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牵抖类手法复位机理探讨

    作者:李松明;孙晓天

    寰枢关节指的是第一颈椎寰椎与第二颈椎枢椎之间连结的总称,主要包括三个独立的关节,其中,一个寰枢正中关节和两个寰枢外侧关节。寰枢关节脱位是颈椎上比较常见的损伤,指的是受到各种原因给寰枢关节的解剖关系产生影响,使寰枢关节解剖关系出现异常变化,进而对相应的神经、血管以及肌肉等产生刺激或者牵引,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头晕、颈部疼痛、四肢麻木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在1968年,寰枢关节被Wortzman真正命名为“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和固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和固定的发病率在不断提高。对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者诊断主要采用影像学诊断,其主要临床诊断依据为齿突与寰椎两侧块之间的距离不等、寰椎左右两侧块之间大小不对称以及左右外侧之间的关节隙影不对称等。

  • CT、MR对枕寰枢关节周围韧带与寰枢关节脱位的诊断价值

    作者:何启辉

    枕寰枢关节的韧带较多,而且结构比较复杂,外力损伤可导致枕寰枢椎骨折和脱位,在损伤后的诊断是脊柱外科的重点.骨性结构异常利用CT诊断价值明显,MR可以将小脑、脊柱和脑干内部改变清晰显示出来,能够提供多种参数.另外MR能够多平面成像,对软组织具有比较高的分辨率,能够精确的诊断复杂的关节紊乱及骨、软组织和韧带的损伤,对于临床上的指导意义较大.

  • 螺旋CT对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余勇;田强

    目的:探究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者接受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85例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8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人员均接受螺旋CT扫描,对其扫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寰齿前间隙以及动力位寰齿前间隙明显大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两组患者的寰齿后间隙以及寰齿侧间隙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螺旋CT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特异性为100.00%,灵敏度为94.12%.结论: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者接受螺旋CT进行检查,可以较好地反映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具体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 成人外伤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多排螺旋CT诊断

    作者:李厚成

    目的:探讨成人外伤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多排螺旋CT表现,提高多排螺旋CT在诊断成人外伤性寰枢关节半脱位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来48例外伤性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表现,结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后处理方式,再进行归类统计.结果:寰枢关节半脱位主要有4种方式:①前后脱位;②侧方脱位;③旋转脱位;④复合脱位.结论:熟悉寰枢关节的解剖结构,扫描时采用标准体位,在多排螺旋CT上均可对成人外伤性寰枢关节半脱位做出正确的诊断.

  • 颈后路钢丝固定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

    作者:梅伟;陈长安;宋建华;杨勇;王春丽;杜良杰

    寰枢关节脱位是上颈椎常见的损伤,若未经及时治疗,其脱位程度常进行性加重,导致脊髓高位受压而危机生命.由于其潜在的危险性大,应积极治疗.自1939年Gallie报告了后路钢丝法行寰枢椎融合术治疗上颈椎失稳症以来,其方法被广泛应用[1].我科自1993年3月至2000年7月,采用颈后路钢丝固定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2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分析如下.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脱位
  • 外伤性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春枝;王江华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常常因合伴其他严重损伤而被掩盖,或者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而被漏诊.我院自1990~1997年共收治该病2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15~50岁.病程0.5小时~1个月.其中合并头颅损伤10例,胸部损伤5例,腹部损伤2例.

  • 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瘀阻相关性研究

    作者:谭明生;李显;张恩忠;移平;杨峰;唐向盛;陶睿锋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对113例(男65例,女48例;年龄8~64岁,平均42.6岁)寰枢椎脱位患者按TOI分型分为T1、T2、O、I4组,并给予外科治疗,主要包括牵引、手术复位融合固定.分别对比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脊髓有效空间)、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结果:T1、T2、O、I组患者寰椎平面SAC术前分别为(13.34±3.21)、(10.43±2.42)、(7.89±3.14)、(10.50±0.71)mm,末次随访分别为(16.02±1.42)、(15.34±1.87)、(14.49±1.58)、(12.50±0.71)mm;督脉经络瘀阻证候积分术前分别为(8.37±1.87)、(6.87±1.35)、(5.17±1.13)、(7.50±0.71),末次随访分别为(10.59±0.94)、(10.25±1.01)、(8.41±1.31)、(9.0±0);JOA、N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采用TOI外科分型治疗寰枢椎脱位,在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也有效地缓解督脉经络瘀阻的症状,表明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

  •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失稳

    作者:左春光;刘夏君;王新虎;王建顺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10年3月对收治的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治疗,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8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7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0.3)分.术前完善颈椎X线(包括动力位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CT轴位片上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点、置入角度及钉道长度等数据进行测量,并行颅骨牵引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直视下完成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复位和植骨融合,植骨块被向后预弯的横联紧紧卡压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棘突之间.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128枚,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0.2)分,平均改善率为86.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 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治疗

    作者:袁绍辉;高忠礼;李英普

    寰枢椎不稳系指由于先天性异常、外伤及炎症等引起的寰枢椎正常生理结构被破坏,而导致其椎间关节和连接的韧带功能异常,常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疾病.

  • 后路钛缆与钢丝内固定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临床对照试验

    作者:曹锡文;刘文和;胡伟文;李杨;陈鹏;郭志文;王福剑

    目的:探讨后路钛缆与钢丝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63例15岁以下寰枢椎不稳患者,男38例,女25例.分别行后路钛缆固定(32例),钢丝内固定(31例),均采用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性融合时间、术后骨性融合病例数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钢丝固定组(110±35.6)min,钛缆固定组(70±25.4)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5 4,P<0.05).手术出血量:钢丝固定组(160±55.8)ml,钛缆固定组(120±35.3)m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5 7,P<0.05).6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12.9个月,平均6.1个月.术后骨性融合时间:钢丝固定组(3.8±0.3)个月,钛缆固定组(3.1±0.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14 4,P>0.05).钢丝固定患者中钢丝断裂4例,钢丝松脱2例,25例获骨性融合;钛缆固定患者中钛缆松脱1例,31例获骨性融合,未发生钛缆断裂、脊髓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骨性融合病例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9 4,P<0.05).按疗效评定标准,钛缆固定组,优21例,良10例,可1例,差0例;钢丝固定组,优14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134 2,P<0.05).结论:钛缆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后路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一种更为理想的方法.

  • 寰枢椎不稳定的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常保国;徐朝建;宋洁富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定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2例;年龄18~54岁,平均33岁.寰椎前弓骨折伴横韧带断裂5例,齿状突骨折7例,Hangman骨折6例,枕、寰枢椎发育异常10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所有患者均有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中18例有高位颈脊髓病或脊髓损伤的症状及体征.手术方法:单纯改良Magerl术7例,齿状突中空螺钉内固定6例,前路C2,3间盘切除、植骨Zephir钛板内固定4例,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2例,前路经口咽松解复位加改良Magerl术4例、加后路寰枢侧块钉板固定3例,经枢椎椎弓根的枕颈融合术3例.结果:平均随访17.2个月(11~38 个月),29例均达解剖复位,均获骨性融合或愈合.对其中18例术前有脊髓损害患者采用Odom标准评估疗效:优9例,良7例,可2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损伤和切口感染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准确判断造成寰枢椎不稳定的因素,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人工寰齿关节设计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作者:胡勇;杨述华;谢辉;徐荣明;阮永平

    目的:通过解剖和X线观察,测量国人寰齿关节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能替代寰齿关节功能的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数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32套正常成年人寰齿关节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前弓下缘与C2上关节面前缘间距、枢椎侧块内缘与齿状突外缘间距、寰椎前结节厚度和高度、寰椎侧块中点高度和长度、寰椎侧块宽度、齿状突高度、齿状突横径和前后径、齿状突后倾角和齿面角等23项内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研制人工寰齿关节提供形态学参数范围.据此设计仿生人工寰齿关节,在3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模拟人工寰齿关节置入手术.结果:测得寰椎前弓宽度平均为(20.45±1.53)mm,前弓下缘与C2上关节面前缘间距平均为(2.12±1.22)mm,枢椎侧块内缘与齿状突外缘间距平均(2.51±2.18)mm,寰椎前结节厚度和高度分别平均为(9.43±1.93)mm和(10.23±1.32)mm,寰椎侧块中点高度和宽度分别平均(13.68±1.38)mm和(12.98±1.52)mm,齿状突高度平均为(15.25±2.11)mm,齿状突横径和前后径平均分别为(9.69±1.38)mm和(11.26±1.02)mm,齿状突后倾角平均为(12.23±4.27)°、齿面角平均为(65.48±2.17)°.人工关节由寰椎部件、枢椎部件和配件构成.模拟手术中无椎动脉损伤和假体压迫脊髓.结论: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可行性技术.为了安放牢固、操作方便、保持运动功能以及避免副损伤,各部件参数有一定的选取范围.

  • 儿童寰枢椎旋转移位17例治疗分析

    作者:仝允辉;万富安

    儿童寰枢椎旋转移位在儿童上颈椎损伤中为常见,上感、颈部炎症、轻微外伤均可致病.早期准确的诊断,及时得当的治疗相当重要,否则易发生上颈椎不稳,不仅使高位颈脊髓处于危险状态,而且长期斜颈可致使颜面发育不对称等[1].我院自1995年7月-1998年12月收治儿童寰枢椎旋转移位17例,以枕颌带牵引,配合手法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寰枢关节多层螺旋CT旋转功能位影像学观测

    作者:田曼曼;林敏;钱琦;姜黄维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正常寰枢关节在多层螺旋CT中立位及旋转功能位的各种影像征象,为临床准确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提供量化标准.方法:对51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中立位、左右尽力旋转位扫描,观察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突侧块间隙(lateral atlanta-dental space,LADS),齿突侧块间距差值(VBLADS)及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rotating angle of atlas on dentate,RAAD),分析比较各影像表现及解剖学特点.将51例正常志愿者分为年龄<45岁及年龄≥45岁两组,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VBLADS及RAAD的变化及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1例正常志愿者通过三维重建软件显示中立位寰枢外侧关节基本对称,齿突侧块间隙不对称者40例,占78.4%.中立位齿突偏移角度范围为(3.22±0.89)°,尽力旋转位寰枢椎(atlanto-axial joint)外侧关节面呈旋转性关节面移位,相对旋转角度范围为(33.85±2.79)°.通过配对资料相关性分析得出在一定范围内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与VBLADS无相关性.<45岁及≥45岁尽力旋转位时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旋转功能位能清楚显示寰枢区的解剖结构及旋转功能,为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提供理论依据.

  • 寰枢椎旋转半脱位29例康复治疗体会

    作者:苏江宁;赵晓勇;梁树军;李旭明

    寰枢椎旋转半脱位(atlanto axial rotatory subluxation,AARS)是一种多发于儿童、也发生于成年人的疾病.1998年至2003年共收治29例,报告如下.

  • CT三维成像观察正常寰枢关节功能位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段少银;叶锋;康江河

    目的:利用CT三维成像观察正常寰枢关节功能位的解剖结构,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探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3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中立位寰枢关节三维成像,其中21例加旋转位.三维重建方法以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 display,SSD)为主,辅以多层面重建法(mutiplanar reformatting,MPR)、大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MIP)、容积重建法(volume rendering,VR).分析、比较其图像表现及解剖学特点.结果:53例中立位三维图像显示寰枢外侧上、下关节面基本对齐,寰齿关节间隙为1.0~3.3 mm;齿突侧距不对称24例,占45.28%.21例旋转位显示寰枢外侧上、下关节面呈旋转性关节面移位,移位宽度为5.76~8.18 mm,关节面吻合面积缩小约1/2~2/3,寰齿关节间隙大小无变化.齿突侧距对称者齿突偏向旋转侧,不对称者齿突偏移程度减轻或无改变.结论:CT三维成像能清楚显示寰枢关节功能位的解剖结构.观察到的功能位寰枢关节变化规律,为诊断及治疗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三维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亮;权正学;唐永莉

    目的:评价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三维稳定性.方法:16具成人标本(C0-C3),对每一标本 分别测定完整状态(第1组)、齿状突Ⅱ型骨折(第2组)、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Maged技术)(第3组)、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第4组)4种状态下的三维运动范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组与其他3组、2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与后路Maged螺钉内固定均能显著减少寰枢关节各方向运动范围,两种固定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与后路Magerl螺钉内固定术相当,为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术选择.

  • 几种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方式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斌;何姗;林仲可;吕荣坤

    目的:对寰枢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实验模型的4种后路内固定方式下的三维运动范围进行实验研究,为临床选择内固定方法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实验采用10具新鲜人体寰枢椎标本(C0-C3),制成寰枢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实验模型,使实验模型在不同固定方式下模拟人体寰枢椎的三维运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并选用应变式传感器对运动范围的角度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在1.53 Nm作用下4点固定的寰枢椎三维运动范围小,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角度分别为1.8°、2.0°、1.2°、1.1°、3.2°、3.0°.结论:实验研究表明4点固定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采用应变式传感器能够对寰枢椎的三维运动进行测量,具有直观、实时、方法简单、结果可靠等优点.

  • 寰枢椎后路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唐向盛;谭明生

    寰枢椎不稳是由炎症、创伤、先天性疾病、肿瘤或退变引起的脊柱生物力学异常改变,常常需要手术固定.初的后路钢丝固定技术操作安全,但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外固定制动,并且不融合率高.螺钉固定技术(经关节螺钉、寰枢椎侧块和椎弓根钉技术)融合率高、不需要坚强的术后制动,但是其技术要求高.枢椎椎板螺钉能坚强固定寰枢椎复合体,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补充固定技术.文中将复习寰枢椎复合体后路固定的发展史和各种技术,同时讨论各自的成功率及其并发症.

  • 寰枢段因素致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明;周卫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往往和颈椎因素相关.目前认为颈性眩晕的病因主要与前庭迷路缺血和颈反射异常两个方面相关.

    关键词: 眩晕 寰枢关节
550 条记录 1/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