有52例(94.54%,52/55)有Ⅲ级双眼视功能,3例有Ⅱ级视功能.49例(89.09%,49/55)获得不同程度的远距离定量立体视,其中7例(12.73%,7/55)获得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立体视锐度≤60”).有38例(69.09%,38/55)获得不同程度的近距离定量立体视,其中4例(7.27%,4/55)获得近距离中心凹立体视(立体视锐度≤60”).术后远立体视锐度的秒弧与随访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36,P<0.05).结论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矫正眼位后远期功能治愈情况良好,远立体视恢复优于近立体视,但仅有少部分例能获得中心凹立体视.随术后随访期限延长,定量立体视觉逐渐敏锐,因而在学龄前期尽早手术矫正眼位,为患者争取充裕的双眼视觉发育时间,对术后获得敏锐的立体视觉至关重要.

  •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薛华;王艳青

    我们对62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总结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3~38岁,发病年龄<1岁者28例,平均发病年龄2.57岁.3岁前发病占69.35%,5岁前发病占85.4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7例,非调节性内斜视55例.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后弱视复发的治疗

    作者:魏勇;李宇

    目的探讨遮盖法、远距离压抑疗法对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弱视复发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术前诊断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后弱视复发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遮盖法及压抑主眼看远行弱视治疗,观察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的视力及眼位.结果遮盖法与压抑主眼看远相比,视力提高在3个月及6个月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1年差异无显著性(P>0.05).眼位变化在3个月及6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1年差异较明显(P<0.05).结论遮盖法与压抑主眼看远相比视力恢复快,但遮盖时间过长,部分患儿出现斜视度增加;压抑主眼看远,弱视的治疗时间长,但眼位较为稳定.对于术后两眼屈光参差不大、轻度弱视的患儿,可选择遮盖法,使治疗时间缩短;而对于术后两眼屈光参差较大、中度弱视的患儿,可选择压抑主眼看远,眼位更为稳定.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